<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三界公溯源----闽台独特的宗教信仰</p><p class="ql-block"> 东山县梧龙庙西边两百米处,有一碑塔,名为龙峰宝塔,俗称三界公塔,此三界公塔香火旺盛,每逢年节婚嫁之日,村民必到此朝拜。三界公宗教崇拜之俗是闽南台湾独特的信仰民俗。</p><p class="ql-block"> 三界公的崇拜之俗源自于古人对天、地、水自然界的崇拜,中国上古就有祭天,祭地和祭水的礼仪,孔子所著的《仪礼》中的《觐礼》有载:“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 ,祭地瘗(埋藏的意思)。”只不过上古时候,祭祀天地水,是皇帝的权利,庶民百姓只能祭祖。直到东汉未年,张道陵创立五斗米教(另一种观点认为是东汉黄巾军张角,汉中张修创立。) ”三界公即是三官大帝之称,即早期道教尊奉的三位天神指“天官”、“地官”、“水官”,以农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三官生日。东山民俗节日上元(元霄)、中元(解平安)、下元(海边祭海)就是祭祀三官的重要习俗。台湾三官大帝庙与东山三界公信仰同出一宗。三官即指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帝;下元解厄水官洞阴大帝。三官其实是三位合称一体,三官地位仅次于玉皇大帝,因此村民祭拜三界公的礼品都可祭拜祖宗。三官信仰盛于魏晋南北朝,唐宋仍有延续。三界公宗教崇拜是原始的道教崇拜,三官信仰则被赋于人性化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龙峰宝塔)</p> <p class="ql-block"> 梧龙三界公塔始建于何时?因梧龙多数建筑始于明朝,故大家普遍认为不早于明朝,但探寻原址可能更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二、为何建塔?原塔何处?----从道教信仰到军事设施</p><p class="ql-block"> 据村民所言,原塔在东部田野较远地方,现址是沈介庵所选。明朝进士沈介庵(1550—1634)是诏安人,他也是位风水先生,知梧龙不好管束,故将此塔内迁靠近村落,以牵住梧龙此牛。此说法留传甚广。</p> <p class="ql-block"> 今塔碑碑文记叙非少年时所见文字。其原碑文载:“三界公塔,原址在塔脚园地埔岸之北隅,始建于明景泰庚辰(公元1460年)乃三世至五世祖叔史弟侄创建。于明天启庚中(公元1620年)迁入现址。其迁塔原委一说是晋大七世同知公出任前恐众叔孙与邻级斗械而迁。又一说是:宋末丐班卢顽(即罗隐)咒禅后风沙忽起,压淹殁了后江邱厝,风压境至塔脚成埔墩之后,众乡亲为止风白而迁塔于现址。”</p><p class="ql-block"> 若从传说与碑文记载看,其迁址不止一次,故其碑文所提“现址”实有多个。</p> <p class="ql-block">(龙出寺)</p> <p class="ql-block"> 可能碑文第二种说法迷信成份较浓,新建龙峰塔上并无此碑文记载。但族谱仍有记载,该塔碑建于何时?值得探究。</p><p class="ql-block"> 梧龙在明朝建基之前周边已有多个村落,“白山东侧胡姓所住”“田螺山之东乃东湖章姓”,周边各姓此后融于林姓。从龙峰宝塔原碑文记载判断,该三界公塔设立不晚于明朝,其原址即在今天名为 “塔脚”位置,从地名可知村民没有误传。村里老人认为其位置即在今庄园御海西面人工湖(五六十年代梧龙村民所挖蓄水沟,也称沙沟)往北延伸到浯江旧河道交汇处。按碑文所载,建此宝塔目的在于挡风白。塔脚常现风沙,后江之水在台风时常与浯江相汇。浯江发源于尖山,经牯山(即弇山)汇虎头山、西湖山之水,收牯山左侧及崎坑之水,集于村前圳口,永清桥位于圳口西边。浯江之南有象山,金石村后马山、村前田螺山,以及揭榜山北边之水而集成的东湖,《诏安县志》有载:“揭榜山,原名东湖山。与川陵山(苏峰山)相接,状如列揭榜,故名。为飞沙所埋,几没其脊,望之如山碛,下有湖水焉。”东湖地名本是水域。</p> <p class="ql-block">(揭榜山及山下东湖)</p> <p class="ql-block"> 梧龙村今所称东湖位置即在田螺山以东地区。可见梧龙四周,共有十几座山丘,最终汇于浯江。现存旧河道蜿蜒于塔脚,流经湖尾村前名为湖底,过南埔转向东沈东赤港,最终归于大海。而此水运河道在宋时为主要出海通道,亲营、探石及周边村落,往返海洋,必经由浯江永清桥,其位置在今龙峰宝塔往南约三百米处,其北岸为佛公庙遗址,南岸有挖出石雕构件,可能是拴船石或佛公庙石敦构件。据传永清桥桥架仍埋于今村前养鱼池排水沟下。儿时曾在桥东小码头圳口游泳,其水极深,河道圳口仍存,至今此处周边仍有“运石头”“船上”“船坞”等地名叫法。</p> <p class="ql-block">(永清桥原址)</p> <p class="ql-block">(可能是拴船石或佛公庙石墩构件)</p> <p class="ql-block"> 不管是从宗教信仰的时间来看,还是从邱厝等宋代已存在的村落或是塔脚地点的具体位置推断:梧龙在明朝建基之前其实已有三界公碑,存在于塔脚位置。而后在淹没了邱厝(今旗滨领海国际周边)的那次风沙之后,三界公塔也埋于其中。明洪武廿年丁卯岁(1387年)江夏候周德兴筑铜陵城垣,为防倭寇骚扰,在沿海矗多个烽台。梧龙东面大篮埔北古塔即是其遗址,只是其宗教信仰之外,又多了一项军事防御功能。直至明天顺五年庚辰年(1460年),梧龙三世祖兄弟垦置塔脚园这片耕地,为御制后江汹涌风白劫煞,将烽火台改为“镇潮塔”,至今塔基犹存。从风水学看,东方龙位属木,若无高山则建塔补之,此谓“东木不锐”以补其锐,因为民间讲求“宁可青龙高万丈,不可白虎抬头望”。</p> <p class="ql-block">(东赤港出海口)</p> <p class="ql-block">(东赤港)</p> <p class="ql-block"> 明嘉靖五年丙戌年(1526年)巡海道蔡潮莅铜山所,大兴文运,办私塾明教化,建文公祠帝君庙:于铜陵修南溟书院,在其山石书“天开文运”,在梧龙虎头山虎头石倡四字同文,形成南北呼应;于东门屿修“文峰塔”,在梧龙加固“镇潮塔”改其名为“文昌塔”以避其名讳。文峰塔又与文昌塔呈南北照应,反映蔡潮大倡文运的良苦用心。</p><p class="ql-block"> 明天启三年壬戌岁(1622年),梧龙七世祖同知公林震为防乡邻之争,将塔迁建于现址(该现址有人指为龙山寺左侧,此处有塔基。)此塔改名为龙峰塔,塔顶有四面佛。</p><p class="ql-block"> 明末清初秘密组织“天地会”,取“人生以天地为本”,其分支有“三合会、三点会和小刀会”,天地会也称洪门。东山岛九仙顶、古来寺、龙山寺都是其秘密活动场所,此处是小刀会分支,清咸丰癸丑年(1853年)四月初九,林美圆农民起义是公开的一次活动。四面佛像即为宗教祭拜之地,其形制带有南少林“无尘塔”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 三、 为何迁塔?------ 海地之争</p><p class="ql-block"> 根据碑文所载“其迁塔原委一说是晋大七世同知公出任前恐众叔孙与邻里斗械而迁。”旧时周边村落为争海地而发生族群之争是常有之事。樟塘较早设兵铺,“建隆960年,东山就设有张塘、后林、瓷窑、东坑四个兵铺。”(东山县志1994年版),因此樟塘早期管辖范围较广,也是临海村庄。</p><p class="ql-block"> 樟塘因与康美、湖尾、梧龙土地交界,因此有过多次海地之争。其中明未那次纷争最为剧烈。</p><p class="ql-block"> 康美村的林日瑞为明万历丙辰进士,后为“陕西左辖抚甘肃”,陈滨、陈士奇也是同时期的军事高级将领,同称七里三军门。三人即使有一腔热血,满腹经纶,却难挽明朝秃势,崇祯年间与张献忠及其手下对决中“城陷见执,百诱不为动。被剐舌断,犹骂不休。”《诏安县志》(清·秦炯)。梧龙同知林震在此之前已病逝,在其就寝之时接到直隶太仓府擢升任命。因此其子棣也随林日瑞出仕,与林日瑞同时殉国。</p> <p class="ql-block">(庄园御海西边人工湖,旧称沙沟)</p> <p class="ql-block"> 旧时海地之争,族群械斗是常有之事,而族群之争也因为某些事件而成导火索。正因张献忠残杀之罪牵连张姓,此后樟塘与康美、梧龙、湖尾留田存有芥蒂。</p><p class="ql-block"> 1753年双方争夺苏峰山后江澳地权干外沙滩发生械斗,张姓伤亡较大,诉讼至漳潮巡检司,驻东山参将陈一鸣勘查后呈报:确有一碑“乾隆八年苏尖岩林斋公承张斋公奉佛祖地为界”立于岩仔村内,另有梧龙三世祖岩隐公所著《苏峰奇境》一书,对苏峰山及礁岩洞穴又有完整名称和记述。巡检司判决此山海地权永属林姓所有,外姓无权争执。</p><p class="ql-block"> 张姓不服,以“一日三命”上诉省城,林姓斟酌诉讼,将“日”字改为“时”字,以“一时三命”还诉,争取以过失杀人定罪而非族群械斗定罪。经三番诉讼,判林姓须赔偿三命,否则贬毁“林氏家庙”之匾。当日公差摧逼押犯,三义士无家庭牵挂主动担责,至今林氏家庙尊奉“三义公”牌位,供后世子孙祭祀。</p> <p class="ql-block">(乾隆界碑)</p> <p class="ql-block"> 我们重提这段历史目的在于佐证语焉不详之史。还原历史旧貌,以深究其理。</p><p class="ql-block"> 从某种意义上说,三界公塔碑实际就是地界的权属标志。龙峰宝塔的几易其迁,其实也是减少纷争,与邻修睦之举。它是梧龙学儒“讲信修睦”, 寻求大同思想的历史印证。</p> <p class="ql-block">(沙沟)</p> <p class="ql-block"> 四、信仰民俗何以延续?------沧海桑田,世事多变。</p><p class="ql-block"> 《梧龙族谱》有载:“……年长月久,地理变迁,浯江底床逐渐沉积,而垦为良田。清咸丰年间,曾有七日三风之灾,各处农稼受害,浯江汇成汪洋,水不归渠。幸众乡亲通力合作,砌起两边圳岸丈余高,八尺宽,总长约华里半。清末丁未岁,梅雨连秋霖 ,大雨冲垮上游圳口,数百亩良田无法耕作。”梧龙是东山早期农业开发较早的村庄,农业是天下的根本,农田是百姓衣食来源,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龙峰宝塔的变迁实是寄希望于上天,对龙峰宝塔的朝拜也是对未来的寄望。</p> <p class="ql-block">(旧时圳口,今日良田)</p> <p class="ql-block"> 东山人已少有知晓梧龙村前流趟的浯江以及横跨其上的永清桥,更不知此处曾穿梭往来的船来舟往,而后飞沙积碛,水退田现。曾经的一片湖水,已随地质变迁,永泻海中。流传之史亦如浯江一般渐趋湮没于史河。</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物事人非,显眼的印迹已难找寻到一些遗漏的历史。世事沦桑,已难寻踪迹,后人只能从蛛丝马迹中还原个别旧貌和地理变迁之前的情景,疏理成一个脉络,“窥一斑而见全豹”。从龙峰宝塔的几易其迁,足能窥见东山曾经的沧海桑田,世事多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文本 2017年7月 作</p> <p class="ql-block">(古东山海岸线,图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