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清代进士杨凤然故里

江南伴侣

<p class="ql-block">今年3月离开海口之前涛根长女杨旦跟我们说,希望我回南昌后能帮她爸即我贤侄涛根一起商议塘西杨家二块古匾的处置问题,希望这二块彰显家族荣誉的古匾未来有个好的归属。</p><p class="ql-block">杨旦为这二块古匾还专门联系了新干县有关部门。</p><p class="ql-block">3月新干县档案馆郑剑平馆长与新干县博物馆黄爱华馆长专程到塘西杨家村涛根家考证了清代进士杨凤然于1732年题写的&lt;萱龄永锡>古匾,二位专家仔细辨认匾额真实无误后,表示这块古匾有收藏价值他们很感兴趣。</p> <p class="ql-block">3月中旬涛根次女晓晓求助老同学皮庆生、通过其研究清史的学生郭宇昕在建昌府志(卷二十七)寻找到杨凤然任职的有关信息:<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杨凤然 新淦 进士 知县改教谕 十年任</span>。</p><p class="ql-block">•皮庆生,江西新干人,200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获博士学位,随后至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任教。</p><p class="ql-block">•郭宇昕,江西遂川人。本科就读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硕博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先后获中国古代史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讲师。</p><p class="ql-block">十分感谢皮庆生、郭宇昕二位先生的帮助与查证。</p> <p class="ql-block">之后我在&lt;吉安登科考&gt;也查到:<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杨凤然 新淦县人。雍正二年(即1724年)登第三甲第三十二名进士,授青蒲知县。</span></p><p class="ql-block">[雍正]《江西通志》卷五十五《选举七.进士》,[光绪]《江西通志》卷三十二《选举表十三.清进士》,[民国]《江西通志稿》第九册《江西进士题名录.选举表.清》,[同治]《临江府志》卷十二《选举志上·进士》,《新淦县志》卷七《选举志·科目·进士》。</p><p class="ql-block">杨凤然雍正二年(1724年)获取功名;雍正十年(1732年)杨凤然为杨家母亲张美秀七十大寿书写祝寿匾。</p><p class="ql-block">&lt;萱龄永锡&gt;匾虽出自塘西杨家,但张美秀与杨凤然的关系尚有不同看法,若非母子关系杨凤然故里又在新淦哪个杨家村?</p><p class="ql-block">这都是个谜,有待我们考证破解。</p> <p class="ql-block">得知贤侄涛根一直在塘西杨家村等我,便买了4月8日上午11点半到新干的火车票,提前联系好侄孙杨小康接站送我们去塘西杨家村。</p> <p class="ql-block">途中拐到永泰窑背上瞻仰了川家先辈我高祖母、曾祖母、三嬸娘的墓园。以斌弟去年重修了这个祖坟地,为川家做了件大好事。</p><p class="ql-block">我高祖母生于1825年12月8日,殁于1922年6月20日,享寿98岁。</p><p class="ql-block">高祖母墓碑刻有:</p><p class="ql-block">前大总统徐褒扬百岁五世一堂题赠</p><p class="ql-block">乡里矜式匾额清旌表节孝诰封宜人</p><p class="ql-block">这段碑文说的是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在位时间1918年10月~1922年6月‌‌,先后为杨家颁赐了&lt;五代同堂&gt;、&lt;乡里矝式&gt;二块匾额,以表彰杨氏川家家风优良、守节孝顺、治家有方、人丁兴旺、乡间榜样。</p> <p class="ql-block">这里就是我们川家的祖居地塘西杨家村,1911年川家为了更好的发展迁移到永泰前街。</p> <p class="ql-block">古井、古樟见证了塘西杨家祖辈近400年的艰苦奋斗史。</p><p class="ql-block">作为川家的后人,我们永远不会忘怀。</p> <p class="ql-block">下午1点我们赶到塘西杨家村时,才知道涛根召集了20多位族人在家设宴欢迎我们的到来,让大家久等了实在抱歉。</p> <p class="ql-block">饭后我迫不及待想见到杨凤然送给张美秀的祝寿匾,在众亲的帮助下我小心翼翼地爬上了阁楼。</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lt;萱龄永锡&gt;祝寿匾,1732年雍正10年新淦进士知县杨凤然为杨母张美秀70大寿赠送&lt;萱龄永锡&gt;匾。</p><p class="ql-block">匾文中张美秀与杨凤然的关系有三种说法:其一就是母子关系;其二是亲戚关系;其三是友人关系。</p><p class="ql-block">若不是母子关系就涉及杨凤然故里在哪?有说是坑口村;有说是板埠村;甚至还有说是分宜县防里村的。众说纷纭,杨凤然的故里问题成一谜团。</p> <p class="ql-block">匾额上款:</p><p class="ql-block">赐进士辰已联魁出身文林郎知江南松江府青浦县事囗任改授建昌府泸溪县儒学教谕杨凤然为 </p><p class="ql-block">匾额下款:</p><p class="ql-block">杨母张氏美秀孺人七衮荣寿立 </p><p class="ql-block">皇清雍正十年壬子岁季冬月穀旦。</p> <p class="ql-block">涛根新干家还有一块&lt;梁孟高风&gt;古匾,此匾显示进士出身的同乡伍绍诗当年在四川顺庆府营山县任知县,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庆贺杨元达花甲赠送祝寿匾,按民俗庆生做九不做十,杨元达为1781年出生(或元达夫妻俩同年出生),比我高祖母张氏(1825~1922) 还大44岁,推算是我列祖辈。</p><p class="ql-block">进士知县伍绍诗匾文中与杨元达称兄道弟,估计杨元达可能也有一官半职,也或许是位有头有脸德高望重的地方乡贤。</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伍绍诗 嘉庆二十二年丁丑科(1817年)第三甲第1名同进士(今南昌市新建区)。</span></p> <p class="ql-block">之后我们便去塘西杨家墓地拍照收集家族史料。</p> <p class="ql-block">涛根说塘西杨家张美秀、杨元达等老祖宗的坟墓都葬在9公里外群山环抱的一个小山头上。1958年修洞塘水库时水位升高杨家先辈祖坟地小山头被淹没在水下了。现村边埋葬的都是后来过世的老人。</p> <p class="ql-block">晚餐时涛根同辈的老村长包谷(杨青如)也摆了二桌,说是吃个便饭。家乡亲人对我们实在是太客气了。</p> <p class="ql-block">晚饭后我让涛根(1946年生人)回忆塘西杨氏家族的一些往事,之后我根据录音整理出摘要:</p><p class="ql-block">1>张美秀、杨元达等塘西杨家先辈的祖坟墓葬于群山环抱的一座小山头上,1958年修建洞塘水库时水位升高将先辈祖坟墓全都淹没到水下。</p><p class="ql-block">2&gt; 涛根家祖屋是明朝架梁结构特征的老屋,将近有400年的历史。两侧共有8个房间,前、后二个天井,天井涵管通外面水塘,养有小乌龟疏通涵管。祖屋前厅上席掛<正大光明>匾,后堂掛<萱龄永锡>匾,进门上方掛<梁孟高风>匾。1962年赣江涨水破堤,涛根祖屋正对洪水而被冲毁。祖屋里的古匾&lt;萱龄永锡&gt;和&lt;梁孟高风>被涛根收藏保存至今。</p><p class="ql-block">3>塘西村口古井台与竹林之间曾有石牌楼一座,牌楼三层四柱,配有戏剧故事雕刻,约1.7x0.8米的大理石板刻有<塘西坳>三字,非常气派壮观。1964年社教破四旧时被拆除。</p><p class="ql-block">4&gt; 祖屋在时涛根曾见过的老人:根水公公、婆婆,喜根的妈妈等。</p><p class="ql-block">5&gt; 塘西杨家现有三个分支:根水、元根一个分支;植修、植友一个分支;云发、川家一个分支。</p><p class="ql-block">6&gt; 塘兴棱杨家由塘西杨家迁出,二地相距约15里。当年塘兴棱人到塘西商议修谱事,在塘西喝酒后回村过狗儿桥不幸落水淹死。解放后二地杨家很少往来。</p><p class="ql-block">7&gt; 塘西杨家祠堂多次遭水患淹浸而倒塌,涛根5岁记事时祠堂只剩下一段断墙和门楼,后改做仓库。1981年志华家买下在原址建房。还有一间众厅如同现在的村民活动中心,1970年众厅曾改成牛拦使用,后来富华家买下在原址建房。</p><p class="ql-block">8&gt; 1965年学校放寒假时,有点文化、负责管理家族事务的杨庆林将存放在众厅祖宗杠上的族谱要交给涛根,说涛根读了书有文化,族谱以后就由涛根保管。涛根说我不保管,我还在读书,且家庭出身社会关系都不好担心出事。涛根当时看过族谱,如杂志大小,比较厚,只有一本,草纸手写而成,估计有1百多年的历史。涛根和父母的名字都补录进去了,谱中有关始祖名字、来自何处的记载涛根虽看过但都忘记了。后来杨庆林将族谱拿回家放后天井旁边的阁楼上。1966年因天井漂雨将族谱打湿,草纸成团无法打开而毁。</p> <p class="ql-block">录音结束后我又查看了新干政府编写的地方人物史料,看到已将杨凤然列为坑口村历史人物对外介绍。</p><p class="ql-block">坑口,原名溪口,又名竹溪,因地处水溪的出口,故名溪口,后因地势低洼如坑,演变为坑口。位于界埠镇政府驻地北偏东5.6公里处。有水田580亩,旱地370亩,住户242户,人口720人。村中大溪南北穿村而过,溪上有古桥名平政桥,即坑口桥。村里西面有一口水塘,状如方砚。坑口村现存古樟三棵,树龄500年以上,棵棵枝繁叶茂,雄姿勃发,见证着该村的沧桑巨变。</p><p class="ql-block">族姓源流</p><p class="ql-block">据《淦西溪口杨氏十修族谱》记载,自唐枢密珪公原籍山西太原祁县,徙居新淦县席家埠,宋绍定六年(1233)理公二十世孙武俊公由席家埠徙居坑口,是为坑口始祖。溪口杨氏自武俊公奠基以来,已790余年。公祖宜申公副车官新淦县儒学,后即住金川席家埠,即现在的界埠。公三子,长子均玉,次子均耀,三子均其。三房鼎立世代繁衍。均其公传至廷用公,明洪熙元年(1425)由坑口军斗湖分居冈上,均玉公十三世净弦公由坑口分居淦东蓝田坑,均耀公则有寄籍四川蓬州,一派侨居塘头,一派支分派衍而惟坑口祖居较盛。</p><p class="ql-block">历史人物</p><p class="ql-block">杨凤然,清雍正二年(1724)甲辰榜进士,官授江苏青浦知县(七品)。</p><p class="ql-block">这个新干官方编辑的资料,现被广泛引用。</p> <p class="ql-block">既然新干官方资料说清代进士杨凤然是坑口村人,我们商量去趟坑口村,想在他们族谱里找到杨凤然,与坑口村认个亲。</p><p class="ql-block">4月9日10点我们一行五人来到坑口村。</p> <p class="ql-block">坑口村杨书记热情接待了我们,搬出村里10多本九修、十修古谱,并亲自帮我们一块查找清代进士杨凤然。</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古谱中找到了坑口村二十三世的凤字辈,但其中没有杨凤然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杨书记说有功名官位的谱中会有皇榜,我们又找出了好多位有皇榜的人,其中也没有杨凤然。</p> <p class="ql-block">查了近2个小时没找到杨凤然,难道是我们不专业、不仔细给漏掉了,可板埠村杨书记他始终也在帮我们查找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分手前坑口村书记、村长等在县城设宴款待了我们几位杨家亲人。</span>我说:古谱中虽没找到杨凤然,但坑口杨家与塘西杨家都姓杨,同姓一家亲,至少500年前是一家。</p><p class="ql-block">坑口杨家村之行搞清楚了杨凤然的故里并不在坑口村。</p><p class="ql-block">新干县下辖1个街道、7个镇、6个乡,几乎每个乡、镇、街道都有杨家村,甚至还有多个。哪个杨家村会是杨凤然的故里?这可成了个难题。</p> <p class="ql-block">返回塘西途中,侄女涛金的女儿聂乐霞带我们去看一幢老宅,她说去看的这幢老宅可能是永泰前街川家的一幢祖屋,让我好好辨认。</p> <p class="ql-block">眼前这幢沐恩堂老宅就是收购民间古宅拆除构件编号,然后运到公司院内复原组装而成,现已成一座具有樟树药都特色的国药文化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老屋两侧房间为博物馆的展室,展櫃内摆满了与樟树国药有关的药藉、药罐等实物。</p><p class="ql-block">我曾祖父在四川成都做药材生意,并运药材回樟树变卖资助家人生活和子孙后代的教育。川家杨谦益堂就是靠药材发家的,现在博物馆的展示内容正好切合了川家药材发家的主题真是不谋而合想到一起了。</p> <p class="ql-block">在沐恩堂老屋寻找川客祖屋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进士臣光焕为杨母何氏七旬荣寿立的祝寿匾<婺灿稀龄>。匾中大壶范三字是对年长女性的尊称,表示其品德高尚、有模范作用。</p><p class="ql-block">老屋悬挂的<婺灿稀龄>匾虽不是我川家的,但也是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的古物,十分珍贵。</p><p class="ql-block">不知是巧合,还是沐恩堂老板有意为之,此匾的受匾人是杨姓的母亲何氏。我见到匾中杨母二字时,得知此匾也出自同姓杨家,深感亲切,说不定我们之间还真有点血缘关系,一下子就拉近了此匾与川家的距离。</p> <p class="ql-block">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进士臣光焕为杨母何氏七旬荣寿立的祝寿匾<婺灿稀龄></p><p class="ql-block">匾额上款:</p><p class="ql-block">赐进士出身</p><p class="ql-block">诰封中宪大夫户部浙江司郎中前 文渊阁检阅内阁中书加一级娴愚姪臣光焕为</p><p class="ql-block">匾额下款:</p><p class="ql-block">大壶范杨母何大孺人七旬荣寿立</p><p class="ql-block">皇清道光十七年丁酉洪岁仲冬十一月 吉旦</p> <p class="ql-block">施工师傅指着老屋里的拆除构件编号说,他们是按拆除时的编号组装复原的。</p><p class="ql-block">仔细看还是能看出颜色深浅不一的板柱梁构件并非来自一家古宅。拆除构件编号历历在目,古旧的雕花窗户镶嵌在较新的板柱之间,明显可见是由不同年代的老宅构件拼合在一起。</p><p class="ql-block">川家永泰前街二幢祖屋一幢稍新一幢较老,我祖父住的那幢较老被人看中而拆除。</p> <p class="ql-block">后厅天井前悬挂<榜眼及第>匾</p><p class="ql-block">清代榜眼相当于正七品,我父辈七兄弟中有厅官(我大伯杨清)和将官(我六叔杨良),相当于清代正三品。还有三位父辈分别是师级、处级、团级,级别都不低于清代七品,都对得起<榜眼及第>这块匾。</p> <p class="ql-block">川客祖屋原悬挂的<杨谦益堂>、&lt;五代同堂>、<乡里矜式>三块匾,若能出现在沐恩堂老屋里,定可倍增老屋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讲述更多家族故事。</p> <p class="ql-block">站在沐恩堂老屋门前拍照,有种游子回家的亲切感觉。</p><p class="ql-block">祖屋获得新生,如此美好的归属,衷心感谢沐恩堂,沐恩堂老板的善举为中华文明的保护与传承做出了令人敬佩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几天后侄外孙女乐霞给我发来一条信息,说她同学已问清楚沐恩堂这幢老屋就是我川家前街的那幢祖屋。</p><p class="ql-block">永泰前街祖屋拆除与复建的发现,是涛金女儿聂乐霞的功劳。她得知此事后,利用我这次受邀到塘西与涛根商议塘西杨家二块古匾今后去向及塘西杨家收集家族资料的机会,特地安排我们前来参观,还找熟人确认当时拆的就是永泰前街的川家祖屋。</p><p class="ql-block">当年我看到一幢祖屋不见了确实很失望、很难受。如今看到祖屋在沐恩堂获得新生并得到很好的保护,我放心了、高兴了,阴差阳错、失而获得、意外惊喜。所以不仅要感谢沐恩堂,感谢聂乐霞,也要感谢以斌弟遇到一位好买主,让我们现在还能见到获得新生的祖屋,这也是川客祖屋较好的归属,川家祖先在天有灵也会感到欣慰的。</p> <p class="ql-block">我们去坑口村寻找杨凤然失望而归,便想回南昌去省图书馆、省方志馆碰碰运气,能否找到杨凤然故里的其它线索。</p><p class="ql-block">我在网上买好10日下午回昌车票,并与涛根商量决定离开之前我们先去新干县博物馆参观下,还想问县博物馆黄爱华馆长,这二块古匾若捐给县博物馆后会怎样处理。</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展示的新干历代进士名录中没有看见杨凤然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在这座石牌坊前我们凝视了很久,塘西杨家村口的&lt;塘西坳&gt;牌坊若没被人强拆该有多好。</p> <p class="ql-block">上午11点多涛根长女杨旦将郑剑平馆长刚写的&lt;新干发现清雍正“萱龄永锡”木匾 &gt;文章发给我,我也将与黄爱华馆长面谈的情况转告了她。</p> <p class="ql-block">下午1点与涛根次女晓晓碰头,晓晓安排了我们午餐,下午2点我俩离开新干回南昌。在车上仔细拜读了新干档案局郑剑平局长写的短文:</p><p class="ql-block">&lt;新干发现清雍正"萱龄永锡"木匾&gt;近日,笔者在新干县大洋洲镇塘西杨家村杨涛根家中发现一块清雍正十年"萱龄永锡"木匾,迄今已有 290多年的历史。这是一块清代雍正年间的"寿匾"。系新干县大洋洲镇塘西村杨母张氏孺人70大寿时,清代进士、江南松江府青浦县(江苏省青浦县,现在的上海市青浦区)知县杨凤然贺寿所赠。</p><p class="ql-block">这块寿匾为杉木制成,长2 米,宽0.82米,厚0.05米。寿匾底色已脱落无法识别,正中阳刻着"萱龄永锡"四个描金大字,目前金粉脱落严重,只有个别字体可见。匾文字体丰满,笔法自然,雕工精细,劲健绝伦。上款竖刻文字为"赐进士辰巳联魁出身,文林郎、知江南松江府青浦县事口任改授建昌府泸溪县儒学教谕杨凤然为",傍边阴刻有两枚印章,上边印章是"杨凤然山长",下边印章是"甲辰科乡会盟经魁",下款题字为"杨母张氏美秀孺人七袭荣寿立",皇清雍正十年壬子岁季冬月谷旦。这块寿匾字迹仍清晰可辨,保存完好无损。</p><p class="ql-block">据《淦西坑口杨氏九修族谱》记载,杨凤然系新干县界埠镇坑口杨家村人,清雍正二年赴会试,考中甲辰科陈惠华榜三甲第32名进士,官授江苏省青浦县知县。</p><p class="ql-block">杨凤然何以自称山长?据史料记载:山长是历代对书院讲学者的称谓。五代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时,授业者称之为山长。宋代将始建於南唐升元年间的庐山白鹿洞的"白鹿国学"(又称"庐山国学"),改成白鹿洞书院,作为藏书讲学之所。元代于各路、州、府都设书院,设山长。明清沿袭元制,乾隆时曾一度改称院长,清末仍叫山长。废除科举之后,书院改称学校,山长的称呼废止。杨凤然曾经在建昌府泸溪县(今江西省资溪县)任儒学教谕,故称山长。</p><p class="ql-block">甲辰科乡会盟经魁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乡会联魁的意思。据史料记载,杨凤然在雍正癸卯年(1723)乡试夺魁,雍正甲辰年(1724)会试夺魁,故称乡会联魁。为此,杨凤然得到当朝宰相张廷玉的赞美和赏识,并特此赠木匾"乡会联魁"一块与杨凤然,此木匾现存新余市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据文物专家介绍清代匾额上的书体多样,但从现存匾额来看,大多数正文仍然以楷书为主,尤其是比较偏向颜体。其主要原因是颜体笔划粗壮有力,气魄雄伟,视觉冲击力强,故颜体书法宜榜书。</p><p class="ql-block">曾有言道无颜不匾、十匾九颜。而用作馈赠的匾额多是以恭祝福寿、勉励士子、表彰德行,因此,需要字体端庄、浑厚,给人以威严、敬重之感。</p><p class="ql-block">寿匾作为匾额中的一类,其组成有一定的规律性。寿匾额的上款一般为赠匾者的身份、姓氏或姓名,被赠者的姓氏或姓名、年龄及赠匾的缘由。下款一般为赠匾者姓名及与受匾者的关系、受匾时间等。</p><p class="ql-block">匾额集文学、书法、雕刻、印章、装饰、漆艺、建筑等多种艺术门类于一体,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浓缩升华和集中体现,具有多样的文化艺术价值。寿匾作为匾额的一种,是中国自古以来孝亲敬老的重要历史物证,新干清雍正"萱龄永锡"寿匾的发现,对于研究清代的仁孝文化和当地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和较高的收藏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郑剑平馆长文中写道:据《淦西坑口杨氏九修族谱》记载,杨凤然系新干县界埠镇坑口杨家村人,清雍正二年赴会试,考中甲辰科陈惠华榜三甲第32名进士,官授江苏省青浦县知县。</p><p class="ql-block">可我们前天上午在坑口杨家村查阅九修、十修族谱并没找到杨凤然,坑口村杨书记亲自查也没找到。难道是我们查阅不细心不专业漏掉了?于是11日我跟郑剑平馆长联系,请他把坑口村查到的杨凤然族谱照片发我,我写捐赠文章要用上。</p><p class="ql-block">郑剑平馆长的回复只是将新干政协编写的&lt;新干人物>中记载的杨凤然简介截图发给我看。</p> <p class="ql-block">在网上又搜到&lt;一个人撑起一座博物馆&gt;的文章,文中介绍与杨凤然有关的一块"乡会联魁"匾额被新余市渝水区珠珊镇洋津村的匾额博物馆罗志鸿馆长收集并展示。文中介绍:杨凤然为清雍正甲辰科(雍正二年,1724年)进士。据记载,他在乡试和会试中连续夺魁,1724年获时任户部尚书张廷玉题赠"乡会联魁"匾额,被树立为学子楷模。此外,其仕途涉及地方官职,曾于雍正六年(1728年)接任青浦县知县,后于雍正八年(1730年)卸任。</p><p class="ql-block">匾额上款记载了三朝元老张廷玉的官职及题赠背景,下款标明杨凤然的科考信息,成为研究清代科举文化及地方历史的重要实物。</p><p class="ql-block">文中还说杨凤然是分宜县防里村人。</p><p class="ql-block">清代进士杨凤然多了一个不是新淦的故里,真假难辨的故里,杨凤然故里之谜愈加复杂了。</p> <p class="ql-block">4月14日下午4点我们来到离家不远的江西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阅览室。</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全套的&lt;清史稿>。</p> <p class="ql-block">在&lt;清史稿&gt;的雍正年间没找到清代进士新淦杨凤然的相关内容。</p> <p class="ql-block">4月15日上午我们来到江西省方志馆继续寻找杨凤然的有关史料。</p> <p class="ql-block">先后查阅了:新淦县志、分宜县志、清江县志,建昌府志、袁州府志,以及中华姓氏始迁祖世系大典 杨氏卷等资料。</p> <p class="ql-block">新淦县志找到<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雍正二年甲辰科杨凤然进士 </span> 的记录。</p> <p class="ql-block">分宜县志雍正年间没有找到清代进士杨凤然的相关记录。</p> <p class="ql-block">清江县志雍正年间没找到清代进士杨凤然的记录。</p> <p class="ql-block">建昌府志找到了杨凤然的任职记录:<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杨凤然 新淦 进士 知县改教谕十年任。</span></p> <p class="ql-block">袁州府志杨氏宗谱中找到凤字辈,但没找到杨凤然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直到12点半我们才离开江西省方志馆,十分感谢馆方为我们大开方便之门,3个小时的查阅收获是:</p><p class="ql-block">1&gt; 通过查新淦县志、建昌府志明确了清代进士杨凤然就是新淦人。</p><p class="ql-block">2&gt; 通过查分宜县志,没找到杨凤然的任何信息,说明杨凤然的故里不在分宜。</p><p class="ql-block">清代进士杨凤然的故里倒底是新淦哪个杨家村?目前没有发现线索还是个谜。</p> <p class="ql-block">4月15日下午贤侄涛根发来二张他凭记忆画出的图,其一是塘西杨家村口三层四柱&lt;塘西坳&gt;牌楼正面图,1964年被当时四清运动组视为封建产物遭强行拆除。</p> <p class="ql-block">其二是:1962年赣江决堤冲毁涛根家明代架梁结构的祖屋平面图,屋内挂有<正大光明>、&lt;萱龄永锡&gt;、&lt;梁孟高风&gt;三块匾额,后二块现存涛根家。</p><p class="ql-block">彰显家族荣誉的古匾陪伴了塘西杨家人近300年。</p> <p class="ql-block">5月31日郑剑平馆长告诉我最新消息:最近发现杨凤然是桃溪乡板埠村人!</p><p class="ql-block">之后又说是看到一篇杨凤然的文章,说明杨凤然是板埠村人。但查阅该村新族谱没有杨凤然的记载,现让村干部继续寻找旧族谱。</p><p class="ql-block">我也希望板埠村能找到旧族谱,找到杨凤然的相关记录。但也可能找不到。</p><p class="ql-block">于是我对郑刽平馆长讲了自己的看法:若板埠村找不到杨凤然的族谱等实物证据,那杨凤然也有可能是塘西杨家人;若找到老谱且有杨凤然的记录,那塘西杨家与板埠村可能还存在亲戚关系。</p> <p class="ql-block">我还继续说出我的看法:</p><p class="ql-block">若在板埠村找不到杨凤然的族谱、碑、匾等实物证据,那还不能认定杨凤然是板埠村人。</p><p class="ql-block">我还换一种思路分析,是否可以通过匾额书写用词来判断立匾人是亲人还是外人。</p><p class="ql-block">•杨凤然题&lt;萱龄永锡>匾:</p><p class="ql-block">赐进士辰已联魁出身文林郎知江南松江府浦县事口任改授建昌府泸溪县儒学教谕杨凤然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杨母张氏美秀孺人</span>七衮荣寿立</p><p class="ql-block">皇清雍正十年壬子岁季冬月 穀旦</p><p class="ql-block">•伍绍诗题&lt;梁孟高风>匾:</p><p class="ql-block">赐进士出身現任四川顺庆府营山县知县加十级纪录十二次乡<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愚第</span>伍绍诗题写</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大德元达兄楊先生暨令淑配徐老孺人</span>同登花甲正庆</p><p class="ql-block">皇清道光二十年庚子鴻岁季冬月吉立。</p><p class="ql-block">•还有沐恩堂老屋悬挂的臣光焕题<婺灿稀龄>匾</p><p class="ql-block">赐进士出身</p><p class="ql-block">诰封中宪大夫户部浙江司郎中前 文渊阁检阅内阁中书加一级娴<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愚姪</span>臣光焕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大壶范杨母何大孺人</span>七旬荣寿立</p><p class="ql-block">皇清道光十七年丁酉洪岁仲冬十一月 吉旦</p><p class="ql-block">比较三块匾额的文字有以下不同:</p><p class="ql-block">&lt;萱龄永锡&gt;匾的立匾人书写时没过多修饰,简单直呼受匾人张美秀名字,让人感觉就是母子关系,是儿子给母亲写的贺寿匾。</p><p class="ql-block">&lt;梁孟高风&gt;匾的立匾人用词称兄道弟称先生,完全是外人之间的客套用词。让人一眼看出这是友人之间的贺寿匾。</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婺灿稀龄>匾的立匾人用了愚姪、大壶范等词修饰,且受匾人只有姓氏,说明立匾人对受匾人并不很了解,应该是亲戚或友人送的贺寿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如果认同我的分析,那我们是否可说:&lt;萱龄永锡&gt;匾是杨凤然写给自己母亲张美秀的贺寿匾,杨凤然是新淦塘西杨家村人。</span></p> <p class="ql-block">后来我在网上又看到一块给亲友的贺寿匾:</p><p class="ql-block">1869年同治八年岁进士鸣西为宗兄六旬庆寿所题&lt;勤俭堪风&gt;匾</p><p class="ql-block">上款:恭祝大硕德<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耆老宗兄璇十老大人</span>六旬荣寿志庆</p><p class="ql-block">下款:岁进士<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宗弟</span>鸣西 拜题</p><p class="ql-block">同治八年己已春王正月 穀旦立</p><p class="ql-block">注意:送匾人、受匾人名字前加有谦词修饰明示二人关系。</p> <p class="ql-block">我的分折是否合理,希望得到求证。5月31日我求助DeepSeek,询问清代进士杨凤然的祖籍地以及杨凤然与张美秀关系,查询的回复截图如下(11张)。</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DeepSeek的</span>结论是:</p><p class="ql-block">1>张美秀与杨凤然是母子关系</p><p class="ql-block">2>杨凤然的祖籍地是塘西杨家</p> <p class="ql-block">之后我又求助百度Al ,查询同样的问题,百度Al查询结论如下:</p><p class="ql-block">1.祖籍地推断</p><p class="ql-block">现有证据强烈支持杨凤然祖籍为江西新干县塘西杨家村,该地可能是其家族世代聚居地,但需进一步查阅《新干县志》或杨氏族谱确认。</p><p class="ql-block">2.人物关系</p><p class="ql-block">杨凤然与张美秀为母子关系,匾额系杨凤然在雍正十年(1732年)为母亲七十寿辰所立,符合清代科举官员"显亲扬名"的孝道传统。</p><p class="ql-block">建议联系当地文物部门或查阅《江西通志》《新干县志》获取更详实的谱牒资料以作验证。</p><p class="ql-block">虽然DeepSeek与百度Al查询结果都逐向张、杨是母子关系,这个结果只能作为参考。我知道杨凤然的故里问题并没真正解决,只要新干哪个杨家的族谱里找出杨凤然,那我期望的张、杨母子关系就会变成亲戚或友人关系了。</p> <p class="ql-block">6月2日我将网上查到的新干县博物馆藏有《塘西杨氏祖宅地契》,提及"凤然公祖产"这一信息,发给新干县博物馆黄爱华馆长,请她帮我查找证实。若能找到这个地契那杨凤然的故里之谜也能得到解决。</p><p class="ql-block">次日县博物馆黄爱华馆长回复没有找到这个地契,网上的信息不一定有用,杨凤然的故里之谜仍继续存在。</p> <p class="ql-block">6月6日我联系郑剑平馆长,得知板埠村的旧谱还没找到。</p><p class="ql-block">郑馆长说从杨凤然写的文章不难看出,可以是板埠或夏塘杨家人。</p><p class="ql-block">我请郑馆长将杨凤然写的文章发我拜读。</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杨凤然写的二篇文章,这里解读分折一下。</p><p class="ql-block">文章:板埠杨母易氏贵贞节妇传</p><p class="ql-block">(正文)</p><p class="ql-block">结尾:赐进士第文林郎甲辰科乡会联捷经魁江南松江府青浦县知县二十四世孙风然咕山氏谨识 </p><p class="ql-block">皇清乾隆十年岁在乙丑 月望日 吉旦</p><p class="ql-block">•解读这篇文章,分折如下:</p><p class="ql-block">1&gt; 雍正5年(1727年)杨凤然的堂兄杨遇庆不幸去世,堂嫂多次自尽殉夫,被公婆劝止。</p><p class="ql-block">2&gt; 堂嫂无后代不改嫁全心奉待家人,1745年杨凤然为堂嫂书写节妇传。</p><p class="ql-block">3&gt; 文稿结尾特别注明杨凤然二十四世孙,这点证明杨凤然与板埠杨家的关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4> 乾隆10年(1745年)杨凤然为堂嫂写节妇传时在松江府青浦县任知县(正七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5&gt; 杨凤然写的节妇传在板埠杨家水阁楼杨氏族谱中已改成简化汉字的现代版,非古籍影印原件。</span></p> <p class="ql-block">(正文节选断句)</p><p class="ql-block">丁未岁,嫂年三十有零,遇庆兄亦年方四十。天不怜才,遽以疾卒。嫂引刀自割,欲殉者屡。</p><p class="ql-block">伯母因拭泪谕之曰:"汝夫已死,汝即从地下,汝叔双影形单,何以動吾家娱吾老耶?"于是殒而復苏,奉慈姑务得欢心乃己。</p><p class="ql-block">窃念彤管所载,女史所传,皆矢志抚孤,亲见其子若孙显名于时,然后褒扬功德,旌表其门,垂之永久。嫂无孤可抚,无子若孙之可翼成就,迹若与萤光蔓草同归于尽。</p><p class="ql-block">然相舟自矢,誓不再天,冰霜之凛至今五十有七,老而弥励。古云:"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p><p class="ql-block">夫。" 如嫂者,真足千古也。</p><p class="ql-block">余才鍊力薄,不能具悉上呈循例旌表。而间观传记,水陆草木微,荀有清操劲节,古人尚歌咏之以誌不忘。…</p> <p class="ql-block">(正文节选释读)</p><p class="ql-block">丁未岁(雍正5年1727年),嫂易氏三十余岁时,其夫杨遇庆四十岁早逝。她悲痛欲绝,"引刀自割欲殉者屡",多次试图自尽殉夫。</p><p class="ql-block">伯母(夫之母)含泪劝阻:"汝夫已死,汝即从地下,汝叔双影形单(你小叔子孤苦),何以勘(辅佐)吾家娱吾老(奉养长辈)耶?"。以"赡养长辈、扶持小叔"为由劝其活命,易氏"殒而復苏",放弃殉节,转而侍奉姑母(古代丈夫的母亲可称姑母)以求其欢心("奉慈姑务得欢心")。</p><p class="ql-block">作者提到传统节妇多因"抚孤成才"受表彰("彤管所载,女史所传"),但易氏无子可抚育("无孤可抚,无子若孙之可翼成就"),其守节行为如"萤光蔓草"般可能被历史湮没。</p><p class="ql-block">赞其"柏舟自矢,誓不再天"(用《诗经.柏舟》典,誓不改嫁),守节至五十七岁仍"老而弥励"。引"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类比,称其"足千古也"。</p><p class="ql-block">杨凤然称"才疏力薄",未能为嫂申请官方旌表("不能具悉上呈循例旌表"),但借撰写此文使其事迹不至湮没,仿效古人歌咏"水陆草木"之清操以传世。</p> <p class="ql-block">文章:燦玉公暨元配杨孺人六十朋寿序</p><p class="ql-block">(正文)</p><p class="ql-block">结尾:</p><p class="ql-block">清乾隆五年庚申岁季春月 吉旦</p><p class="ql-block">赐进士出身文林郎现任建昌府庐溪县儒学教谕</p><p class="ql-block">前知江南松江府清浦县事内愚弟杨凤然顿首拜譔</p><p class="ql-block">•解读这篇文章分折如下:</p><p class="ql-block">1&gt; 杨凤然的大姐(伯姐)嫁甘泉村彭家(甘泉村距塘西杨家很近,约3里地)</p><p class="ql-block">2&gt; 杨凤然为大姐、姐夫六十朋寿写贺寿赋,推算大姐1680年生,比杨凤然大14岁。</p><p class="ql-block">3&gt; 乾隆5年(1740年)杨凤然还在建昌府庐溪县任教谕(正八品)</p><p class="ql-block">4&gt; 这篇文章是彭氏重修族谱 甘泉谱序 水思堂中的一篇現代版文稿,非古籍影印原件。</p> <p class="ql-block">6月6日涛根次女晓晓发我看的微信聊天可知,她夏塘的朋友说村里虽没找到族谱但都知道:我们村2个亲兄弟祖宗与桃溪板埠杨家祖宗是三兄弟的关系。</p><p class="ql-block">说明民间早就认为夏塘杨家与板埠杨家是同宗同祖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6月12日上午我们想到江西省档案馆寻找清代杨凤然的史料,进去后才知道这里只收存了民国时期及之后的档案,查民国时期的资料目录也没有新淦县塘西杨家村。</p><p class="ql-block">此处没戏,但好在隔壁就是江西省方志馆,我们不会白跑一趟。</p> <p class="ql-block">在省方志馆204阅览室我们轻车熟路地将新淦县志、吉安府志、建昌府志、中國地方志集成 江西府县志辑 同治建昌府志等古籍影印本摆放桌上,快速地寻找想要的信息。</p> <p class="ql-block">除了找到杨凤然获取进士,青浦县、庐溪县任职等已知信息,还找到一条杨凤然在建昌府庐溪县任职时参与的一项活动记录:<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乾隆四年知县王璐教谕杨凤然捐脩建㦸门棂星门</span>。</p><p class="ql-block">即:1739年庐溪县知县王璐与教渝杨凤然带头捐款修建文庙的㦸门和棂星门。</p><p class="ql-block">•戟门是文庙的第二道大门(棂星门之后、大成殿之前),主要功能包括:仪仗陈列‌(门庭两侧设朱漆戟架,象征帝王威仪与儒家礼制);空间过渡‌(通过建筑体量差异强化祭孔仪式的节奏感);礼制象征‌。</p><p class="ql-block">•棂星门,传统古建筑名,是文庙中轴线上的牌楼式木质或石质建筑,古代传说棂星为天上文星,以此命名意味着孔子为天上星宿下凡。</p> <p class="ql-block">当晚塘西杨家群里讨论杨凤然时得知新干县档案馆郑剑平馆长近日找到了有关杨凤然故里的新线索,他们在杨风然姐姐的夫家甘泉村彭氏族谱里查到了其娘家就是夏塘杨家,所以推断杨凤然也是夏塘杨家人。</p><p class="ql-block">至此杨凤然的故里之谜可算是有点眉目了。尽管板埠杨家与夏塘杨家还没找到老族谱,现凭甘泉彭氏族谱记录以及杨凤然写给其姐、其堂嫂的二篇文章也可推断得到杨凤然故里是夏塘杨家的结论了。</p><p class="ql-block">夏塘~甘泉~塘西三地之间相距仅4~5里,距离近村民往来方便,同姓一家亲。说不定張美秀的晚辈跟杨凤然还是同窗学友,那关系会更亲密。所以杨凤然送张美秀贺寿匾没用通常友人的语气写也能理解。</p> <p class="ql-block">综合汇总二个多月得到的资料,编写出清代进士杨凤然的简历供大家查阅参考:</p><p class="ql-block">•1694~1764年杨凤然清代官员学者,享年71岁,1724年雍正二年中进士官至青浦县知县(正七品)(Al搜索 待考)</p><p class="ql-block">•1723年雍正元年杨凤然乡试夺魁(Al搜索)当年杨凤然29岁</p><p class="ql-block">•1724年雍正2年甲辰乡试杨风然新淦人(江西通志卷五十六)</p><p class="ql-block">•1724年雍正2年辰已联魁(乡试会试连夺第一)(塘西杨家祖传古匾)当年杨凤然30岁</p><p class="ql-block">•1724年雍正二年杨凤然新淦县人登第三甲第三十二名进士授青浦知县(吉安登科考记载)</p><p class="ql-block">•1724年三朝元老张廷玉授&lt;乡会联魁&gt;匾嘉奖杨凤然在乡试、会试连夺第一名,将其作为楷模昭示天下。匾额上款:太子太保让理文华殿大学士户部尚书加一级张为,下款:大清雍正甲辰科进士杨凤然立(新余匾额博物馆收藏古匾)</p><p class="ql-block">•1724~1730年杨凤然任松江府青浦县知县(正七品)(Al搜索 待考)</p><p class="ql-block">•1727年雍正5年杨凤然的板埠村堂兄杨遇庆早逝,堂嫂曾多次自割殉节(引自杨凤然1745年写的节妇传 )当年杨凤然33岁</p><p class="ql-block">•1730~1745?年杨凤然改授建昌府泸溪县儒学教谕(正八品)(待考)</p><p class="ql-block">•1732年雍正10年,赐进士辰已联魁出身文林郎知江南松江府青浦县事囗任改授建昌府泸溪县儒学教谕(印章自称杨凤然山长)杨凤然为 杨母张氏美秀孺人七衮荣寿立&lt;萱龄永锡&gt;匾(塘西杨家祖传古匾)当年杨凤然38岁</p><p class="ql-block">•1734年建昌府志记录:杨凤然新淦进士知县改教谕10年任(建昌府志卷二十七)</p><p class="ql-block">•1739年乾隆4年记录了庐溪县知县王璐、教渝杨凤然带头捐款修建文庙的㦸门和棂星门一事(中國地方志集成 江西府县志辑 同治建昌府志)当年杨凤然45岁</p><p class="ql-block">•1740年乾隆5年庚申岁季春月 赐进士出身文林郎现任建昌府庐溪县儒学教论前知江南松江府清浦县事内愚弟杨凤然顿首拜譔,杨凤然为姐彭氏杨孺人六十朋寿作序(彭氏重修族谱甘泉谱序)当年杨凤然46岁</p><p class="ql-block">•1745年乾隆10年 赐进士第文林郎甲辰科乡会联捷经魁江南松江府青浦县知县二十四世孙凤然咕山氏谨识 杨风然为板埠堂嫂杨母易氏书写节妇传(水阁楼杨氏族谱)当年杨凤然51岁</p><p class="ql-block">•1745~1759?年杨凤然返回松江府青浦县任知县(正七品)(待考)</p><p class="ql-block">•1759?年杨凤然按清代三品以下官员退休岁数惯例65岁告老还乡(Al搜索 待考)</p> <p class="ql-block">清代进士杨凤然的故里认知由坑口村→板埠村→夏塘,经二次否定现基本弄清楚:清代进士新淦杨凤然的故里是夏塘杨家。至此这次寻找清代进士杨凤然故里的历程也可写个小结了。</p><p class="ql-block">塘西杨家将杨凤然当家人看待由来已久。匾中杨(当年38岁)对張(当年70岁)直呼其名也误导了人们,至使连与塘西杨家非亲非故的DeepSeek和百度Al读匾后也都得出同样的解答。</p><p class="ql-block">有个疑惑我还没想明白:杨凤然若是外人,此匾他为啥不用谦词(如愚晚、晚生、X侄等)明示两人关系,而采用不明不白的写法,有何用意,是否还有其他未知隐情,真是令人费解。</p><p class="ql-block">这个疑惑我至今没解开就留给专业人士或感兴趣的晚辈去探讨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