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高加索三国之旅-2:巴库-沙马基-舍基

张眼看世界

<b>20231020,外高加索三国之旅D3,巴库-沙马基-舍基:</b><br>早上离开巴库,朝西北方向一路前行,前往舍基。途中经过小城沙马基,参观Diri Baba陵。相传有一个人叫麦哈迈德,从小体弱多病,就来此地辟谷修行,不但病好了,还长命百岁。圆寂后人们发现他的真身还活生生的样子!当地人很稀奇,所以叫Diri,当地语就是活生生的意思。Baba,是爷爷的意思,是对老者的尊称。 陵墓依山而建,两层结构,圆形穹顶,里面还有当年麦哈迈德修行的洞穴。据说拜谒Dirl Baba陵可以祛病减灾。 <b>珠玛清真寺:</b><div>距Diri Baba陵不远的地方有一座珠玛清真寺。珠玛清真寺是沙马基古都历史上最悠久的清真寺,其建造年代可以追溯到6世纪。珠玛清真寺经历过地震的毁坏,也遭遇过拆毁,只是每次被毁坏后都会重建。这种毁了建,建了毁的往复循环,一直延续到现在。清真寺目前的建筑是2010年修复的。</div> <b>舍基:</b><br>舍基小镇位于高加索山脚下,翻过高加索山便是俄罗斯。早在远古时期,舍基小镇已是工匠和商人聚集的著名城市。到了公元一世纪,舍基已是阿塞拜疆最大的城市,也是阿拉伯人入侵外高加索前重要的政治经济城市之一。舍基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著名集镇,在千百年之前,商人们牵着骆驼,带着丝绸、瓷器、香料等货物,风尘仆仆穿过沙漠、平原、山脉来到这里。1872年,舍基的丝绸曾荣获里昂世界博览会勋章,因而被称为“阿塞拜疆的里昂”。<br> <b>舍基可汗宫:</b><br>在历史上,外高加索地区曾经分裂成许许多多的小国,可汗国。舍基可汗宫建于18世纪晚期,是舍基可汗的夏宫,也是阿塞拜疆的主要历史遗迹之一。走进舍基可汗宫高大的围墙,有一座两层楼的木制建筑,这便是当年国王在夏天居住办公的地方。这座楼房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每层楼都是一字排开三间房屋,地板上铺着地毯。唯一特别的地方是墙上画满了壁画,南面窗户全部是用彩色玻璃制作的花窗。阳光通过花窗投射进来,会在地板或墙壁上形成五彩缤纷的光影。然而,与伊朗设拉子莫克清真寺的花窗比起来,可汗宫的花窗就是“小巫”了。可汗宫室内禁止拍照,美丽的光影也无法呈现。 <p class="ql-block">舍基可汗宫也是典型的伊斯兰建筑风格。</p> 可汗宫的前面还有一个巨大的花园。 王宫旁边有一家专门制作彩色花窗的小作坊,游客可以在这里了解到花窗的制作过程。花窗的制作不用任何铁钉或胶水,而是采用榫卯结构连接。其制作难度也不小,需要先用木头做出骨架,而后将玻璃进行裁剪,一块一块的拼接于骨架之上。 <b>舍基驿站(Caravanserai):</b><br>舍基是当年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距史料记载,截至18世纪,舍基一共有五个大型驿站。可惜的是,时至今日只余下了两个。但难能可贵的是这两个驿站目前仍然作为旅社在运营。<div><br></div><div>古驿站是一座纯石头的建筑,修建的年代和舍基可汗皇宫差不多。驿站前是一扇高大的拱门,当年的驼队和商人就从这个拱门走入驿站。进入拱门,光线一下子暗了下来,阳光被砖石的穹隆挡在了室外。穹隆顶的中部设有木质的窗户,下方的墙壁上有阿塞拜疆特色的挂饰以及木质的廊道。</div> 穿过黑暗的圆形玄关,进入驿站的院落。这是一处开阔的两层围院,四周是客房,除了西侧的楼梯外,东侧的两个角还配有旋转楼梯。中间是空场,当年应该是停放货物和骆驼的地方。其实,类似的驿站在土耳其和伊朗也不少,他们都是繁华的丝绸之路的一部分。 <p class="ql-block"><b>20231021,外高加索三国之旅D4,舍基-西格纳吉-第比利斯:</b></p><p class="ql-block">清晨的舍基小镇,微光里,小镇还仍然在静谧的梦中。天空的粉紫与青蓝缠绵交融,晕染出温柔的晨曲。飞鸟划过天际,振翅成自由的符号。远山披着薄雾,像蒙着薄纱的睡美人。城市的轮廓在晨光中苏醒,房屋错落有致,藏着昨夜未散的喧嚣。每一缕风都轻得不敢打扰,怕惊落了这满满的宁静。时间也忍不住放慢脚步,侧耳倾听小镇与清晨的温柔絮语 。</p> 早餐后,离开舍基,沿着高加索山脉朝西北方向前行,前往阿塞拜疆与格鲁吉亚的边境。 <b>导游小卡的故事:</b><br>小卡者,阿塞拜疆地接导游阿卡也。阿卡是他自己取的中文名,其原名叫Kamran。阿卡1995年出生,家乡位于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有领土争议的纳卡地区(卡拉巴赫)。阿卡上大学时选了当时刚刚开办的中文专业。2015年,阿卡通过了国家汉语水平考试的第三级,来到中国安徽大学留学。2018年通过了第五级,阿卡便选择到重庆大学进一步深造。阿卡在重庆时,就在沙坪坝三峡广场旁边租了房子,每天到虎溪大学城上课。2020年,为了纳卡地区的归属问题,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之间开启了战争模式,阿卡也随即回国,服役参战。这场战斗总共进行了44天,以阿塞拜疆的胜利而结束。然而,牺牲却是巨大的。暂且不论双方在战争中伤亡的人数是多少,单就阿卡而言,他们一同入伍参战的战友有80多人,仅仅44天的战争结束时,80多人中就伤亡了差不多30人,5人死亡,20多人受伤。死亡的5人中,还有一位刚满18岁的小伙子。 战争结束时,阿卡一共获得了4枚勋章,每枚勋章都有总统签字的证书。两年之后,阿卡退役做了导游。目前,阿卡的工资比同岗位同级别的人要高10%,每个月还能领取400元人民币的政府补贴,每年还另可享受42天的带薪假期。最后,阿卡告诉我们,为我们开车的司机是阿卡的老乡,也是参战老兵。听了这些,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某大国支持的亚美尼亚会输掉2020年的那场战争。为什么所谓的“纳卡共和国”将在2024年1月1日后不复存在。 大约两个小时之后,来到阿塞拜疆与格鲁吉亚的一个陆路口岸,从这里进入格鲁吉亚。<br><br>知道格鲁吉亚这个名字,还是在我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当时,学校图书室有一批关于前苏联的图书,其中有一套小册子专门介绍前苏联各个加盟共和国。由此,我便记住了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爱沙尼亚、立陶宛等名字。其中,格鲁吉亚给我的印象最深,因为那是斯大林的故乡。遗憾的是,几十年过去了,格鲁吉亚已经从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变成了如今的格鲁吉亚共和国,我对格鲁吉亚的认识还停留在小学二年级的水平。好在英语有句俗话,Never too old to learn。从今天开始,我就要走进格鲁吉亚,去了解她的过去和现在,去游览她的美丽江山,去交往她勤劳善良的人民…… 我们排着长长的队伍,拖着沉重的行李,慢慢通过阿塞拜疆口岸,过关进入格鲁吉亚。 两国的边界就是一条几近干涸的小河。走在小河的桥上,身后是阿塞拜疆,前方是格鲁吉亚。 <b>哈列巴葡萄酒庄:</b><br>进入格鲁吉亚,我们第一站便来到哈列巴葡萄酒庄。<div><br></div><div>提到红酒,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法国。然而鲜有人知的一个事实是:格鲁吉亚才是红酒发源地。"Vino"(红酒)一词也正是来源于格鲁吉亚文,后来音译为拉丁、英、德、法、俄文的。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葡萄酒产地,格鲁吉亚拥有8000年红酒酿造史,同时也是世界上拥有葡萄品种最多的国家。<br><br>在格鲁吉亚,采用传统陶罐酿造法的酒庄,都有葡萄酒地下酒窖Gvirabi(坑道),盛酒的陶罐通常都被埋在地窖地下。哈列巴酒庄的地下酒窖建立于1960年,从地质坚硬的高加索山洞中开凿出来,呈现两纵十三横的特殊布局,其中一纵的通道有770多米长。酒窖坑道全长约7.7公里,大约藏有30,000瓶酒,成为酒庄独具特色的一条风景线。</div> 在参观品酒的过程中,发现在坑道里运货的三轮车竟然来自重庆。作为重庆人,当然倍感亲切。 <b>爱情小镇西格纳吉:</b><br>18 世纪后半叶,格鲁吉亚末代君主埃雷科勒二世为避免人民被高加索穆斯林山匪侵袭,在此处的山顶修建了城池。厚达一米的城墙全长约4公里,共布设有4座城门与23座塔楼。这就是西格纳吉。小镇虽然经历了200多年的风风雨雨,现今依然保存下来了大部分古城墙和 23 个塔楼。 在西格纳吉,还有一个流传很久的爱情故事。“传说波斯帝国入侵时,一对年轻夫妻在逃往高加索山脉的路上,丈夫身患重病不愿拖累妻子而跳崖自杀,悲痛欲绝的妻子在崖底乱石找到丈夫尸首时,看到石底长出一株葡萄苗,为表示忠贞,妻子选择留守并将葡萄苗培育成藤,结果发现结出的葡萄甘甜多汁。”从此,西格纳吉便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酿造葡萄酒的地方,同时,小镇也成了人们心目中的爱情圣地。 <p class="ql-block">售卖旅游纪念品的老太太,典型的高加索人面相。</p> 小镇还有一家24小时办公的婚姻登记处,被誉为欧亚边境最浪漫的地方。无论你来自何方,只要带齐证件都可以在这里注册结婚。于是,几乎每天都有新婚夫妇在这里举办婚礼,也有很多已婚夫妻前来补拍婚纱照。 幸福的老爸与两个漂亮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