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玉成其美</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8006003</p> <p class="ql-block">湖南博物院坐落于长沙市开福区东风路50号,作为中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亦是湖南省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历史艺术类殿堂。馆内2.7万平方米的展厅空间布局精巧,常设两大核心展览:“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以千年不朽的文物诉说汉代传奇,“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则全景式展现湖湘文明脉络。此外,馆内还定期推出精彩纷呈的特别展览与交流展览,持续为观众带来多元文化体验。目前,湖南博物院珍藏着18万余件(套)珍贵文物,每件藏品都是历史的无声见证者。这次参观,我们将重点走进“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深入探寻湖湘大地源远流长的人文密码与精神基因。</p> <p class="ql-block">“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位于湖南博物院二楼展厅,以“湖南人”的第一人称视角,如同一部娓娓道来的自传,立体呈现湖南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展览分为五个篇章:第一部分“家园”,以地理与生态为脉络,解读湖南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文明发展轮廓;第二部分“我从哪里来”,通过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探寻湖湘先民的迁徙融合之路,解密现代湖南人的形成轨迹;第三部分“洞庭鱼米乡”,聚焦三湘儿女与自然资源的共生智慧,展现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第四部分“生活的足迹”,以时间为轴,勾勒不同历史时期湖南人的生活图景与民俗风情;第五部分“湘魂”,则深入挖掘湖南人敢为人先、心忧天下的精神内核,彰显湖湘文化的独特魅力。五大板块层层递进,生动展现了湖南人从开拓家园到塑造精神品格的壮阔历程。</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展厅宽大整洁,柔和灯光温柔地覆于珍贵文物之上。游人悠然穿梭,时而驻足,目光紧紧锁住展品,似要透过岁月的尘埃,探寻其背后的奥秘;时而低声交流,言语间流淌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好奇。那专注的眼神,仿佛是在与往昔岁月深情对话 。</p> <p class="ql-block">湖南博物院馆藏浩如烟海,文物种类繁杂、数量庞大。奈何时间有限,难以遍览每一件珍品。我依照博物院宣传册的指引,寻觅到重点推介的几件文物,驻足其间,细细品味它们的独特韵味。</p> <p class="ql-block">这件展品名为陶釜,高29.8厘米 ,口径32.5厘米 ,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距今约15000 - 13000年) ,是当时先民用于烹煮食物的器具,功能类似如今的锅。更具里程碑意义的是,它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最早的陶器,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默默见证着人类饮食文化的萌芽,让我们得以窥探远古生活的吉光片羽。</p> <p class="ql-block">这件凤鸟纹“戈”提梁铜卣(yǒu)来自遥远的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 ,高37.7厘米 ,口径在15.4 - 13.2厘米间。卣,作为古代盛酒之器,承载着当时的宴饮风华。器盖与器身,凤鸟纹灵动盘踞,似欲振翅,诉说着古老的祥瑞寓意。出土时,卣内藏三百多件玉器。而器盖与器内底的“戈”字族徽,更是关键线索。夏商时,戈族乃中原旺族,湖南出土多件“戈”族铭文铜器,它正是商人入湘的珍贵物证,为我们勾勒出跨越山川的文明交融图景。</p> <p class="ql-block">人面纹铜方鼎来自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 ,通高35.5厘米 ,口径28.6厘米 。此鼎造型奇异,是目前全国唯一以人面为饰的青铜鼎。其兽角、鸟爪的特征,使其被认为与传说中“有首无身”、贪吃的饕餮类怪神相关。腹内的“大禾”铭文,蕴含着古人祈祷谷物丰收的美好愿景 。湖南地区的礼器多借鉴中原器型,酒器纹饰精美,以动物造型为特色,反映出祭祀中对酒器的重视,也间接体现了湖南稻作农业的优势。这件人面纹铜方鼎,不仅是精湛青铜工艺的见证,更是探索古代文化、宗教信仰与审美观念的珍贵钥匙 。</p> <p class="ql-block">“皿而全”铜方罍(léi)铸造于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通高88厘米 ,口长26.1厘米 ,口宽21.6厘米 ,是大型盛酒器 。此铜方罍造型庄重,集立雕、浮雕、线雕于一身,工艺精湛绝伦。罍盖内铸有“皿而全作父己尊彝”八字铭文,器身内铸有“皿作父己尊彝”六字铭文 ,不仅是断代与研究的重要依据,更承载着古人的情感与祈愿。它是殷商高级贵族皿氏家族器物,见证着那个时代的辉煌。1919年,于湖南桃源出土后,器身不幸流失海外,盖身分离近百年。历经坎坷,在2014年,经多方努力洽购,器身终于回归,与器盖合璧,得以完罍归湘 。它是迄今所见最高大的方形罍,被誉为“方罍之王” ,是中国青铜文化鼎盛时期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华灿烂文明和湖湘文化源远流长的绝佳见证 。</p> <p class="ql-block">这幅战国的《人物龙凤帛画》,长31厘米,宽22.5厘米 ,于2002年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此帛画质地为深褐色平纹绢,以线描设色之法绘制,构图简洁却意境邈远。画面分三层:上层,凤鸟引颈昂首、展翅奋爪,似欲扶摇直上;龙身蜿蜒,双角峥嵘,呈腾跃飞升之势。中层,一位高髻细腰、广袖长裙的贵族女子合掌侧身而立,身姿优雅,神态庄重,当为墓主人。下层,一弯月状物,或为引魂升天的独木灵舟 。</p><p class="ql-block"> 它是我国发现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人物肖像画之一 。这幅帛画,不仅是中国工笔人物画基本表现手法的早期范例,更承载着楚人以凤鸟为图腾的文化密码,反映了当时的丧葬习俗与服饰风尚,为研究古代文化与绘画艺术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p> <p class="ql-block">西晋永宁二年(公元302年)的青瓷对书俑,高17.2厘米,板长15.5厘米 ,宽7.8厘米 ,是迄今所见唯一的对书俑 。这对俑头戴进贤冠,身着交领长袍,应为文吏 。二者相对而坐,中间设书案,案上摆放笔架、长方形砚、小提箱 。其中一人执笔在木牍上书写,另一人手执一板,板上放着简册,似在交流讨论 。从笔吏手中及笔架上的毛笔可见,笔端下尖,可作发簪,方便随时取用 。在纸张普及之前,简牍是主要文字载体 。这件青瓷对书俑,是研究古代文化、服饰、书法、校对制度及佛教传播等方面的珍贵实物资料 。</p> <p class="ql-block">这件玉壶春瓶为元代(1206 - 1368年)瓷器,高30厘米 ,口径8.4厘米 ,足径9厘米 。玉壶春瓶是酒具,常与匜、托盏配套使用。瓶腹部中间头戴凤尾高冠、身着甲袍的武将是蒙恬。后立武士双手握书有“蒙恬将军”的大旗。前一武士抓着一跪着的俘虏,另一武士似在作汇报,人物间点缀以怪石、篱笆、芭蕉、竹叶、花草等,画面繁而不乱 。人物的服饰如披肩、皮靴以及所用道具都具有元代风格。这件瓷器质地细腻,釉色匀称,着色纯正,画艺高超,是元代青花瓷中的精品 ,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p> <p class="ql-block">在湖南博物院的游览,恰似开启一场时光穿梭之旅。馆内文物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眼界大开。古老陶器上,神秘纹路似在低语;青铜器表面,斑驳锈迹满含岁月沧桑。每一处细微之处,都隐匿着不为人知的过往,让我在不经意间,充实了历史知识的行囊。而在解读文物故事时,那些曾觉陌生的生僻字,也变得亲切起来,仿佛成为我触碰古人智慧与匠心的奇妙纽带。这趟旅程,是知识的汲取,更是与历史文化的深度对谈。我满载而归,心中满溢对湖湘深厚历史底蕴的敬畏与赞叹!</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