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游孙中山故居,厚重的文化底蕴, 尽显伟人风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陈建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广东省中山市,是以一位伟人的名字命名的城市。她是近代中国革命的摇篮,是我心中向往的圣地。孙中山故居位于城中,是中山市的标志性景点。</p><p class="ql-block"> 初春时节,万物复苏,生机盎然,温暖的气息让人感到宁静与放松。当我与朋友踏上中山市这片热土,便决定首游孙中山故居。踏进故居,仿佛打开了历史的大门。那老照片在静静地诉说过去的故事,那静静地耸立在院子里古老的大树是历史的见证者。我仿佛触摸到那段光辉岁月的温度,感受到一个民族睁眼世界,正在觉醒。</p><p class="ql-block"> 孙中山故居,可追溯至清朝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两层楼房,红墙白线相间,配上绿色瓶式栏杆,既展现了独特的中国砖木结构,又融入了西方建筑的元素。庭院被一道围墙环绕,增添了几分静谧。故居正南侧悬挂着宋庆龄手书的木刻牌匾,上书“孙中山故居”五个大字,更显其深厚的历史底蕴。</p> <p class="ql-block"> 立志救国,上下求索,这是孙中山先生一生的写照。走进“孙中山生平展”厅,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件件历史文物,一段段详细的解说,让我仿佛探寻到了孙中山先生救国救民的革命足迹。</p><p class="ql-block">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在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九岁启蒙于村塾,十三岁随母赴美,在檀香山等地接受西式近代教育。他从小聪明好学,目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国家战乱频发,民生凋敝,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深重灾难,立志要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孙中山怀着炽热的爱国情怀,把个人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决定弃医从政,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p><p class="ql-block"> 1894年,孙中山怀揣着改革宏图,上书李鸿章,主张变法自强,但未被采纳。当和平改革的尝试碰壁后,他深刻认识到,依靠清政府内部的改革是无法挽救国家的,必须进行一场民主革命。</p><p class="ql-block">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美国夏威夷的檀香山,发动华侨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并起草了《兴中会章程》。誓言“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革命团体,标志着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开始。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政治纲领。三民主义的意义在于,唤醒了民族意识,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促成了清朝统治的终结和中华民国的建立。</p> <p class="ql-block"> 1911年10月10日发动了武昌起义,掀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起义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二千多年封建帝制,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了一个新国家新政权的建立。面对百废待兴的国家,他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废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剪除辫子,废止跪拜,移风易俗,荡涤着封建社会的污泥浊水。</p><p class="ql-block"> 捍卫共和,愈挫愈奋。民国建立之初,中华大地上,充满复辟与反复辟,假共和与真共和的斗争,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窃取了革命果实。孙中山推行的民主主义,致力于社会革命,发展实业的主张,在严酷的现实中受到阻碍。孙中山看清了袁世凯的反动面目,力主武装讨袁,他又一次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进行了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的英勇斗争。</p><p class="ql-block"> 孙中山先生献身革命事业,饱尝挫折与失败,但他愈挫愈奋,与时俱进,“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从1895年广州起义到1911年的黄岗起义,策划了十多次武装起义,虽然屡遭挫败,但却唤醒了沉睡的中华民族。孙中山矢志改组国民党,实现国共两党的首次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的新高潮。</p> <p class="ql-block">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他40年如一日,为中国独立富强耗尽了毕生精力。留下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训。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中国国民党和中华民国的缔造者,是中国漫长封建社会制度的终结者,可谓是功高盖世,名垂史册。他提出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等理论深刻推进了中国近代革命进程。</p><p class="ql-block"> 漫步故居,每一步都踏着历史的节拍,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共鸣。孙中山先生用毕生的努力奋斗,将中国推向了现代文明的门槛。而他未尽的理想,仍在中华亿万后来者的脚步中延伸。</p><p class="ql-block"> 历史的延续与传承,不仅是对孙中山先生的最好纪念,也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推动。我想起孙中山先生一句名言:“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这展现了孙中山面对挫折时的坚韧不拔的精神,读起来令人动容,心生敬仰。孙中山的爱国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让我深受鼓舞。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传承孙中山的伟大精神,始终将民族、国家和人民置于首位,为振兴中华努力奋斗!</p> <p class="ql-block"> 孙中山先生撰写的《建国方略》,主张建设16万公里铁路和160万公里的公路,以及东方大港,三峡水电工程。他的宏伟蓝图,伟大梦想已在华夏大地闪耀。如果孙中山先生能看到现在的中华大地上,山清水秀,自然和谐,日新月异,国泰民安,该有多么欣慰啊!</p><p class="ql-block"> 当我将要离开孙中山故居时,故居大门前有一耸立的石雕引入眼帘,上面雕刻着遒劲的四个大字“天下为公”。我仿佛看到孙中山先生奋力挥写,横扫天下的气概。“天下为公”意在以天下为己任,立国之本在于民众。我久久伫立在石雕前,静静地沉思,“救国救民”、“天下为公”、“振兴中华”的伟大理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已经可以告慰孙中山先生的在天之灵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