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三苏祠 3 ~ 八娘伴母

九闲笠翁

<p class="ql-block">漫步在三苏祠的小径上,两旁绿植环绕,仿佛置身于一个静谧的古代世界。两座雕像伫立在小径旁,它们似乎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我驻足凝望,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八娘伴母的深情厚意。</p><p class="ql-block">横跨小溪的古桥连接着两岸,两座石雕人物立于小岛中央。周围环绕着茂密的绿植与红色枫叶树,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幽美的自然景观。我站在桥上,望着小岛上的石雕,仿佛看到了八娘与母亲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苏八娘生于1035年,比苏轼大两岁,从小聪明好学,温良贤淑,品貌皆优。</p><p class="ql-block">苏八娘是眉山名副其实的才女,姐弟三人时常在一起吟诗作对。有一天,姐姐出题,要求在所出的句中加字,使其富有动感和诗意,姐姐出的题是"轻风细柳,淡月梅花",苏辙一见,高兴地谈,"姐姐的意思是,让我们各自依据自己的想法,在这"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中各加一字作腰,看难加的最有意思?"姐姐笑着点点头。。这时,思维敏捷的苏轼最先说话,他谈他想在"轻风细柳"中加"摇"字。在"淡月梅花"中加"映"字,这样就成了"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八娘看着苏轼,虽带着微美却没有点头赞同,而是反问了一句:"还有更恰当的吗?"苏轼琢磨了片刻,对姐姐说道:"姐姐,改为"轻风舞细柳,徕月隐梅花'。"八娘摇摇头说:"你刚才说的都不错,但意境还不是最美、最佳啊!"</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当时在一旁的苏辙,见哥哥加的两想字意都没有得到姐姐的完全肯定,自己也就不敢作声了。兄第二人用急切的眼光望着姐姐,希望她快快说出贴切的字眼来。八娘含着笑容瞅了苏轼一眼说:"我加的两个字是'扶'和'失'……"没等八娘的话说完,苏辙激动地接道:"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真是太好了!姐姐,你真是聪明灵巧的好姐姐!"兄弟俩都高兴地拍手欢笑,连声叫好!接着,苏轼说:"姐姐嵌人的两个字,真可谓是画龙点睛啊!那'扶'字很有形象感,使无形的风人格化了,'失'字不只是熟字巧用,而且恰到好处,更使诗的境界有一种月下景象朦胧美。"姐弟三人都笑了。八娘不仅在学业上帮助兄弟俩,并且还协助母亲分担起家务,苏轼后来回忆姐姐时,称她是一位善良、聪明、能干、有才华的姑娘。</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我来到三苏祠,才知道苏轼除有姐姐八娘,根本没有苏小妹这个人。苏小妹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但原型人物就是苏八娘,八娘十六岁那年,嫁给了舅父程浚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表哥程之才,这门亲上加亲的婚姻,并没有给八娘带来幸福,程家是眉山的高门大户,说她娘家就连对待自己的侄女,又是儿媳妇的八娘也十分刻薄,使这位才貌双全,品德高尚的女子饱受折磨,郁郁寡欢,两年后就含恨离开了人世。</p><p class="ql-block">八娘的遭遇,让父亲苏洵愤愤不平,他用《自尤》一首诗表达对女儿的思念,並与程家断绝一切往来,时间长达四十二年之久,直到苏轼在惠州时,两家才冰释前嫌。这桩不幸的婚姻伴以各种传说故事逐渐流传开来,民间用"才子配佳人"的思维方式,杜撰出了苏小妹和苏轼的弟子兼朋友秦观的风流佳话演绎成了"苏小妹三难新郎"的说书人话本,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把话本收集、整理到他的"三言"里面,苏小妹的故事便家喻户晓了。</p><p class="ql-block">在眉山,乃至四川的习俗中,把小姑娘称为小妹,知道姓氏的就冠以姓氏,苏八娘是家中唯一成长起来的女孩子,称她为苏小妹也在情理之中。</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一扇红墙黑瓦的传统建筑门面映入眼帘,“宋轼”匾额醒目地悬挂其上。灯笼点缀其间,营造出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我轻轻推开大门,仿佛走进了八娘与母亲曾经生活过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我沿着小径继续前行,一座传统建筑群落映入眼帘。桥上行人来往穿梭,仿佛一幅生动的画卷。我站在桥上,望着两岸的建筑,仿佛看到了八娘与母亲在这里生活的点点滴滴。</p><p class="ql-block">来到一个大型圆形广场,四周矗立着多层传统风格的店铺楼阁。在阴天背景下,广场显得格外庄重典雅。我漫步在广场上,感受着这里的文化氛围,仿佛能听到八娘与母亲在这里逛街时的欢声笑语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九闲笠翁写于2025父亲节</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