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跟着父亲去赶集》 </p><p class="ql-block"> 父亲是教师,又在外地工作,平时是没空回家的。家里好不容易种的一点旱烟,父亲只好抽假日回家时骑着旧自行车去附近的集市上卖,有时我会眼巴巴的瞅着想跟着去赶集。</p><p class="ql-block"> 于是,父亲就让我面朝左边坐在自行车后座上,后座右下边悬挂着已只旧纸箱子,里面装着烈日晒、秋霜打、冬风干的黄烟叶。记得当年在那个集市很不显眼的路边摊上,在寒风中蹲守了足有五六个钟头,一共卖了三块六毛钱的烟叶。</p><p class="ql-block"> 待到日头快平西了,收拾完还有剩余烟叶的纸箱子,父亲快步走到不远处的一个烧饼炉子摊前,买了两个正面撒了满满的芝麻的大烧饼给我,又问我还想逛逛吗,我说我想买本小画书。因为我之前在人来人往的代销点里看到过成排成排摆着的小画书,并且我认识四个字《我的大学》,封面是一个卷发的外国青年潇洒的一手拎着搭在肩头的上衣,一手拄着杖,远方有飞翔的海鸟和翻滚的海浪,神情专注、神采飞扬的望着远方。</p><p class="ql-block"> 父亲一手推着旧自行车,一手从旧中山装的上衣左口袋里掏出在集上刚卖烟叶的一卷钱,掏出一张整洁一点的两角钱,递到我手里,温情的说"你自己进去选吧!等你出来,咱就回家。"。。。。。。</p><p class="ql-block"> 回家可比一早来匆忙来赶集时轻松多了。紧紧贴着父亲高大温暖的身子在自行车后座坐着,一手拿着大烧饼啃着,一手翻着小画书看着,十多里的路程,我就看了两三遍,小画书中好多细节我至今记忆犹新、如在眼前。或许从那时起,我心底就萌生了"我也要上大学,也要走出去,也要看大海"的梦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