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南京著名古巷—乌衣巷

赵志良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赵志良 美篇号:37844102</p> <p class="ql-block"> “一条乌衣巷,半部六朝史。” 乌衣巷是南京城内的著名景点,因唐代诗人刘禹锡怀古迹名诗《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而名扬天下,成为“中华第一名巷。</p> <p class="ql-block"> 刘禹锡的《乌衣巷》这首诗深深地吸引着我,2025年6月11日,我专程去游览了南京乌衣巷,寻访历史的足迹。我到了夫子庙过了文德桥,向右转数十米就来到了乌衣巷入口处。</p> <p class="ql-block">  乌衣巷大门口有块诗碑,上面刻着毛泽东手书唐代刘禹锡《乌衣巷》诗,这幅毛体狂草写的龙飞凤舞,遒劲有力,洒脱飘逸,犹如一块磁石吸引着过往游客住足观赏。</p> <p class="ql-block">  乌衣巷,西起文德桥,东南止平江府路,长350米。巷名始于三国孙吴时,以吴驻军身着黑色制服,俗称乌衣营,这个巷就称乌衣巷。乌衣巷在中国历史上为最悠久最著名的古巷之一。</p> <p class="ql-block">  乌衣巷,最风光时期是在东晋南北朝年间,这里成了权贵文化中心,王导、谢安两大顶级豪门大族都聚居在这里。王谢两位先后担任东晋的宰相,而他们的子孙都是东晋时期的文化巨匠,当年的乌衣巷可谓是门庭若市,冠盖云集。到唐后这里逐渐衰落。公元826年,刘禹锡途经金陵时,看到“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当年的繁盛风光景象早已不在,显得荒凉冷寂,写下了这首怀旧诗。如今,乌衣巷恢复了昔日热闹,成了南京夫子庙秦淮河风光带的核心风景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我走进巷内,在路的拐角处,有一尊王羲之的全身铜像立在那里,墙壁上有他的生平介绍。王羲之铜像造型,左手搭在上腹部,右手的动作本该表现书圣特征的关键要素,却被藏进长袖内,不知何意?但我总觉得,乌衣巷的生活和历史地位与他有密切相关。</p> <p class="ql-block">  这是王羲之著名的《兰亭集序》,现作为中学教科书语文中一篇课文,记叙的是书圣王羲之与朋友一次外出踏青的故事。《兰亭集序》也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p> <p class="ql-block">  乌衣巷西头巷口,有口乌衣巷井,建于清代。井栏为青石质,内壁为青砖所砌,据说目前此井仍能使用。</p> <p class="ql-block">  这是乌衣巷王导谢安纪念馆,小青瓦坡屋面,建于1987年,王、谢等豪门大族曾居住于这一带。纪念馆着重介绍王谢两大家族及其名人,王导辅佐司马睿登基,建立了东晋王朝;谢安指挥了著名的淝水之战的胜利,使东晋政权得到了巩固。东晋建立后,王导和谢安先后都担任东晋的宰相。纪念馆以仿古建筑形式详细展示了王谢两大家族的文物与历史,及当年在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等方面所创造的业绩和成就,激发人们爱国情志。</p> <p class="ql-block">  王导,王羲之的叔父,东晋政治家、书法家。西晋末年,政局动荡,民族矛盾激化,内外忧患,在国家为难之际,王导极力劝说司马睿南下过江,并与其弟王敦和王羲之的父亲王旷一起在建康(今南京)拥立司马睿登基,建立东晋王朝。由于王家对司马政权的支持,琅琊王氏成为东晋第一望族,朝中官员半数多为王家的人,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之说。</p> <p class="ql-block">  一进纪念馆,就面对四扇“书法屏门”,门上用揩草隶篆四种书体,书写着金陵怀古《乌衣巷》诗。在屏风上方悬挂着“魏晋遗风”四个大字。透出一股独特的韵味,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王谢故居占地面积并不大,分东西两个院落,主要包括来燕堂、听筝堂和鉴晋楼等建筑,为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建筑风格。院落的门楼上写着四个大字“源远流长”。</p> <p class="ql-block">  走入东院小院,只见院中建有仿兰亭小品式曲水流觞渠,这是古人饮酒作诗的一种娱乐形式。古代文人墨客聚会在曲水流觞旁,在曲水流觞里放一个倒满酒的杯子,杯子飘到谁面前,谁就要作一首诗或饮一杯酒,很有意思。</p> <p class="ql-block">  听筝堂,是东院一处重要景点。据说东晋时期,晋孝武帝曾在此聆听谢安弹琴,因此得名听筝堂。堂门两边抱联写着:“江左豪华人事也随春代谢,城中平治风流又引燕归来。” 看来,上联暗指东晋(江左)的繁华与王谢家族的兴衰如四季更迭。下联用刘禹锡《乌衣巷》诗意,隐喻纪念馆对历史文化的复兴。</p> <p class="ql-block">  听筝堂,如今陈列着谢安家族的历史图片,吸引着游人前来参观。</p> <p class="ql-block">  谢安(320—385),东晋名相、军事家,淝水之战中,为东晋的总指挥,以弱胜强,获得大胜,在危难中挽救了东晋王朝。王导逝世二十年后,东晋政权由谢安辅佐。</p> <p class="ql-block">  东晋南北朝年代,唯能王氏比肩的就是谢氏了。谢氏家族名人辈出,他们共同构成乌衣巷谢氏家族的辉煌历史。谢安之侄,谢玄是军事奇才。谢安侄女,谢道韫是东晋女文学家。谢灵运,是南北朝时期著名诗人,被誉为山水诗的鼻祖。谢朓,是南朝齐时期的文学家,与谢灵运齐名,对当时文学发展有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  这是展馆中“淝水之战”半景实物展,淝水之战在历史课本中都有记载,总指挥是谢安。西晋灭亡后,前秦苻坚统一了北方,开始南侵。383年,苻坚征调百万大军,水陆两路齐头并进,意在一举消灭东晋政权。谢安临危受命,带领东晋仅有的八万兵力在淝水与苻坚百万兵力决战。谢安知人善任,巧妙地运用军事部署,创造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为东晋赢得了一个稳定的发展空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淝水之战壁画图</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东院,再进入西院“来燕堂”。眼前的“来燕堂”是1997年复建的。堂名“来燕”取自当年谢安以燕传信的故事。其堂匾,由当时著名书法家沙曼翁以隶体杂汉简书写的,笔锋苍劲有力,颇显六朝王谢大宅的风范。</p> <p class="ql-block">  来燕堂大厅正中竖立着一尊王羲之黄铜胸像,后两侧抱联写着:“文物自堪诧千古,史家何必嗤六朝。” 王羲之(公元303—361年),是王导的侄子,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佑军”,东晋杰出的书法家,有“书圣”之誉。他出生于山东临沂,后随家族迁至东晋都城建康(今南京),居住在乌衣巷。</p> <p class="ql-block">  来燕堂展出的王氏家族历史资料文物内容陈列。王导辅佐创立历史长达百年的东晋王朝。王氏家族人才辈出,王羲之以及王献之、王珣书法成就高不可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来燕堂大厅还展出了六朝历史资料。</p> <p class="ql-block">  王羲之爱鹅出名,院中有他的书法“鹅”字石碑,游人在这里可打卡欣赏。</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分两层,一层游览完后上二楼参观。二层是实物展,陈列的东晋雕刻展、王羲之书法作品等,这些文物无声地向我们诉说着那段悠远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东晋王羲之书法作品</p> <p class="ql-block">  王羲之的《姨母贴》,是东晋时期的行楷书法作品,是他为悼念姨母所书的信札,共6行42字。</p> <p class="ql-block">  王羲之《兰亭集序》书法作品,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之作,代表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是东晋时期的砖画</p> <p class="ql-block"> 东晋时期,随着东西各民族的融合,和外来的影响,人们的生活逐步自由开放,一个丰富多彩的世俗生活形态开始了,人们对艺术的追求日渐增长,欣赏、弹奏古筝走进了人们的高雅生活;室内的陈设也出现了精致的墩、凳、椅、桌等高型家具。这都让人们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生活场景,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  游览完乌衣巷,使我对千年古巷的历史和故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深感南京这座六朝古都岁月的沧桑和历史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谢 谢 观 赏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赵志良制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2025年6月15 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