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安南的美篇

张安南

游东坡赤壁有感 <p class="ql-block">在湖北境内的长江两岸有两个赤壁,一个在原蒲圻县,现改为赤壁市。在长江南岸,叫“蒲圻赤壁”,又叫“周郎赤壁”,以“三国赤壁之战”发生地闻名于世。另一个在今黄冈市,为黄州古城西北边,长江北岸,称“黄州赤壁”,又名“东坡赤壁”,因苏轼的《念如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成为游览胜地。我们这次是游东坡赤壁,也称“文赤壁”。在闹市区公园路上,有一“东坡赤壁”的石牌坊,过牌坊是一文化广场,广场中央有一精致汉白玉卧碑,正面浮雕是一幅苏东坡与友人游览赤壁时的场景,陡峭的悬崖下江水急速地涌动,一篱渔舟起伏水面,舟中主客安闲地感受江岸的景致,远山连绵,近水澎湃,幽壑纵横,层林摇曳,画面似静似动,如梦如幻。背面镌刻着苏轼题《念如娇-赤壁怀古》。</p> <p class="ql-block">景区大门为一仿古式殿宇建筑,飞檐斗拱,正门上悬牌匾“东坡赤壁”为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长舒同所题,这四个大字笔锋圆润流畅,结构雍容大气。大门两边廊柱上有对联:“文武一身兼,苏子周郎,两顾便教垂简册;是非千载定,沉沙折戟,重磨犹自见前朝。”为近代楹联家白雉山撰,书法家陈义经书。进门后沿一大道前行,左边是一片茂密的竹林和樱花园,右边是数十棵参天大树,透过树林可见白墙灰瓦间与黑色大理石诗刻构成的的诗廊。不多远,迎面便是一尊6米高的苏东坡的雕像背山而立,头戴“峨冠”,昂首远望,神情平静,长须微拂,彰显出豪放豁达的文人风骨形象。</p> <p class="ql-block">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学造诣惊艳世人,诗文词画流传千古。但他一生几经沉浮,从少年得志到被一贬再贬,他却始终保持乐观心态,将一切风雨都看作是人生路上的平常,向世人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与精神风貌。</p><p class="ql-block">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春,苏轼迎来了他人生的致暗时刻,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属从八品虚职,“不得签书公事”。没有俸禄,异常拮据,养家糊口都成问题。便在黄州宋城东门外开荒种地,筑雪堂自居,因垦植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自此,人们更愿将苏轼称之为“苏东坡”。</p> <p class="ql-block">黄州江岸是丹霞地貌,东坡赤壁地处龙王山的赤壁玑头,犹如一只象鼻子伸入江中喝水,又称赤鼻山,也叫赤壁、赤岸。因山势陡峭如壁,颜色赤红而得名。早在晋代至北宋初年,这里就陆续兴建了栖霞楼、横江馆、月波楼等著名建筑。现存古建筑大多系清同治七年重建,占地3.9公顷,随地势高低布局,东高西低,依次为栖霞楼、问鹤亭、东坡祠、挹爽楼、留仙阁,二赋堂、红砂石塔、酻江亭、坡仙亭、放龟亭等。这些古建筑以院落、景门相连,巧妙地镶嵌在红色的峭壁石矶之上,建筑纤巧空灵,转折变化于咫尺之间,与地形浑然一体,一步一景,气韵生动,极富山水楼阁之妙。</p> <p class="ql-block">赤壁山下,是一堵高高的赭红色石壁,赤壁山门建于台阶坡道之上,白色墙壁,赭红色的檐墙上有蓝底金字“东坡赤壁”门额。两边有对联:“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天生赤壁,不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此联为清代康熙末年黄州知府郭朝祚修缮赤壁后所题写,并将此处定名“东坡赤壁”。上联“客”指遭贬谪的迁客苏轼,夏口、武昌句既说黄州位置,也说苏轼从都城东京到此的贬谪路线;下联写赤壁天然红色,因三国周瑜火烧赤壁之战和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而扬名天下。</p> <p class="ql-block">山门进来,第一栋建筑就是留仙阁,建于清光绪十年,取坡翁长留阁中之意。阁内嵌有清乾隆进士刘墉题跋的《东坡笠屐图》、清人杨守敬书写的《留仙阁记》、范筠所作的《东坡游赤壁图》等书画石刻。阁前苏轼亲书《乳母任氏墓志》石刻极为珍贵。门联“青风明月不论价;红树青山合有诗”,取意于清代诗人朱又韩的一首对联诗:“好凭那铁板铜琵,唱一曲大江东去;且趁此清风明月,看三霄孤鹤南飞。”化用苏轼词作风格,结合“周郎故垒”的典故,展现出豪迈气势;并借景抒情,以孤鹤意象表达超然心境。</p> <p class="ql-block">由留仙阁穿过月亮门便是二赋堂,二赋堂是清朝早期建筑,碧瓦黄墙,朱红门窗廊柱,三开大门。“二赋堂”匾额是李鸿章所題。两侧廊柱上是近代民主革命家黄兴撰写的对联:“才子重文章,凭他二赋八诗,都争传苏东坡两游赤壁;英雄造时势,待我三年五载,必艳说湖南客小住黄州。”还有民国大总统徐世昌写的对联“古今往事千帆去,风月秋怀一笛知”。堂内还有毛泽东主席草书杜牧绝句《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p> <p class="ql-block">毫无疑问,二赋堂就是为纪念苏轼《赤壁二赋》而得名,是东坡赤壁的核心建筑,堂内太师壁正面刻有清人程之桢书写的楷书《前赤壁赋》,背面刻有近代著名书法家李开重写的汉隶魏碑《后赤壁赋》,两幅木刻每字直经三寸,前者豪迈俊逸,后者苍劲有力。</p><p class="ql-block">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达官贵人远道而来,留下了近千首咏唱赤壁的诗词歌赋。苏东坡二赋一诗的书法作品更是数不胜数。最著名的是苏东坡的行楷书《赤壁赋》,北宋元丰六年书写,结字端庄而紧密,笔墨丰润沉厚,是他中年书法用意之作,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还有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草书的《后赤壁赋》,同南宋马和之的画作《后赤壁赋图》装裱在一起,现藏故宫博物院。宋孝宗赵昚的草书《赤壁赋》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宋、元、明、清及现代书法大家的作品更是无法一一赏析表述。</p> <p class="ql-block">《前赤壁赋》开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随之便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宁静愉悦;“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浩瀚感慨;“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文化雅趣。逐渐转为“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怅惘;进而“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哀伤。这种情感起伏与月夜泛舟“情景交融”,似醉非醉,如梦如幻。</p><p class="ql-block">苏轼借“客”之口“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又通过“苏子”的回答:“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体现了苏轼对生命短暂与宇宙永恒的思考。</p><p class="ql-block">被贬黄州后,苏轼从政治舞台的中心跌至边缘,这种巨大的落差迫使他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当政治抱负无法实现时,可以通过与自然的交融获得心灵的慰藉与升华。这正是苏轼在逆境中寻求精神出路的思想努力。</p> <p class="ql-block">《后赤壁赋》距首赋仅三月有余,但季节已由秋入冬,景色也由“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变为“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萧瑟景象。由上次泛舟江上改为独自攀登险㖓。“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最终“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呜谷应,风起水涌”时,他体验到的不是征服的喜悦,而是“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的孤独与恐惧。这重体验反映了苏轼对自然和人生的另一重认识——在浩瀚宇宙面前,人不仅感到自身的渺小,还会产生“存在焦虑”。</p><p class="ql-block">特别是赋中孤鹤与道士的意象,“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充满神秘色彩的孤鹤,随后又化作梦中“羽衣翩跹”的道士超现实场景,由实入虚,由醒入梦,创造出一种朦胧恍惚的情感氛围。结尾“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的戛然而止,留下无尽回味空间,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至境。</p> <p class="ql-block">从二赋堂出来,穿过一花瓶式小门,眼前小院亭台楼阁错落有致,灵动秀美,别有洞天。坡仙亭端庄而飘逸,其名称源于南宋诗人戴复古对苏轼“坡仙”的称誉。亭子三面是透景花窗,一面留门,亭内嵌有苏轼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楷书《满庭芳》《香行子》《临江仙》和《月梅画》《佛寿画》等书画作品石刻和历代名人书画石刻二十余块。</p> <p class="ql-block">坡仙亭对面,立有一座近3米多高呈铁锈色的五级石塔,简陋古朴。据传是苏轼等焚毁弃用文稿的“葬字塔”。</p> <p class="ql-block">坡仙亭旁边,依赤壁矶峭壁而建的酻江亭,采用三面墙壁,临江一面完全敞开,可一览湖光山色。因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樽不酻江月”之句而得名。正面墙壁嵌有清康熙十八年临摹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前赤壁赋》的石刻巨碑,左壁嵌有清代书法家叶志诜八十五岁时一笔所书“寿”石刻。</p><p class="ql-block">想当年,苏轼站在赤壁矶头,面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气势,发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沉雄悲壮的感慨。三国风云在眼前浮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聚焦于周瑜,想他三十四岁便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一战成名。而自已此时已四十七岁,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壮志难酬。从而感叹“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对周瑜的追慕,某种程度是对自己早年辉煌的回忆——他二十一岁进士及第,得欧阳修赏识,名动京城。与周瑜的“年少成名”何其相似。而今只能将满腔悲慨倾注于诗中。然而苏轼并未沉溺于自怜自伤,而是以“人生如梦”的旷达和“还酹江月”的洒脱重新振作起来,实现自我超越。</p> <p class="ql-block">坡仙亭右下方便是睡仙亭,原名睡足堂,取杜牧诗“平生睡足去,云梦泽南州”句意。亭内有石床石枕各一,相传苏轼同友人游赤壁酒醉后曾躺卧于此,其状若仙,廊柱上楹联“人笑我长眠,世上那堪睁眼看;我叹人尽梦,道旁曾借枕头来”,以诙谐笔触暗合苏轼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故后人改睡足堂为睡仙亭。亭下赤色岩石上有清人钟谷书的“赤壁”二字石刻。古时江水即在亭下奔流。</p> <p class="ql-block">由睡仙亭下几个台价就是放龟亭,这是赤壁景区内少数几个与苏轼无关的景点。相传,东晋大将毛戍曾经放生过一只白龟,并得到了善报,明嘉靖二十八年,黄州知府郭凤仪附会此事,在矶头凿刻直径约两米的白石龟置于放生池中,将水月亭更名放龟亭。亭体地处赤壁矶最低处,临近江面,站在亭中如同泛舟江上,每当明月当空,水中月影格外明亮。</p> <p class="ql-block">从临水放龟亭返回二赋堂后门,沿石阶继续上行便是问鹤亭。因位置高显,为赏月佳处,“淮起通天白尺台,良霄招起月华来”,故原名玩月台。后为彰显苏轼《后赤壁赋》中孤鹤化为道士于梦中与苏轼问答的韵事,将玩月台更名为问鹤亭。亭边墙壁上有启功、王蒙、莫言,贾平凹等当代文人的题词碑刻。</p> <p class="ql-block">来到赤壁山的最高处便是被苏轼赞之为“郡中胜绝”的栖霞楼。是宋代黄州四大名楼之一,有“不到栖霞楼,枉到赤壁游”的美誉,其背山面江,以落日晚霞映红楼台而得名。这座三层仿宋建筑,重檐叠角,卓跞雄杰,流丹飞碧,辉煌瑰丽。正面匾额“栖霞楼”三字,为茅盾先生手书,矫健腾舞,极为夺目。</p><p class="ql-block">登上栖霞楼,眺望波涛浩瀚的长江,只见烟笼沙洲,江渚上芦苇荡荡,时清风徐来,心境开阔。或皓月当空,银鳞鱼跃。烟波渺茫,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p><p class="ql-block">当年苏东坡午睡初起,于座榻之上,见江上风帆来来往往,远望则水空相接,一片苍茫,诗人不禁咏道:“纵一苇之所如,凌万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终,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p> <p class="ql-block">栖霞楼里有个《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展览。揭示了苏东坡由贬滴黄州之初的愤懑困顿,到实现精神世界的重生,诗文巅峰之作的问世,这期间其生活态度与方式无疑有着置关重要的作用。他最初是精究经典、参禅念佛,常在安国去坐禅、沐浴,谈禅说佛,住定惠院“闭门思愆”“谢客静处”,注释《易傅》,精究《论语》,精心明志。</p><p class="ql-block">后为了维持生计,他躬耕东坡,自号“东坡居士”,从中体会友人的温暖,感受劳动的欢快和丰收的喜悦。内心平静,生活无忧后,他放浪山水,常泛舟长江,观山水万物,探究宇宙人生之内涵。生活的多姿多彩让他广交朋友,心系百姓,无论是农夫、渔民、书生、商贩、和尚、道士等,都能与之闲话家常,谈古论今,诗酒风流,打成一片。</p> <p class="ql-block">他融合儒、释、道、医各家精华,提倡和安、节慎、静达、怡情理念,独创食养、药养、修养、怡养相结合,实现形神共养的东坡养生法。他提炼出“安分以养福,宽胃以养气,省费以养财”的观念和“一笑千痾散,静坐以养生,梳发以明脑,泡脚以催眠”的养生之道至今仍为广大民众津津乐道。</p><p class="ql-block">东坡爱美食,做美食,发明美食。他独创的美味佳肴,以其命名的:如“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豆腐”等名目繁多,他自制“东坡饼”,自酿“东坡酒”更是千百年来传承制作。特别是“东坡肉”成为一道中华名菜,亲朋好友相聚,家庭喜庆团圆的必备佳肴。苏东坡在其《猪肉颂》中对“东坡肉”的做法有完整记载:“净洗锅,少著水,柴头压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p><p class="ql-block">这就是苏东坡,硬是把清贫乏味的生活过得神仙般快活!</p> <p class="ql-block">从栖霞楼东侧下来就是东坡祠。黄州纪念苏东坡的词堂,始建于南宋年间,以后屡建屡毁,大多是历代地方官员主持建造,此处东坡祠为清同治七年重修东坡赤壁时所建,黄州知府英启题写对联道:“游客几追从,杯酒盘鱼,到处可知鸿踏雪;仙词重结构,风帘月幌,有时应见鹤横江。”刘维桢撰文《重修赤壁苏公词记》。同治八年,晚清洋务派首领张之洞,游赤壁为东坡祠撰联:“五年间滴宦栖迟,试较量惠州僧饭,儋耳蛮花,那得此清幽山水;三苏中天才独绝,若只论东坡八首,赤壁两赋,尚是公游戏文章。”并作诗《赤壁东坡祠》记之。</p><p class="ql-block">门额“东坡祠”为黄庭坚所题,正厅供奉东坡坐姿雕像,堂匾“千古风流”为北宋大书法家米芾所题,龛柱对联:“纵横百家才大如海,安坐一室意古於天”。两侧壁是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的画像刻碑。</p> <p class="ql-block">东坡祠旁就是挹爽楼,苏轼弟弟苏辙在《黄州快哉亭记》中曾有“濯长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的描绘,楼由此得名。“挹爽楼”匾额为原国务院副总理方毅所题。两侧有对联:“横江游赤壁,隔峰望西山”。挹爽楼下面便是碑阁,门口两边对联:“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是苏东坡《初到黄州》中的诗句。两侧分别有两块石碑:《重修黄州赤壁碑记》《赤壁挹爽楼记》。阁内四壁嵌有苏东坡书法手稿精品《景苏园帖》全套石刻126块,囊括了苏东坡不同时期的书法作品72件,是我国保存最完好、作品最多的苏书碑林,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阁内还有两块木刻:《景苏园帖记》《景苏园帖流传记》,记述了《景书园帖》的整理流传情况。</p><p class="ql-block">苏东坡在黄州四年零四个月,共创作诗词文赋750余篇,平均每两天创作一篇作品,他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如娇-赤壁怀古》,还有《黄州寒食帖》等,都是中国文学史、书法史上的千古佳作。</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以其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和雄浑豪放的文厚风格独树一帜。在他生命的最低谷,创作的赤壁诗文,却达到了艺术与思想的最高峰。根植于具体的历史情镜,却表达了超越时空的普遍主题。记录了个人的挣扎与超越,却为无数后来者提供精神指引。</p><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一次重要会议上告诫全党:“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苏轼的这份情怀,正是今人所欠缺的,也是最为珍贵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想通这个道理,就一定能够以身作则,以上率下,以清廉养浩然正气。</p><p class="ql-block">在快速变化的当代社会中,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人们都可以通过培养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审美能力,保持内心的自由与尊严,实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这或许就是苏轼赤壁诗文最为持久、最为深刻的现代启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