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序章:出发的清晨</p><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5日,杭州的晨光还未完全驱散夜色,载着李诚先生的奔驰轿车已经驶向萧山国际机场。这位温州籍企业家是浙江民营经济的缩影——李诚先生是位商业奇才,13岁开始经商,从纺织品到3D打印、高端制造,他的企业如今位列杭州民营企业前十,旗下三家上市拟上市公司正蓄势待发。此行,他计划考察香港、温哥华和纽约,试图在亚洲、美洲和北美的交汇点上,寻找中国民营企业全球化的新路径。</p><p class="ql-block"> 作为随行者,我到香港和他汇合。带着对国际金融中心的想象和对异国文化的期待,与李诚先生一同踏上了这场跨越两大洲的旅程。飞机划过太平洋时,舷窗外的云海如同中国经济的浮沉:时而翻涌,时而平静。我们不知道,接下来的七天,会看到怎样的风景,又会触碰到怎样的现实。</p><p class="ql-block"> 飞机在云端穿梭,横跨太平洋的浩渺碧波,从东方明珠香港启程,途经温哥华,最终抵达世界金融中心纽约。李诚先生,这位爱国商人、商业奇才,他的环球商务之行,不仅是空间上的跨越,更是对资本流动、人才迁徙以及制度张力的深度探索。通过企业家、学者、移民和金融精英等不同视角,一幅立体且复杂的全球化画卷在我们眼前缓缓展开。</p><p class="ql-block"> 香港:东方明珠的复苏与金融韧性</p><p class="ql-block"> 6月5日下午,我们抵达香港,入住中环的一家酒店。站在29楼的露台上,维多利亚港的船只如棋子般穿梭,国际金融中心(IFC)的玻璃幕墙在夕阳下泛着金光,望着远处的港珠澳大桥,李先生感叹道:“这里是中国连接世界的枢纽,也是全球资本的竞技场。”</p><p class="ql-block"> 次日上午,我们拜访了多家投行、基金公司和上市公司。一位华尔街背景的基金经理用“韧性”形容香港的经济:“过去两年,港股经历了估值低谷,但如今蓝筹股的吸引力正在回升。恒生指数上半年上涨15%,全球主要市场中排名前列。”他展示的数据令人震撼:2025年上半年,港股IPO数量同比上涨33%,筹资额暴涨711%;A+H股双平台上市的热潮,让港股平均筹资额达到近十年第二高的水平。</p><p class="ql-block"> 然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在茶水间的闲聊。一位本地企业家笑着说:“你知道吗?中环的米其林餐厅最近一桌难求,连国泰航空的航班都开始‘换大飞机’了。这不仅是资本的狂欢,更是信心的回归。”</p><p class="ql-block"> 6月5日日傍晚,我们在尖沙咀的茶餐厅吃夜宵时,电视新闻正播报香港金管局的动向。港元汇率自5月初以来多次触发强方兑换保证,金管局不得不连续四次入市干预。服务员一边递来热腾腾的云吞面,一边低声说:“老板说,港元涨得太快了,怕影响本地生意。”</p><p class="ql-block"> 这让我有个疑问:“为什么港股涨得这么猛?资金从哪儿来的?”基金经理的回答耐人寻味:“一部分是海外避险资金,另一部分是内地资金通过‘北水南调’进入港股。尤其是中概股回流,给港股注入了新的活力。”</p><p class="ql-block"> 但港元的强势也带来了隐忧。一位银行家坦言:“如果港元升值过快,会影响出口竞争力。金管局的干预是为了平衡短期利益和长期稳定。”这种微妙的平衡,恰似香港这座城市的气质——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在自由与秩序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独特的韧性。</p><p class="ql-block"> 2024年香港GDP达4071亿美元,转口贸易额同比增长45%,国际机场货运量全球第八,印证了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的不可替代性。尽管美国对华加征104%关税,但香港凭借独立关税区地位,成为内地商品“换装出口”的避风港。例如,深圳跨境电商通过香港中转,将贴有“香港制造”标签的电子产品免税销往美国,关税成本直降34%,这种“制度套利”策略既规避了贸易壁垒,又激活了香港的物流与金融服务业。</p><p class="ql-block"> 维多利亚港的货轮如织与深圳湾的跨境物流网络,共同勾勒出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韧性。香港企业所得税率16.5%远低于内地的25%,吸引跨国企业将亚太总部迁入;深圳企业则通过前海合作区对接香港资本,形成“前研后厂”的产业链分工(如大疆无人机占据全球70%市场份额)。这种“硬隔离、软联通”的模式,既维护了国家主权,又释放了市场活力,成为中美博弈下中国对外开放的独特路径。</p><p class="ql-block"> 尽管香港股市IPO数量激增,但其过度依赖转口贸易与地产的产业结构仍存隐忧。2024年香港人均GDP达4.92万美元,但科技创新投入仅占GDP的0.8%,远低于硅谷的3.4%。如何借助内地科技资源(如华为5G、比亚迪电动技术)实现产业升级,将是香港能否摆脱“中转站”标签的关键。</p><p class="ql-block"> 香港的发展历程,是东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元素在资本浪潮中的精彩融合。其复苏所展现出的韧性,深深扎根于法治精神、自由市场体系以及连接内外的关键角色。然而,要实现未来的持续繁荣,不仅依赖市场的自发活力,更需要前瞻性的制度设计来应对各种挑战。</p><p class="ql-block"> 温哥华的沉思:阳光下的阴影</p><p class="ql-block"> 我们6月6日北京时间下午4点乘坐国泰航空飞温哥华,温哥华当地时间6月6日中午12点抵达温哥华。温哥华著名华人企业家钟先生来接我们,钟先生毕业于国内著名的985大学,30年前移民加拿大,在当地从事房地产行业,是温哥华华人圈影响力很大。加拿大海关什么都没有问,我们就出关了,但等行李花了我们将近一个小时!</p><p class="ql-block"> 飞机降落在温哥华时,暮色正从海湾的褶皱里漫上来。六月的风裹着咸涩的凉意,掠过斯坦利公园的雪松林,将二十年前的记忆与此刻的街灯叠成一片朦胧。这座被群山环抱的港湾之城,依然保持着呼吸般的从容,连霓虹都像被滤过似的,晕染成一片温柔的星子。</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温哥华前后只有三天时间,行程如何安排是个难题,李诚先生关注温哥华数字化产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的发展,我建议钟先生重点重点拜访这些产业的企业家。温哥华经济不景气很明显,通货膨胀也很厉害,有个朋友现在连博彩业也不景气!</p><p class="ql-block"> 这座被誉为“世界上最宜居城市”的地方,此刻正笼罩在某种矛盾的氛围中。华人企业家们在唐人街的茶馆里议论纷纷:“房价跌了18%,租金下降15%,移民留存率也在下滑。”一位做房地产代理的女士叹息道:“去年这里还能看到中国买家举着现金买房,现在连中介都不愿意接单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拜访的几位华人企业家,无一例外地提到了“特朗普关税争端”和“特鲁多的政策失误”。一位从事跨境电商的企业家说:“加拿大的自由贸易政策让我们的成本上升,而特鲁多对中国的强硬态度,又让市场信心受挫。”但与此同时,他们对温哥华的热爱并未减退:“这里的生活质量无可替代,只要中加关系回暖,市场还会回来。”</p><p class="ql-block"> 在温哥华的街头,我们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高档社区的房价依然坚挺,而郊区的公寓却空置率居高不下。一位本地地产商解释道:“移民减少导致租房需求下降,但投资者仍在布局。政府的‘海外买家税’虽然抑制了投机,但也让一些优质买家望而却步。”</p><p class="ql-block"> 这让我联想到加拿大统计局的数据:多伦多的移民五年留存率从86%降至78.3%,温哥华也下降了3.9个百分点。高房价和远程办公的普及,正在重塑移民的分布格局。一位移民家庭的孩子告诉我们:“父母觉得温哥华太贵,搬去了基奇纳,那里有更多机会。”</p><p class="ql-block"> 加拿大是个矛盾的国家,它既是发达国家的典范,又是移民政策的试验场。它的未来,可能取决于能否在多元文化与经济效率之间找到平衡点。这座被华人誉为“加国明珠”的城市,当下却笼罩着经济下行的寒意:</p><p class="ql-block">• 华人移民减少与楼市降温:曾经火爆的购房需求大幅下降,房价面临压力,华人社区作为当地重要经济驱动力的作用减弱。</p><p class="ql-block">• 通胀高企与贸易困境:特朗普时代的关税争端影响仍在,加中关系遇冷直接冲击了贸易与投资信心,进而推高了本地生活成本。</p><p class="ql-block">• “最宜居”光环下的现实难题:尽管温哥华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但受访的华人企业家们对经济活力不足以及政策对华不友好(尤其是特鲁多执政时期)深感担忧,他们热切期盼新政府能够切实推动中加关系回暖。</p><p class="ql-block"> 温哥华的困境,凸显了中型发达经济体在全球化变革中的脆弱性,这种脆弱性源于资源依赖、外部市场波动以及大国关系的牵制。华人社区就像经济的晴雨表,其发展的起伏反映出国家间政治经济互动的微妙变化。新总理能否搭建沟通的桥梁,重新激发“宜居”背后的经济活力,成为关键问题。</p><p class="ql-block"> 朋友带我去本拿比的新街区转了转。玻璃幕墙的高楼像雨后春笋般刺破天际,钢筋水泥的森林里,咖啡香与电子屏的蓝光交织成现代的寓言。可转角遇见的街心公园里,依然有老人坐在铸铁长椅上喂鸽子,孩童追逐着飘落的枫叶——那些被高楼切割的天空下,旧时光的碎片仍在倔强地生长。高贵林的工地轰鸣声里,我突然想起二十年前唐人街的茶楼,那时我们总爱在雕花木窗边喝茶,看蒸汽氤氲了玻璃,听楼下有人用粤语哼着《帝女花》。如今茶楼变成了便利店,但转角面包店飘出的枫糖香气,仍让人想起母亲蒸笼揭盖时腾起的热雾。</p><p class="ql-block"> 海港的黄昏是温哥华最奢侈的馈赠。我和旧友们坐在耶鲁镇的码头,看渡轮划开水面,惊起一群银色的海鸥。暮色中的狮门大桥像一道褪色的琴弦,远处滑雪胜地惠斯勒的雪峰已隐在暮云后,唯有空气里浮动的松针气息,与二十年前我们挤在公寓里看《老友记》时一模一样。朋友说起近年移民渐少,有人叹息,我却望着海面漂浮的浮木出神:这座城本就是候鸟的驿站,来去本是寻常。</p><p class="ql-block"> 飞往纽约航班起飞时,机舱屏幕显示温哥华的经纬度:49°16'N, 123°07'W。这个坐标让我想起《百年孤独》里那句“过去都是假的”,可当舷窗外浮现出海岸线的剪影——那些倔强生长的雪松、永不封冻的港湾、街角面包店飘来的暖香——忽然觉得,有些坐标早已刻进掌纹。</p><p class="ql-block"> 再见,温哥华。我会记得你教我的慢板:如何用一杯枫糖浆的甜度丈量晨昏,如何在涨潮的沙滩上,把脚印写成无需寄出的信。 </p><p class="ql-block"> 纽约的迷雾与光芒</p><p class="ql-block"> 6月8日上午,我们乘坐加航飞往纽约纽瓦克机场。我们是8:30的航班,早上6点半就从住处出发,朋友刘总半小时就送我们到机场。加航服务极差,去年乘飞机从温哥华飞往多伦多领教过了。</p><p class="ql-block"> 这次是国际航班,我们早点到机场,我们到check in柜台,机场工作人员说法不一,最后我们花了将近半个小时才找到check in柜台。温哥华机场设有美国海关,以前过美国海关很麻烦,李诚先生不懂英文,担心遇到麻烦,但这次过海关非常顺利,海关只问了诸如:带多少现金、停留多久天、去美国什么地方之类简单问题,我们就顺利过关了!</p><p class="ql-block"> 从温哥华飞纽约花了五个小时,机上餐食就是一点面包。温哥华与纽约有三个小时时差。我们当地时间下午五点到达纽约。由于不用过海关,我们很快出机场。</p><p class="ql-block"> 李诚先生部下赵总来接我们。赵总是李总集团高管,退休后来美国陪家人,是位爱国商人,特朗普两次竞选时,赵总都笃定特朗普会赢的 ,赵总认为特郎普看到了美国的深层问题 ,只是开错了药方,主要是:一是受到一定制度的约束,特朗普高估了美国现在的实力;二 是治国理政缺乏谋略和智慧。他认为到了美国才真正体会到中国制度优越性,祖国永远在他心中。</p><p class="ql-block"> 晚上,我们入住纽约中央公园附近的酒店。赵总设宴款待,江南教授也过来看望我们!江教授十五年前移居美国,在美国十五年,经历人生许多艰难时刻,从事过餐饮业、也做过贸易,现在主要从事汽车配件采购,他是著名贸易专家和关税专家!</p><p class="ql-block"> 他认为美国是多元化的社会,美国仍然是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吸引人才和财富最多的国家,有世界最好的大学,尽管特朗普上台,有许多政策争议,但美国总统对外强势,对内受气,无法为所欲为,美国有很强纠错机制,他并不担心洛彬矶暴乱,他认为美国不会打内战。</p><p class="ql-block"> 国内一些人在美国有大量投资,包括房地产、股票,所以总是关心美国,因为他们大量的利益在美国。还讲了一个观点挺有趣,少数官员将子女和家人送到美国,也造成腐败,使得一些民营企业家将财产转移到美国,他建议中国政府堵住这个漏洞。</p><p class="ql-block"> 从纽瓦克机场到中央公园大概是不到一百公里,整整花了两个小时,林肯隧道就花了将近一个小时,这个隧道一百年前建,美国人为什么不重建?</p><p class="ql-block"> 在曼哈顿的街头,我们闻到大麻的气味混杂在汽车尾气中,某些街区的垃圾堆积如山,地铁的裂缝里渗出污水。一位本地居民抱怨道:“这里的基础设施已经老化了,政府却把钱都花在政治斗争上了。(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