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父亲节的联想</p><p class="ql-block">以前除了几个传统节日和红色节日以外,没有这么多节。改开以后,出于资本和私欲所需,引入和生造了不少节日。不难发现,这些节日大多诱导和迎合消费主力军的女性,由她们带动男人不情愿的消费。唯独父亲节,没起到多少拉动消费的作用,不仅父亲,整个男人世界似乎都在边缘化,只剩赚钱工具或沦为兼职家庭煮夫了。</p><p class="ql-block">人类社会自从进入一夫一妻制以来,自然形成了父爱如山母爱似水这样一种分工协作,久而久之已成为家庭模式的传统美德。山,顶天立地,水,坚韧温婉,二者取长补短各司其职历久弥新,稳定而和谐。但当迈入新时代,现代与传统发生激烈碰撞,不可避免的波及到男女关系和婚恋理念,洗澡水和孩子倒哪一个竟成了问题,哪些是传统美德,哪些是新旧陋习,包括官方也没给出个明确答案。加之妇女解放近百年来,忽左忽右,逐渐出现揠苗助长的倾向,使不少女性想成为山,不安于水,但实际能力和心理观念又使她们既成不了山,又失去了水,迷失了自己,致使社会上网络上出现不少乱像。她们要求男人依然如山,还得兼顾似水,地位每况愈下,从情人节、520等这些所谓节日,有女人给男人送礼物发红包的吗?就能看出现在男女地位孰高孰低了。当然,绝大多数女性还是明辨是非坚守美德的,她们与男人相向而行,而非贬此褒彼。她们既工作又顾家,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既保持了优雅,又担负起女性的责任,充分体现了她们应有的社会价值,用实际行动很好的诠释了什么叫真正的妇女解放。</p><p class="ql-block">说了不少看似题外实则题内的话,父亲节,难免要讲讲父亲。我的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但每每想起,除了思念,总觉有些愧疚。他是个踏实的人,不会钻营,没有野心。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参加过抗美援朝,经历过战火硝烟出生入死,但只是个普通职工,虽然历年先进表彰,却因文化程度低,一直也没当个一官半职。我们自己成长了,工作上有了点小成绩,就往往小看父亲,言语行为上就常有些不敬。工作关系,父亲常年在外,接触少,有话跟母亲说的多,直到父亲退休,依然如此。父亲本来就讷于言,子女们很少跟他对话聊天,他就更加沉默寡言了。谁的内心不是丰富多彩的呢?从他默默干些家里的琐事,到他静静的摸挲着什么,发现有子女看他就相视一笑,就应该能感觉出他的孤独。我们是个子女众多的大家子,但对他都多少有点漠视和不够关心,特别是他的内心世界。我跟他对过一次话,也聊些过往,他说在日伪时期曾打过一个日本工头的嘴巴,这令我非常吃惊,他是个公认的老实人,没跟谁闹过一点小矛盾,竟然有如此反抗精神,不禁令我肃然起敬。有天晚上,他叫我帮他拨电话,他说他想跟老家的亲戚说说话,拨了几个也没拨通,就说这么大年纪了,离的又这么远,谁知对方什么情况,联系干啥?以前人家都没有电话,等有了电话都已经好久不联系了,可能电话号码也早已经发生了变化。而我们对他都缺乏理解,从未想过想想办法找找线索,满足一下他的心愿。他有时怀旧,想吃点老味道的东西,我给他从北京捎过几回稻香村的红蛋糕,烧鸡不好带,在当地买,哪有当年的老味道呢?我工作时,曾给家里买过一副麻将,找了一副跳棋,周末子女回来时陪二老玩一玩,活跃活跃气氛,也伴随亲人们度过不少年欢乐时光。窸窸窣窣,不知说啥好,还是回到父亲节这个正题儿吧。父亲在时从没听说过有什么父亲节,甚至母亲节也是近些年父亲走后才知道的,给母亲打过一回电话,说是母亲节快乐,老妈还挺惊奇,噢,还有个母亲节?挺乐呵,可见老一辈对子女要求并不高,一个电话就让他们高兴好几天。而父亲在时却从没有过哪怕是一个电话这样的庆贺仪式。后来父亲住了一个礼拜的院,没有任何前兆就默默的走了,他默默的养育了这么一大家子人,在他九十四年的生涯中却很少给人添过麻烦增过拖累。饥饿年代他把自己的饭带回来给我们吃,把发的劳保给我们穿,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他从未吃过什么美味,从未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后来我们都大了,却很少请他吃顿饭买新件衣服,每想起来都觉得太对不住他,太粗心,太不知回报了。古语云,子欲养而亲不待,仔细想想,亲待时又有几个儿女有紧迫感会挤出时间去好好养一养呢?</p><p class="ql-block">也许人类就这么一代一代的过吧,疼小的,慢老的,尊老爱幼一直是理想社会追寻的目标之一。好在现在有人良心未泯,设了这么一个聊胜于无的父亲节,像3.15、学雷锋日一样,到了这天,虽然未必能收到问候与礼物,但自己想想自己的来龙去脉,也是一种慰藉。忽然觉得,所有的节日如果都像父亲节一样,能自省,能有所悟,也就足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