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布尔巡礼(二)——帝国的荣耀

leojs

<h1>  在土耳其,我们来回两度驻足于伊斯坦布尔,两次都遭遇阴雨。仿佛这个历史名城对东大来客竟是如此动容,以至于每每参观名胜古迹,她都泪眼婆娑,不知是为自己的辉煌和荣耀感动,还是泣述过往的沉沦。</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俗话说旅游就是“游山玩水,扫山拜庙”,来到土耳其依然是这种感觉。</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inherit;">我们首先要拜谒的是由奥斯曼帝国苏丹(君主)苏莱曼一世于1557 年敕建的苏莱曼尼清真寺。它是奥斯曼建筑极具代表性的杰作,</span><span style="color:inherit;">高高耸立</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inherit;">在金角湾南岸的山岗上。</span></h1> <h1>  因景区离住地不远,且道路行车受限。清晨,我们索性徒步经小巷前往参观。</h1> <h1>穿过古城的一道便门,</h1> <h1>小熊淘气地倚在门头,热情地招呼着远来的客人——摩尔哈巴(你好)!</h1> <h1>又经过两道院墙,我们从侧门进入一个宽阔的院落。</h1> <h1>宏伟壮观的苏莱曼尼清真寺赫然矗立眼前。整体建筑融合了拜占庭穹顶与伊斯兰尖塔的风格,展现出奥斯曼帝国的强盛与伊斯兰文化的荣耀。四座宣礼塔和<span style="color:inherit;">10个阳台都是</span>苏莱曼大帝地位的象征<span style="color:inherit;">。建筑上部的数个小型圆顶拱卫着</span>硕大的穹顶,<span style="color:inherit;">如众星捧月。穹顶和墙壁立面均采用大理石和瓷砖装饰,门楣上的古兰经文金光闪闪,熠熠生辉。</span></h1> <h1>清真寺的前院是回字形结构,中间有一方雕刻精美的石屋,据说是宗教活动的辅助用房,阿訇在此净身和讲经。</h1> <h1>其他信徒净身则是在院外的盥洗处。</h1> <h1>  从前院经正门进入礼拜大殿,信徒和游客必须在此脱鞋、整理着装,女性特别要求用头巾或帽子将头发全部掩蔽,表示已完成从世俗到宗教空间的心理转换。</h1><h1>殿门立面用典型的奥斯曼风格装饰,拱券、石柱、石雕,配合经典的铭文与几何图案,给人以庄重和对称美。因为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所以严格禁止用人像或鸟兽鱼虫的形象进行装饰。</h1> <h1>礼拜殿由前厅、正厅、侧厅组成。正厅由 4 根方柱支撑的丫形拱券承托住巨大穹顶。主穹顶直径 31 米,高53米,与四周半圆形拱顶衔接,错落有致。</h1><h1>建筑首次采用红色的依兹尼克瓷砖镶边。光线透过用 130 种彩色玻璃镶嵌的窗户射入,打在白色大理石布道坛上,幻彩幻色。</h1> <h1>主拱内壁上还嵌入了 64 个直径 0.5 米的回声瓮,使得整个建筑拥有极好的音效。据说站在穹顶下方中央诵经,大厅的各个角落都能听得清楚。</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门厅入口巨大的半穹顶与主穹顶形成层次递进的空间过渡。隐喻清真寺是“从尘世向天国升华之地”。</span></p> <h1>寺内划分有不同的功能区域,信徒可以在私密的礼拜区祷告,不受游客观光的影响。</h1> <h1>一些功能区还装有精美的铁艺隔门。墙体石材的天然纹路与华丽的镂空金属雕花,营造出庄重且具美感的空间,体现了设计者宗教艺术与实用功能相结合的建筑理念。</h1> <h1>大殿四周设置的格栅门窗不仅是为了采光,更是为了通风,以改善室内的空气质量。同时透过格栅,信众或参观者能体验到宗教空间与外部环境的连接,有助于调节心境。</h1> <h1>走出大厅侧门,是清真寺东院。</h1> <h1>这里有一片绿茵草地。</h1> <h1>左侧一墙之隔是清真寺的墓区。</h1> <h1>有一道幽深门洞通往那里。</h1> <h1>这里安葬的奥斯曼帝国几代君主及其眷属,默默地守望着海峡两岸数百年的变迁。清真寺的建筑师俙南也获得了安葬于此的殊荣 。<span style="color:inherit;">该寺于1985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span></h1> <h1>古城核心区有多处古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圣索菲亚大教堂(Hagia Sophia)。它不仅折射出这座名城乃至土耳其历史的启承转合,也是宗教信仰更替、文化碰撞交融的见证。对欧亚文明及建筑艺术等方面的研究,都有着重要价值和深远影响 。</h1> <h1>作为教堂,它始建于查士丁尼一世时期(公元 537 年 ),具有深厚的拜占庭基因;作为清真寺(公元1453年),又明显烙上了奥斯曼印记。建筑外观融合了两种宗教文化的标志性特色,其主要特征是:主体呈集中式布局,中央建有直径32 米的巨大穹顶。顶高54 米,通过帆拱架在 4 个柱墩上,使穹顶有如悬浮之感,展现出拜占庭建筑力学的智慧 。奥斯曼帝国时期增建的4 座宣礼塔挺拔威严,融入了显著的伊斯兰建筑元素。</h1> <h1>恰逢周日,参观者络绎不绝。又遇连绵阴雨,国内外大批游客在馆外排起数百米的长龙。</h1> <h1>虽然大雨如注,大家还是调整心情,尽量以饱满的情绪一睹世界著名建筑的风采。</h1> <h1>游客石级而上,</h1> <h1>穿过几层甬道,教堂砖石结构的建筑布局一目了然。</h1> (甬道气窗) <h1>来到上层侧厅,眼前豁然开朗,大理石地板和高大的金黄色连拱将人们的视线引向深入。</h1> <h1>精美的花纹图案虽已斑驳,但仍能感觉到当年的雍容华贵。或明或暗的光线与雨声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圣的氛围。</h1> <h1>粗大的黑色大理石柱支撑起拱顶,体现拜占庭建筑力学的智慧与工艺美学的细腻。每一道纹理都仿佛在诉说着古代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h1> <h1>正殿大厅为三面侧厅环绕,巨大的空间令人仰止。</h1> <h1>砖石砌筑的主体结构历经岁月磨砺,呈现古朴的质感。墙面曾经的彩色大理石、马赛克拼接装饰直接告诉参观者,尽管受到伊斯兰教改建的影响,但仍难掩拜占庭巅峰之作昔日的辉煌,为东正教经典建筑提供了样板。</h1> <h1>奥斯曼帝国的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入君士坦丁堡后,下令用灰浆覆盖教堂内的拜占庭壁画,清理掉所有的基督教雕像,并在周围修建 4 个高塔, 把大教堂改为“阿亚索菲亚清真寺”。</h1> <h1>主厅增设了壁龛 、讲坛 ,墙壁上用回文书法“安拉乃天地光明”、“万物非主,唯有真主”以及赞颂穆罕默德等的铭文装饰,彰显伊斯兰教氛围。</h1> <h1>共和国成立后,总统凯末尔推动社会世俗化建设,于1935年将这里改为博物馆,向公众开放。被覆盖的基督教镶嵌画得以重见天日,部分还原了拜占庭时期的面貌,使之成为多元文化遗产的象征。</h1> <h1>被修复的神像依次是圣母玛利亚、基督耶稣和施洗约翰。</h1> <h1>壁画中圣母玛利亚怀抱幼时的耶稣坐在当中,拜占庭国王约翰二世和王后分坐两厢。</h1> <h1>另一幅壁画中君士坦丁九世和王后恭敬地坐在耶稣基督身旁,虔诚之至。</h1> <h1>更有意思的是穹顶上有一幅“圣母携圣婴”图,象征神性与母性的结合,传递 “道成肉身”的教义。<span style="color:inherit;">不过时至今日,现政府又下令恢复清真寺的功能,圣母圣婴形象又被重新遮掩于天幕之后。</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借着侧窗透入的有限光明,这一幅幅镶嵌画闪烁着神秘的光芒,仿佛倾述着尘封的宗教故事和传说,让人不禁沉浸在历史的长河,感受着岁月的积淀和文化的传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圣索菲亚大教堂以其重要的宗教和建筑地位,于1985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span></p> <h1>历史苦久矣。怀着复杂的心情走出教堂,见鸦雀冷眼立于巨掌指尖,或许它也几分茫然。</h1> <h1>鸥鸟竞翔于世俗空间,呼唤自由之身,何其乐乎!</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核心区东南侧是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 (Sultan Ahmed Mosque) ,其因内部采用蓝色伊兹尼克瓷砖装饰而得名“蓝色清真寺”。该寺17 世纪由奥斯曼帝国苏丹艾哈迈德一世下令建造,6 座宣礼塔在清真寺中极为少见,它与圣索菲亚大教堂等打包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凸显了在奥斯曼建筑中的独特地位。</span></h1> <h1>巨大穹顶直径达 24 米,高近50 米,由 4 根柱墩支撑,周围还有 8 个 较小的穹顶,与中央穹顶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蓝色清真寺壮观的建筑外观,成为古城天际线的又一地标。</h1> <h1>与其他清真寺类同的是其内部也有巨大的空间,能容纳上万人礼拜。</h1> <h1>穹顶和墙上绘制的精美花卉、书法等图案,以及透过彩色玻璃窗洒入的光线显得神秘且庄严 。</h1> <h1>所不同的是,蓝色瓷砖几何图案和花草藤蔓装饰所营造出的气氛,更接近“天园”的意境。诠释了真主所创造的宇宙秩序永恒不变的信条,同时也代表了信徒对后世天园的向往。</h1> <h1>图案造型之精妙,令人流连忘返。</h1> <h1>我们离开时,院外仍有排队数百米的人群冒雨等待参观。</h1> <h1>伊斯坦布尔共有清真寺3000多座。如加拉塔桥畔的耶尼清真寺(Yeni Cami),别名皇太后新清真寺,</h1> <h1>核心地段巴洛克风格的努鲁奥斯曼尼耶清真寺(Nuruosmaniye Mosque) ,</h1> <h1>市民广场的塔克西姆清真寺(Taksim Mosque ),</h1> <h1>以及皇家多尔玛巴赫切清真寺(Dolmabahçe Mosque )等等,都各有千秋,因篇幅关系不再一一介绍。</h1> <h1>雨中,我们继续前行,在圣索菲亚大教堂斜对面,我们钻进一个地下“宫殿”(地下水宫)。</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实这是拜占庭时期的大型地下水窖。大约公元 4 世纪,君士坦丁大帝为应对战时饮水安全,决定在城内建造隐秘水窖,后来他的继任完成了这项巨大工程。</span></h1> <h1>工程取材于安塔托利亚地区拆除的旧神殿。用336 根高大石柱支撑起长140米、宽70米、高10余米的空间。立柱头的衔接因材料不同而繁简不一,封顶采用砖石拱券结构,具有典型的拜占庭建筑特色 。</h1> <h1>也许收集的材料参差不齐,最后有几处立柱长度不够,于是加高了基座。</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的底座干脆用美杜莎大理石头像替代。头像之所以倒置或呈侧倒状,导游解释说,是因为这位希腊女妖的目光如炬,能顷刻将看到她眼睛的人石化。这样做是为了避免人们与她对视。</span></h1> <h1>在拜占庭文化中,这位蛇发炯目的美杜莎尽管丑陋,但具有驱邪避凶的能力,用她来保护水窖,能吓阻拆建或投毒的破坏者。为避免人们误与之对视石化,建造者将她的雕塑安放在最里面的西北角,</h1> <h1>而且让她垂下眼皮,以防止意外。</h1> <h1>一根石柱百滴泪,藉此纪念修水宫而丧生的人们。</h1> <h1>在苏丹艾哈迈德广场,古罗马竞技场的遗迹在雨中默默诉说着往昔的辉煌。古埃及方尖碑原本竖立在埃及的卡尔纳克神庙。公元 4世纪末,东罗马皇帝下令将其运到君士坦丁堡。为了方便运输,方尖碑截为三段。到这里后,再拼接起来,竖立在帝国竞技场的中轴线上。</h1> <h1>方尖碑后加的基座上,浮雕内容与碑完全是文风马牛不相及。</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古希腊蛇形柱和君士坦丁斑岩柱也历经千年风雨而不倒,它们见证了伊斯坦布尔曾经作为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和奥斯曼帝国首都的辉煌岁月。</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漫步在狭窄的街道,</span></p> <h1>两旁的古老建筑在雨中显得更加古朴典雅。</h1> <h1><br></h1> <h1>墙壁和窗台上的青苔和水渍,分明是岁月留下的痕迹,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底蕴。</h1> <h1>甚至一眼古老的水井也被装饰成认不得的模样。</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街边的小店里飘来阵阵香气扑鼻,</span></h1> <h1>土耳其烤肉配上薯条,味道真的让人吮指嘬腮。</h1> <h1>还有土耳其浓郁的咖啡,散发着香料的诱人芬芳。</h1> <h1>斟上一壶美酒吧,</h1> <h1>坐看车来车往,云卷云舒。</h1> <h1>再听街头女艺人弹唱:噢,朋友,欢迎你再次来到这里......</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伴随你的,但愿不再是寺塔的落日昏蒙,</span></h1> <h1>而是万丈霞光于天!</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