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父亲

参战老兵·陈苏

<p class="ql-block">怀念父亲</p><p class="ql-block">1932年2月1日,父亲生于茨淮新河边的怀远县万福镇(原来是万福区)陈集村(现在是镇南村,曾经是计徐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的一个农民家庭,当时家中生活十分困难,都饿得面黄肌瘦。</p><p class="ql-block"> 在爹爹不到20岁时,曾祖父、曾祖母相继去世,作为独生子的爹爹从此过着流浪的生活,无人过问,后流浪到涡阳给一家帮忙干木工,结果学了一手木工好技术。</p><p class="ql-block"> 在爹爹29岁时经人介绍认识了20岁的奶奶褚氏,他们一块回到了陈集老家。家中的房子已倒塌,只能临时建了两间茅草庵子居住,当时家里的地也没有了,他们就在茅草庵子附近的老坟场开了几块荒地种上庄稼,平时,爹爹利用自己的木工手艺揽一些活挣点钱,以补贴家用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p><p class="ql-block"> 爹爹和奶奶一生共生了父亲等五个子女,三男二女,父亲排行第四,父亲当了26年教师,转行干了14年行政工作;其他4位老人都是务农。</p><p class="ql-block"> 在父亲15岁之前还拿不动斧子的时候,就已经帮着爹爹下村干木工活了,非常辛苦,有时候拉大锯累的腿疼连方便都蹲不下去。有一次,父亲在砍棺材料时,一不小心斧头砍到腿上,当时鲜血直流,留下的疤痕一直伴随父亲的一生。虽然父亲那时跟着爹爹做木工累得想哭,但父亲咬着牙坚持,从来在爹爹面前不叫苦不叫累,因为父亲知道,这样的日子比爹爹小时候不知好多少倍,因为爹爹年少时就成了孤儿没有人管。</p><p class="ql-block"> 在那段苦日子里,爹爹和奶奶起早贪黑的在地里干活,每天天不亮两位老人就起床到田里干活干到10点多钟,然后回到家干木工活,下午太阳快下山时,他们又下地去干活了,父亲看到他们如此辛苦,想帮着干活,一开始爹爹和奶奶不让去,后来等他们走了,父亲就偷偷地跟在后面到田里去帮助干活。尽管如此,这样的生活还维持不了,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每年的春天都要向地主借粮食,全家这样的日子一直熬到了家乡的解放。</p><p class="ql-block"> 后来,爹爹奶奶看到父亲整天不在家忙,帮助工作队看东西还放哨,同时又不认字,有天,爹爹奶奶讲:以前不能上学,因没有吃的,还没有钱,现在吃的没有问题,我们家祖上到我,没有一个认识字的,现在解放了本村有小学不如你去上学吧,认几个字出门也好些。</p><p class="ql-block"> 1951年秋,父亲就到本村小学上学了,当时叫陈集小学,由于在村里学过私塾,所以入学时到五年级,在小学每学期都因学习成绩好被评特等模范。</p><p class="ql-block"> 1953年考取怀远二中,在初中三年中没有穿过胶鞋,没有一年按时穿棉衣,每到交伙食时都有几顿不吃,因没有钱,到家也不能按时拿,后来不要伙食费,那时有住学金,月伙食费8元,住学金甲等的也是8元,学校给住学金,有时冬天救济棉衣,冻脚就穿草窝子。第二学期被选为团总支宣传委员。</p><p class="ql-block"> 1956年由于学习成绩优秀(同年级前三名),保送到凤阳师范继续深造,父亲是凤阳师范学校的第一批学生,并提前到校参与建设学校和到火车站、汽车站迎接新生入学工作。 </p><p class="ql-block"> 1959年毕业分配到怀远县工作。父亲一直在怀远工作,父亲当了26年教师,转行干了14年行政工作。2004年1月4日去世,享年73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也已经退休,什么年龄,就想什么事……</p><p class="ql-block">常常想当年:</p><p class="ql-block"> 如果爹爹奶奶不支持父亲上学……</p><p class="ql-block"> 如果父亲不对读书学习感兴趣……</p><p class="ql-block"> 我家兄弟五人现在是什么样子……</p><p class="ql-block"> 我们过着什么样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我们生存在什么地方……</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儿女们又是什么状态……</p><p class="ql-block">也许我们兄弟五人不可能是现在的一位参战老兵,四位大学毕业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感恩,我们的先辈们!</p><p class="ql-block">陈家的子孙后代们永远不会忘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