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大理建水两地游之三 严家大院+廊桥

羊羊得意

2024年5月17日14:00,我和朋友从周城村回到喜洲古镇吃过午饭,然后准备回酒店休息。街上游客不少,路两边有许多棵蓝花楹。尽管气温不到30度,但紫外线比较强,很多人戴着帽子穿着防晒服 很多路边店外种植着花花草草,不时有游客或站或坐在花丛里拍照留念 天空一架写着“中国应急”的米17直升机慢慢飞过,可能是森林防火巡逻吧 再往前走,左手边一棵高大的菩提树枝繁叶茂,旁边几辆摩的正在侯客,我和朋友打算傍晚打一辆摩的去廊桥。菩提树后面有一片麦田,麦田和菩提树之间有一条往东去的小路,通往我们住的酒店方向 麦子已经金黄色等待收割,有不少游客在田里拍照 无人机视角,远处还有几块更大的麦田。两片麦田之间夹着数十栋民居,红圈里即是我们住的“听风羽舍”。大块麦田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条两三公里长的单线铁路和在上面奔跑的小火车 回到“听风羽舍”,我发现窗外的麦地已经在上午割完麦子,很是失望。店员说收割机正在东面的麦地里继续作业,这里的麦田很大不会那么快就收割干净。朋友要休息一下,我独自离开羽舍继续往东走了三四百米来到一条柏油马路边,路东侧刚好有一台联合收割机正从柏油路“走”到麦田里 此时田野里还有一台联合收割机正在忙碌着收割麦子 不得不佩服收割机的高效率,只见它在麦田里来回穿梭,快速将麦子放倒,再通过传送带传到车尾后麦田里。看样子是将麦穗收进车上的粮仓再把麦杆儿铺到麦田里,一气呵成、干净利索。收割机后有几只牛背鹭飞来飞去,他们在捡拾掉在地里的麦粒 柏油路西侧有条石板路通往喜洲古镇核心区,一位妈妈带着两岁大的儿子骑着马缓缓走来 石板路旁边有一条1.5公里长的铁轨,刚好有一列稻田小火车由北向西驶来。小火车由车头和三节车厢组成, 小火车沿着田埂边铺设的铁轨蜿蜒前行,铁轨旁是收割过的麦田。黄褐色的麦秆整齐排列,干枯中带着一种极静的秩序感。偶尔有鸟儿落在田间啄食遗落的麦粒,这一幕让人心生宁静‌。沿途的风景美得让人心醉,蓝天白云下的苍山和灰瓦白墙的白族民居,每一帧都像是一幅动人的画卷‌ 小火车的速度比走路还慢,仿佛时间也慢了下来,让人感受到一种大理特有的温柔与慢节奏。面前这列小火车马上就要到达喜洲古镇东门外的终点站 东安门是喜洲古镇的东门,我穿过这座城门,走进古镇 离东安门约100米处有一卖扎染制品的路边摊。女摊主热情地向我介绍她卖的商品,她说现在手工布料已经很少了,基本都是机织布料。若能淘到手工布料加工的扎染制品,随便一块都要卖大几百块 <p class="ql-block">她左手拿“疙瘩花”,是扎花后经过染色形成的还未拆花的半成品,看不出成品会是什么样子。需要工匠使用银针或细针,沿着之前缝扎的线迹轻轻挑开,这一步骤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致的操作,以确保拆线过程中不会损坏布料上的图案‌</p> 小巷两边摆满了扎染制品,微风习习,围巾枕套床单等像彩旗般飘舞起来。无奈现在是旅游淡季,又是下午,连一个顾客都没有 <p class="ql-block">我再往前走了大约300米,16:05,我来到喜洲古镇的中心即四方广场边的严家大院,准备入内参观。严家大院原为滇商严子珍家族宅邸,现为展现白族建筑艺术的专题博物馆。始建于1907年,历时三年建成初期主体建筑。严氏家族通过"永昌祥"商号开展跨国贸易,将普洱茶经茶马古道销往东南亚,积攒财富后陆续扩建宅院。大院占地2478平方米,采用"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传统白族民居格局,融合中西建筑元素。截至2020年9月,博物馆收藏各类文物1500件/套,年度参观量达21万人次。该建筑群因完整保存茶马古道商帮文化遗存,于202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p class="ql-block">严家大院门楼采用白族典型的“三滴水”式样,檐角高翘,斗拱繁复,以彩绘装饰门楣和梁枋,整体气势雄伟。大门以纯白大理石打造,雕刻麒麟、大象、人面兽等瑞兽,台阶及地面铺设线雕大理石,刻画八仙法器、花鸟虫鱼等,栩栩如生</p> 我进入严家大院,前面有座写着“司马第”三字的白色二门,采用法式建筑的三角形和巴洛克式建筑的弧形,体现了主人走南闯北带回的西方文化。 因严子珍获清朝正五品同知衔,“司马”是对五品以上官员的尊称,“第”有府邸的意思 我从旁边的门,经过当年下人和保安人员生活的一号院,进入二号院。二号院为三坊一照壁的建筑形式 <p class="ql-block">二号院东面的照壁上写着大大的“福”字,下午太阳在西面,阳光照在白色的照壁上,反射的光会将整个院落照亮,真佩服聪明的白族人。</p><p class="ql-block">照壁前面为严子珍先生半身塑像。严子珍,号镇圭,别号苍逸老人,白族,云南大理喜洲人,生于1871年,卒于1941年。严子珍系喜洲书生杨基遗腹子,自幼与母相依为命,曾以卖水为生,受尽世态炎凉,尝遍人间艰辛,后随生母董氏改嫁入严家,继父严承园为其取名子珍并随严姓,13岁随继父在下关“永兴祥”商号学习经商。因聪颖勤奋,吃苦耐劳,经商有道,深得继父垂青,故将商号交由其独立经营。期间,严凭马帮不断往返于昆明、保山等地贩运茶叶、洋纱、烟草、生丝等,将买卖越做越大。1903年,严子珍与江西商人彭永昌、喜洲同乡杨鸿春在原“永兴祥”基础上创立了“永昌祥”商号,并在大理府城、昆明、丽江、维西和四川的会理等地设立分号,生意占据川滇商界半壁江山。14年后,“永昌祥”由严子珍单独经营管理,其率严氏家族几十人马,殚精竭虑,不停奋斗,1917年起的24年间,“永昌祥”经营日益昌盛,生意不仅遍及川滇,还扩展到海外,总资产已达100多亿元,创造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商业传奇,成为喜洲著名的“四大家”之首。</p>我们现在看到的严家大院,就是严子珍在积累了巨大财富之后,于1907至1917年间先后建成的。严子珍是云南白族地区爱国民族资本家,堪称少数民族天才儒商,其交际甚广,上至达官显贵、文化名流,下至乡里平民,均真诚相待,既有经商交际天赋,又注重人才培养,热心公益,时常资助乡里,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不仅在世时事业步步辉煌,也赢得后世景仰。蒋介石曾题送“令问有彰”吊帖,赞其美名显扬;当时的云南省主席龙云也题词“梓里矜式”,称其为乡梓楷模 一层主展厅介绍的是茶马古道的故事,展出部分马帮遗物如石马、马鞍和货物载具等,以及和喜洲有关的一些老照片,让我们在身临其境般的感觉中,回味和体验一下山间铃响马帮来的往日情境。<div>茶马古道,是指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和西北 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它是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三条大道为主线,辅以众多的支线构成的商道系统。在这条古道上,成千上万辛勤的商队人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风餐露宿,在山高林密的古道上穿梭往来,将云南思茅、普洱一带产的茶叶运到大理下关加工后,再运至西藏拉萨、印度等地。同时还将境外象牙、宝石、琥珀、翡翠等运销到中国,把中国的黄金,白银和丝绸等运销海外。千余年来,茶马古道就像一大走廊,连接着沿途各个民族的友好与往来,带动了西南边贸和农牧业的兴盛繁荣,有力地促进了边疆经济文化的发展。</div><div><div>大理,尤其下关,是古商道的交汇点,历来商贾云集,是各种洋货和农副产品的集散地,一度日入货物达上千驮,深人亦纷纷开设商号。当时集中于下关一带的商人主要有四川、临安、迤西(包括喜洲、鹤庆、腾冲、等地商人)等三大商帮,三帮称雄、百货咸集,市场繁荣,形成云南独具特色的商帮文化。以进出口贸易为主营的喜洲、鹤庆、腾冲三大商帮每帮均由三、四十家大商号组成,以喜洲帮为首,以川销滇茶,缅销川丝为特色,进行大规模的商业贸易。<br>喜洲是南诏时期的经济重镇,是白族商帮文化的集中地,喜洲商帮理所当然地成为茶马古道上最活跃且规模庞大的商帮之一。喜洲帮以永昌祥号、锡庆祥号为代表,上世纪初逐步得到发展壮大,形成四大家、八中家、十二小家为主,含座商186家、行商200余家的大商业集团。该帮的永昌祥号前身是喜洲白族商人严烈在清咸丰年创立的永兴祥号。1903年,严子珍与人合资在下关成立“永昌祥”商号,这是白族地区产生于清光绪年间的“股份制”企业。永昌祥从1912年起,先后在缅甸瓦城、香港、上海等海内外70余处设立分号,员工达3000余人。1945年商务甚至延伸到美国波士顿等。光绪三十四年,该号还在下关创立第一家茶厂,开创了白族地区办厂的先河。当时其总资产达100多亿元。<br>在积累大量财富的同时,喜洲商帮在喜洲及云南其他一些地方建造了一大批商号用房及住宅。如今,喜洲仍保存着严家大院这样独具特色的白族民居建筑,且旧貌依然,古色古香,显得特别珍贵。白族商帮的建筑是一笔珍贵的历史遗物,对于研究我国民族发展史、建筑史、艺术史、侨乡史、经济史,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是人们探幽访古,揽胜寄情的好去处。<br>今天,茶马古道上,成群结队的马帮身影不见了,清脆悠扬的马铃声远去了,以严子珍、董澄农为代表的喜洲商帮辉煌创业史也已经成为历史传说,然而,茶马古道上先人的足迹和马蹄烙印,以及关于喜洲商帮的种种记忆,已幻化成大理人民一种崇高的民族创业精神。这种生生不息的奋斗历史,在大理发展史上铸就的辉煌,将永远闪耀着白族人民的荣耀与光辉</div></div> 二层有主人和客人的起居室,这是主人卧室的大床。纯木结构,上面有精致的木雕图案和珍贵宝石 议事厅系严家主人严子珍先生在世时最为重要的活动场所之一。大凡家族重要事项、商贸重大决策、重要贸易洽谈、股东会议的召开、重要贸易伙伴的接待等等,都在此处进行。据传,严子珍在此谈成的生意达几百宗,成交额过亿元。厅内原摆设的贸易资料箱柜等已毁,而最为珍贵的是,厅室南北壁上存有清末民初云南著名本土人士张友相的壁画22幅,壁画虽历经百余年,仍色彩夺目、栩栩如生,已被拍摄收录入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张友相画集》一书 “三坊一照壁”院子主要为院子主人夫妇的住所,同时作为社交场所,谈生意、举办家族活动和宴请宾客等,彰显严家的社会地位和家族风范。南边匾额“山水清音”后边是一通往后院的过厅,也是匾额陈列室 过厅正中央为一盛满铜钱的玻璃柜,柜子上方房梁上挂着“日进斗金”匾额,但明显是后加上去的,不是严家大院的老物件 匾额,比较常见的大致有五类:一类是祝寿匾,这类匾额古时数量非常大,如本收藏的“寿荣古稀”、“极婺双辉”等;一类是题字匾,此类匾额大多出自名人书家之手,是座右铭式的带有文学色彩的匾额,古今文人对此皆情有独钟,本堂“山水清音”即属此类;一类为牌坊匾,这一类通常是作为表彰、颂扬受匾者的功绩、品行、声望的,如本所藏“亘古一人”、“乡邦重望”等;另一类是在商业发达地区的字号匾,带有招牌性质,旨在标志记号,本所藏“长春号”“永春号”就属于此类;还有一种叫堂号匾,此类堂号一般都是坊间传名甚广者,如北京的“同仁堂”、下关“大德堂”等等。<br>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标志,匾额大都悬挂于厅堂门楣显眼之处,因此,匾额属易损毁文物,目前遗留的古老匾额非常少,今天,有文物价值的老匾额已经很难找到了。本馆精选后在此展出的20余块匾额,大都是明、清和民国时期的作品,是地方有识之士几十年悉心寻访、重金购置的,其内容大都与大理以致云南的历史文化、重大事件和文化名人、民风民俗有关,每件作品都承载和反映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可谓弥足珍贵! 穿过过厅,我进入第三个院落,这是“四合五天井”的建筑形式,即由三开间四方硬山顶楼房、四个双漏阁、四个小天井和一个大天井组成,俗称“四合五天井”。其建筑有单檐吊厦和重檐大出厦等形式。楼上由多组“美女窗”可将二层局部封闭起来,楼下则为开放式前廊。面前的大天井是家庭活动的主要场所,人们在此聊天、晾晒衣物、休闲聚会等 二层转角处有一圆形观察孔,从这里可以俯瞰全院的情况 每处观察孔后面都有墀头墙,基本上都以文字诗词,或者一些绘画来作为装饰 二层的走廊很宽,据说可以跑马,故称作“走马转角楼”。各走廊可以把前后院连在一起,做到“分房不分家” 三号院主要是严家家人居住的场所,设有书房、宗堂、严家小姐的闺房等,为家族成员提供生活起居空间的同时,也体现了家族居住的私密性。宗堂即放置祖先牌位的堂室。大理白族自古以来就有浓厚的感恩报祖的传统,家家户户或大或小都要设置祖先牌位,逢年过节和家族特殊祭祀日,家长都要率后辈上香祭拜,既是感恩也是祈求先祖保佑。宗堂大小反映的是户主经济状况和社会声望,其感恩报祖的实质是一样的。严家宗堂因其主人地位显赫,家庭富有,故选专用房间作宗堂,原宗堂设置的祖宗牌位和各种相关器物多已毁弃无存。现宗堂内摆设的“天地君亲师”牌位、白族本主造像、水陆神仙画等,都是难得的白族民间文化遗存 闺房是特指专供未出阁的女孩子居住的房间。其形式形形色色、五花八门,规模大小和建筑格局千变万化,一般情况下,闺房位置的选定、内部的装饰设置和使用管理方面都有一些约定俗成的特殊要求。最基本的有三点:一是位置的隐秘性,即一般都要选择院落的靠边位置或者是楼上少有人往来的地方;二是内部设置有极强的装饰性,即要根据女孩子爱美的天性,尽可能把房间布置得亮丽雅致,多姿多彩;三是管理使用的严肃性,最重要的就是外人禁入,家庭中的男性成员无特殊情况也不能随意进入。这是严家唯一的女儿-六小姐的闺房,包括漂亮的大床和梳妆台、衣柜等 严子珍出身寒苦,幼时读书较少,经商致富后,深感学问于事业之重要,十分重视读书,以求充实提高自己,同时,也非常重视对后辈儿孙的文化教育。大院建成后专辟此处三间为习读之所,除自己常在此学习研读外,其五位儿子和部分孙辈都曾在此读书习字 书房 原书房用品器物均已散轶无存。唯值得庆幸者,清末民初云南著名本土版画家张友相的真迹书画作品30多幅,至今还存留于书房四壁及天花板上。这些画作目前已与院内其他壁画一起被拍摄编辑为《张友相画集》,由云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二号院和三号院由白族民居中“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两个不同形式的院落和六方硬山顶楼房组合而成,俗称“六合同春”。“六合”者取其偕音为鹿与鹤,鹿寓意有福有禄,鹤象征着长寿,因此,“六合同春”院落寓意合家吉祥福禄长寿之意。 四个小天井之一,通往四号院落 严家的四抬大轿,轿门和窗户上面均有雕刻精美的图案,想必有颇多的寓意 四号院原为客房,也是“四合五井天”建筑风格,现在用途为茶室和文创商店 严家大院最后面为一座二层小洋楼,钢筋混凝土结构与前面四个木质结构的院落有很大不同。小洋楼在1936年开始建造,1938年建成,历时两年 小洋楼是大理历史上第一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子,所用材料从香港和法国等境外购买,经海路、铁路、公路,再由马帮运至喜洲。它是一座充满欧陆风情的建筑,融合了西方建筑元素,与周围典型的白族风格建筑形成了中西合璧的奇妙态势 因为建造期间正赶上抗战全面爆发,为躲避轰炸,严家特地在小洋楼旁边修建了一座防空洞 小洋楼不远处是严家的金库。严家当年家财万贯,富甲一方,加上严子珍一生交际甚广,与各界名流来往频繁,家中除金银财宝无数外,名人手迹、信函和各种珍贵赠品也很多,故严家专门在大院东南角位置建造了“金库”,为一层单间加十余平方露天小院组成,地基均由石条铺设,墙体极厚,且位置隐蔽,安全性能非常好 我原路返回到严家大院北门外,在四方街牌坊旁边起飞无人机。这是自北向南拍摄严家大院全景,最前面的三层白墙建筑为一号院,一层住服侍严家的下人,二层以上为仓库 从南向北拍摄严家大院全景,右下角即东南角为造型别致的小洋楼 三号院俯瞰,四合五天井建筑形式 严家大院东北方向的石坊广场为喜洲古镇的中央地带,是最繁华的地段。这座由富春里、彩云街、染衣巷围合而成的石坊广场,曾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 17:30,我穿过繁华的四方街,往位于东南的听风羽舍方向走。路边摊卖扎染制品的居多,还有卖喜洲粑粑、鲜花饼等小吃的 对面来了一辆打扮花哨的马车,看着像拉游客游览喜洲古镇的,不过此时车上并没有游客 尚未收割的麦田里,小美女借助夕阳柔和的光线,摆好姿势请摄影师拍照留念 相互拍照的两位小美女 我和朋友在路边叫了一辆三蹦子,前往5公里外的今天最后一个景点-廊桥,准备拍摄日落 天气真好,蓝天白云。三蹦子在不平整的水泥路和土路上一路颠簸,路边的田里面有好多打好包的土豆 19:12,行驶了20多钟后,我俩走下三蹦子。司机师傅在原地等我们欣赏完廊桥日落后再送我们回听风羽舍。我俩穿过一段两边停满电动车的小路,来到洱海西岸 <p class="ql-block">大理廊桥位于大理市湾桥镇向阳溪村环海西路东50米,是一座延伸至洱海里的拱桥形抽水渠。历史上曾是湾桥镇重要的灌溉抽水渠,为当地农业生产发挥过重要作用,如今已不再承担抽水灌溉功能,转变为游客必访的景观地标</p> 廊桥由十几个半圆形桥洞如拱桥般连在一起,独特的桥洞设计为构图提供了不错的框架,透过桥洞都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每两个桥洞之间都有一个上部为弧形的方孔,前方洱海里的几棵树为空旷的海面增色不少 在紧挨着的另一空洞里坐着一位戴帽子的女生。在我的建议下,她面向洱海拍下漂亮的倩影 以桥洞和洱海为背景自拍的小美女,廊桥周边聚集的几乎都是过来打卡的年轻人 拍照后看回放的小姐妹 防波堤狭窄又光滑,后面就是洱海。一位美女正在直播,她的同伴将自拍杆高高举过头顶 小美女在窄窄的防波堤上不断变换着姿势,看着相当危险 当太阳消失在苍山之后,天空渐渐红了起来,同时也映红了洱海海面,很多游客流连忘返,在洱海边继续欣赏大自然的壮丽和宁静‌ 我们乘坐来时的三蹦子回到喜洲古镇。明天我们将包车前往双廊古镇参观,再经过挖色镇、小普陀、文笔村和圣托里尼等景点,晚上坐高铁去昆明,再在后天即5月19日早上从昆明去建水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