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闲暇的周末,我便喜欢逛北京的胡同。胡同是北京典型的代表,灰墙灰瓦纵横交错中藏着京城最原始的烟火气。在北京,走进胡同,才有到了北京的感觉,若是待在外环,高楼大厦林立,与其它城市无异。北京的每一条胡同都是一部鲜活的历史,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让人感受到岁月的痕迹。</p><p class="ql-block"> 胡同的历史可追溯到元朝,忽必烈建立大元奠定了北京城格局的基础,也孕育了胡同的诞生。胡同来源于蒙语,意为水井,因此形成了井字形纵横交错的布局。每条胡同都有自己的名字,这些名字背后,藏着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有的以衙署官方机构命名,如禄米仓胡同;有的以市场贸易命名,如鲜鱼口、米市胡同;有的以周边的地名命名,如东四胡同。胡同的建筑以四合院结构为主,青砖灰瓦的材质彰显了古朴之美。四合院以中心庭院为核心,四周围合正房、厢房等单层平房,形成对称布局。</p><p class="ql-block"> 胡同的建筑装修又体现了严格的阶级等级。以大门为例,除王府大门外,等级高低依次为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广亮大门为一定品级官员使用,门设在中柱;金柱大门为殷实之家使用,设在金柱之间;蛮子门为生意人使用,门设在外檐柱;如意门则为平常百姓所用,门设在前檐柱墙上。通俗理解,主要看进深,进深越深,等级越高。因为官员、大户人家设有门卫,门前需要站岗,因此需要一定进深。从大门的装饰,也可以探究一二。成语讲“门当户对”。门当指门前的抱鼓石,普通民宅只能用木质方门墩,富人可用箱型无雕饰的抱鼓石,高级文官门前抱鼓石为方形狮子装饰,高级武官则为圆形,至于皇族或官府,则直接用狮子形。户对则为门上短圆柱形,“户对”大小与官品大小成正比。皇家、王府的门簪可达12颗,一到五品可以为六个,六到七品可以为四个,七品以下只能为两个,普通大户人家也可以有两个。</p><p class="ql-block"> 四合院从大门进入,一般设有山墙,官名为影壁,用于遮挡大门内外杂乱呆板的墙面和景物,也有降幅祥瑞之意。等级越高,影壁花纹图案越讲究,越豪华,如北海公园的九龙壁。一般设有代表吉祥如意图案,如松柏竹、蝙蝠等。普通家庭也可能什么雕饰也没有,只写一个大大的“福”字。过了大门,进入的二门即为垂花门。古语有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二门即为垂花门,将内宅与外宅分开。通过垂花门才正式进入主人院宅,垂花门更为讲究,中国古代建筑的要素、构建、装饰手法,几乎都能在垂花门寻得踪迹。垂花门代表的是古代主人的脸面和女子的礼仪,承载着重要的建筑历史意义和浓重的封建礼教特征。</p><p class="ql-block"> 在京城的周末,我骑着车穿梭过五道营胡同,寻迹过东四、史家胡同博物馆,寻味过前门大栅栏,漫步过商业氛围更为浓厚的南锣鼓巷,也路过故宫周边的胡同巷子。我看到了历史与现代的交织,也看到了历史与现代的冲突。步入胡同,我惊喜地看到胡同门前那蔓藤般的植物爬满了院子,惊喜于门前那一朵朵绽放的玫瑰、月季等。而今的胡同,除了主人不堪打扰在门上张贴着“私人住宅,拒绝参观”的牌子外,大多被改造成了餐厅、民宿加以利用。在幽深的胡同中,每一家店都散发着老北京的韵味与历史的深沉。地道的北京家常菜,加之那京味的吆喝声,更是让人在品味中感受到了老北京的烟火气息。</p><p class="ql-block"> 但我始终耿耿于怀住在胡同里的老北京人。我总觉得这些破旧不堪、杂乱无章的胡同住着难受,洗漱不便。即使它位于皇城脚下,即使它价值不菲,特别是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但透过门缝看到的普通人的胡同生活,路面高低不平,脏乱不堪,梁柱受损,电线乱拉,屋里漏雨。长久以往,人的心情也会压抑。有位残疾的老奶奶坐在大门口,目光呆滞,空洞无光,向我要吃的。我说不出是什么滋味。胡同里有的人,放以前,那都是皇亲国戚、名门望族,而今后代只剩下一座老房子和一颗高傲的心。后来,我也逐渐理解了他们。对他们来说,胡同是根,是乡愁,是文化。他们怕祖先或者后人忘记了根。他们习惯于和街里邻坊唠嗑,早晚碰到说一句:“吃了嘛您嘞?”“您嘛去呢?”“去公园溜达溜达。”或是有些婚丧嫁娶之事,串个门,帮个忙,随个礼,讲究的就是一个礼数。</p><p class="ql-block"> 现今,城市更新改造是热点,我们也看到了改造后的效果,如雨污系统、基础设施的改善。改造的矛盾在于更新与保护。改造,改的是居住环境,提升居住品质;保护,保的是历史脉络和肌理。如总书记所说,要注意保留胡同特色,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确实如此,城市更新不能只有速度,没有温度;不能只注重经济价值而忽略了文化价值。既不能一味守旧,又不能全盘否定。小区住宅束缚了邻里关系,新仿造的赝品街巷没有人文血脉。“斗拱穿云抱古韵,琉璃瓦上写流年”“青砖黛瓦凭虚构,古韵清雅雅且神”。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之美,艺术之美。</p><p class="ql-block"> 或许,让新的城市肌理融入旧时印记,让物理空间更新融入人文情感,让一砖一瓦融入历史文化,让世态炎凉变为守望相助,才能够让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