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读陈行甲《在峡江的转弯处》有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合上陈行甲的《在峡江的转弯处》,心中波澜难平。这位从鄂西大山走出的寒门学子,清华才子,公派留美博士,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最终在仕途巅峰转身投入公益的身影,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块巨石,激起的不仅是我内心敬佩的涟漪,更是直抵我灵魂深处的叩问与刺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陈行甲的履历耀眼得令人目眩,他的选择却“离经叛道”得令人费解。清华大学硕士毕业,他放弃大城市的发展机会而选择回到家乡;当他在权力阶梯上稳步攀升、前途一片光明之际,却又毅然选择急流勇退,投身于前景未卜的公益事业。多少人曾暗自嘀咕:“这人是不是傻”?在我们的想象中,央企工作的高薪,县委书记的光环,权力阶梯上的位置,是多少人梦寐以求而不得的“成功”,怎么有人能说放弃就放弃?这种普遍的困惑感,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这个功利至上时代的集体病症——我们已经习惯用世俗的尺子丈量一切价值,以至于当有人遵循内心的召唤而非外部规则行动时,竟显得如此格格不入,甚至难以理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陈行甲的可贵,绝非仅仅在于他考取清华的聪慧、公派留学的优秀、斐然文采的才情,或是培养出读北大儿子的教育智慧。这些光环固然耀眼,但其内核,是他身上那种近乎天真的执着和纯粹的理想主义光芒。《在峡江的转弯处》是部自传体性质的作品。它最打动我的,并非那些足以载入史册的政绩或励志传奇,而是字里行间流淌的赤子之心。他深情回忆母亲朴素的教诲所奠定的做人根基,生动描绘基层工作的艰辛细节,字里行间浸透着对百姓疾苦的深切体察,更无畏记录了在反腐斗争中的凛然勇气。这一切,无不彰显着一个知识分子植根于泥土、心系于苍生的良知与担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之所以视陈行甲为“稀有物种”,感叹其行为“奇葩”,恰恰是因为在我们熟悉的生活半径内,低头、妥协、精于算计已成为常态。我们浸淫在房价、股票、职位的日常话题中,当一个鲜活地谈论理想并身体力行的人出现时,那份陌生感自然演变为惊诧。这种“稀有”感本身,正是我们精神世界某种贫瘠的显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本书语言朴实自然,流畅晓白,但其最珍贵之处,在于文字背后那颗真诚、炽热、跳动着的心。当陈行甲描绘巴东工作的日日夜夜,回忆与普通百姓的深情厚谊,记录下工作中的挫折与突围时,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被神话的完美形象,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困惑有坚持、在与时代和环境的局限奋力抗争的真实个体。正是这份毫不矫饰的真实,让无数细节直击人心,令我一次次泪流满面。也许我们被深深触动的正是那被现实尘埃掩埋已久、渴望纯粹与高尚的内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本书给予我的最大启示是:在这个犬儒主义盛行、功利主义被奉为圭臬的年代,人,依然可以选择活得纯粹、有尊严、听从内心的召唤。陈行甲用他的人生选择告诉我们,理想主义不是遥不可及的乌托邦,而是可以在现实中践行的生活方式。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要掩卷深思,那份“欲罢不能”的沉浸感,或许正是源于灵魂深处对这种生命状态的天然向往与共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我合上书页,那个从峡江转弯处走来的身影,已然成为照进我心灵的一束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