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内河游轮之旅-德国莱茵河中下游美景

大威

<p class="ql-block">在中午时分,我们乘坐的游轮驶离安德纳赫古城,继续沿着莱茵河的中下游河道向西航行,并将在第二天中午前抵达本次旅程的终点-阿姆斯特丹。当我们进入莱茵河中下游河段向西航行时,河两岸的地形地貌也逐渐由山地、丘陵、变成了平原。在天黑前这段时间,我们可以欣赏到许多位于莱茵河中下游两岸的城堡、教堂、历史遗址、城镇及自然景观。另外,我们还将驶过德国两座著名城市-波恩(Bonn)及科隆(Cologne)和德国的重工业地区。</p> <p class="ql-block">位于莱茵河右岸边上的马林堡宫(Schloss Marienberg),它与纳梅迪城堡隔河相望。马林堡宫是一座晚期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外墙为暖橙色 ,搭配白色装饰线条,形成鲜明色彩对比,视觉上给人活泼且庄重之感。1750年至1760年间,马林堡宫由特里尔选帝侯的枢密顾问官委托建造,作为其代表住所,最终由特里尔宫廷建筑师约翰内斯·塞兹规划并建造。马林堡城堡如今由私人拥有,并被划分为多个单元。城堡内不对外开放参观。</p> <p class="ql-block">一座隐匿于莱茵河旁山林中的房子,它被繁茂绿植环绕,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这样的房子既享受着山林的静谧清幽,又能感受莱茵河的浪漫风情。这座房屋具有浓郁的德式风情,房顶为三角形造型,屋顶颜色深沉,部分区域呈暖棕色,墙体以白色为主,搭配深色木梁,古朴又别致。</p> <p class="ql-block">在莱茵河之畔的山林间,藏着一座迷人的小教堂。它以红砖筑就,墙体散发着古朴而庄重的气息。高耸的哥特式尖塔直指天际,塔顶立着十字架,在绿树的簇拥中显得格外醒目。隐匿于郁郁葱葱山林间的教堂,仿佛被大自然温柔环抱,既能隔绝尘世喧嚣,又仿佛在向过往之人诉说着宗教的神圣与宁静。</p> <p class="ql-block">位于莱茵河右岸小镇-莱茵布罗尔(Rheinbrohl)中的圣苏伊特贝图斯教堂(Kath. Kirche St. Suitbertus)。这是一具有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高耸的尖塔直插云霄,给人一种向上升腾、与神接近的视觉感受和精神启迪;教堂外墙由石材筑成,坚固厚重,历经岁月仍屹立不倒。精美的石雕装饰遍布各处,尤其是尖拱门窗,线条流畅且富有动感,不仅在结构上增强了建筑的稳定性,还增添了艺术美感。钟楼上设有大钟,整点报时,钟声悠扬回荡。内部空间高挑宽敞,大窗户引入自然光线,营造出神圣、庄严且静谧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和保罗天主教堂(Kath. Pfarrkirche St. Peter und Paul)是坐落在莱茵河右岸小镇-巴特亨宁根(Bad Hönningen)中的位于河边上的一座天主教堂。教堂外墙主体为明亮的黄色,十分醒目,并与深灰色的屋顶瓦片形成鲜明对比,视觉冲击力强。教堂尖塔及屋顶边缘等部位有红色装饰线条或构件点缀,使建筑轮廓更精致。</p> <p class="ql-block">坐落在巴特亨宁根小镇后山坡上的阿伦费尔斯城堡(Schloss Arenfels)是一座始建于12世纪 ,最初作为军事要塞而建,用于控制莱茵河沿岸的交通和贸易路线。14 - 16世纪,随着当地领主财富和权力增加,城堡不断扩建和改造,融入更多哥特式建筑元素,如尖拱窗、飞扶壁等雏形装饰,使其兼具防御与居住功能。在文艺复兴时期,又对城堡进行修缮和装饰,增添文艺复兴风格元素。这座<span style="font-size:18px;">被茂密的树木及葡萄园所环绕的</span>建筑线条硬朗,塔楼、角楼等结构错落有致,装饰有精美的雕刻和花纹,彰显古朴典雅。</p> <p class="ql-block">这是位于巴特亨宁根小镇中的一间德国制造化学品的公司-Kandelium,它的主要产品有:碳酸钡、碳酸锶和过碳酸钠化合物,并且在全球市场占据领先地位。</p> <p class="ql-block">坐落在莱茵河右岸洛伊布斯多夫(Leubsdorf)小镇上的圣沃尔布吉斯教堂(St. Walburgis)。这座教堂是一座三通道长方形圣殿,于1905年建造,用于取代13世纪下半叶修建的旧教堂。教堂为哥特式风格,将质朴厚重的砖石结构与哥特式精致细节相结合。该教堂因其白色的外墙也被称为“莱茵河上的白色教堂”。</p> <p class="ql-block">沿着莱茵河畔行驶的油罐列车</p> <p class="ql-block">我们乘坐的游轮正在驶入莱茵河右岸的小城-林茨(Linz am Rhein)。这座小城是德国的著名旅游胜地,以色彩斑斓的半木结构房屋闻名,环绕着城中心的市场广场周围的一些<span style="font-size:18px;">房屋跨越了五个世纪。这里最早的人类定居痕迹可追溯到铁器时代。1304年至1332年,科隆大主教海因里希二世·冯·维尔讷堡授予其城市地位,不久后林茨堡垒建成。在小城沿河的堤岸上,还插了不少国家的国旗。</span></p> <p class="ql-block">位于林茨城轮渡口边上的莱茵门(Rheintor),它是林茨保存较为完好的中世纪防御工事建筑。石砌结构坚固厚重,墙体由大小不一的石块垒砌而成,呈现古朴质感。城门上方可能有拱形设计,这是中世纪建筑常见元素,既具实用性又有装饰性 。塔楼部分有小窗户和射击孔,小窗户用于瞭望和采光,射击孔则方便城内守卫抵御外敌,这些设计体现其军事防御功能。建筑整体风格古朴厚重,历经岁月仍保留着中世纪的韵味,与周边建筑风格相协调,成为林茨独特景观。图片中的高耸尖塔建筑是城中的圣马丁教堂(St. Martin),它具有典型的哥特式建筑特征。教堂的砖石结构坚固厚重,历经岁月仍屹立不倒。墙体上有精美的雕刻装饰,刻画着宗教人物、圣经故事等图案,工艺精湛,线条细腻流畅。现在的圣马丁教堂约于1389年开始建造,由建筑师汉斯·冯·布尔高森主持修建。建造过程漫长,约耗时110年,期间有五位建筑师参与管理建造工作。仅教堂塔楼的建造就花费了55年时间,最终在1500年教堂正式落成 。</p> <p class="ql-block">坐落在林茨小城后山上的奥肯费尔斯城堡(Burg Ockenfels),这是一座美丽而历史悠久的13世纪城堡。莱恩的领主们在13世纪上半叶修建了这座核心建筑群,在科隆教区世仇期间,这座城堡于1475年遭到严重破坏,但不久后便得以修复。在三十年战争期间,奥肯费尔斯城堡最终被彻底摧毁。直到20世纪20年代,城堡才得以重建。奥肯费尔斯城堡采用砖石结构,墙体厚重,呈现古朴质感。建筑外观融合哥特式与文艺复兴式风格元素,尖顶屋顶和高耸塔楼是其显著标志。</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乘坐的游轮驶出林茨小城后,看到有人正在莱茵河中划皮划艇。</p> <p class="ql-block">莱茵河上著名的雷马根大桥遗址。这座大桥(原名鲁登道夫大桥)是一座横跨莱茵河的铁路桥,全长325米,钢质结构,总重达4640吨。它在1916 - 1918年的一战期间建造,由俄国战俘修建,以德军总军需官埃里希·鲁登道夫之名命名,用于运送部队到西线战场。河两岸的高大桥头堡由坚固砖石建造,部分结构带有拱形设计,如桥身连接部分。在二战后期,德军为防止盟军渡河,在莱茵河各桥设炸药。<span style="font-size:18px;">德军虽在雷马根大桥</span>有守备部队,但因指挥混乱及各部队协调不畅等,防务存在漏洞。1945年3月7日,美军第9装甲师意外发现大桥未被炸毁,经激战后成功占领大桥。德军多次尝试炸毁大桥,因炸药引线被盟军炮火炸毁等原因未成功。后续美军大量部队通过此桥抵达莱茵河右岸,并建立桥头阵地。3月13日德军反击,虽对桥梁造成损伤,但未夺回,3月17日大桥最终倒塌。二战末期关键战役的经典战争片之一,《雷马根大桥》就是以夺取它为背景拍摄的。战后,大桥桥头堡废墟被保留下。1980年在桥头堡建立了和平博物馆(Friedensmuseum Brücke von Remagen),展示相关图片、文件、士兵日常用品和装备等,以此纪念战争历史,宣扬和平理念。</p> <p class="ql-block">位于莱茵河左岸的雷马根小镇</p> <p class="ql-block">竖立在莱茵河右岸雷马根大桥上方山顶上的十字架。人们用它来纪念二战雷马根大桥战役中阵亡的将士,并表达当地居民对和平的祈愿。十字架的宗教属性,让其成为精神寄托点,提醒人们铭记战争伤痛,珍视和平。</p> <p class="ql-block">坐落在莱茵河右岸小城-埃尔佩(Erpel)中的圣塞维林天主教堂(St. Severin)。这座教堂融合罗曼式与哥特式建筑风格元素:罗曼式时期常用厚重砖石、半圆形拱券,哥特式则有尖拱、飞扶壁、大窗户等,教堂或许在基础结构(如墙体、拱门)保留罗曼式厚重感,又在窗饰、塔楼等融入哥特式轻盈与装饰性 。</p> <p class="ql-block">位于雷马根小城外一座山丘上的阿波利纳里斯朝圣教堂,它周围环绕着修道院建筑和美丽的花园,从那里可以欣赏到莱茵河的壮丽景色。阿波利纳里斯教堂建于1839年至1857年,位于中世纪圣马丁教堂的遗址上,由科隆大教堂建筑师恩斯特-弗里德里希·茨维尔纳设计,受弗朗茨·埃贡·冯·菲尔斯滕贝格-施塔姆海姆伯爵委托。该教堂为哥特式建筑风格,有四座高耸的尖塔,线条修长,极具向上的动势。外墙多以石材垒砌,历经岁月呈现古朴质感。</p> <p class="ql-block">一列红色的旅客列车正沿着莱茵河岸飞驰</p> <p class="ql-block">坐落在莱茵河畔山丘上的这座建筑具有欧洲古典风格,白色墙体搭配深色屋顶,尖塔、拱形窗设计,尽显典雅庄重。它的周围被茂密翠绿植被环绕,背后是郁郁葱葱树林,前方莱茵河,将自然与人文景观交融,使得它宁静而富有历史氛围。</p> <p class="ql-block">马林费尔斯城堡(Schloss Marienfels)坐落在莱茵河左岸的山崖上,它始建于1859 -1863年,是汉诺威最后一任国王乔治五世为博妻子欢心、作为其40岁生日礼物而修建的一座别墅城堡。其建筑风格融合新哥特式元素,外观呈现出如童话堡垒般的风貌,墙体颜色柔和,搭配塔楼等结构,却营造出历经岁月的厚重感与浪漫氛围。城堡周边被茂密森林植被簇拥,借地势形成独特观景视野,可俯瞰莱茵河及河谷风光。因乔治五世参与普法奥战争失利,全家流亡奥地利,城堡未长期使用。此后历经岁月,成为莱茵河畔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承载着当地王室相关历史记忆,见证时代变迁 。</p> <p class="ql-block">位于莱茵河右岸小镇-翁克尔(Unkel)中的监狱塔(Gefängnisturm)。此塔建于1550年,曾是城市防御工事的一部分。如今的巴洛式屋顶建于1700年。监狱经位于塔楼的地下室,现如今改造成了一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距离监狱塔下游不远处的圣潘塔莱翁教堂(Sankt Pantaleon Kirche),它具有典型的罗马式建筑风格特征,这类建筑风格是罗马帝国陨落后欧洲早期流行的风格。这座教堂也是小镇翁克尔的地标建筑。</p> <p class="ql-block">坐落在莱茵河右岸的翁克尔(Unkel)小镇拥有超过一千年的历史。在17和18世纪,科隆和波恩的富裕家族曾在这里建造了许多有特色的度假别墅。所以,沿河建筑风格多样,色彩丰富,有不少有历史韵味的老建筑,它们搭配绿树草坪,营造出古朴又宜居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修建在莱茵河右岸龙岩山丘上的城堡遗址。这座山丘是由上升的岩浆形成的,海拔321米。位于山顶上的龙岩城堡(Drachenfels Castle)是由科隆大主教阿诺德一世在1138-1167年间建造的,并用山丘的名字命名。它由座带有庭院、小教堂和仆人住所形成的山墙组成。在三十年战争期间,这座城堡被新教徒摧毁,此后再末重建。</p> <p class="ql-block">修建在莱茵河右岸山丘上的龙堡宫(Schloss Drachenburg)。它由银行家、企业家斯蒂芬·冯·萨尔特(Stephan von Sarter) 男爵出资,作为私人别墅, 于1882-1884年间建造的。这一具有宫殿风格的建筑群,座落在柯尼希斯温特的龙岩山上。这座城堡建筑多次易主、改作他用,二战中受损。1986年被列为古迹保护,1995年起北威州自然基金会等合作修复,2010年完成翻新对外开放,重现历史韵味,成为莱茵河畔融合自然与人文的知名景点 。</p> <p class="ql-block">龙岩城堡与龙堡宫同框</p> <p class="ql-block">阳光穿透云层的缝隙将光线投射在龙岩山顶上,使那片区域的绿色植物愈发鲜亮、富有层次,与周围稍暗的山林形成鲜明对比。这束光线让平凡的山林景致有了独特的诗意与生机。</p> <p class="ql-block">坐落在莱茵河右岸柯尼希斯温特小城后山上的彼得斯堡大酒店(Hotel Petersberg)。其建筑风格典雅大气,主体色彩明快,黄墙搭配深色屋顶,在绿树环绕的后山环境中十分醒目。建筑布局规整,展现出不凡的格调,融合了历史韵味与高端酒店的质感,从而成为莱茵河畔独特的风景地标 。这座酒店1892年首次开业,如今是官方宾馆,称为“联邦招待所”(正式名称为德国联邦宪法组织宾馆)。在 1949 - 1952年期间,这座酒店曾作为盟军高级委员会所在地,见证重要历史阶段。</p> <p class="ql-block">驶过柯尼希斯温特小城后不久,<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们乘坐的游轮就进入了波恩市(Bonn)的范围。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位于莱茵河畔的</span>神学院教堂(Seminar Kapelle)。这是一座融合哥特复兴风格的建筑,它拥有尖塔、尖拱窗等元素,展现垂直向上的动势与宗教建筑的庄严感 ,砖石结构赋予建筑厚重质感,历经岁月仍具独特韵味。</p> <p class="ql-block">一间开在莱茵河岸边船舫上的中餐馆</p> <p class="ql-block">这是坐落在波恩市莱茵河右岸的圣约瑟夫天主教堂(Katholische Kirche St. Josef)。这座教堂具有明显的哥特式建筑风格特征,如:高耸尖塔,钟楼上设时钟,外墙以红砖为主等。</p> <p class="ql-block">从船上远眺坐落在波恩市莱茵河左岸的圣约翰浸礼会和圣彼得学院教堂。这座教堂是座双塔建筑,尖塔高耸、线条挺拔,融合了哥特复兴风格。</p> <p class="ql-block">从船上眺望波恩市。这座城市巳有2000多年历史,公元1世纪初罗马军团设兵营,“波恩”意为“兵营” ;13-18世纪是科隆选帝侯国首府;1949 - 1990年为联邦德国(西德)的首都。两德统一后,虽柏林为德国首都,但波恩仍是德国第二大政治中心,众多联邦部门、联合国机构在此,如德国国防部,还有联合国环境和发展事务组织等。前政府区还设有德国电信、德国邮政等大型跨国企业总部。1770年大音乐家贝多芬诞生于此,其故居已辟为博物馆。波恩大教堂(建于1050年左右)的96米高方形塔是波恩象征,但从船上只能看到它的大尖顶。</p> <p class="ql-block">波恩市跨越莱茵河的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大桥(Friedrich - Ebert - Brücke)是一座斜拉桥类型,于1967年建成,它的主跨是280米 。这座桥以塔柱、斜拉索和梁体构建受力体系,斜拉索从塔柱伸向桥面,为桥梁提供稳定支撑,让桥梁外观具线条美与现代感,提升跨越能力,适应莱茵河航运等需求。它也是波恩市重要的交通枢纽,连接莱茵河东西两岸,承担城市道路通行任务。</p> <p class="ql-block">船过波恩市的短视频</p> <p class="ql-block">船出了波恩市后就进入了莱茵河下游的平原地区,河的两岸还设有不少石油化工企业。从波恩开始,我们就进入了莱茵河下流的德国重工业区。</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乘坐游轮的驾驶室</p> <p class="ql-block">航行在莱茵河中的集装箱驳船</p> <p class="ql-block">圣马特努斯教堂(St. Maternus)是科隆(Kologne)市郊莱茵河左岸的重要建筑之一,它融合罗马式与哥特式建筑风格。罗马式建筑特征体现在其厚重的墙体、半圆形拱券,这些赋予了建筑坚实稳定感;哥特式建筑元素则体现在高耸尖塔、大窗户,这些增添了垂直向上的动势与宗教神圣氛围,尖塔成为视觉焦点,彰显宗教建筑的庄严。教堂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红砖材质使其外观呈现质朴的暖色调,历经岁月后,砖石表面的质感与色泽变化,增添历史厚重感。它与周边现代建筑、自然绿植形成时空对话,展现独特的美学价值。马特努斯(约公元 285 年 - 公元 315 年 9 月 14 日),也被称为马特努斯二世,是已知的第一位科隆主教,他被天主教和东正教尊为圣人。</p> <p class="ql-block">科隆 - 罗登基兴莱茵河大桥(Rheinbrücke Köln - Rodenkirchen)是一座大跨度悬索桥,以绿色桥塔、悬索结构为显著特征。桥塔高耸,通过多组悬索拉起桥面,具备较强的荷载承受能力,能满足莱茵河航运及两岸交通通行需求,从外观上看,简洁大气的结构与莱茵河及周边城市景观相融合 。该桥1954年通车,中心跨度达378米。1995年进行过一次扩建,实现双向六车道规模,提升了通行能力。当我们乘坐的船顺流而下穿越这座桥后,我们就算进入了科隆市区。</p> <p class="ql-block">南大桥是科隆莱茵河上的一座铁路桥。最初(1907 - 1911年建成时),它为两座铁路桥和一座公路桥并排构成,桥身采用三座平行桥跨,每跨含三个钢桁架拱形结构,可容纳四条铁路线和一条道路 ,以钢铁为主要建材,展现工业时代桥梁建筑的坚固与大气。二战后重建,只保留了铁路桥及供行人、自行车通行的道路。该桥全长409.19米,桥墩间跨度西端118.88米、中段167.75米、东端122.56米,桥宽29.5米 ,采用拱桥结构,兼具实用性与景观性。它也是科隆市标志性景观,见证城市交通与文化发展。</p> <p class="ql-block">坐落在科隆市莱茵河左岸的公寓楼。科隆市是德国第四大城市,面积达405平方公里。它是德国西部莱茵河畔历史文化名城和重工业城市,也是德国重要的河港及全国金融中心之一。公元前38年,罗马帝国在此建立军营要塞,公元50年被升格为罗马城市,命名为科隆尼亚·克劳狄·阿拉·阿格里皮内西姆,成为罗马帝国下日耳曼尼亚省的省会。公元795年,查理大帝定科隆为大主教驻地,12世纪时奠定今日科隆内城的规模。1248年科隆大教堂奠基,1259年科隆获得物品待售权,1288年市民在与大主教的斗争中获胜,科隆成为汉萨同盟的成员城市。1815年,这座城市被并入普鲁士。在1839年铁路修到科隆市,随着鲁尔煤田的开发,科隆成为近代工商业都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科隆市遭到猛烈轰炸,战后得以重建。</p> <p class="ql-block">位于科隆市莱茵河左岸边上造型独特的三座建筑,它们被称为莱茵河港口的起重机楼(Kranhäuser im Rheinauhafen)。由于港口设施陈旧以及科隆其它竞争港口的存在,科隆的莱茵河港已经失去了莱茵河港口的功能。因此,1976年7月13日,科隆市议会决定将港区改造成“休闲娱乐区”。这包括翻新一些列入名录的旧港口建筑,以及建造新的住宅和商业建筑。后者包括由亚琛建筑师 Alfons Linster 和汉堡建筑公司 Bothe, Richter, Teherani (BRT) 设计的建筑。它们的形状如类似于港口起重机,支腿指向莱茵河,故称为起重机楼。这三座楼集办公、居住等功能于一体,内部空间灵活多元,满足现代都市工作与生活需求。</p> <p class="ql-block">连接科隆内城(Altstadt 等区域)与莱茵河左岸的道依茨区(Deutz)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道依茨大桥,它</span>是科隆城市交通体系中沟通河流两岸重要的横向通道,在城市空间布局上,处于科隆标志性景观如科隆大教堂等与道依茨区各类功能区之间,地理位置关键 。</p> <p class="ql-block">从莱茵河上眺望科隆市标志性景观:科隆大教堂及圣马丁教堂。</p> <p class="ql-block">位于科隆市莱茵河边上的圣马丁大教堂(Great St. Martin Church)是罗马式天主教教堂,它以宏伟壮观的四分基塔顶和三叶草状地面形状闻名。建筑东端形成三重圆顶(三叶草形)平面图,类似圣玛丽亚卡帕托尔教堂,塔楼高耸,是科隆老城区标志性建筑。圣马丁大教堂整体造型独特,从外观上看,仿佛由积木巧妙堆砌,与周边古典建筑相呼应。教堂推测始建于公元1世纪,其历史与本笃会修道院紧密相连,现存建筑基础可追溯到公元960年。1150 - 1250年间建造起包含高耸交叉塔楼等部分,但在中世纪时经历火灾、风暴等灾害,所以它有过多次修复与改建。二战中教堂遭受严重轰炸破坏,塔楼、中殿、圣器收藏室等被损毁。战后开展了修复工作,在1985年修复完成后重新开放,如今由耶路撒冷僧侣兄弟会分支使用,也作为景点供参观。</p> <p class="ql-block">科隆大教堂(Kölner Dom),全称圣彼得和圣玛丽亚高等主教座堂(Hohe Domkirche St. Peter und Mariä),是科隆市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1248年,直到1880年才最后竣工,是世界上最高的双塔教堂,也是德国哥特式建筑的杰出代表。它是德国占地面积最大、世界第三高的基督教堂,与巴黎圣母院大教堂、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并称“欧洲三大宗教建筑” 。在1996年,这座教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誉为哥特式教堂建筑中最完美的典范,也是德国最热门旅游景点之一。科隆大教堂具有典型哥特式建筑风格,教堂区域呈拉丁十字形布局,东西长144.58米,南北宽86.25米。两座尖塔与门墙连砌,南塔高157.22米,北塔高157.18米,为教堂最高点。教堂屋顶高69.95米,表面由3毫米厚大型铅板覆盖,重约600吨,屋架是铁梁;周身有1.1万座约3米高的小尖塔,外墙由磨光石块砌成并饰有细腻浮雕,工程用40万吨石材,加工后构件重约16万吨;教堂有11座钟,钟楼上5座吊钟里,最重的圣彼得钟直径3.22米、重24吨,于1924年安装。从教堂底部到南塔观景台有533级台阶,高97.25米,登顶可眺望莱茵河与科隆市容。二战中,大教堂因非轰炸目标总体幸免,但也遭到部分损坏。战后,大教堂被损坏的部分得以修复。因工业污染与酸雨侵蚀、微生物滋生、石材特性及战争带来烟熏火燎使得大教堂外墙呈现出黑色。科隆市议会曾讨论是否清洗教堂外墙,但最终决定保留黑色以警示环境污染的后果,促进公众环保意识,这也使得黑色得以保留。</p> <p class="ql-block">圣库尼伯特大教堂(Basilica of St. Cunibert)是科隆十二座罗马式教堂中最年轻的一座,建筑风格为罗马式。其具有典型罗马式教堂的特点,比如厚重的墙体、半圆拱券 ,外观敦实、稳固,内部空间营造出庄重肃穆氛围,砖石结构运用精巧,展现罗马式建筑的质朴与坚实,历经岁月仍有独特美感与历史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位于莱茵河右岸的科隆三角大楼(Köln Triangle),它是科隆的标志性现代建筑之一,兼具观景、办公等功能,从这里可俯瞰科隆及莱茵河的美丽景色 。</p> <p class="ql-block">位于科隆市跨越莱茵河上的霍亨索伦大桥(Hohenzollern Bridge),它最初由两座铁路桥和一座公路桥平行组成,现是铁路、行人及自行车共用桥。桥身有三座平行桥跨,每跨含三个钢桁架拱形结构 ,全长约409米,宽29.5米。引桥两侧有四座霍亨索伦王朝普鲁士国王和德国皇帝骑马像,如东侧威廉一世雕塑、西侧腓特烈三世和威廉二世雕塑,彰显历史关联。2008年起,桥上出现大量爱情锁,五彩斑斓,成为“爱情桥”独特景观,也承载情侣对爱情的期许。这座桥在1907 - 1911年间建成,由威廉二世皇帝开放此桥,并以霍亨索伦家族命名,象征普鲁士对莱茵地区统治,设计者有保罗·冯·布雷滕巴赫等,沿科隆大教堂中心轴线布置。</p> <p class="ql-block">科隆市郊沿河的民居</p> <p class="ql-block">船过科隆市时的短视频</p> <p class="ql-block">在日落时分,我们的游轮正在驶过德国城市杜塞尔多夫(Düsseldorf)。这座城市位于德国西北部、莱茵河右岸、下莱茵盆地中心,北邻鲁尔区,东南方是科隆,杜塞尔河与莱茵河在境内交汇。它也是德国西部重要的工业城市,其工业以钢铁、煤炭、化工、汽车等为主,钢铁、机械、化工和玻璃等工业在世界享有声誉。另外,它还是世界著名的会展业城市,经常举办国际展览会,其中以时装博览会最为有名,是德国服装业中心,被誉为“时装之都”。<span style="font-size:18px;">高达234米的</span>杜塞尔多夫电视塔是这座城市的地标性建筑,从它的观景台可俯瞰城市全景和莱茵河的壮丽景色。</p> <p class="ql-block">位于莱茵河右岸的克虏伯曼内斯曼钢铁厂(Hüttenwerke Krupp Mannesmann HKM),<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里是德国的主要钢铁生产基地。此时此刻,钢铁厂的</span>高炉在夕阳的余晖下被镀上了一层金黄色,让工业的厚重与自然的柔美碰撞,织就独特的黄昏工业画卷。</p> <p class="ql-block">克虏伯曼内斯曼钢铁厂的原料堆及产品货场</p> <p class="ql-block">莱茵河畔夕阳余晖下的发电厂与天空的粉橙云彩、岸边翠绿植被形成奇妙融合,展现出现代工业与自然交织的独特美感,既留存工业的厚重,又有黄昏时分的浪漫静谧,诠释了莱茵河畔工业区域在自然光影下的别样风貌 。</p> <p class="ql-block">在晚霞渲染下,莱茵河上造型各异的大桥尽展风姿。这晚我们乘坐的游轮将继续沿着莱茵河向西航行,在第二天清晨将转入莱茵河与阿姆斯特丹相连的运河-莱茵运河(Amsterdam - Rijnkanaal),并将于午餐前抵达阿姆斯特丹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