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研绘本,课堂展示 <p class="ql-block">第一节课由林珊老师带领三(1)班的孩子们共同呈现了绘本《I Can See》,《I Can See》是《丽声北极星分级绘本第一级上》中的一本故事类读物,绘本介绍了一个小女孩分别和家人做游戏的经历。本文为记叙文,通过讲述小女孩和家长询问“你能看到我的…?”学习和巩固身体部位相关话题。林老师借助“任务单”,通过充分地自读绘本、小组合作,引导学生逐步理解绘本,提取并梳理身体部位的相关信息。</p> <p class="ql-block"> 第二节课由江萍老师和五(3)班的孩子们共同呈现了绘本课《Zob at Work》。绘本围绕主人公Zob对职业的探索过程展开,展现了不同工作间的差异性,传递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找寻到自己真正喜爱的工作。江老师擅于引导学生捕捉图片信息,从而构建对故事的完整理解。</p> 内向思考,且行且思 <p class="ql-block"> 每一次深度的实践都是一次对课堂的重新发现。课后,老师们对两节课进行了评课议课。</p><p class="ql-block">第一节绘本课的问题链设计逻辑性强,任务充分,活动紧密。在提问方式上可以更好地贴近学生,调动已有知识经验避免产生畏难情绪。张媛老师简要概述了设计思路,并提出了自身的疑惑:如何设计读后环节的学生活动才能更加深化主题意义。第二节绘本课环节清晰,注重学生本位,罗琳老师简述了教学环节的改动,反思了学生活动设计上的不足。</p> 专业指导,且悟且进 <p class="ql-block"> 针对第一节绘本课,语言是思想交流的工具,用已学的课本知识入手,倾听,启智,耐心,跟学生对话,进入到绘本故事中。罗琳老师给出了细节性的建议:第一,提问。教师问题的指向性应清晰,直指下一步阅读任务,给学生时间思考,激活兴趣点。第二,追问。教师要重视课堂生成,要等待学生、观察学生并追问,通过思维可视化、信息结构化,进而实现迁移。</p> <p class="ql-block"> 针对第二节绘本课,张媛老师强调文本分析的落实,要重视语言、结构与意义之间关系的分析。在问题的设置上要简明扼要,有指向性,明确问题设置的意义所在,故事的表演也是必要的。张媛老师从主题意义上指出,可以利用父母职业激活已知,进而链接生活,扣紧主题。在语篇上,要重视故事的完整性,捋清主线,注重对主人公的评价,进行内容上的取舍。</p><p class="ql-block"> 向内反思,向外探寻,向上成长。通过对两种不同题材绘本的分析与解读,老师们更加明晰了设计的方向和思路。相信在接下来的绘本教学探索中,会迸发更多的新理念、新方法。</p> <p class="ql-block">编辑:江 萍 陈水珍</p><p class="ql-block">图片:罗琳</p><p class="ql-block">审核:张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