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地处陆家嘴中心的浦东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6月10日民进上海市教委直属系统委员会组织参观《时代逸飞》陈逸飞回顾展</p> <p class="ql-block">陈逸飞是中国当代卓有成就的油画艺术家,活跃于多重领域的创新实践者。在他未尽一甲子的传奇生涯中,凭借才华和勤奋,在艺术创作与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黄河颂 ”</p><p class="ql-block">1972年,《解放日报》成立创作组创作"黄河"系列油画,陈逸飞任组长。创作组按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四个乐章分头行动,陈逸飞负责第二乐章《黄河颂》。创作组两次深入山东、陕西、河南省黄河流域,收集素材,历时两个多月。他创作大量速写,确定画中人物形象。画面中一位红军战士挺拔地站在黄河旁的山崖上,眺望远方,呼应《黄河大合唱》中《黄河颂》的歌词。瀑布激流与战士澎湃的内心呼应,枪头上的小红布如盛开的红花,群雁飞翔增添画面动感与历史感。陈逸飞运用电影构图,以巨幅宽银幕样式赋予画面浪漫主义与英雄气质。作品在1977年"全军美术作品展"上首次展出,引起轰动,堪称陈逸飞历史主题创作的巅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1979年12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鲁迅系列名作的连环画版。陈逸飞担任《药》的绘制工作。这套连环画按原著节录分幅,展现了陈逸飞用水彩刻画人物的精湛技艺和对群像呈现的精准把握。画中既蕴含了他对鲁迅原著的深刻理解,也有对近代民族命运的思考。此次创作不仅锻炼了他以分镜头画面讲故事的能力,还为他日后的电影美学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他在连环画画作中勾勒出的江南水乡已初具独特风格,"水乡"正逐渐沉淀为他不断重访的主题。</p> <p class="ql-block">陈逸飞是改革开放后首位将中国当代油画推向世界的艺术家之一。他在社会、艺术、商业以及中西方文化交流等多个体系中占据着开创性的特殊地位。</p> <p class="ql-block">陈逸飞的艺术成就与他所激发的社会能量相得益彰。他所创造的"海上风华",是在拥抱时代潮流后绽放出的耀眼光芒。1990年代初,陈逸飞回到上海,开启新的创作,这一时期诞生了以独特的优雅东方情韵著称的"仕女"系列,代表作如《浔阳遗韵》《玉堂春暖》等。</p> <p class="ql-block">“玉堂春暖 ”1993年</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堪称陈逸飞此阶段的又一巅峰之作。作品以老上海为背景,在封闭空间中构筑出一幅浮世绘式的群像。这副作品在技法上近乎摄影写实,同时融入了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的笔法与色彩技法。通过种种细节,暗示了画中人物间复杂的关系:茶盏的数量和坐在桌边的人数并不一致;空出的凳子上没有主人;珍珠项链、戒指、手镯和耳环等细节邀请观众进入这个独特时空。京剧表演者举起水袖,增添了明暗效果,区分了"观看"与"被观看"的不同经验。陈逸飞构思的这幅时代画卷中,京剧《玉堂春》的人物角色增加了历史的深度以及戏剧的张力。左侧古装戏班象征"前现代"时间,与右侧时髦人物及背景中的西洋时钟所象征的"现代"时间形成对比。</p> <p class="ql-block">"西藏"系列也是陈逸飞创作中的重要篇章。</p> <p class="ql-block">“踱步 ”</p><p class="ql-block">这幅画作可视为陈逸飞33岁时的自画像,他运用蒙太奇手法、宽银幕构图,将自己画入画面,与空座椅共同徜徉于历史与现实之间。这幅作品为思想与表达而作,超越了现实主义之技法,彰显了新时期对人性主体的张扬。《踱步》获得广泛国际关注,美国《艺术新闻》评价其"写实而意境深远,有气势且专业",成为中国新时期美术走向国际化的起点与标志。</p> <p class="ql-block">"我是一个视觉艺术工作者",陈逸飞这样定义自己。 </p><p class="ql-block">视觉艺术工作者的职责早已超越画布,其工作领域涵盖服装、出版、电影、公共艺术等多个行业,而陈逸飞在每一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提出"大视觉、大美术"的理念,并以自身的实践引领上海乃至整个中国进入一个全新的视觉时代。</p><p class="ql-block">《时代逸飞》以回溯性的视角带领我们走进他的艺术人生,感受他的时代激情,体验他所开拓的美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感受浦东美术馆的“美的世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