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刘跃田</p><p class="ql-block">摄影:刘跃田</p><p class="ql-block">美篇号:76760517</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西拉木伦河海日苏水利枢纽工程</span></p><p class="ql-block"> 文/刘跃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西拉木伦河发源于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是西辽河的北缘主干,这条古老的河流蜿蜒约380公里,滋养了广袤的科尔沁草原和辽河平原。被誉为北方游牧民族的摇篮。在赤峰市翁牛特旗境内西拉木伦河展现出独特的生态画卷,河道宽阔,沙洲星布,两岸绿洲与沙地交错,即孕育了丰富湿地资源,也见证了蒙古族先民逐水草而居的千年史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海拉苏水利枢纽工程位于西拉木伦河中游翁牛特旗海日苏境内,是内蒙古综合性重要的水利工程。始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通过拦河闸坝蓄水灌溉,保障翁牛特旗及下游六十万亩农田稳产高产,成为塞外粮仓的命脉工程。西拉木伦河的奔流不息,翁牛特旗的沧桑变迁,海拉苏枢纽工程的巍然屹立,共同谱写了一曲人水和谐的壮美乐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一九七六年,我有幸参与了海日苏枢纽工程的建设,为这项伟大的工程贡献了一份自己的力量。那一年,我虚岁十七岁(周岁十五岁),怀揣着满腔热血,放下书包,拿起铁锹与众多建设者们一同奔赴工地。我们一行的主要任务是修筑河道,当时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烈日下从四面八方奔赴而来的农民工们迅速投入到工程建设当中。我们用双手和智慧,将图纸上的设计变为现实,为翁牛特旗发展铺就了一条崭新的道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岁月已悄然流逝,但那段参与海日苏枢纽工程建设的记忆却始终铭刻在我的心中。每当回想起那段时光,我都会感到无比欣慰,它早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激励着我继续前行。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说到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我记得工程块完工时,生产队长带着我们年龄比较小的到西拉木伦河摘蒲棒。那是一段充满童趣的时光,河岸边的蒲棒随风摇曳,仿佛在向我们招手。我们一边摘着蒲棒,一边嬉笑打闹,完全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回来后,却发现工程指挥部的红旗倒在地上,这让我们感到十分奇怪。在那个年代,人们对红旗有着特殊的感情,红旗是绝对不能无故倒下的。当我们怀着疑惑来到工程指挥部门前后,里面传来的哀乐声打破了周围的宁静,让人不禁心头一紧,仿佛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沉重的氛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一天的天空似乎也变得灰暗起来,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大地上,却无法驱散人们心中的阴霾。工程指挥部里,几位年长的正低声交谈,他们的神情凝重,似乎在商量着什么重要的事情。我站在门外,听着那悠长的哀乐,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安。队长走过来,用低沉的声音对我们说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去世了,我们听后只能默默站在那里。毛主席的去世让整个工地都笼罩在一片悲伤之中。第二天指挥部决定化悲痛为力量,又投入到工程建设之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岁月流转,当年的小孩已经经变成一位年迈沧桑的老者,但那段关于红旗和哀乐的记忆,却始终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