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晨,我踏上了前往郎德上寨的旅途。这座位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苗寨,依山傍水,宁静而神秘。寨内共有118户人家,500余人,皆为苗族同胞,以陈、吴两姓为主,他们世代生活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守护着祖辈留下的文化瑰宝。</p> <p class="ql-block">沿着蜿蜒的小路走进郎德上寨,一条清澈的河流宛如沉睡的巨龙,悠然长卧。南面松杉繁茂的“护寨山”,为寨子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庄严;北面的杨大六桥——“风雨桥”横跨河畔,连接着历史与未来。登上养牛坡,可以远眺杨大六当年反清抗暴时筑起的碉堡与战壕。寨内吊脚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展现出苗族建筑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郎德上寨依山傍水,背南面北,四周群山环抱,翠竹修林掩映着古色古香的吊脚楼。蜿蜒的小路隐匿于绿林青蔓之间,悦耳动听的苗族飞歌在旷野山间回荡,仿佛诉说着苗族先民的传奇故事。我漫步在这片土地上,感受到一种与世隔绝的宁静与美好。</p> <p class="ql-block">村中的小路皆以鹅卵石铺设,整齐干净,展现出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寨子中央的芦笙场,地面用鹅卵石精心拼成仿古代铜鼓面的十二道太阳光芒和飞奔的骏马图案,寓意深远。南上方的“杨大六文物博物馆”,则记录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我驻足于此,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吊脚楼上设有“美人靠”,供来客休憩。这里也是姑娘们刺绣的好地方,她们用灵巧的双手,将苗族文化的精髓绣于布帛之上,展现出独特的苗寨风情。馆内陈列着杨大六领导反清抗暴时的刀、叉、头盔、铁炮等战斗武器,仿佛将人带回那段热血沸腾的岁月。我静静地欣赏着这些珍贵的文物,心中充满了对先辈们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苗族曾有自己的文字,但因历史原因,《苗族古歌》成为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记载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战争和朝廷追杀而迁徙的秘密,文字虽已消失,但其精神却深深镌刻在苗族人民的心中,也绣在了他们的服饰之上。我聆听着苗族飞歌,仿佛看到了苗族先民在迁徙途中所经历的千难万苦。</p> <p class="ql-block">当代苗族青年作家、知名记者南往耶曾写道:“苗族是一个不断被驱赶甚至被消灭的民族,但他们从未放弃自己的信念与信仰。自五千年前起,他们爬山涉水,历经千难万苦,从中原逃至云贵高原及世界各地,朝着太阳落坡的方向,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故乡。”我深有感触,对苗族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进入郎德上寨,首先迎接你的是十二道拦路酒,然后沿着石板小路走进寨子中央的芦笙场。在这里,你将欣赏到敬酒歌、苗族飞歌、芦笙舞、铜鼓舞、板凳舞、集体舞等丰富多彩的苗族民间歌舞,感受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我沉浸在这欢乐的氛围中,与苗族同胞一起欢歌起舞,体验着他们的热情好客。</p> <p class="ql-block">1985年,郎德上寨作为黔东南民族风情旅游点率先对外开放;1993年载入《中国博物馆志》;1997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闻名中外,成为旅游观光、考察苗族文化、领略苗族风情的首选村寨。我为郎德上寨的辉煌成就感到骄傲,也为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感到欣慰。</p> <p class="ql-block">郎德上寨以魅力无穷的苗族歌舞、绚丽夺目的苗族银饰、独具匠心的吊脚楼、古色古香的鹅卵石道、抗暴英雄杨大六故里以及热情好客的民族礼仪,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p> <p class="ql-block">我在这里度过了难忘的一天,感受到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祖先的怀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