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肠题凑——初见北京大葆台

孤独的旅行者一一老赵

今年5月20号是北京大葆台汉墓遗址博物馆重新开放的日子,知道这个消息后,我就就忙不迭地前来看展啦!<div>因为这里是国内第一座被发现完整呈现“梓宫、便房、黄肠题凑”的地方。</div> 这一路上不算不艰辛,看这刚被大雨冲洗一新的车身就足以说明“行路难”了!<div>也感叹,刚刚经历的一切完全应证了古人之所云“东边日出西边雨”。祖国疆域之辽阔,真的由此可见一斑。</div> 这是站在博物馆前遥望博物馆的正门。<div>因为车停在了旁边的博物馆,所以也没从这进来。</div><div>拍照留念。</div> 博物馆的整体轮廓。 先介绍一下墓主人吧!<br>大葆台汉墓的主人是距今2000多年前的广阳王刘建和其王后。他似乎少见于历史文献,仿佛是一个“小透明”。他在《汉书》中没有专门的传记,其简而又简的情况仅附于燕剌王刘旦的传记中。可是要提起他的爷爷那可就赫赫有名了,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汉武帝刘彻。但这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西汉时期,北京是人家刘建的封地。 整体了解一下博物馆的展厅组成:<br>基本陈列由大葆台1号墓墓室复原陈列、大葆台1号墓殉葬车马陈列、大葆台汉车复原陈列和大葆台1、2号墓出土随葬器物陈列4部分组成。<br>汉墓清理过程中发现的金代建筑遗址和水井,也加以保护一并展出。 <p class="ql-block">展览共分两层</p><p class="ql-block">地下一层为常设展厅,即“勃碣都会 幽燕华章——西汉广阳国历史文化展”,200多件文物按照北土汉邦,长乐未央,题目凑礼藏三个部分规律呈现在参观者面前。一号墓室的“黄肠题凑”更是令人震撼。</p> <p class="ql-block">地上一层为临展,现在为“汉风轪华——马王堆生活艺术特展”,主要是展出了长沙马王堆辛追夫人墓的出土文物。</p><p class="ql-block">室外为二号墓。</p> 现在就先说这黄肠题凑吧!<br>大墓的地宫坐北朝南,规模宏大,平面呈“凸”字形,为土坑竖穴墓,南北长23.2米,东西宽18米,距地表4.7米。墓穴的面积达417.6平方米。 <p class="ql-block"><br></p> 那么,第二个问题来了,来到这里主要看什么呢?<br>当然首先要看黄肠题凑!<br>是不是感觉有些不知所云,看了这段文字,也就释然了。<br>黄肠是指去了皮的淡黄色的柏木。而题凑则是指柏木摆放的方式,这是一种特殊的葬制,更是汉代的“天子之制”即皇帝御用的葬具体系,史称“梓宫、便宫、黄旸题凑”。 那么,这个黄肠题凑为什么值得一看呢?<br>个人感觉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br>第一,数量巨大。据统计,这里共用了15000多根珍贵的柏木,而且用复杂的工艺垒砌而成。<br>第二,少见。因为受盗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现在能见到的并不多,或者说因为这里我们才真正地见到了存在于文献记载中的黄肠题凑。 下面,咱们近距离看看这黄肠的实物。 说到盗扰,再说两句。<div>刘建下葬后不久,其墓就被盗了,他夫人的墓还被烧了。</div> 博物馆里还有哪些看点!<div>这里值得一看的文物还是不少的,比如下面的这些:</div> 黄肠题凑前段陪葬的三套车马器。<div>在这里共发现了3辆马车和11匹马(一说13匹马)的残骸,难得的是,这些殉葬车马均是墓主人生前使用过的真车马,而非很多墓葬中常见的明器车。这里也是我国所在能见的最早的西汉车辆实物。<br></div> 三辆车由南向北,最南面的一号车车厢狭窄,很可能是出行时的前导车;中间的二号车有宽大的车厢,车厢上有华丽的平顶盖,周围有似窗棂的高栏杆,很可能是墓主人乘坐的安车;三号车则是带篷的大型车,可能是送葬时运送墓主人灵柩的丧车。 <div>三辆车均为木制彩漆双轮单辕车,车周身涂黑漆,车轮加饰红漆绘彩,车上饰件均为鎏金,外形华丽,应该就是史书记载的只有皇太子和诸侯才能享用的“朱斑轮青盖车”。<br></div>这是复原后的车马,看看英俊不英俊! 来张近景!<div>但要注意这处处都能体现出来的奢华之气!</div> <div><div>看看这一件来自马首的装饰物,你可识的?</div><div>这是出土自一号墓的错金银四神当卢。<br>什么是当卢呢?当卢就是古代系于马头部的饰件,形式各异,一般都放置于马的额头中央偏上部,也就是马鼻革与额革部位交接处。<br>而此件当卢则以错金银的工艺装饰以四神纹样,即当卢上端为一只展翅欲飞的朱雀,左侧为一只威猛雄踞的白虎,右侧为一蜿蜒盘旋的青龙,底部则是沉稳盘踞的玄武。四神之间则是仙鹤,云气环绕。</div></div> <div>继续欣赏精彩的文物陈列!<br>此一件为鎏金青铜兽面铺首,在博物馆里时时就能见到它的身影。在1号墓黄肠题凑木墙的正南方,设有一个门,宽3.6米,高3米,门上即装着按鎏金青铜兽面铺首复制的铺首,高24.5厘米。“铺首”是门上的拉手装饰件,做成猛兽的形状是为了镇凶避邪。据学者考证,这种样子的铺首是从青铜器上的兽面衔环耳演变过来的。<br></div> 铺首为龙头造型,头戴博山冠,冠饰神木灵草。给人以威猛粗犷,雄浑有力之感! 透雕双面刻墨玉舞人饰件:<br>这件玉舞人饰件,简称“玉舞人”。出土于2号墓,墨玉质,扁平长方形,高5.5厘米,上端为圆角,两面皆以镂雕线刻舞俑人像,身着长裙,弯腰甩袖。玉舞人的上下端各有一个小孔,便于穿系和悬挂,属于装饰玉。 看啊!这位汉代舞者长袖飘飘、纤腰一握,舞姿婀娜!仅仅是动作已经完美地诠释了舞者的全身心投入。 注意在展厅的上方,有这科技的“玉美人”穿越千年的的现场献艺! 透雕螭虎玉佩。<br>透雕螭虎纹玉佩,出土于大葆台2号墓墓室的东北侧。白玉质,圆形,直径7.1厘米。玉佩使用透雕技法,上部镂空成樱花,中间镂雕一只盘曲螭虎。“螭虎”即身形如虎,为螭与虎的复合体。螭即无角龙。螭为阴,代表地;虎为阳,代表天——合为螭虎,意指天地合,阴阳接,象征着皇权与吉祥。<br>中国古代,螭虎在玉玺和璧上很常见,在秦汉时期比较流行。玉佩上的螭虎,用阴线条刻出其身形,均两面刻。玉佩边缘阴刻两圈弦纹,中间夹以双弧形纹,显示出精细的雕刻技艺。 鸡血红缠丝玛瑙<div>此枚玛瑙经过精心琢磨,光滑平整,鸡血红花纹跃然其上,色彩鲜艳夺目。其纹理丰富,白色、红色、褐色丝带交织缠绕,或宽如带,或细如丝,自然天成,美轮美奂,尽显其高贵典雅之韵。<br></div> 鎏金嵌玉龙头枕。<br>枕头的主体部分为木制,两端为龙头,用水晶作眼睛,用青玉作牙、舌及双角。两个龙头做出伸舌蹲坐的姿势,造型独特。这件龙头枕规格很高,是和金缕玉衣配套使用的葬具。高度达到了20.5厘米,作为一个葬具,象征着墓主人尊贵的身份。 凤首玉觽<br>玉觿是汉代常见的一种佩玉,通常成对出现,大小一致且造型纹饰相同。这一对玉觿,应为组玉佩中的饰件。<div>其呈獠牙形,扁平细长。透雕回首凤鸟,凤鸟身体弯曲,尾部尖锐如锥,以阴刻线条刻画眼睛、羽毛等细部,双面雕琢,其色泽温润细腻,雕工精巧,造型生动。</div><div>佩觿代表一个人具有解决棘手问题的能力,有治烦决乱的寓意。</div> <p class="ql-block">铁斧</p><p class="ql-block">这是使用了生铁固态脱炭成钢的冶炼法铸造的,把我国的冶炼法时间提早了四五百年,弥足珍贵。</p><p class="ql-block">有一件铁斧乍看平淡无奇,仔细端详会发现斧面隐约铸有凸起的“渔”字,这个字可谓汉代渔阳铁官作坊的“商标”。《汉书·地理志下》有载,渔阳郡中名列第一的渔阳县(治所在今北京怀柔区梨园庄东)“有铁官”。铁官,即秦汉时期管理铁器冶铸事业的官方机构,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政策,禁止私营,渔阳就设有一个铁官作坊,而这件渔阳铁斧是首次发现的渔阳铁官作坊的产品。<br></p> 彩绘云气纹陶壶<br>泥质灰陶。侈口,平折沿,长束颈,溜肩,圆鼓腹,折曲状高圈足,腹部两侧对称贴塑铺首衔环。陶壶颈部环饰三角纹带,一部分三角空间内勾勒云气纹,流云舒卷间似有仙气氤氲;<br> 另一部分三角空间勾勒神兽面庞,神兽圆目阔鼻,形成震慑之力。上腹部贴塑的兽面铺首衔环,更强化了威严之感。肩、腹部各饰宽带纹一周,将纹饰空间巧妙分割。宽带纹之间满布菱格纹,其间以圆环纹、弧线纹错落填充,形成几何韵律之美。下腹至圈足处未绘制纹饰。 陶俑。<div>这些陶俑人物没有一个是动作或神态雷同的。虽然经历了时间长河的冲刷而变得面目斑驳,但依旧是那么个性鲜明!</div> 欣赏诸多文物之余,也惊叹于展板中的文字之美!<div>在你凝视注视这些工整,洒脱的汉代文字时,是否也有那么一刻的神游物外!</div> 试想:<div>你坐在如此的帷幄之中,空气里弥散着阵阵香气,充耳毕是钟磐之声!</div> 你刚刚经历了在仆人扶持之下的精心的梳洗装扮。 再穿上这周身的绫罗绸缎。<div>天冷,你可以戴上这时尚的手套。</div> 面前的精美的食盘里堆满了山珍海味! 看看这豪华的套装餐具。 再瞅瞅这种类丰富的菜谱。<div>不得不惊叹,原来古人已经熟谙煎炸、烧烤与涮锅了。<br><div>现在甚至有种说法,我们就吃烧烤而言,我们虽然调料我多了,可是真正的烤肉手艺不见得比古人强!</div></div> 这是你一番饕餮之后的劳动成果(上面分别是牛排骨与梅花鹿骨)! 来了兴趣,你可以玩玩游戏。<div>这是一套博具,包括漆盒,博局,黑白大棋子、小棋子,算筹及骰子等。骰子18面,字分别为一至十六。是现存最早的一套博具,可惜玩法已经失传。</div> 唯一以我这现代人的眼光看,称不上享受的就是这坐具。有点太生硬了!<div>也许你没看太明白,会问,这是什么啊?就和我说是坐具?其实这也许就是那时的“椅子”,在为在汉代,其实无论你身份如何,你都没有可能会坐在椅子上。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类似于椅子这样的坐具。那是人们的只能跽坐。也这就是一块花斑石枰,看!它呈方形,四隅有矩形足,色彩斑斓,细腻润泽。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坐具。</div><div>补充一点小知识:</div><div>汉代时,人们尚处于席坐时代。在席上,有坐、跪、跽等姿势,它们都是用来支撑身体的。</div><div>坐是双膝屈而接地,臀股贴于双足跟上。</div><div>跪是双膝接地,但臀股与双足跟保持一定距离。</div><div>跽就是双膝接地、臀股不着于足跟且挺身直腰,它是有所忌惮或防备时的坐姿。</div><div>当然,这里还有一种坐姿——箕坐,就是以臀部坐地,上身与腿形成直角,两腿向前平伸如箕状。当时只有不懂礼教或诚心想得罪对方的人,才会箕踞。当然,刻意的箕踞也可以表现对礼教的蔑视。</div> 之所以喜欢逛博物馆,就是因为每一次流连于展柜前都是一次与古代文化的沟通,都是对于古人智慧的一种学习!<br>感叹自己生于这个伟大的国家之中,也感慨古代文化的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