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碗奥灶面

wuqunwei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省里在南京举办了一场全省名特餐饮展示活动,除了集中陈列展示各地美食外,各地名厨还分别指定入驻南京主要餐馆,展示各具地域代表性的名点名肴。那段时间市面上各大餐馆好吃的东西特别多,市民足不出市便可品尝全省特色风味餐饮。</p> <p class="ql-block">当时来自昆山奥灶馆的几位大厨,被安排驻点在中华路、瞻园路附近的一家面馆,具体餐馆的名称已经记不清了。大师傅们将在半月左右的时间里,为南京市民呈现昆山特色的“奥灶面”。那天,随丁山宾馆老总、总厨等一干人受邀前去品尝。在八十年代南京市面上各色肉面、菜面、阳春面已经有不少品种了,但还没有听到过关于奥灶面的说法,这应该算是奥灶面首次登陆南京地头吧。</p> <p class="ql-block">那时的社会餐馆的设施条件十分简陋,对用餐环境的要求也不是那么讲究,与富丽堂皇的涉外宾馆相比真是一个天一个地。店堂内摆放着十几张方桌,每张方桌前围放着四条长凳,每条长凳可坐两人。桌面倒是擦过的但又跟没擦一样,十几张餐桌一块抹布擦下来,桌面依然是黏黏糊糊的,碗筷也是洗过的却又洗不干净,油腻滑叽的。进入厨房后场,奥灶馆的七八位师傅已经开始忙碌了,那时候奥灶面只是昆山当地民间流传的小吃,宾馆的厨师们对此还是有点陌生的,既来之则学之。同行之间也没什么保留,大师傅们聚在一起问这问那的,面的制法、汤的熬煮、浇头的烹制,问的直接说的详细听的也认真。</p> <p class="ql-block">在他们交流厨艺时我则在一旁转悠,见一张厨案上一字摆开七八个粗瓷蓝边碗,这种蓝边碗碗边多会有一两处小小的破缺,在当时好像也是社会餐馆的“标配”。奥灶馆的一师傅嘴角叼着烟,正手持一条生的大青鱼,用刀利索地将鱼鳞粘液和鱼血均匀的刮入每个碗中。也不见那师傅怎么吸烟,只是嘴唇微微抖动,任那烟灰挂的寸把长,手起刀落间竟没有一丝掉落,可见其气定神闲刀功了得。看来这些碗是为我们中午吃面准备的,每个碗底都是一滩血红黏糊的,真不知道这个汤底会调出什么奥妙的口味。</p> <p class="ql-block">从大厨们交流的言谈之间,初步了解“奥灶面”的由来。奥灶馆创于清代的咸丰年间,当时店名为颜复兴,是一家只有几张桌子的小馆子。由于临街半山桥堍的市集,人来人往生意也是红红火火的,店家当时推出一款红油爆鱼面,也就是如今被后人所称的奥灶面。汤料用鱼杂等烩煮,有时还会添加些鸡鸭骨架什么的,长年熬制的老汤自然鲜美无比。面条纤细且有劲道,入口软硬适中,听说苏州一带民间机面,面条是一边硬一边软,软面汤中入味而硬面则水中成型。</p> <p class="ql-block">桌前坐定,热气腾腾的面碗端了上来,碗烫的不敢用手触摸,奥灶面的碗热、汤热、油热、面热、浇头热是其特点。碗口还漂浮着一层厚厚的汤沫,闻上去却是香喷喷的,因本人不善厨事对生腥的东西比较敏感,想到前面厨师向碗里刮鱼血粘汁的场景,我一时还不敢下筷子。但看身边宾馆老总大厨们已经下嘴了,便先是浅浅的抿了一小口,再慢慢品咂果然鲜香奇特。连忙操起筷子捞了几下子,吃着浸渍煎炸的爆鱼片,一口面一口汤一口鱼真是大块朵颐,这可是我平生吃到的第一碗奥灶面。说起奥灶面,总以为厨灶间藏着什么奥秘,但在大师傅们你一句我一言的交流中,听到奥灶面里的小故事。“奥灶”其实来自于当地土话“鏖糟”的谐音,而“鏖糟”一词就是指乱七八糟、不干不净,可能与南京人常说的龌龊的有点像。</p> <p class="ql-block">由于颜家面馆的红油爆鱼面生意红火,引起周边店家嫉妒便将其用鳞、鳃、血、粘液煮烩汤料之法贬为“鏖糟面”,意在污损店家声名,生意会一落千丈。谁知那帮食客深知其味之妙,反而冲着“鏖糟”而来,又使“鏖糟面”名声大噪,甚至盖过了“颜复兴”的店名。桌上的一位师傅,又说起乾隆微服私访江南,路经小面馆时饥肠辘辘,便让老板娘下了碗面,乾隆吃后大为称赞。问老板娘如何做得这碗好面,老板娘也不知其为何人,随口答道都是些鏖糟的东西。乾隆听的鏖糟之音,以为灶头有什么奥妙便赐店名为奥灶。故事一讲完,便另有师傅解释此说不足信,只能当个小故事听听,因为没有考证乾隆来过昆山。其实过去南京人也会说什么“脏吃脏长膘,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差不多意思是说民间鲜美之味,多是“乱七八糟”烧出来的,但好吃的不得了。</p> <p class="ql-block">建国后,当地政府根据民间“鏖糟面”的传说,解其意为奥妙在灶头,从而定名为奥灶馆。其间奥灶馆大厨,曾精心制作红油爆鱼面进京参评广受好评,又得到国画大师宋文治老先生鼎力推崇,奥灶面声誉不断扩大。大伙抹抹嘴余兴未减,就这样在饭桌上敲定,省里的名特餐饮展示活动结束后,盛情邀请昆山奥灶馆徐天麟大厨等一干人马,再到丁山宾馆作为期十天的奥灶面风味美食展示活动。由于当时涉外旅游宾馆,与社会餐馆在用餐环境、后场环境和操作流程都有很大不同,食品卫生和操作工序十分严格。这样一来奥灶馆大厨们在宾馆工作期间,原先那种质朴的操作方式也将有所改进,厨师操作过程中不允许抽烟,专门在厨房后场粗加工区为他们辟了吸烟区。每碗面上桌前,有人专门用餐巾擦除面碗口的汤沫。美食展示期间奥灶面深受好评,各种商务活动、公务接待和国际旅游团队用餐,奥灶面都成为亮眼的一道美食。其间宾馆也安排了一批青年厨师,跟着奥灶馆的大师傅们学技艺当助手,不久之后奥灶面也成为丁山宾馆的一道特色名点。</p> <p class="ql-block">此后几十年里,也品尝过多种风格的奥灶面,坐在窗明几净的餐厅里,品着红汤、白汤的奥灶面,口味那是鲜美,但很难再品出当年那个“鏖糟”的味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