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记忆(三)

Dr.郑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 ,地处陕北边缘黄土塬上的小县城,也一片欣欣向荣。那时候,中国大部分农民还是用原始的锄头和镰刀在土地上耕种,依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自己的分到的责任田里,辛勤的劳作,小麦玉米是这里的主要农作物,所以,只要勤劳,小城的人们自古以来虽不富裕,但也吃喝不愁。</p><p class="ql-block">       那些年,盛夏是收获的季节。在广阔的天地间,一片一片金色的麦田守望着沟壑山川。大人们一手握着镰刀,一手抓着麦秆,身子一起一伏的在半人高的麦地里收割,额头的汗水滑过喜悦的笑脸,在阳光下闪着晶莹的光芒。一堆堆的麦杆扎成捆,装进架子车,拉向村里的“场”上,我们成群的小孩,跟在人家的架子车后面,兴高采烈的抢捡散落掉在路上的麦穗。有时候一天能捡一大捆,战果颇丰。几天后,等麦子收割完,“场”上就热闹起来。把麦杆铺在地上,尽量均匀散开,地少的人,用一种叫“链枷”的工具,轮着它一下一下把麦粒从麦穗里砸出来。地多的人,用骡马或手扶拖拉机拖着“辘輳”(一种石头做的圆柱体),在铺开的麦穗上转圈,不断碾压从而把麦粒挤出麦穗,等粒穗完全脱离好,耙掉麦秆堆成一大垛,以备冬天烧炕用。初成的麦子堆,就会进入一个叫“杨场”的程序,人们拿着木锨铲起脱穗的麦子,用力杨向空中,由于重力作用,新麦粒会垂直落地,杂质碎壳被风吹走落在远处,金黄色的新小麦很快就会成堆的出现在麦场。夏季雷雨多,晾晒期间得会看风和云的变化。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这方面靠天吃饭的农民们,已经非常有经验了,总能把麦粒晾的咬在嘴里嘎嘣响。那个年代得交公粮,按人头留够公家的,拉到镇上的粮站。剩下的才是辛苦一年的收成,粮囤里能有多少粮食得看是否是风调雨顺的年景。勤快人还会把收割后的麦地翻了,再种一茬秋粮,回头卖了,给家里添补零用钱。</p><p class="ql-block">      夜幕即将降临的时候,是农村烟火气最浓的时刻。夕阳的余晖下,家家窑顶的烟囱都升起了青烟,炊烟袅袅,鸡鸣犬吠。孩子们打闹哭喊忽远忽近,庄稼汉们叼着烟或三三两两圪蹴在门前拉着家常,或扛着锄头耳语着私话嬉笑着走在回家的路上。几个白馍馍,一盘腌菜或炒洋芋丝和一碗热腾腾的小米稀饭端上炕,“达,我妈叫你喝汤哩!”一声声稚嫩的呼唤拉回了门外的一个个庄稼人。一家人盘腿坐上炕,拿起筷子碗,吸溜一口热汤,一天的辛劳也便烟消云散了。慈爱的笑容洋溢在大人脸上,欢快的笑声回荡在窑洞上空,惬意在手指间燃烧的纸烟上悠然升起,在嘴里静静吞吐着,或是一口饮尽一盅小酒,享受着滑过咽喉的辛辣畅快......月亮爬上夜空的时候,整个村庄也渐渐重归了平静,不久一阵阵浓烈的鼾声便有节奏的,响彻了各家的院落。</p><p class="ql-block">      冬天里的热炕,总是让人很怀念。奶奶起的早,在炕洞里添上点柴火,身下的温暖,让我们这些小辈娃娃们依恋着被窝,迟迟不愿起身上学。特别是下雪的日子,趴在窗台上,透过玻璃上形态各异的窗花,望着屋外漫天的雪花飘洒向大地。过去比现在气温低,外面能到零下二十几度,冰天雪地银装素裹美不胜收。用手指划破窗花,写上几个新学的字或着画个小人,呼喊着向大人炫耀。我从小不喜欢坐炕,腿伸不开窝的不行,可自从我小妹出生,我坐住了。但是就是不断的摇晃身体,也许跟抱娃哄娃的习惯有关。我比小妹大六岁,一度照顾婴幼儿也是我的课余工作。后来,我总在想,热炕也许还有热疗的作用,能让劳累一天的腰椎舒展开,并且热敷了一下,不仅可以缓解疲劳,还能修复受损的椎间盘。随着时代变迁,农村修起了平房,炕改成了床,火炕也慢慢退出了它的历史舞台。</p><p class="ql-block">      九十年代初,洛川人平整了土地,栽上了苹果树,收获的季节变成了秋天。我们家那几亩责任田,也栽上了树,等待花开结果。我和妹妹们渐渐长大,也都离开村庄,在县城成长生活,沟头村也就成了我们口中常常唤作“老家”地方。</p><p class="ql-block">      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人类文明的脚步,那些童年的记忆,像点点浪花,也终将在岁月的长河里消失的,无影无踪。</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2025年5月25日延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