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文/曹国锋</p><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我踏入《又见平遥》的剧场,仿佛一脚踏进了时光的裂缝。这里的空气里漂浮着历史的尘埃,砖瓦间流淌着岁月的痕迹。平遥古城的影子在灯光下忽明忽暗,像一位沉默的老者,向我们诉说着往日的辉煌与沧桑。 </p> <p class="ql-block"> 舞台上,镖师们整装待发,他们的身影在昏黄的灯光下显得格外肃穆。那是一场注定艰难的远行,肩负的不仅是镖银,更是道义与责任。老母亲颤抖的手,妻子含泪的目光,幼子天真的笑容,都在诉说着离别的不舍。镖师们转身离去的背影,像一座座无声的丰碑,镌刻着人性的坚韧与担当。那一刻,我仿佛看见了命运的重担压在他们肩头,却依然挺直如松。 </p> <p class="ql-block"> 平遥城的繁华景象在眼前铺展开来,市井的吆喝声、商贩的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市井画卷。糖葫芦的甜香,布料的柔软,杂耍的欢乐,都在提醒着我们,这座古城曾经多么鲜活。但在这热闹背后,我似乎听见了某种隐忧,那些笑脸背后藏着的疲惫,那些繁华之下潜伏的危机,让人不禁为这座古城的命运捏一把汗。</p> <p class="ql-block">演员与观众之间的即时交流,颠覆了常规舞台的呈现方式。当一位镖师讲述他的故事时,我忽然意识到,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我们的命运,我们的选择,都在不经意间影响着时代的走向。 </p> <p class="ql-block">当灯光亮起,我走出剧场,夜色依旧深沉。平遥古城的轮廓在夜色中若隐若现,像是一个未解的谜题。生从何来,魂归何处?或许,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如何书写自己的人生。那些镖师们的坚毅,那些商贩们的市侩,那些普通人的悲欢,都在诉说着一个永恒的主题:生命的意义,不在于你来自何方,而在于你如何活出属于自己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墙在风雨中飘摇,侠骨柔情在千百年的历史里涤荡。在电闪雷鸣中,城墙上窸窣舞动的人影忽隐忽现。他们是谁?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又为什么在那里?他们是英魂,是233条平遥汉子的英魂。他们在那里,只是为了又见平遥,来看平遥古城最后一眼。他们留恋故乡的土,故乡的水,还有故乡那些最亲爱的人。平遥这一方城池,是他们生死相依的地方。想你啊,平遥古城,客死他乡的人们生不能见你,就死后托魂,爬也要爬回故乡平遥来。于是,英魂们在城墙下相聚入城,最终魂归故土。平遥古城上演的《又见平遥》实景剧,讲述了这样一个关于血脉传承,生生不息的真实故事:</p> <p class="ql-block">那平静的一砖一瓦一人一物,是平遥古城的常态,也最是游子们心中割舍不下的情怀。此时耳畔响起“桃花花红来杏花花白,翻山越岭寻你来”,一切复杂的情感都在这里汇聚,汇聚成片片桃花朵朵杏花,汇聚成一碗又一碗山西人手捧的面条。桃花杏花是那么艳,艳到归于尘土还不褪粉黛;面是那么长,长到足以让游子吃一口思绪就回到家乡。黄河儿女对家乡的那种眷恋,就是中国人走到天涯海角都忘不了的乡情。又见平遥,让我深深感慨:两千年血脉不断,是何等的豪情!也让我足足明白:既知道生从何来,就晓得要该往哪里去!正如剧中所说:“他们保的不是镖,是仁德,是仗义”。</p> <p class="ql-block">是山西重诚守信的晋商驰骋商界数百年,做的不是生意,是德行保住血脉,也是保住中国人的传统。我情不自禁地向这个古老的民族致敬,向中国人血脉里传承的情浓于水的文化致敬。当我再次站在平遥古城的砖瓦石上,望着这两千八百岁、沐浴千年风雨洗礼、依然巍峨耸立着的深灰色古城墙,俯瞰古城中的居民依旧勤恳而忙碌地劳作着,感受到是阳光般的沐浴,一条条街衢弥散着沉沉的血脉浓情。我顿时有种亲切而似曾相识的感觉,抑止不住早已湿润脸庞的泪水,问一声“生从何处来,魂归何处去”……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