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知青岁月

山风拂面

难忘知青岁月 <p class="ql-block">  在我记忆的深处,有一段难忘的经历,虽然已经过去了五十多年,但每当回想起这段艰苦的岁月,心中都会泛起阵阵涟漪。</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是年青人曾经狂热的时代。1974年8月19日响应伟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离开泉城,辞别亲人,乘车来到邹县太平公社北亢大队,开启了人生一段不平凡的旅程。从济南到邹县的下乡知青共108人,分配到北亢村的知青是21人。北亢村在邹县是最大的村,有5000多人,分为21个小队。我们21人一分为二,划分到东、西两组,东组9人,西组12人。我分在西组、第六生产小队。</p><p class="ql-block"> 由城市到农村,由家庭生活到知青集体生活,跨度之大,让我一时难以适应。当时,我是一身稚气,一脸懵懂,对农业生产一窍不通,对知青生活一无所知。我曾想象过知青生活的场景,也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现实生活还是让我时常惊讶不已。组内12人来自五个不同的学校,相互之间十分陌生,知青组基本上是自主管理方式,没有经验,没有制度,组内管理和团结全靠个人的素质来维系。</p><p class="ql-block"> 知青生活的第一课是如何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这一课确实难懂,时常让我不知所措,到现在也没有找到答案。知青生活的第二课是学习农活。这一课也没有毕业,无论是锄地、耩麦子、钎高梁、砍玉米茬、棉田管理、割麦子、喂猪等等,都没有干好,与社员的差距太大。知青生活的第三课是吃苦。干农活大多是繁重的体力劳动,考验的是一个人的韧性和意志,对于此,我基本上是过关了。尤其是参加了白马河疏通工程,与工友住在一个大窝棚里,干了50多天,身上长满了虱子,却浑然不觉。虽然,在农村时间不长,但艰苦的劳动,锻炼了筋骨,磨练了意志。这是我在农村经历所获得的最宝贵财富。</p><p class="ql-block"> 在北亢村插队,有两件事让我感受至深。一是当时农村太穷,社员太苦。我们六队有一户人家,因为家中没钱,生活清苦,兄弟四人都没有说上媳妇。还有一户人家,家徒四壁,一家人冬天就盖一床被子。二是北亢村的社员淳朴善良。很多事情至今让我时时想起,念念不忘。有一次,我们小队的副队长把我带到家中,让我喝羊奶,并说,你太瘦了,可以常到我家来补一补。虽然,我没有再去过他家,但这个场景令我十分感动。还有一次,我在白马河工程上,由于闹肚子,身体虚弱,大队赤脚医生主动带我到公社医院输葡萄糖,并善意的提醒我,干活时悠着点,不要喝生水。他的友善让我感受到亲情般的温暖。 </p><p class="ql-block"> 以后,知青陆续返城;以后,东西两组合为一组;以后,我也离开北亢......迈入人生新的旅程。此后,转换过许多岗位,从事过许多工作,或精彩、或平凡,或高光、或灰暗,但大都能淡然处之。因为,知青经历给我注入了人生的底色,使我对人生、对社会有了初步的了解。许多年前,我曾经问东组的一位农友,知青生活给你带来什么?她干脆的说:“改变了我的人生。”她的回答,正是我真实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知青岁月,青春无悔,知青经历,一生难忘。</p><p class="ql-block"> 二0二五年六月十四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