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暮鼓晨钟,对于鼓楼的印象,是从凌力的《暮鼓晨钟》说起,还是从何勇的《钟鼓楼》说起呢?其实,还应该从那本获奖的刘心武的小说《钟鼓楼》说起。小时候对鼓楼没什么印象,因为住在西城,鼓楼算北边儿了,每天上下学哪儿有闲工夫可着北京城转悠啊。倒是中学时代经常去鼓楼大街,因为那里一条街都是卖日剧光盘的,一整套的那种,还有就是鼓楼大街有个教育书店,那里的教辅比较全。</p><p class="ql-block">等鼓楼成了网红打卡地,还是在后海和烟袋斜街火了之后的事儿。每次去觉得一大堆人在鼓楼前拍照挺有意思,但当进入鼓楼参观,还是感受到了震撼。</p><p class="ql-block">鼓楼的一层是鼓楼文化陈列,印象最深的是老北京叫卖展示,并不是展示图,是可以收听的,把每个叫卖声的按钮都按一遍,仿佛置身于老北京的胡同中,仿佛,回到了童年。</p><p class="ql-block">拾级而上,六十阶台阶,每一阶,似乎都在彰显历史,那一年,李自成从德胜门进城,崇祯去了煤山的歪脖树;那一年,热血青年为了丧权辱国的条约奔走呐喊还我青岛;那一年,傅作义在他女儿的规劝下放下了武器,北平和平解放;那一年,对于真理的讨论让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满了大地……,每一阶,饱含着沧桑变换。</p><p class="ql-block">登上鼓楼,极目远望,虽然有景山的阻挡看不到了南中轴线的故宫以南,但从鼓楼到景山这一段路,清晰可见。大街上的游客驻足向上看着,而我们,站在鼓楼,看大街!呵呵,内心中突然想起那句:当你凝望深渊时,深渊也在凝望你。在鼓楼,看东西两侧的风景还是很舒服的,有低矮的平房,那是老北京的四合院,大杂院,有远处国贸、国贸三期、中央电视台大裤衩、中国樽,而西边,碧波荡漾中的小船,什刹海、北海,游客们悠然自得,远处的电视塔,虽然只能看到塔,但电视塔下,八一湖也是老北京们爱去的地方。</p><p class="ql-block">登高望远,中轴绚烂,在鼓楼上,能看到曾经的鼓,似乎也看到每个时间段,在这里奋力敲鼓的人们,把时间,看的那么重。其他记录时间的器具,包括日晷,滴水钟等等,都在彰显着古人的智慧。</p><p class="ql-block">登鼓楼,感慨时代变迁日新月异,更感慨北京城的气势磅礴,从中轴线向远处看,从旧城区大杂院到现代化高楼林立,不正是城市发展的速度和厚重么,时间不语却飞快,用眼,用心,感受北京的文化,感受北京的变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