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汁江边 凤凰花开

黄河行者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舒缓的绿汁江边有两个地名临江而传世,坝子大一点的人口多一点的村落叫大绿汁,坝子小一点的人口弱一点的自然就屈居老小了。世道有轮回,千年河东,五十年河西。小小村落抖擞精神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这个村落就是小绿汁,当年的小绿汁因有铜矿而声名鹊起,许多年轻人都喜欢去国营矿业上班。薪酬高劳保好,如果是井下一线矿工,每人就有四十五斤的口粮配置,这在当初缺衣少食的年月,是个何等诱人的硬指标啊。在那个火红的年代,小绿汁充满了热火朝天的新景象。鼎盛时矿业人员三万多。至今依然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姑娘姑娘快快长,长大嫁到三家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小绿汁为河谷地带。从白石岩石老虎山下去就是著名的72道拐,这是昆明户外玩家津津乐道的自虐道场,或骑行或跑步尽所其能体现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从上千米的高山顶,一直下沉到绿汁江边,这种被虐得不要不要的感觉,不是一般人能玩味得起的</span></p> <p class="ql-block">从绿汁坡观景台俯瞰,蜿蜒的盘山公路像一条银色绸带,在层叠的绿意中若隐若现。这个观景台,是每位来小绿汁旅游的人必须留步摄影的网红景点。</p> <p class="ql-block">前往绿汁镇,有两条路线可供选择。一条是蜿蜒盘旋的盘山公路,其上有 72道拐。行至观景台,不仅能目睹公路蜿蜒曲折的壮美,还能俯瞰绿汁镇全貌,远眺绿汁江大桥雄姿,将绿汁的秀美风光尽收眼底。每逢雨后,薄如蝉翼的云雾从绿汁江袅袅升腾,云绕山谷,雾漫青山,盘山公路与远处的绿汁江大桥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宛如梦幻仙境。另一条路线是从玉楚高速前进,途中会经过绿汁江大桥</p> <p class="ql-block">这座大桥堪称世界桥梁建筑的杰作,集首座单塔单跨钢箱梁悬索桥、跨度最大的单塔单跨悬索桥,以及拥有倾角最大的隧道锚等多项殊荣于一身,其独特的风姿令人赞叹。一座大桥,三项世界第一!绿汁江大桥斩获国际工程界“诺贝尔奖”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IDIC)“2023年全球基础设施奖”。2023年度“菲迪克工程项目奖”</p> <p class="ql-block">到绿汁镇迎接我的是108道弯的盘山公路,公路蜿蜒曲折、壮丽多姿,俯瞰绿汁镇全貌,远眺绿汁江大桥的壮观。阴雨天还能看到漫天云海,云雾缭绕,脚下的盘山公路和远处的绿汁江大桥若隐若现,秀丽无比;也可选择玉楚高速,途经世界上首座单塔单跨钢箱梁悬索桥、跨度最大的单塔单跨悬索桥,一睹它的绝妙风采。</p> <p class="ql-block">彩云之南的大山褶皱里,藏着一条翡翠般的绿汁江。初夏的季风掠过哀牢山的脊梁,这条蜿蜒的江水便成了点燃炽烈花火的引线 —— 千万朵凤凰花在江畔次第绽放,将沉寂的时光染成一片燃烧的绯红。在这片绚烂之下,掩映着一座滇铜小镇,它的故事,就像凤凰花的根系,被深深的扎进岩壁的矿脉里。</p> <p class="ql-block">绿汁镇因铜业而兴盛,又缘汁江得其名,素有 “滇中铜都” 的美誉。往昔,铜矿开发让小镇辉煌一时。如今,集镇仍保留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风貌,作为国家工业遗产3A级旅游景区,这不仅是一处风景如画的旅居佳地,更是一座承载历史记忆的“活化石”,时光的碎片浓缩于此</p> <p class="ql-block">绿汁江水自北向南穿行而过,沿江两岸峭壁林立,峰崖沟壑壮观磅礴。据《续修易门县志》记载,“九渡河奔腾至易门县境内,沿江两山壁立,悬岩峻谷奇险如画,夏秋水泛舟楫难通。冬春潦净流清,林木阴翳,江流掩映,有如柳汁初染,故名绿汁江”。早上我在江边跑步,看到对面的山洞总是令人遐想无限,那里可是斑铜横流的宝藏地带呀。</p> <p class="ql-block">绿汁镇的自然景观令人叹为观止。清晨时分,薄雾笼罩在群山之间,整个小镇宛若一幅水墨画。站在高处俯瞰,蜿蜒的小河像一条玉带环绕村庄,河水清澈见底,倒映着两岸翠绿的树木和古朴的民居</p> <p class="ql-block">有一种说法是,“绿汁”为彝语“潞兹啦”演化而来,意译为“石壁陡峭的江河”,只要身临其境,便能深刻地感受这个意译对当地风物地貌描述的形象生动和精准。绿汁见于史端可追溯到明隆庆元年(1567年),1987年12月改为绿汁镇。</p> <p class="ql-block">除了浓厚的历史底蕴,绿汁镇的自然景观同样令人叹为观止。清晨时分,薄雾笼罩在群山之间,整个小镇宛若一幅水墨画。站在高处俯瞰,蜿蜒的小河像一条玉带环绕着村庄,河水清澈见底,倒映着两岸翠绿的树木和古朴的民居</p> <p class="ql-block">凤凰树是小镇独特耀目的风景,“叶如凤凰之羽 花如丹凤之冠”是对凤凰树最贴切的描写。树干苍劲高大却又柔韧有余,虬枝盘曲,每一枝都是自然的杰作,每一株都是岁月的见证,每一道根系都在诉说着小镇故事;先有花冠后复叶或密或疏,或浓或淡,疏影婆娑,轻柔摇曳抚慰着炙热空气里来回穿梭的游人,映衬着凤凰花更加惊艳得宠</p> <p class="ql-block">灯光球场背后的红砖墙楼房以前大多是矿工们的住所,后因铜矿资源开采耗尽,当年热闹非凡的小镇也重归于平静,镇上的人很多离开了矿区另谋出路。这些老房子也空闲了下来,只剩一些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不愿意外出的老矿山人仍然住在这里过着宁静的生活,不被世俗侵扰,保持着最淳朴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绿汁江畔,不仅承载着深厚的铜矿历史文化,还孕育了别具一格的美食文化。在这里,香草排骨香气四溢,麻辣江鱼让人回味无穷,酸汤猪脚与竹笋炖鸡则勾引着人们的味蕾,而凉拌树花与芭蕉花煮猪蹄更是让人领略到当地的风味特色。绿汁江美食丰富,品尝这些美食,仿佛能触摸到心灵的深处,消解疲惫,带走夏日的炎热。</p> <p class="ql-block">绿汁江边生活着彝回哈尼等少数民族,民风淳朴风情独特,彝族的“虎掌舞”“左脚舞”及哈尼族的“对歌会”等民族风俗保持着古老民族文化的原汁原味。沿江一带露营野炊、漂流攀岩等旅游资源,是一处回归自然,挑战自我的胜地</p> <p class="ql-block">小镇坐落于绿汁江畔,一座座秀丽壮阔的群山将其环抱,山峰石头嶙峋,草木稀疏,但却胸怀宽阔,伟岸高耸,无论是远山还是近物都显现出一种荒凉磅礴、一览无遗的大气之美。沿街漫步,一幢幢红砖瓦房映入眼帘,硬朗的线条,朴素的外观,立体的墙面都把人们拉回到那个浓重、特定时期。八十年代工业建筑群被完整保留,时光的印记被永久的定格于红砖青瓦之上。</p> <p class="ql-block">树冠连成一片浮动的云霞,花朵在阳光下泛着绸缎般的光泽,微风拂过细碎的花瓣簌簌飘落,在大路上铺就成一条通往时光深处的红地毯。五月的绿汁镇仿佛被施了一场火红的魔法。很多人就借助掉落的花瓣坐于其间,拍出那种零零落落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绿汁镇隶属云南玉溪易门县,地处县府西,东与十街彝族乡、铜厂乡毗邻,南与十街彝族乡、大龙潭乡和安龙堡乡相接,西与大庄镇、法脿镇接壤,北与铜厂彝族乡相连</p> <p class="ql-block">绿汁镇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分为高山峡谷相间。主要山脉有老黑山、腊品大丫脖。境内最高峰老黑山位于竹子村海拔2446米;最低点绿汁江面位于棚苴村与双柏、峨山交界处,海拔1036米</p> <p class="ql-block">绿汁镇历史可追溯到明清时期,当时这里是一个重要的商贸集散地。古老的街道两旁,青砖灰瓦的房屋错落有致,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走在这些石板铺就的小巷中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车马慢、人情浓的年代。镇上的老茶馆、土作坊,传统小吃店,都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民间风俗习惯。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制陶师傅用灵巧的双手塑造出精美的陶器,也可以听到老艺人弹奏出婉转激昂的吼山调</p> <p class="ql-block">镇里凤凰花身影无处不在。苏式筒子楼斑驳的红砖墙上,探出几枝缀满红花的枝桠,铁锈色的窗框与艳红的花朵相映成趣,仿佛给老建筑戴上了一串燃烧的项链</p> <p class="ql-block">小绿汁一带汉代已发现铜矿,明清时期民间开采规模扩大,清代乾隆年间记载为“三家厂”(因最初三户人家采矿得名),矿工曾参与杜文秀起义导致矿区荒废。‌‌民国时期,易门铜矿由铜业商人褚月轩、张厚彰先后承办,随后转由民国政府滇北矿务局兼管</p> <p class="ql-block">绿汁镇的历史沿革可谓源远流长。1911年隶属于西区,39年更名为惠民镇。到49年底,又划归惠民区管辖。随后在79年底,绿汁人民公社的名称应运而生。最终,在87年12月,这个镇子正式命名为绿汁镇,并沿用至今。绿汁镇自明清以来就是历史文化重镇,其独特风貌在建筑和民俗中得以保留</p> <p class="ql-block">早在汉朝,易门先民就发现绿汁江流域蕴藏着铜矿,元朝初年开始在绿汁江畔开采铜矿,是中国“八大铜矿”之一,被誉为“滇中铜都”。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平定“三藩”动乱后,云贵总督蔡毓荣为解决平息吴三桂之乱而大量驻滇清兵的粮饷压力,向清廷上述四条理财计策,其中两条就是开展铸造业和发展采矿业,易门的香树坡厂、万宝厂、义都厂片区的铜矿采冶点先后建厂。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易门铜矿转由铜业商人分别投资承办,矿区内矿工、商贾、马帮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形成易门历史铜矿开采之鼎盛时期。</p> <p class="ql-block">在寻常百姓的生活中,从煮沸小锅米线的铜瓢,到耕田老牛脖子上的清脆铜铃,再到老婆婆购买药材的铜钱,以及院落里的铜锅、铜锁,都仿佛在诉说着“滇中铜都”的传奇故事。绿汁镇把握历史与现代的契机,继续发展其独特的古镇品牌,吸引大批游客慕名打卡</p> <p class="ql-block">滇铜古镇的游览分五部分:1易门矿务局招待所及绿汁公园的时光纪念墙;2绿汁电影院、职工食堂及单身宿舍、百货商店和新华书店等历史建筑;3易门矿务局车库、篮球场及职工宿舍楼;4滇铜文化展示馆;5绿汁菜市场走马观花,购买时鲜</p> <p class="ql-block">在绿汁江畔,时光似乎放慢了脚步。群山环抱间,漫天星光璀璨,与江水滔滔的厚重之声交织成曲。情感随着江水波动,激荡起千层浪花。大清早我在江边跑步时就看到了两个骑摩托的人在江边露营,这样的感觉真好。</p> <p class="ql-block">绿汁镇的铜矿是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项目,入列156个苏联援建项目;这里曾经是中国八大铜矿之一,是有色金属王国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成为云冶铜业史上的一面旗帜!为新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伴随着铜矿资源的逐年枯竭,一代代建设者、生产者先后离去,留下大量苏式厂房、住宅、桥梁、电影院等生产生活设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几代人奋斗的青春留在了这个深山峡谷,充满了无尽的岁月怀想。</p> <p class="ql-block">如今易门矿务局人去楼空,部分厂房成为绿汁镇工业遗产,很多住宅楼房就空下来了,一栋栋多层楼房才住了几家人!当年热闹非凡的电影院、单身宿舍、铜矿招待所等,依然矗立在这个深山老林里的小镇,铜矿没了,小镇只剩下农业田园和凤凰花开</p> <p class="ql-block">绿汁镇凤凰大道上令人震撼。上万株凤凰木沿着街道、江岸肆意生长,此时的绿汁镇仿佛被火红的云霞笼罩,那鲜艳的红色花朵与老厂房灰褐色的墙体相互映衬,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随手一拍都是大片</p> <p class="ql-block">1952年11月中央重工业部决定成立易门铜矿,并将其列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53年2月15日正式成立易门铜矿,58年10月更名为易门矿务局。60年至71年,所属的三家厂、凤山、狮子山等七座大中型矿山先后建成投产。随后,易门铜矿发展成为中国八大铜矿之一,成为省内一流、国内闻名、国际知名的采矿点</p> <p class="ql-block">由于矿山资源日益枯竭和企业亏损,2003年5月,易门铜矿通过实施“关闭破产”和“债转股”政策,改革改制成立玉溪矿业有限公司,结束五十余年工厂制企业模式。铜矿为生产区,而矿区职工生活集中地就在小绿汁镇,同时将所在地工业遗产开发为旅游小镇。</p> <p class="ql-block">五月花最盛,花瓣簇拥枝,近看如“火凤凰”鸾飞凤舞,远观则艳丽夺目灿若红霞;盛花时节,满树红花异常火红妖艳,如一簇簇燃烧的烈焰,明艳、张扬、夺目、耀眼、奔放、肆意,为朴素寂静的小镇增添着一抹特别而热烈与喧闹</p> <p class="ql-block">绿汁铜矿的开采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尤其在清乾隆年间,采冶活动达到了鼎盛。这场由矿山开采引发的移民潮,不仅塑造了绿汁镇独特的“铜道、矿业、矿山、矿工、矿城”文化,更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同时,“滇铜古镇”的文化底蕴也得到了进一步夯实,成为了绿汁镇不可或缺的历史印记。</p> <p class="ql-block">绿汁街道两旁,凤凰花盛开,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拍照。江畔的凤凰花,其色彩鲜艳夺目,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宛如枝头燃烧的火焰。凤凰花盛开在江畔,随着天气逐渐炎热,人们的心情也被这热烈的景象所带动,仿佛置身于一幅生动活泼的夏日画卷之中。</p> <p class="ql-block">绿汁电影院独特的建筑造型,内部空间宽敞,承载着曾经矿区居民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如今也是拍照打卡的网红地点;百米长的木奔大桥,由苏联援建,横跨绿汁江,站在桥上脚下是奔腾的江水,秀丽的峡谷风光,令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绿汁豆腐堪称一绝,当地独特的制作工艺,保留了豆腐最本真的鲜嫩口感,豆香四溢,无论煎炒煮炸,都别有一番风味</p> <p class="ql-block">虽说谷花鱼最佳品尝期在每年八九月份的稻田开渔节,但端午时节,也能在部分餐馆尝到它的鲜美,在稻田里生长的谷花鱼,肉质细腻,味道清甜;铜厂腌鸭蛋是易门铜厂乡的传统美味,经过特殊工艺腌制的鸭蛋,蛋黄油亮,咬上一口,咸香四溢,让人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绿汁的黄昏,夕阳洒满大地,金黄色的光芒将整个小镇染成一片温暖的色调。此时,无论是静坐河边欣赏晚霞,还是漫步田间感受微风拂面,都能让人忘却尘世间的喧嚣与困惑。</p> <p class="ql-block">《绿汁情,矿山爱》歌曲:我爱玉溪易门深情的绿汁江,江河宛延万里长。滔滔江水起波浪,礼赞玉溪易门绿汁铜矿山。想当年,几万万的劳动大军,辞别故乡赴绿汁,安营扎寨建功业,人人挥汗如雨忙!矿山有我的祖辈和爹娘哟,还有咱兄长。我们几代朴实善良的矿山人,崇尚家国情怀心灵香!</p> <p class="ql-block">我爱易门难忘的绿汁江,江河流淌润矿山。冬去春来绿汁江,深情放歌荡漾铜矿山。难忘记,多少人的日日夜夜,打眼放炮挖矿井,采矿选矿战困难,人人为国献铜忙!矿山有我的青春和梦想哟,汗水酝佳酿。深情不忘建功立业的矿山人,打造滇铜时光日夜香!</p> <p class="ql-block">绿汁镇近年来经过精心规划与修缮,在保留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融入了一些现代元素,使其更加适合年轻人拍照打卡。一些老旧的墙壁被绘上了色彩斑斓的壁画,讲述着当地的民俗故事;废弃的老房子则改造成咖啡馆或民宿,既保留了历史痕迹,又增添了现代时尚感</p> <p class="ql-block">绿汁江承载着丰富的彝族文化底蕴。在云雾缭绕的山峦之间,岁月流转的痕迹清晰可见,“滇中铜都”的传奇故事依旧在流传。易门铜矿的采冶历史明万历年间就有记载,那时矿工、商贾、马帮络绎不绝,共同谱写了一曲繁荣的篇章。新中国成立后,为满足国家经济建设需求,1953年2月,众多工程师、技术人员及铜矿工人从全国各地汇聚于此,再次肩负起采铜的重任。</p> <p class="ql-block">踏入小镇,错落有致的红砖小楼映入眼帘,斑驳的墙面仿佛在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曾经热闹喧嚣的场景虽已远去,但老住宅楼、百货商店、苏联专家楼、工人俱乐部、灯光球场、绿汁电影院等建筑,经过重新修缮打造保留着最初的风貌,成为人们追忆往昔、拍照打卡的新晋网红之地。</p> <p class="ql-block">苏联专家楼以其独特的苏式建筑风格,瞬间将人们带回过去的岁月,砖石结构、雕花门窗,每一处细节都诉说着铜矿发展进程中的故事;矿务局机修厂内,老式机器设备静静伫立,锈迹斑驳的外表下,仿佛还留存着当年工人们热火朝天工作时的余温</p> <p class="ql-block">在绿汁江大峡谷中,这些工业遗址展现了一种独特的美学价值,令人沉醉其中。进入绿汁镇,首先被一排排矗立于天边的石峰所吸引,它们静静地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故事。沿着凤凰大道前行,一颗颗凤凰树矗立路旁,它们的枝叶在风中摇曳,仿佛在诉说着易门铜矿的辉煌历史。绿汁江两岸,一座座悬索桥横跨江面,连接着两岸的工业遗址与自然风光。而那些依山而建的职工住房,虽然历经沧桑,但依然保留着当年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绿汁江发源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猫街镇干沙沟村西麓‌,属红河水系元江右岸一级支流,自北向南流经禄丰双柏易门等五县后汇入元江。‌‌‌‌绿汁江为红河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源头沿滇中高原蜿蜒南下,最终在玉溪新平县境内注入元江,全长约三百公里。‌‌‌‌</p> <p class="ql-block">绿汁江水系包含扒河、十街河等重要支流,其中扒河发源于老黑山北麓黑龙潭,十街河发源于禄丰县土官镇大石槽。‌‌地质景观‌:沿岸可见陡峭丹霞地貌和裸露岩层,记录了强烈的地壳运动痕迹。‌‌ ‌文化遗存‌:流域内有元代炼象关遗址、明代石城遗迹,江畔分布着古驿道和传统农耕聚落。‌‌</p> <p class="ql-block">无论你是想记录生活中的美好瞬间,还是单纯寻找一处安静的角落放空自己,这里都能满足你的需求。当阳光透过树叶斑驳地洒下,当你置身于那些充满故事的建筑之中,你会发现,时间似乎真的慢了下来,而你也愿意沉醉在这片复古的天地里忘却自己</p> <p class="ql-block">为国分忧是铜矿人的深厚情怀,建设矿山为国担当是他们的理想信念。易门铜矿诞生在云岭大地的哀牢山中,绿汁地区蕴藏着新中国建设急需的铜资源。肩负着国家的重托,一批批建设者来到大山深处的绿汁江畔,安营扎寨,清理接收新中国成立前遗留的三家厂矿井,勘探资源储量规模,擘画铜矿建设蓝图,为祖国工业化呕心沥血</p> <p class="ql-block">铜矿人服从组织安排,从五湖四海汇集到这里。军队干部出身担任首任矿长的陈桐源,从正厅级地区专员调整到县团级单位筹备铜矿建设。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的大陈、大金两位医生,放弃上海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来到正在建设中的矿山。广东省坂潭锡矿五百职工从沿海地区告别亲人,跋山涉水来到祖国的西南边陲支援国家建设……</p> <p class="ql-block">绿汁江因其碧绿的江水而得名,也因其碧绿江水闻名,流经多个县市,汇入元江。它发源于楚雄州武定县猫街镇干沙沟村西麓,流经禄丰、双柏、易门、峨山、新平等县后汇入元江,是元江右岸的一级支流。绿汁峡谷江水多变,时而汹涌湍急,犹如天河奔泻,时而凝滞成潭,宛如碧玉镶嵌。江面宽阔之处平坦开阔,狭窄之处则宛若幽深小巷。</p> <p class="ql-block">铜矿人克服物资短缺、资金紧张等重重困难,因陋就简,先生产后生活。矿山投产后,简易工棚里的矿山指挥部依然灯火通明。老八路出身的军代表朱文忠,用书包随时随地收集废弃金属零件,人称“勤俭包”。木奔选厂检修职工自行设计制作十吨双主梁龙门吊,满足了大型设备检修的需要。矿基建科冶金建筑专业毕业的龚元敬,在矿领导的鼓励下,精心设计测算,多方咨询论证,自行设计了集电影放映、文艺演出、大型会议功能于一体的双层电影院</p> <p class="ql-block">矿建筑安装工程队自行施工,矿木材厂自己制作观众座椅,座椅铸铁脚架由机修厂铸工车间铸就,这座1976年建成的电影院至今仍在使用,成为影视剧组拍摄和网红打卡之地。这些生动事例都是铜矿人以矿为家、艰苦奋斗的典型代表,使人震撼、令人感慨。</p> <p class="ql-block">三家厂吊桥更是观赏凤凰花海与绿汁江峡谷的绝佳视角,站在桥上,眼前的美景让人沉醉,生命的绚烂与废墟的沧桑在此交织,成为摄影师们钟爱的创作地。绿汁云上乡愁书院,由原易门矿务局储物老仓库改造而成,走进书院,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捧一本书,坐在窗边,点一杯香茗,在书香与茶香中,感受绿汁镇深厚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在江中乘竹筏或皮艇漂流而下,绿汁江的江水时而湍急,时而舒缓,漂流其中有惊无险。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之中,每一步都充满了惊喜与刺激。而在江水舒缓之处,水深仅及膝,清澈的江水映照着谷中的游鱼戏虾和五彩卵石,漫步其中令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新建的绿汁江大桥创造了三个世界第一,是世界公路建设史创举,是第一座单塔单跨钢厢梁悬索桥结构而独树一帜,更是以主跨780米的宏伟宽度震撼人心,同时也是悬索桥中隧道锚倾角最大的桥梁。部分施工区域几乎是在垂直的山体完成的,建设难度极大,整座桥只有一个支撑塔,两端由揽绳支撑,没有其他支撑,具有强烈的重力挑战的视觉冲击感。它是连接易门双柏县最便捷的公路,通行时间从原来的二小时,缩短到十五分钟,极大地方便了车辆出行,促进了双向间的共同发展。</p> <p class="ql-block">在为国家多出矿出好矿过程中,易门矿务局创造出的“三强”(强掘、强采、强供)采掘管理法,更是闻名全国,矿山成为采、选、冶联合企业,年产铜精矿近二万吨,成为全国八大铜矿之一,曾先后获得冶金部学大庆先进单位</p> <p class="ql-block">思变图强是铜矿人的事业追求,创新变革为国奋进是他们的内生动力。可持续发展作为几代铜矿人的奋斗目标,他们开疆拓土,在周边找矿增储,实施接替矿山建设。随着易门铜矿的起步郎矿、老厂钴矿等进入资源枯竭期,在狮凤山矿、狮子山矿勉强维持生产的不利局面下,铜矿人开启了改革转型为主的二次艰苦创业</p> <p class="ql-block">奔腾的绿汁江之上,横跨着一座饱经岁月洗礼的吊桥 —— 三家厂吊桥。它不仅是连接邑梅公路与易门矿务局狮山分矿的交通要道,更是易门铜矿那段辉煌历史的沉默见证者,承载着厚重的工业记忆,宛如一条时光纽带,串联起过去与现在。</p> <p class="ql-block">矿务局职工的单身宿舍,为了方便单身男女的交友及婚姻,工会及团委会经常组织联谊会!很多地方国企会联系周边企业女工多的单位一起参加活动,比如轻工行业的棉纺厂等</p> <p class="ql-block">新打造的 “热水壶”“巨型录音机”“搪瓷缸” 等地标打卡装置,以及以连环画形式绘制的大型墙画,巧妙地将创新与怀旧融合,带领游客在时光的长河中回溯往昔</p> <p class="ql-block">易门铜矿的开采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明万历年间。清乾隆《续修易门县志》中对其开采规模便有记载,此后历经朝代更迭,矿区几经兴衰。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得到了大力度的开发。</p> <p class="ql-block">1958年易门铜矿由地质勘探转入基本建设,狮山、凤山两个坑口和木奔选厂等基建项目如火如荼展开。而三家厂吊桥于 1967 年建成,在那个交通运输并不发达的年代,它的出现意义非凡。</p> <p class="ql-block">绿汁由彝语“潞兹啦”演化而来,意为“石壁陡峭的江河”,仅从字面解读,就给人一种鲜绿、清爽、多汁的感觉。绿汁镇地处易门城西南部,因铜而兴、因江得名,素有“滇中铜都”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在老一辈矿山人记忆中,绿汁是让很多人羡慕的“小香港”,虽地处高山峡谷间,却因铜矿的开发而让这里经济繁荣。新华书店、百货大楼、公园、饭店、招待所、歌舞厅一应俱全,镇上居民过着充实且富足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三家厂吊桥的开通让人员往来更加便捷,物资运输得以畅通,极大地促进了矿务局狮山分矿与外界的联系,为铜矿的开采、运输等生产环节提供了有力保障,见证着铜矿开采从人工逐步迈向机械化的进程,成为易门铜矿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p> <p class="ql-block">绿汁江水或汹涌湍急,似天河奔泄;或凝滞成潭,澄碧如玉;宽处开阔平坦,窄处宛若小巷。激流处,乘竹筏、皮艇漂流而下,顿感“天被山欺,水求石放”,步步是景、步步有惊,惊而无险;舒缓处,水不没膝,江水清澈空灵,谷中游鱼戏虾、五彩卵石历历可数,漫步江中令人仿佛置身于山水画卷之中。两岸时而峭壁林立,奇峰异石,宛如一幅幅动感十足的古壁画;时而峰回路转,豁然开朗,山光水色,芳草佳木,景色绮丽。</p> <p class="ql-block">两岸的景致也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不同。有时峭壁林立,奇峰异石林立,有时则峰回路转,豁然开朗,山光水色交相辉映,冬季宛如仙境,山光水色变幻莫测,芳草佳木点缀其间,景色如诗如画。冬季时,云山雾海缭绕,景象变幻莫测,仿佛人间仙境。而绿汁江本身的峰崖沟壑也显得壮观而磅礴,兼具雄、奇、险、秀、幽、古之特色,颇有几分三峡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绿汁江位于云南省中部,是元江左岸支流。绿汁江源头称“洋溪箐”,发源于楚雄州禄丰县东部勤丰镇洋溪冲村九龙山北麓,向北流至禄丰县碧城镇称“西河”,继续北流至仁兴镇南转西南流后称“东河”,经东河水库至禄丰县城金山镇西汇西河和南河后又称“星宿江”。</p> <p class="ql-block">星宿江南流至禄丰县恐龙山镇法门村小江口(原属川街乡),左纳川街河后始称“绿汁江”。之后绿汁江大致沿双柏县与易门县和峨山县边界南流,然后沿双柏与新平边界向西,于三江口入元江上游石羊江河段。全长319.1公里。</p> <p class="ql-block">在辉煌大开发岁月中,三家厂吊桥每日车水马龙。满载铜矿的车辆从矿山呼啸而过,通过吊桥运往各个加工厂区;生产生活物资也源源不断地输入矿区。我伫立在吊桥上,认真拍了几张像,大桥建得非常结实,桥面通过了无数的解放牌,东风牌载重量卡车。</p> <p class="ql-block">绿汁江集水面积大于百平方公里的支流有汇西河、南河、稗子沟河、舍资河、老耳河、洁石河、沙甸河、川街河、股水河、大田河、扒河、他此河、衣施河、河口河、平地河和克田河共十六条</p> <p class="ql-block">虎掌舞是绿汁镇白沙坡村的彝族传统民俗舞蹈,起源于约六百年前对虎的崇拜。该舞蹈通过模仿虎的动作和农耕场景,形势包含虎拜四方、虎穿花等九个套路的表演体系,结合二十四节令调词展现彝族农耕文化。演员身着虎纹服饰,在羊皮鼓、铜铃等乐器伴奏下表演,动作粗犷豪放兼具祭祀与艺术双重属性</p> <p class="ql-block">相传很久以前,有两只老虎从大理来到绿汁江边,湍急的江水挡住了老虎远行的去路,老虎一路探寻到了白沙坡村,走得累了停下歇脚,进村后就被村子南边的秀丽景色所吸引,决定定居下来。老虎的到来避免了其他动物对村民、家禽和庄稼的侵袭及损害,从此,这里风调雨顺六畜平安,彝人安居乐业。白沙坡村民们认为是老虎给他们带来了吉祥,于是视虎为神,称自己是虎的后裔。为了感谢这两只老虎,也为了祭祀祖先,村民们就按照虎的习性和爱好,模仿老虎的动作跳起舞来,创造了“虎掌舞”这种原始崇拜的舞蹈</p> <p class="ql-block">那时的吊桥,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交通设施,更是易门铜矿经济繁荣、生产有序运转的关键支撑,承载着铜矿发展的希望与动力,成为矿区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在这场时代的变革中,矿区的喧嚣逐渐沉寂,大量建设者离开。但三家厂吊桥依然静静矗立在绿汁江上,它的桥身虽已刻满岁月痕迹,部分设施也在风雨侵蚀下略显沧桑,却依旧坚守原地。</p> <p class="ql-block">服饰道具:用毡子扎制虎皮,以红白黑三色绘制虎纹,佩戴铜铃增强仪式感。音乐伴奏:依托羊皮鼓节奏,配合铜锣等打击乐器,形成古朴热烈的声震氛围,虎掌舞作为白沙坡村的文化瑰宝,涵盖了请山神、扮虎跳虎送虎等多个环节。在每年的正月十二至十五,整个村庄都化身为虎掌舞的舞台,虎仔们穿梭于各家各户,以舞姿表达祝福。这套虎掌舞包含九个精彩套路:虎拜四方展现敬意,虎穿花、虎翻身尽显灵动,而虎解手、虎吹笙则体现了老虎的威猛与柔情。此外,还有虎挫身、虎玩耍、虎合脚以及虎种田等套路,以生动的虎形象再现犁田、耙田等农事活动.</p> <p class="ql-block">舞蹈通过二十四虎令调词串联二十四节气,反映彝族“虎掌舞—节令—农事”三位一体的生产智慧。活动中增设互动教习环节,使游客能沉浸式体验非遗魅力。其核心价值在于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以及彝族热情友善的民族性格</p> <p class="ql-block">绿汁非遗“虎掌舞”于06年被列为玉溪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名录,是绿汁镇木厂村委会白沙坡的彝族民间特色舞蹈。出于对虎的崇拜,每年正月十五过小年,就是这个彝族小村落必不可少的祈福活动。“虎掌舞”有着怎样的魅力可以传承至今?其背后,又是怎样的历史故事?</p> <p class="ql-block">白沙坡村隶属于易门绿汁镇木厂村委会,坐落于绿汁江西侧的狮凤山后,四周高山环绕,地势险峻。这里的村民以彝族为主,他们珍视并传承着独具特色的“虎掌舞”。这一传统文化艺术瑰宝,早在2006年便被玉溪市列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名录,见证着白沙坡村的文化底蕴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如今,吊桥被完整保留下来,与苏联专家楼、木奔选厂等一同成为易门铜矿的核心物项。2020 年 11 月,易门铜矿被认定为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三家厂吊桥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承载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工业发展历史,成为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p> <p class="ql-block">白沙坡村,这个坐落于绿汁江西岸的彝族村落,有着一段与虎共舞的传奇故事。传说两只来自大理的老虎因绿汁江的湍急水流而无法前行,转而来到白沙坡南的云盘山。它们的到来驱逐了其他凶猛动物,为村民和畜禽带来了安宁。为了感谢老虎,老一辈村民便模仿其形态,在田地间巡逻,以此守护庄稼与家禽。这一举动不仅带来了平安与繁荣,更孕育了独特的虎掌舞。</p> <p class="ql-block">绿汁江大桥位于中国云南省玉溪市与楚雄彝族自治州境内,跨越绿汁江,是玉溪—楚雄高速公路(属于弥勒—楚雄高速公路,国家高速G8012)的组成部分,建成时为世界最大跨度单塔单跨钢箱梁悬索桥</p> <p class="ql-block">绿汁江大桥主体工程于2019年1月22日开工建设,于2022年3月9日合龙,于当年8月26日建成通车绿汁江大桥东接凤凰隧道,西接白石岩1号隧道,全长798米,桥面为双向四车道,设计速度100千米/时</p> <p class="ql-block">我本国企出来的员工,工业遗迹"迷佬",但凡看见废弃的厂房,就像个考古迷一样浑身兴奋。今儿个给大家讲个云南版"荒城记" ∽ 易门矿务局的前世今生,一个曾经的"小香港"如何从繁华沦为废墟。就如何从废气中抓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条铁律而演绎成网红小镇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