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的角色定位建构和谐的家庭关系

芦荟葱葱

<p class="ql-block">各位亲爱的蜜友,大家晚上好!</p><p class="ql-block">我是山东省泰安英雄山中学的戚甲玲,一名高中物理老师兼班主任,今年带高三毕业班。大家都知道,今年的高考,全国1335万考生参加,说国考一点也不过分。高考以它特有的规模如火如荼进行后,慢慢落幕,虽然余温犹在,但已经不再像当初那几天,高考话题刷屏,高考试题刷屏,旗袍妈妈刷屏,向日葵刷屏。高考是一个人的战斗,也是集体智慧的有力出击,每一个学生带着自己学校的特色和团队老师的智慧,在同一张考卷上以笔为剑,纵横驰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说真心话,那几天的节奏和氛围心跳加速,严肃、紧张、灵活、冷静、果断、有力。和当下截然不同,现在,此时,风平浪静,岁月静好。尤其今晚,非常荣幸,也非常松弛和愉悦,很开心在这儿和大家云端相聚,交流育儿心得,探讨家庭关系建构,讨论二宝情感问题。我今晚分享的主题是《准确的角色定位建构和谐的家庭关系》。</p><p class="ql-block">昨天又精读了《奶蜜盐2》第四章:体认式思维:回到童年感受孩子成长之 二宝间的敌意有时是父母随手种下的。P191__P197</p><p class="ql-block">中国特色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家有二宝变成了一种大家认为的特殊现象,顺带着认为是富有特色的家庭模式和家庭关系。二宝家庭不同于我们父辈时的多宝家庭,多个孩子,也不同于一段时期的一宝家庭,独生子女,感觉中国的父母突然间不会同时养育两个孩子了,不会处理两个孩子同在一个家庭的成员关系了。像文质老师书中说的,有的父母在二宝要降生时提前把大宝送回乡下,或者送到外婆、奶奶家,等二宝长大一些后,接回家中。有的父母则在二宝出生后,把二宝送回乡下,或者送到外婆、奶奶家,一两年后,甚至再大一些接回家里。细细体味一下,这本就是做父母的对同时养育两个孩子还没有做好准备,无论是心理的还是思想的,或者说对同时养育两个孩子有畏难情绪,认为是自己解决不了的困难,于是才想出把其中一个孩子摘出来,送远一点。为什么要送走一个?为什么不能让两个孩子都在身边?想想看,多要一个孩子的目的不就是想让一个家庭不单一,不单薄吗?让一个家庭更丰富,更充盈,更复杂,更稳定,更有力量感吗?但这些美好愿景都是建立在两个孩子同在一个家里,同在一个屋檐下,同在父母膝下左右,兄弟姐妹父母长辈和谐共生的前提下才会有的。家庭成员去慢慢重组,慢慢调整,慢慢接受,慢慢适应,慢慢包容 ,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在细水长流的三餐四季里一步一步慢慢建构涉及个体角色,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的复杂家庭体系。所以父母把其中一个孩子在家庭重组的关键期,也就是二宝出生后的一两年,送走,让兄弟姐妹分离,父母孩子分离是不合适的。相当于错过了家庭体系建构的关键期 ,两年后或者更长时间,父母接回送出去的那个孩子,无论大的还是小的,塞回家庭,看似是解决养育二孩问题的好办法,实则简单甚至有一点粗暴。试想,当一个孩子回归家庭时,家庭体系就会有拼凑的痕迹,不融合,又怎么会和谐?这种情形下自然而然会生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大宝怨恨二宝,二宝自卑内向,兄妹疏远,亲子隔阂。所有这些问题追根溯源,你发现一点也不难,因为人是活生生的生命,有思想有情感,不是小孩子过家家的积木,不用时拿走,用到时拿来,随意搭建。</p><p class="ql-block">所以文质老师说“二宝间的敌意有时是父母随手种下的”,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在我看来,不是有时,其实就是父母亲手种下的,是父母对家庭的认知和理解,是父母关于家庭建设采取的措施和行动以及持有的家庭理念延伸的结果。</p><p class="ql-block">这样想来,关于二宝间敌意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既然接受家庭可以增加新成员,那就应该让二宝自然来,让两个孩子自然相处,血缘关系本就非常奇妙,它具有自然连带的亲情,让孩子们在生活日常中自然磨合,自由协调,何况还会日久生情。慢慢地,他们自己就会摸索出兄弟姐妹间共生共存的方式、方法和模式,比如大家说的血缘压制,不见得不好,父母解决不了的问题,孩子们通过相互制衡就解决了。</p><p class="ql-block">以我家为例,当我们决定要二胎的时候,就着手和女儿沟通渗透,但是她非常排斥。当时的原话:不可以!我很喜欢小孩子,她(他)可以在我们家待几天,甚至更长,但我不接受他(她)来了就不走了。</p><p class="ql-block">后来怀孕了,告诉她可能真的会有一个弟弟或妹妹。她在自己房间大哭大闹,那时女儿13岁,初三,在自己床上打滚,大声诉说着自己的抗议。</p><p class="ql-block">随着妈妈肚子一天天慢慢变大,变得有一些笨拙,她会下意识提醒妈妈要小心。外出走路,会自觉不自觉地搭手去扶,在外面吃饭时会照顾妈妈,加菜,倒水,拎包,这样的改变是在我和爸爸的意料之外,很惊讶,很温暖,也很开心。</p><p class="ql-block">再后来有了胎动,小宝宝在妈妈肚里扭动屁股,用力蹬小脚丫或出击小拳头,导致妈妈的肚子像海绵宝宝一样随意变形的时候,我总会把女儿叫到跟前,把她的小手搭在妈妈的肚子上,她惊讶地张大了嘴巴,摸摸这儿,摸摸那儿,轻轻地,慢慢地,把脸贴在肚子上,开心地笑了,记得有一次,她的眼里还有激动的泪光。</p><p class="ql-block">所以当弟弟降生的时候,她是幸福的,是期待的,面对那个粉粉嫩嫩的小娃娃,她一点也不陌生,她早就认识他,早就摸过他的屁股,小脚丫,早就攥过他的小拳头。所以在弟弟懵懵懂懂认人的时候,看见的姐姐是有爱的,宠溺的,满脸儿笑开了花。</p><p class="ql-block">一路走来,二宝已经七岁,姐弟和睦相处,和谐共生。一个大学在读,一个一年级,大多时间姐弟两个是你侬我侬,你亲我爱,有时候也会言辞凿凿,鸡飞狗跳,甚至拳脚相向,但这又怎样呢?一点也不影响孩子们之间的姐弟情谊。因为几乎所有的关系都是平衡,失衡,制衡,再平衡的闭环过程,是动态的。</p><p class="ql-block">当然,所有的关系都需要用心经营,家庭关系也不例外。父母是家庭理念的引领者,是家庭文化的建设者,是家庭关系重要的经营者,因为父母的认知大概率会高于孩子,父母年龄足够,阅历足够 ,走过的路,遇到的事,见到的人,眼界和经验都在。</p><p class="ql-block">父母对待两个孩子一定要公平公正,一视同仁 。像文质老师书中说的:对任何孩子的评价,都一定做到公正、精准、不要偏袒,不要凭感觉或者粗略的印象行事。否则会对孩子造成伤害。虽然做父母的初衷都是“为了孩子好”。书中说的很好:当你的孩子觉得你不公正的时候,他怎么可能会觉得你是为了他好。这句话太对了,当教育的心流不通的时候,是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的。不要一个孩子给奖励,另一个孩子给批评,如果只有一个奖励 ,那就给大宝吧,这也是对的,在家庭生活中一定让孩子们从小就要有秩序感,哥哥就是哥哥,弟弟就是弟弟。大宝得到奖励后会即刻体会到作为兄长或长姐的责任和担当。</p><p class="ql-block">和谐家庭关系的建构来自家庭角色的准确定位。意思是说,父母要有父母的样子,兄弟要有兄弟的样子,姐妹要有姐妹的样子。</p><p class="ql-block">父母要做学习型家长,善学习,勤思考,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眼界,思想和理念,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因为言会传,身会教。父母的言论和做事的风格会潜移默化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会自然而然地聆听,观察,思考,效仿。所以父母是家庭教育的范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p><p class="ql-block">在家庭体系中,父母是第一梯队,哥哥姐姐是第二梯队。在父母的引领下,哥哥姐姐最先成长,因为他们的学习力、领悟力、表达力都优先成长。已经说过,父母先要建设家庭的秩序感,《三字经》中有讲:弟于长 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p><p class="ql-block">父母还要做有为,有味,有趣的家长。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每一个孩子都不同,针对孩子不同的禀赋和天性去施教,让每一个孩子知识成才,性格成器,精神成人,价值成全。努力嚷让哥哥姐姐优先成长,健康阳光,主动乐观,勇敢坚韧,大宝长好了,二宝的成长就会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因为家庭的场能已经建好,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关系,家庭文化和家庭理念是孩子成长的沃土。</p><p class="ql-block">一个家庭是一个体系,它的存在讲求秩序感,层次感和系统性,准确的角色定位有利于家庭体系的建构。每个成员都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和他人的角色,学会接纳,包容,调整,平衡,这样家庭就会和谐温馨、团结有力。其实家庭也是一个生命体,也讲求生命力,旺盛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我的分享结束,谢谢大家的守候!</p><p class="ql-block">2025.06.13晚7:00</p><p class="ql-block">奶蜜盐留守儿童群父母共读会第99期分享会留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