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巨匪王三春在周至山区被剿灭

心海灯塔

<p class="ql-block">  王三春是民国时期,秦巴山区最为著名的巨匪,谌称秦巴山区游击战第一人,据说王三春被俘后,蒋委员长都想见他,让其指导游击战术。王三春长期在陕南活动,称王称霸,盘踞镇巴,招兵买马,屯粮积草,设局收税,自制钱币,制造枪弹,还委任官吏,胡作非为,称霸一方达35年之久。</p> <p class="ql-block">  王三春(1884一一1939)本名王汝仁,乳名仁娃子,字炳林,号三春,四川平昌人。1904年,为田产与族长王宗林斗殴,一气之下放火烧了王宗林的房子,上巴山为匪。1914年起,在四川通江河及大巴山一带占山为王,拦截行商,打家劫舍,抓票勒赎。原则是"有钱大家用、抢富不抢贫、抢远不抢近。兔子不吃窝边草,做土匪不祸祸自己的乡亲”。后与四川广安军阀郑启和争利失败,于1921年8月,王三春率部由四川入陕南镇巴。 1926年, 王三春在镇巴组建“镇槐军”声势浩大。1928一1929年,冯玉祥的西北军将领第十三军军长张维玺进驻汉中。决心剿匪,兴利除弊。张部与王匪数次交战,但王匪善游击利用有利地形流窜,以致张部终未将王匪剿灭。中原大战后,1930年10月29日,杨虎城主政陕西,锐意治陕,委任赵寿山将军为汉中警备司令。1932年4月,王接受招安,条件是"受招不受编、受编不受调"。赵委任王三春为川陕边游击司令。兵力5000余人,驻防镇巴。</p> <p class="ql-block">  王三春随意杀人、奸淫、抢掠、拉票,可谓凶残狠毒至极。1934年,王受四川省主席刘湘收编,任四川剿总游击第一纵队司令,奉命与红四方面军为敌。后来,王发觉刘湘企图借红军消灭他的实力,遂派员与红军达成协议,建立了友好关系。后王与刘湘反目,王部被迫向陕西撤退,到大界岭被杨虎城的陕军击败。王三春在拼命重新攻占他的老巢镇巴后,怒气冲天,一把火烧毁镇巴县城,王在镇巴境烧杀抢掠,奸淫作恶,胡作非为,百姓恨之骨。王见失去民心,于1937年春流窜安康。此时抗战爆发,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王不识时务,目光短浅,对国内形势认识不清,结果众叛亲离。从此王势孤力弱。1938年,日寇进逼,武汉失陷,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王三春不顾民族大义,胆大妄为,匪性难移,不断在川陕边境骚扰,使国民政府高层十分恼火。1939年3月,王被国军由川鄂陕边境赶到陕南镇安、山阳、宁陕、佛坪秦岭深山一带。</p> <p class="ql-block">  1938年3月7日,日寇侵占山西风陵渡,隔河炮击潼关,陕西省府正拟南迁汉中。 王在这时窜扰 陕南,占踞交通要塞,肆意抢掠。使陕西当局深为焦虑和震怒。西安行营主任兼省主席蒋鼎文,即命驻商县的西荆公路预备第一师谢辅三部入山进剿。谢师长根据山地特点,制定了详细的剿匪方案大概是①山地行军易疲劳,部队频繁调换又不易侦察匪情。打破原编制,组成若干进剿支队,抽调各团副职军官指挥,部队轮换,但指挥官不变。②各县、乡保安团队武器落后,训练均差,战斗力弱,令其把守各交通要道及大村镇,防止匪徒抢粮,并对其小股追剿。③取消军锅,以班为伙食单位,用铁桶或搪瓷盆作锅用,军需处送粮到有驻军的村镇,保证给养补充。④各支队配备无线电台,每晚定时向师指挥部收发报一次,及时汇报匪情和接受指示。⑤每支队配备一排便衣队,专门负责联系群众,侦察匪情,保卫支队安全。⑥秦岭山深林密、道路崎岖、河流密布、指挥困难的特点,每个支队以2一3个连组成精干队伍,可独立作战。</p> <p class="ql-block">  谢师按作战方案行动后,第一支队保安第一团于镇安县东川街附近与王匪相遇。但该团团长朱笠清指挥不当,未能两侧包围和主动出击,使王匪从容逃脱。王三春敏锐异常,从此知有大部队入山进剿,遂将其匪徒划为六、七股分头窜扰。王三春擅长游击战术,长期占据秦岭山区,匪窠遍布,地形熟、流窜快、眼线多,信息灵,进剿部队很难捕捉。1939年5月初,王匪在户县太平岭和周至田峪、双庙子、玉皇庙一带的深山中窜扰。谢师指挥部急调其二、三支队围剿。王匪居高临下,洞察谢部一切,从悬崖绝壁处缒绳逃走。王匪狂妄自大,十分骄纵,常将围剿军打败,一次还夺了两挺机枪。谢师多数指挥官怯惧神出鬼没的王匪,就裹足不前,名为追击实则观望。唯有三支队官兵常思上次由他们的防线内突围逃走,深感耻辱,决心与王匪血战到底。六、七天后,发现王匪在周至王家河、双庙子、小王涧深山中窜扰。时谢师指挥部令三支队配合二支队进剿。谢部二支队上山将王匪往下赶,三支队在山口要隘把守。王获悉,率匪徒急向山下冲,到山囗与谢部三支队激战,王多次率匪徒向山下猛扑,遭三支队猛烈阻击,激战四、五小时,王匪伤亡惨重,王率数十匪徒后退。后阴雨连绵,王匪遂安然就地休息。当晚谢部冒雨进山袭击。王匪仓促应战。伤亡数十人落荒而逃。几天后雨过天晴,谢部又出击,在厚畛子太白山天地梁与王匪交火。王匪留少量匪徒应战,而率主力北逃,谢部穷追不舍,急追击。王匪声东击西向东南方向的秦岭梁狂逃。谢部三支队在副支队长张连久率领下,不顾连续行军70公里的疲劳,又上山追击,再夜行35公里,赶上王匪,围追堵截,将王所率主力围歼。其中击毙王匪一名侯姓连长。王匪率余徒仓皇逃窜,藏入厚畛子境内的太白山中。8月间,在太白山主峰一带又发现王匪踪迹。谢部将一、二支队布防于板房子、沙梁子、厚畛子、老县城一带,防王匪南窜,派三支队两个营由西安乘火车到眉县,分两路入山进剿。一路由团副郭宗汉、张连久带领由眉县营口红河谷和西汤峪奔太白山主峰。一路由姚营长率领,进驻离主峰约百里的小岭子。王匪获悉,连夜突围,由太白山向西南洋县方向逃跑。谢部怕王匪回窜,不敢撤太白山之兵。后由汉中警备司令祝绍周先后调遣近10个团的兵力将王匪残部围困于洋县九池梁老山中。然而王匪化整为零竞穿过几十道堵截的封锁线,又向东突围逃去。这此王匪如丧家之犬,只逃出十几人。但不剿灭,不斩草除根,又怕王匪会死灰复燃。谢师决定一支队继续执行堵截任务。张连久带一个连继续搜捕,不获匪首决不收兵。</p> <p class="ql-block">  三支队副支队长 张连久率领队伍,由佛坪袁家庄出发向宁陕、镇安方向,将一连人按班组分开,拉网式沟沟岔岔一家不漏的大搜查。这时谢师已布下天罗地网,使王匪插翅难飞。时谢师指挥部告诉张,王匪率十余徒,在户县南铁索桥北的太平峪深山中潜伏,令张部火速入山追剿。张率部连夜出发,在深山中搜捕数日。一支队送来了王的老婆邓芝芳。原来王匪从洋县突围后仅剩十余徒。天气渐冷,秦岭南北各峪口要隘封锁甚严,无法抢粮,生存困难,陷入绝境。王与其妻藏于一老百姓家。在搜查时王令其妻化装外出侦察情识,由于其妻镶有金牙被认出。张连久与王妻长谈,劝其夫妻弃暗投明,共同抗日。经邓提出条件,张派人多次与王谈判。王终于在1939年12月出户县太平峪,到西安被软禁。时主政陕西的蒋鼎文主张留王,说王也个是人物,说将来战局变化,在秦岭山区打游击有用。据说蒋介石还要见王。但陕籍国民党元老,时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长于右任态度坚定,认为王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于是,王被押送西安西华门保安司令部看守所。1939年12月31日,巨匪王三春和妻子邓芝芳被枪毙。王三春时年55岁,结束其恶贯满盈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 </p><p class="ql-block"> 谭勇涛 :周至县竹峪镇谭家寨人。周至县民政局干部,平时喜喜欢文史,常在工作之余 访高人于深山古庙;查古文献于省市图书馆,作者治学严谨,曾参与民政局主编的《最美周至地名故事》一书编辑工作。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美篇制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孟潇,曾用名孟鸿武,字三郎,号阳光先生,微信名:心海灯塔。周至县终南豆村人。代理教师出身。咸阳师院中文系本科学历,周至县作协会员,周至县传统文化学会会员,周至县孔子文化研究会东片秘书长,华夏财神赵公明祭祀活动会员会秘书长。本人主治“阳明心学”,其治学思路与方法深受其岳父(咸阳师院历史系资深教授)夏遇南先生影响,本人曾参与终南镇终南上清太平宫钟馗文化开发工作,曾为终南上清太平宫,豆村金莲寺等庙宇撰写碑文,曾参与《周至县村镇史》,第二轮《周至县志》编辑,较对工作。本人从事《周易预测》研究及实践三十年,又从事西方心理咨询及治疗实践近四十年,在国家及地方刋物发表文章五十多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