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张被70、80后被遗忘的老照片,你还记得它们吗?

握瑜怀瑾

<p data-pm-slice="0 0 []">1981年,北京。傅玉龙医生割双眼皮,给首位女顾客开了天眼。这哥们学艺日本,手稳心细,那会儿京圈名气贼大,比“优子”火早好几年。“北派”祖师爷啊,现在美业网红都得叫他一声前辈。</h3></br> <h3>国营饭店那碗辣椒炒肉,不放味精也香死个人。猪肉没激素没瘦肉精,一口下去全是小时候的味道。我爸说那时吃肥膘都不腻,现在想想嘴馋。</h3></br> <h3>军舰玩具,小朋友能有一个简直跟过年似的。我小学同桌有个模型航母,全班围着看,还能拆装炮塔。现在小孩玩无人机,我们那时候靠手拧发条转半天。</h3></br> <h3>猪大肠五分钱一斤?棒骨两毛?四十年前物价表太离谱了!我妈说她小时候买二斤排骨回家还能剩钱买根冰棍,这种快乐再也体验不到了。</h3></br> <h3>杭州武林广场信用社金价58元/克,我2002年在武汉读书攒钱98元/克给我妈买戒指,她一直搁抽屉里不舍得戴。现在780元/克,看着就头疼。当时存点金真不是一般人干得起的事儿。</h3></br> <h3>国足当年居然拿过国际青年杯冠军?1986“中国可口可乐杯”,韩金铭带球突破泰国队,对方贴身防守。他成唯一最佳运动员,这名字现在搜出来基本没人认了吧……足球少年热血沸腾,全场嗓门震天响,那阵氛围和今天完全两码事。</h3></br> <h3>成都街头巨幅计划生育宣传画,红底白字挂墙上,“只生一个好”。八十年代满街都是这标语,有点压抑,但确实影响了一代人的生活选择。不知道后来还有多少人把那个小本本留作纪念?</h3></br> <h3>年轻夫妻黑发浓密——为啥现在大家都秃这么快?八十年代理发店还流行用蛋清洗头,说能养发固根,我姑姑试过,说是心理安慰多一点。但真羡慕他们那个乌黑茂密啊!</h3></br> <h3>小人书摊,一分钱一本,看一天没人赶你走。《三毛流浪记》《铁道游击队》全靠这个补课。我爸总说我小时候坐地摊边屁股麻木才肯回家,现在电子书再多,也没有摸纸翻页那个感觉踏实……</h3></br> <h3>大学生穿的确良衬衫、喇叭裤、亮皮鞋,大操场上合影,男男女女齐刷刷笑脸。有张老照片里女生扎俩麻花辫站第一排,好像隔壁家的姐姐一样亲切。当年的青春风貌,比电视剧里的更真实接地气些吧?</h3></br> <h3>宝马车主在当时属于什么家庭?听舅舅讲,他九零年代见到宝马就以为是外企高管或者港商来的,本地土豪哪敢这么招摇。这车停路边必定有人围观讨论型号和价格——纯粹稀罕物件!</h3></br> <h3>1991青岛:妈妈打电话,小霸王游戏机配黑白电视。一屋子的胶片感,大长腿妈妈堪称“九头身”,据说青岛美女出名不是吹牛。这种镜头抓拍出来,就是自然高级感,无滤镜胜滤镜系列……</h3></br> <h3>北京街头卖冰棒老太太,系着碎花围裙推辆旧自行车。虽然摆摊不体面,可收入比不少正式工高。一根绿豆冰棍,两毛钱甜进心坎里,还顺便听她唠几句家常,那会谁计较身份啊?</h3></br> <h3>苏州巷子骑自行车送娃上学,自行车铃铛脆响一路欢歌。我爸载我去幼儿园,从后座看他背影觉得特别安全温暖。不堵车、不催促,每一天都是慢慢悠悠的小幸福。有时候真怀疑自己是不是活在别人的童话故事里……</h3></br> <h3>吴海燕剧照,“上影一枝花”。短发圆脸明眸善睐,当年的电影明星气质是真高级,不靠修图滤镜,全凭五官撑住银幕。不知道后来有没有哪个新演员让你觉得有这种亲切感?</h3></br> <h3>火车站月台绿皮火车阿姨推售货小推车隔窗卖瓜子矿泉水,每次停车都要等很久,人挤人空气混杂各种味道,但大家都有耐心等下一班列。“瓜子花生饮料矿泉水!”吆喝声至今难忘,高铁2分钟停站抽烟都来不及……速度换来了效率,却少了点烟火气息吧?</h3></br> <h3>90年代一年级学杂费1块2,到三年级才涨到2块4。一顿早餐的钱解决一年学习成本,现在随便报个兴趣班动辄几千块,有点无语。当初老师工资几十块,却愿意陪我们加课批作业到深夜,这种情怀去哪找呢……</h3></br> <h3>广州80年代没有超市,小卖部就是万能百宝箱。从玻璃糖罐捏颗奶糖,到老板娘帮忙缝纽扣,都算服务范围内。有段时间最爱收集汽水瓶盖换橡皮擦,每次兑换都有仪式感。“社区中心”这词,是现代人才造出来解释它存在意义,其实就是邻居间信任和温情的小宇宙啦!</h3></br> <h3>新人结婚照:姑娘婚纱男孩西装,一笑露齿满是真诚与喜悦。据说明媒正娶彩礼200多元已算体面,当时女孩单纯直接,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要求对方房产证写谁名字之类纠结事儿……倒挺羡慕这种简单幸福状态,不折腾、不套路,就想好好一起过日子的样子。</h3></br> <h3>漂亮妈妈抱娃合照——长直发温婉秀丽型永不过时;孩子专注盯着某处傻乐,总让我想到自己幼崽时期是不是也是这样呆萌呆萌(但估计没那么可爱)。</h3></br> <h3>郑州1982,自行上下班大军浩浩荡荡;单速飞鸽牌最拉风,据说骑快一点链条都会掉下来,不过大家还是争先恐后往前冲,为的是早点抢食堂最后两个菜包……通勤方式变迁史其实就是城市发展缩影嘛,只不过没人特意记录罢了。</h3></br> <h3>飞机头+蛤蟆镜+喇叭裤=潮流教科书公式!当年的理想型形象模板,被同龄哥哥姐姐疯狂模仿,据说梳飞机头需要喷整瓶摩丝,否则睡醒塌掉第二天又要重来一次,很拼~</h3></br><h3> <h3>假背景摄影棚盛行期,各类山水画硬塞进相册,把普通日常拍成诗意远游幻觉。据邻居阿姨讲,他们全家第一次合影选背景差点吵起来,因为爸爸坚持要松柏苍劲款,而妈妈喜欢荷塘月色系列…最后妥协选个亭台楼阁综合版,也是够讲究哈!</h3></br><h3> <h3>没有手机只能公共电话亭联系外界,那绿色话亭总聚集很多急性子插队党;投币卡打完电话猛跑回家怕错过重要消息,有次为了抢公用电话差点跟陌生叔叔吵起来…通讯焦虑原来也挺早就开始普及啦哈哈哈</h3></br> <h3>1979历史照,两青年对镜微笑衣服朴素蓝灰调,好像刚下工厂夜校准备回宿舍继续复习功课一样。他们表情松弛自在,没有任何网络社交压力,只需面对现实世界中的彼此目光即可安心做自己。(羡慕)</h3></br> <h3>1979天安门广场游客扎堆,多数穿蓝灰色制服式衣裳,要么解放鞋,要么布球鞋,看起来人人精神饱满步履匆匆,也许刚参加完升旗仪式准备去王府井溜达顺便尝尝烤鸭啥的…</h3></br> <h3>绿皮火车型号N53木座椅泡面香混汗臭交融,邻座大叔递腌黄瓜乘务员叫卖嗓音沙哑,还有窗户可以推开透风吸雾霾(当然那时候空气比现在好多啦)。坐一次这样的慢火车,就懂什么叫“旅途即人生”。</h3></br> <h3>玻璃奶瓶设计防呛奶功能强悍,用惯之后发现塑料瓶始终差口感。但为什么后来逐渐消失呢?可能因为成本高易碎加清洗麻烦吧,新科技取代传统物件并非全部升级,总归留下一些惋惜之处咯…</h3></br> <h3>看到这些照片,总忍不住瞎琢磨,如果让你挑其中一个瞬间重返体验,你会选哪张画面入梦呢?</h3></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