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林的美篇

林林

<h3> 自 序<br> 历史长河川流不息,革命精神代代传承下去,历经沧桑初心不改,饱经风霜半个世纪,革命者本色依旧,砥砺前行,永远保持。生活一半是回忆,一半是继续,在我朦胧的记忆中,有着与父亲点点滴滴的生活花絮,我想还是写出来。<br> 父亲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是为新中国建设做出贡献的一生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在他革命生涯时光的经纬中织出了灿烂的红色锦簇,党的红旗飘扬在心中,照耀着他勇敢的在革命道路上前进。父亲那一代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了革命事业浴血奋战不怕牺牲和为新中国建设做出贡献的那一代革命先辈们……。凡树有根,方能生发,凡水有源,方能奔涌,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为革命做出贡献的老一代人,红色革命精神要代代传承下去。 <br>   革命生涯<br> 那些日升日落的重复间,每个让眼底泛泪,心里有光的刹那,都是我们向生活献上的诗意。我深深怀念着父亲,从小时候记忆中渡过的美好时光,到现在的两鬓白发,在脑海的光盘中他老人家革命的一生和战争中留下的事迹和故事却没有储存多少,自己了解的太少,知道的点点事情大多数还是老家亲人的聊天传承而知。原因是少年离家,两鬓而归,接触父亲的时间太短,深深感到这是我不能原谅自己的遗憾。在我五、六岁大跃进时期,随全家一起来到地理偏僻人烟稀少东部大山新开发建设的大型露天铁矿——山东省黑旺铁矿,上小学渡过童年;十二岁上中学去了六十多里路远在城里的中学,每月步行来回家中一次。初中毕业后,十六岁去了一百多里路远的周村参加工作,回家次数甚少。两年后,十八岁应征参军入伍,军营生活二十多年后转业回到家乡,参军前在家中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时间太短,在那还是不懂事孩提的朦胧时代,还未来的及倾听了解老人的一生和那些动人心弦的革命故事…,父亲在刚刚五十八岁那年,因在战争年代留下的旧疾复发,无法治愈去世,那时我还在军营之中,悲痛万分,几年中不能走出对老人的感情情结,而我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是没有把老人的生平和一生传奇中经历的红色革命故事了解的更多和传承下来。<br>  一九七0十二月我参军入伍,在部队政审时摘录记载了父亲档案:董怀宝,出生于1914年1月14日,籍贯,淄川区寨里镇西周村, 1938年1月入伍,1939年1月入党,1938年1月参加八路军四支队历任战士、警卫员、警卫班长、排长、鲁中军区教导营学习,淄博工委地下工作,淄博工委武工队付队长,工会主任,区长,淄川独立营付营长,淄博司令部指导员,股长,学员,股长,501厂劳保委员会主任,工段长,黑旺铁矿工会主席,组织科科长。<br>  父亲一生参加过无数次战斗,出生入死,对党和革命事业忠心耿耿,解放后,在恢复国家建设生产中,做出重大贡献。由于战争时期身体留下疾病治疗无效,于1973年1月7日去世,享年58岁。 父亲去世后,淄川区民政局将老人的骨灰盒安置在淄川区烈士陵园老干部纪念堂,以示对父亲革命一生的敬重和悼念。 <br>  <br>  </h3> <h3>琐忆花絮:</h3> <h3> <br> 田园蝈蝈声<br>  生命的小河,洗淌着童年幸福的浪花,田园五颜六色的花丛中,处处有着红色的花絮。我四、五岁时,那时住在国家央企五0一厂,秋天的一天,父亲从全国总工会天津培训基地学习归来,见了我喜欢的不得了,买了许多糖果给我,并答应我的要求一起到田园中逮蝈蝈。在田地里土崖上,在一片花开的田野中,蝈蝈爬在长满酸枣的棘针棵上煽动着翅膀叫声响成一片,父亲小心翼翼拨开棘针棵树丛,不怕刺疼逮了好几只蝈蝈。那时,我对父亲还是有点陌生和拘束感,当看到父亲没有注意到我时,一溜小跑急急呼呼跑回家中,父亲找不见我也随后追了回家,一看我已和小朋友在高兴玩耍平安无事,这才又着急又无奈,教育了我一番。在我以后的成长事实中证明,父亲是一道忠实的灯塔,引领着儿子穿越茫茫的人生海洋,父亲的坚实背影是儿子成长的坚实依靠,激励着勇往直前。 <br><br> <br><br>  </h3> <h3> 向那些默默奉献的老革命致敬,是他们创造了今天的繁荣景象。<br> <br> 奶 奶<br> 我的奶奶,名字叫李秀英,山东淄水人氏,中等身材,性格开朗,满脸沧桑呈现在脸上,头发稀少发白,脑后面挽一个簪,穿着粗布衣褂,在那个旧封建礼教年代,奶奶缠足是小脚,每天早上穿好鞋子,还要往腿上打上缠脚裹腿布,这就是那个年代的穿衣扮相。<br> 奶奶的祖籍,我现在无法考证,因从小离家,家事知道了解甚少,脑海朦胧印象中记不清淄川西桐古村、马鹿村还是长秋村 ,我有一个舅老爷,(既奶奶的表哥)在六十年代哪个交通不方便的岁月,曾经骑着一头毛驴从大山里来黑旺铁矿看望奶奶。还曾记得听老牛娘说过,抗日战争时期,全家住在长秋村,为躲避日本鬼子的搜捕,接上级的通知搬迁去淄川东山里的根据地马鞍山,因父亲去鲁中军区执行任务,搬迁拖延了时间, 日本鬼子扫荡马鞍山时而躲过惨案一劫,长秋村的冯家一家人壮烈牺牲,这就是著名的马鞍山惨案,董曰善大哥可能是淄川长秋村出生,他的小名叫“长秋”,现在这些已无法考证了。老革命的故事如同一部史诗,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br> 四十年代,抗日战争时期,奶奶是一位老交通员,经常为八路军秘密传送情报。有一次,在淄川小周村,父亲带领的武工队与日本鬼子和伪军遭遇,撤离时打死了两名伪军,日本鬼子将家中房子放火烧光,奶奶翻墙逃走,不幸摔伤了腿,奶奶四处讨饭,拄着拐杖还为八路军送去情报,被还乡团逮住后,坐老虎凳,灌辣椒水,受尽了折磨,而奶奶什么也没说,坚贞不屈,不怕牺牲,表现出一个老交通员的革命英雄气概,真正铁骨铮铮女豪杰,岁月风霜铸就辉煌,我们子女要以史为鉴,不忘初心,革命精神代代相传。<br> 六十年代初大跃进时期,奶奶也随之全家搬迁到淄河东岸新建的山东省大型露天黑旺铁矿。我那时也七、八岁了,奶奶经常照看着我 ,经常带着我去听说大鼓书,在一片场院中说书人在场院中间立起一个三角架,架上放一个30公分左右的圆鼓,开场敲鼓,“砰”、“砰”敲响起来,快板一打,然后就有声调高低说唱起来,频像电影中走江湖模样的说书人。说的鼓书大也就是像“三侠五义”、“罗成闹登州”“岳飞传”等等,都是一些历史故事。有时闲空起来,奶奶坐在炕头还自己哼些小曲,很是好听,奶奶笑容常在,生活很愉快。<br> 我的老家是淄川区寨里镇西周村,爷爷早年为维持全家人生活,到日本人开办的洪山大荒地煤矿下井挖煤,父亲十三岁、叔叔十二岁时也跟随下煤井,煤井巷道狭窄,要用嘴咬着油灯,肩拖箩筐,两手爬着拉煤,煤井设备简陋,条件恶劣,随时都有塌方,带来生命危险。在艰苦的岁月里,经过地下党的秘密介绍,父亲和叔叔一九三八年一月参加了鲁中军区八路军四支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爷爷长期劳累,身体疾病,英年早逝,我从记事起,就没有见过爷爷。<br> 解放后,全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奶奶经常被邀请去学校做忆苦思甜报告,淄博日报在六十年代还对全家进行了一次专访报道,可惜刊登的报纸没有保存下来。<br> 奶奶心地善良,每天总是乐呵呵的,她还会点医道,经常助人为乐,谁家小儿有点疾病经常到家中找她看看,特别是会些推拿按摩技巧,小儿头痛发热,肠胃不好,她都会按按揉揉,病情便就会好转,小儿掉胳膊,一推一拉,就推拉按摩好了,奶奶在那一方热土上,在家属圈内,受人们尊重,威信高,是大家公认的革命老奶奶。<br>  我写的这篇文章,表达了对奶奶的崇高敬意和赞美,岁月悠悠,革命本色犹在。老人家的身影渐行渐远,但其精神在我心中永不褪色,他们用生命诠释信仰 ,那段烽火岁月,因他们而闪耀光芒,历经沧桑,光辉形象永远流传。</h3> <h3> 家有三件宝<br>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珍惜和平,开创未来……<br> (一)<br> 在我的记忆中,六十年代,家中有三件宝,一直是父亲爱惜珍藏着,一件是军用皮箱, 它是纯牛皮制作的,颜色为深黄澄色,皮箱的中间有二根皮带样式扣在上面,样式极为纯朴老式但非常结实,是真正的黄牛皮制作。 <br>  第二件是军用背包,则是公文样式的黄色牛皮包,多层外有扣环相扣,就像电影中看到的红军指战员斜挎肩膀背着的那种公文包。这也是父亲的骄傲和珍藏的至宝。<br>  再就是父亲常年戴的一块手表,它是进口的,是缴获敌人的战利品所得。这三样物件都是战争年代抗日战争时期留下的纪念品,十分珍贵。老人十分珍惜,平时都是放在家中不起眼的厨床上,上面盖着一层薄薄的布,保护着。 <br> (二) <br> 在这紧邻淄河西岸淄博东部的大山里,黑旺铁矿它就是一座远离闹区的城市,规划建设样样俱全:先后建成了学校、医院、邮局、幼儿园、百货公司、蔬菜门市部、洗澡浴室、工人俱乐部等等公共设施。 人们每天按班就绪工作生活着。每天早上天一亮,电线杆子上的大喇叭“东方红”歌曲,就唱响起来,新闻开始广播……炊烟袅袅,人们开始有次序忙碌起来,上学上班的人们一点也不慌乱。那个时候的文艺娱乐活动还不丰富,晚饭时,我们儿时的伙伴经常是端着饭碗蹲坐在电线杆下面边吃便听,听着大喇叭讲战斗小说如《敌后游击队》《烈火金刚》《野火春风斗古城》等等,这些小说故事都是那个年代我们这样蹲坐听来的。 <br> (三) <br>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中,工人们鼓足干劲,生产热火朝天,那时辛大铁路线还没有修成,矿上的小火车将露天开采的铁矿石一列列运送到辛店站,再转运向全国各地钢铁厂炼好钢铁,为国家建设做出了矿山的贡献。那时的矿山已有好几千人,甚至近万人,新职工多,家属多,孩子多。矿工会和宣传部门按照党委要求,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调剂群众文化生活,矿上经常组织文艺汇演活动,矿上青年多,吹拉弹唱人才多,各单位、各部门、各采场都积极响应进行演出,热情极高,好不热闹,而且演出的水平也很高,经常得到上级部门和职工的赞誉好评。<br> 记得有一年文艺汇演,铁矿一采场准备排演小歌剧“三月三”,剧情是红军女游击队长乔装打扮三月三回娘家,里应外合打击国民党白狗子的故事 。剧情中的女游击队长,身背驳壳枪斜挎红军文件包,腰扎皮带,英姿潇洒,好不威风。但在排演中缺少道具,影响排练的真实性极其效果,排演组当打听到父亲有一军用皮箱和军用背包时,喜出望外,演出组的成员久愁的脸上露出了笑容,经过向党委汇报协调,演出组三番五次的到家中做工作,说好话,最后父亲还是站在红色文化精神传承, 教育后人的的角度,顾全大局忍痛割爱,将心中珍藏的纪念品,恋恋不舍的献了出来。但父亲的手表一直被自己珍藏着戴在手上保护着。<br> (四) <br> 革命文物是历史事件的物质载体,直接反映特定时期革命斗争的真实场景。传承红色文化精神,初心不改,精神激励,其作用更体现爱国主义教育,革命历史研究、民族凝聚力提升。父亲作为老一代革命先辈,初心不改,励志前行,也是这样实践的, 革命历史永远不能忘记……<br>  </h3> <h3> 我见过的胡奇才将军<br>  一九六五年,父亲从人民日报看到胡奇才将军在北京机场迎接出国访问回国的中国军事代表团,便写信给中央军委请转胡奇才将军一封信,叙述了在一九三八年在鲁中军区工作分别后的工作学习情况汇报。胡奇才将军收到信后,便回了信和寄来照片并邀请父亲去北京治病。一九六六年文革开始,我被选为第五批进京接受毛主席接见的红卫兵,进京离开淄博前,在家中父亲叮嘱我带着将军写的信件和照片去北京代他看望胡奇才将军。胡奇才将军是一位英勇善战的虎将。在红军时期,作为一名战士和基层指挥员。他作战勇猛,身先士卒,曾六次负伤。抗日战争中,胡奇才将军走上了高级指挥员的岗位,曾任山东纵队第一支队司令员、山东纵队第一旅副旅长、鲁中军区司令部参谋长、山东军区第三师副师长。他在沂蒙山根据地坚持敌后斗争,经历了反&quot;扫荡&quot;、反&quot;清剿&quot;、反&quot;铁壁合围&quot;等艰难岁月,参加了攻克沂水、淄川、博山等战斗。在沂蒙山区至今仍流传着赞颂胡奇才将军勇敢杀敌的民谣。<br>带着父亲的嘱托在北京市太平路24号,将军在家中接见了我这位来自山东的小客人。<br> 胡奇才将军,高高的个子,一副魁伟的身材身穿戎装,神采奕奕,他是那样慈祥和蔼,将军深情地询问着淄博的建设和变化,他对淄博的山山水水是那么熟悉,他谈起了在沂蒙、淄川、博山打鬼子的事情,谈到了打鬼子保卫洪山发电厂等等故事……。中午,将军设家宴招待了我,他详细地询问了我父亲的工作和身体情况,一边用筷子不断地给我夹菜,一边动情的说:&quot;你的父亲是一位好同志,他1938年1月参加八路军一支队,给我当过警卫员,他随我出生入死,参加了无数次的战斗 在战斗中,一连几次你父亲刚刚把我从炮火连天的前沿阵地指挥位上拉下来,敌人的炮弹便铺天盖地的倾落下来……&quot;。将军谈到了与我父亲的革命友情,我被将军在百忙之中关心他过去的一位普通老兵,而深深被感动着。<br> &quot;胡伯伯,沂蒙山区的人民感谢您!淄博人民感谢您!我向将军敬酒,并表达了象父亲这样老兵们的心愿。&quot;感谢&quot;,他摇了摇头,&quot;不要感谢我,应该感谢他们,&quot;他动情地说,我的两个孩子都是在沂蒙山出生的。那时,部队生活条件差,没有稳定的生活环境,我就把爱人在即将临产时寄居在老乡家里。鬼子进行蓖式扫荡时,乡亲们把我爱人藏在山上的石崖洞里,崖子上地瓜地,洞口用石头垒起来,再用麦草一遮谁也发现不了。端吃端喝,送衣、送水,伺候的比自己的亲人还周到。孩子稍大一些,在部队转移时,常常是你的父亲用一根扁担挑着两个箩筐,一筐一个……,那时斗争是艰苦的,可是军民鱼水情深,同志间的友谊情长……。&quot;<br> 听着将军的谈吐,我似乎悟到了点什么,我们党和军队与人民群众的血肉之情,是我们进行革命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这种革命精神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同样是重要的。饭后,胡奇才将军伏案提笔,写了回信再三叮嘱我,转告你的父亲及乡亲们,抽空来首都北京看看,到我家做客。将军和父亲的战友间情谊,不论生死,永恒如初。曾一同冲锋陷阵,共享风雨,同甘共苦,这份情谊是战场上最珍贵的宝藏。你托孤于我,此诺重于山,生死依依,不负战友情谊深。我回到淄博家乡后,将将军的信交给父亲,他激动的热泪盈眶,颤抖着双手拆开连看了几遍,不肯放手,连晚上休息,都将信放在床头。岁月流逝,几度春秋。事情过去了许多年,但胡奇才将军的音容笑貌,慈祥谦合的风度,依然历历在目,使我永远难以忘却。他在沂蒙山区,在淄博勇敢杀敌打日本鬼子的故事也一直在流传,被人民赞颂着。<br>(胡奇才将军,解放后任军委工程兵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指挥了著名的塔山阻击战) <br><br>  </h3> <h3> 文革外调<br>  文革期间派性斗争,许多老干部被按上一大堆不实之名的帽子,被打成“叛徒、特务、走资派”,全国各地革命委员会派人进行政治审查成了当时的一股风势。我那时刚刚初中毕业,回到家时看到或听到父亲讲,那时天天都有各地外调人员到单位找父亲了解老干部的政审材料。一九三八年前父亲参加革命在淄博做地下工作,一九三八年一月参加八路军在鲁中军区担任警卫排长担任着保卫军区首长的任务,那时延安派了许多红军高级干部来到山东,成立山东省政府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号称山东小延安。因为工作性质,父亲对首长都比较熟悉,后来又建立淄博特委在其工作。在外调中有许多德高望重的老将军单位来进行政审调查了解材料。我只个别偶尔记得几位如海军张舜初中将(担任过鲁中军区司令员),浙江省宁波市委书记孙子清,南海舰队后勤部政委董绍康等等,还有博山区委书记孙迎晋(父亲是孙迎晋的入党介绍人),淄川西桐古烈士赵六子,(父亲曾担任过廖河区区长,淄川独立营营长,赵六子担任过警卫员)。这些革命老干部,大多是父亲的老首长、战友或是他们的入党介绍人,每次外调父亲都实事求是的将历史情况介绍给外调人员,保护了一大批革命老干部的政治生命。他们战场上共患难、生死相依,信任如磐石,在战火洗礼中肩关肩,那份情比天高、似海深。<br><br> 两条“勤俭”牌香烟<br>  经历了残酷的战争年代,父亲养成了抽烟的习惯,在他的卧室枕头旁是《红旗杂志》、《人民日报》和烟、火柴,每天睡觉前看报纸看新闻外,还要抽烟。一九六八年十二月,我参加了工作,单位是国营淄博人民印刷厂,地址在周村,分配在厂的照相制版铜锌板车间,是比较好的工作工种。我的师父叫袁善春,山东济南章丘人,他人品好,对我工作学习非常关心和爱护,袁师傅抽烟,有一天听他讲厂旁边的门市部来了一批香烟是“勤俭”牌,价格便宜,九元一条 ,是白皮包装,属于内部价格,不好买。我想刚刚参加了工作,就给父亲买了两条烟,以示我参加工作后表示做儿子的一片孝心,父亲没有嫌烟便宜不好,而是很高兴的接受了。后来听师付讲,送礼送人特别是对老人孝敬要买质量好价位高的烟,我这才知道并不是价格便宜就好,还要看质量。这也说明了刚刚参加工作,社会阅历浅,生活经验不丰富,需要好好在社会历练和学习各种知识。</h3> <h3> 空五师卫生队</h3> <h3> 父亲来部队探望<br>  我入伍后,在空军航空兵第五师教导队学习飞机军械专业理论,毕业后分配到师小分队,才知道这是一支有着特殊使命,用强五甲飞机进行空投氢弹核试验的战斗部队。<br>  一年后的一天,父母亲与妹妹弟弟一起来部队看望我,听到领导介绍我在小分队工作学习很好,已入团进步大,身体个子也长高了 ,一家人非常高兴。因探望路途遥远劳累,父亲突然病倒,住进了师卫生队,领导非常重视,师卫生队队长刘军医(女),马上组织医护人员采取措施进行抢救,24小时进行监控护理。经过一周的治疗护理,终于使病情转危为安,恢复了健康。父亲单位地方党委也派组织科李绍曾同志前来部队进行感谢,出现了军民鱼水情深的一幕场面。<br>  刘军医的爱人是空五师军训科的飞行射击主任,姓孙,是一位老飞行员,老家是山东人。几年后,我在师航空兵第十三团司令部任作战训练参谋,安排飞行员作战飞行训练计划,与其工作接触比较多,还因飞行安排几次去孙主任家,也顺便向刘军医表示了深深谢意。历史沧桑 ,五十年过去了,遗憾的就是当年护理父亲的李新军和孙奕军护士从部队转业后一个在北京,一个在浙江,没有机会向她们表达谢意,但愿本世纪有机会她们能“进淄赶烤”,让我代表全家表示感谢吧。<br><br> 激情燃烧的岁月<br>   1972年1月9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我国成功进行了一次核试验”这是我国进行的第十三次核试验。强五甲飞机空投战术核武器氢弹,我光荣参加了这次核试验。53年前,强﹣5甲飞机执行&quot;21-78&quot;核试验任务。在西北大漠深处马兰基地,&quot;彝族之鹰&quot;杨国祥驾驶强﹣5甲26号飞机进行上仰甩投战术氢弹试验,三次甩投未果,带弹着陆,惊心动魄至今难忘。仅过去7天,于1972年1月7日,再次空投核试验爆炸成功,震惊了世界。<br> 强﹣5甲飞机空投氢弹试验因涉及我国国防重要机密,对外不能公布,对内在个人档案中没有记录,部队对此项工作,根据保密规定,要求小分队人员&quot;看到眼睛里,记在脑子里,烂在肚子里,带进棺材里&quot;。我们在执行任务的这段时间里,按照纪律和保密规定要求,不能给父母及家中写信,不能对外透露半点信息,并且做好了为国防事业光荣牺牲的准备。如果带弹着陆发生意外,对国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对国际国内是无法想象的,今天我也不能坐在这里写回忆录了!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人民有信仰,有了&quot;两弹一星&quot;,国家的强大,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时光流逝,半个世纪过去了,随着我国“两弹一星”揭密 ,我们终于可以坦然面对世人自豪说出:我们曾经也是为我国核试验做出过贡献的人,解密后,我曾在《淄博纪检》杂志《淄博晚报》刊登过纪念文章。父母在天之灵知道这件事情的真相,也会为儿子为国家做出贡献而感到骄傲和自豪的。<br>  </h3> <h3> 悲痛的日子<br>  一九七三年一月初,山东的天气格外冷,老天下了厚厚的一场大雪,到处白茫茫一片,路上格外滑,我们在机场忙碌准备着飞行训练。我突然接到在山东省黑旺铁矿医院五姨夫的一点封电报,“父亲病重,速归&quot;,我心中预感不好,立即向教导员进行了汇报,教导员嘱咐我,沉住气,先给家中打一长途电话询问一下情况再作决定。我从飞机场几十里路去潍坊市里邮电局,挂上长途电话,坐在长途电话亭旁边的櫈子上焦急地等待着电话铃声 ,整整等了一天,傍晚满天大雪,气温骤降,天气骤风,电信中断,只好返回部队。教导员命令我立即回家。乘火车到达张店后已是深夜 又转火车去博山站下车后徒步20多里到达淄博市第一医院赵庄分院(矽肺病的专科医院)已经凌晨2、3点了,医院的病房中父亲正在进行抢救中,母亲垂泪告诉我了病情,战争中遗留下来的旧疾突然复发 ,我当时脑子一片空白,呆呆地站立在病房中,象傻了一样,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看着抢救的医生和护士们。父亲于一九七三年一月七日凌晨去世。山东省黑旺铁矿成立了治丧办公室,党委书记崔炳和亲自负责,各部门、各分厂、车间、科室都派代表参加了追悼会,我在悲痛之中向他们一一表示感谢,感谢党组织和每一位亲朋好友在老人逝世后的关心支持陪伴让我在悲伤中感受到人间的真情;在老人离世的悲痛时刻,慰问与帮助给予了我们一家人莫大的力量,深表感激。感谢他(她)们在百忙之中赶赴一百多里路在寒冷的天气参加父亲的追悼会的革命友谊。崔炳和书记致悼词,参加悼念人数近百人,感恩之心我永远不能忘记。记忆中亲戚代表小舅吴敬贵和二叔家大哥董曰新参加了悼念活动。</h3> <h3> 淄博老人许光明<br> 1978年前后,我从部队回淄博探亲,听到淄博市政协主席许光明住院疗养住在淄博市第二医院老干部科,便与爱人赵维英一起去探望老人。在宽大的病房里,许光明会见了我与爱人。 <br>  许光明在淄博市被人们称为“淄博老人”,除了年龄大的原因 主要他是淄博地区革命斗争领导人之一,他是组建淄博特委和淄博工会的主要负责人,领导和组建了淄博革命武装力量。淄博特委和淄博工会在那个时期是共产党领导淄博人民和淄博煤矿工人进行革命斗争的最高领导组织。 在病房中许老和蔼可亲的对我讲了我父亲的许多事情,并且告诉我,是他带领父亲走上了革命道路,并一起创建了淄博特委、淄博工会和革命的武装力量 ,他曾在鲁中军区政治部工作,鲁中军区胡奇才将军在淄博解放后,带部队解放全中国,给我父亲留下了两支驳壳枪让父亲去追赶部队。而许老以成立淄博特委和淄博工会需要骨干力量而将父亲留下。父亲到解放后一致没有转业,直到七0年代初落实政策,淄川民政局才给父亲补办了转业手续和转业证明。<br> 许老笑着对我讲了,我的出生年龄 ,还说曾经去看过我 。并鼓励我好好学习工作,努力进步,为国家为部队做贡献。许老还讲了革命战争年代与父亲的许多战斗友谊和故事。这些都体现出:革命友谊,战争时相互扶持,今日相互鼓励,岁月流转,那份战友情依旧长存心间。这也是我终生难忘的。<br> <br> 后 记<br>  凭着朦胧零碎的记忆,梳理着父亲历史长河中的花絮,没有系统的资料、历史的考证和那一代老一辈的述说,无法写出父亲的生平和传记,有许多历史资料,无法得到考证,如:1、父亲一九三八年前的革命生涯,档案没有记载。填写的是一九三八年一月参加八路军四支队。一九三七年前革命生涯未有记载和自述考证,如事实存在,各种待遇会应享受为红军待遇了。2、叔家董曰新大哥记忆中,朱德委员长一九五八年视察五0一厂时曾接见过父亲,有照片证明,他曾见过。但没有保存下来,成为了遗憾。3、根据邻居李叔叔讲,文革期间济南军区杨得志、王健安(曾担任过鲁中军区司令员)司令员视察黑旺铁矿时接见过父亲,并叙述过鲁中军区的革命战斗友谊和胡奇才将军的故事,事情过去了多年,现在也无法得到印证等等,还有许多许多……使我感到历史岁月中留下了无奈的遗憾 。<br>  岁月光阴荏苒,历史的长河磨灭了过往的痕迹。但我相信,父亲他们那一代人的革命故事或平淡、或悲壮、或英勇、或感人,每一段人生都精彩纷呈,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坚定的革命信念和无畏的牺牲。在他们的经历里,我们看到了时代对于人生的塑造,信念对于生命的引领;在他们的足迹中,我们更加感悟到了党领导人民群众投身于革命斗争进取,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的真正原因,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无数中国共产党人视死如归、顽强奋斗、忘我奉献,把忠诚书写在神州大地,将生命融汇进祖国山河,在党性洗礼中锻造了坚不可摧的钢铁脊梁,在牺牲奉献中谱写了气吞山河的英雄壮歌。父亲那一代人的革命故事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从来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历史会永远记住他们!</h3> <h3> 作者写扵二0二五年六月十五日父亲节</h3> <h3>  探亲合影<br> 空五师小礼堂前与爱人妹弟合影</h3> <h3> 空十三团飞行训练场地合影</h3> <h3> 全家留影</h3> <h3>前排左一:董曰丽 前排中:母亲<br>前排左三:董曰玲<br>后排左一:董曰胜 后排中:董曰强<br>后排左三:赵维英<br></h3> <h3> 二0二五年六月十五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