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校门的变迁

半角斋

<p class="ql-block">作者:张业新</p><p class="ql-block">今年是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在邯郸校区的寒冰馆,偶遇杨浦文旅局在此举办历史建筑文物展,与现场工作人员的闲聊中,提及新辟“复旦源”历史建筑中的“老校门”,想到有人把复旦大学邯郸路220号大门的启用时间说成1962年,便想着将数年前的旧文《复旦大学校门的变迁》,再拿出来“炒炒冷饭”。</p><p class="ql-block">复旦大学老校门始建于1921年,位于复旦大学邯郸校区燕园西侧,该校门和李登辉校长有关。1918年,李登辉校长赴南洋募捐,共募得金额折合银元15万元用于建设校园,在获得款项后,1920年在江湾购地70亩,开始建造新校园。</p><p class="ql-block">当时,复旦校园东、南、西三面都是荒野之地,只有北面有一座江湾跑马厅,所以,师生进出主要通道是北面后门(今武东路一侧北区学生公寓附近),若要去市区,就由后门步行到江湾车站,然后搭乘淞沪铁路至天通庵站或上海北站,再转去市区。”(读史老张《上海杨浦区邯郸路过往 “深山穷谷”的浪漫》)</p><p class="ql-block">1921年,李校长在经费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在校园南面的走马塘桥下(即曾经的的邯郸路桥东堍),修建了一座悬着“复旦大学”匾额的古典牌楼式大门,大门的甬道通向宫殿式的讲堂。老校门上盖琉璃瓦,飞檐翘角,兽吻为饰,大门上有圆形铜质校徽,两侧另设有小门出入,大门背面悬有“敬业乐群”的横匾。大门正面横匾上的“复旦大学”四字由复旦在吴淞时期毕业的、留校专做学生工作的苏莘题写,看上去书势雄健、笔力厚实。这一校名匾存在了23年。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拆除。2004年年末,为纪念建校一百周年,在原址按照原样重建,以作观瞻和纪念。</p><p class="ql-block">我记事时复旦大学只有一个校门,位于现在南3号门的地方,比现在的门略小,三孔圆柱牌楼式建筑,黑色大门,白色的木制长条校名牌挂在大门东侧的门柱上,大门南面正对煤屑铺就的国权路,校内通向现在的第一教学楼,校门内门房间东侧的后面有一个二层楼高的土堆,我们称作小山,山顶上有一株高大的桃树,每到夏季,树上果实累累。小山的东侧隐藏着四幢二层的白色建筑“四幢楼”,是当时的校机关所在,现在由于邯郸路拓宽,只剩“三幢楼”了。大门的西侧是现在的燕园,我们那时都叫它“小桥流水”。</p><p class="ql-block">大门东侧围墙外是一块弹格路面的公共汽车站,那时只有一路公交车线路,从五角场经过复旦大学进入市区,那时复旦大学地属上海市郊区宝山县,我们到市区比如四川路商业街等都说“到上海去”。国权路是教职工上下班进出学校的主要道路,政肃路至邯郸路之间的国年路那时也还是一条煤屑路,国年路的西侧是复旦工会俱乐部和一个标准运动场,我们习惯叫“大操场”,大操场和煤屑路之间有一条小水沟,路的东侧是一大片农田,中间有一条田间小路通向第九宿舍,农田中有不少当地村民的坟堆,传说鲁迅“踢鬼的故事”写的就是这个地方。</p><p class="ql-block">大概是1964年,有一天我和小学同学时恒春从国权路复旦校门沿邯郸路走往五角场方向,透过竹制的大学围墙(我们称“墙篱笆”)看见时恒春的父亲和我大哥同学杨国建的父亲(他们是复旦大学专职维修“墙篱笆”的篾匠师傅)在搭脚手架,时恒春说:他们在造新校门。</p><p class="ql-block">据一位196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退休于化学系的邻居回忆:我们读大四的时候,在邯郸路新建校门前的工地上参加学校组织的义务劳动,十几个人拉着硕大的石碾子平整地面,当时还发生过一件令人痛心的不幸事件。我们1965年毕业的那年,新校门就开始启用了。</p><p class="ql-block">从以上的回忆与口述可见,邯郸路220号校门的建成启用应该是1965年。</p><p class="ql-block">新校门刚落成时的校门呈牌楼门样式,前后8个方形立柱,平顶呈方形,外檐出挑,挑檐下部正中为毛主席题写的“复旦大学”四个大字。东西两侧各有一间小平房,立柱外立面为清水红砖结构。后经多次维修维修,两侧小平房变为现在的二层建筑,大门两旁的墙面为小方格式样的混凝土装饰。</p><p class="ql-block">文革初期,有人在工会俱乐部西侧的灯光球场内,用泥塑创作了一尊毛主席塑像,不久这尊花岗岩材质的毛主席塑像就耸立在了新校门内,连同校门组成的画面成为复旦大学的标志性背景。</p><p class="ql-block">新校门启用后,正对国权路的老校门不再使用,由于新校门正对“大操场”,教职工上下班都改走离校门较近的国年路。</p><p class="ql-block">记得曾经看见老校长陈望道拄着手杖在国年路上来回踱步,后来听说是为了不让教工踩着泥泞的小路上下班,老校长陈望道用自己的2万元,把这段泥泞的国年路修成了柏油马路,不知是否确有其事。</p><p class="ql-block">新校门使用了许多年后,由于邯郸路上的车流量不断增加,教职工穿越邯郸路进出校门出现安全问题,曾发生过复旦教师被撞身亡的严重交通事故,时任复旦大学人大代表的复旦附中高级教师陈国新老师递交提案,在国年路至新校门东侧之间,修建了一条跨越邯郸路的人行地道,因为当时还没有为地下通道安装电梯的做法,很少有人走这条地道,使之成为摆设多年。</p><p class="ql-block">上世纪70年代后期,复旦的围墙改为水泥立柱加水泥板条结构,可能是有些学生为了到五角场而不愿绕路,正对国顺路位于邯郸路上的学校围墙出现了一个很大的缺口,久而久之在这个位置出现了一个临时小门,就是现在的“东南门”位置,曾经叫过2号门。随着中环路的建成,国年路通往邯郸路220号大门的通道消失,同时政肃路以西“奚塘湾”,当地居民也称“圩塘湾”,建成复旦南区学生宿舍,教工和学生从国权路和国顺路进出学校的需求大增,便有了现在正对国权路的南3号门和正对国顺路的西南门的建成和使用,现在这两个校门成了邯郸路上进出学校人流量最大的主要通道,而邯郸路220号倒成了毕业生拍照留念的标志性的校门!</p><p class="ql-block">上世纪70年代前,现在国定路的邯郸路至四平路之间是农田和溪流,国定路一直向北则是农村和军用机场,所以复旦大学西侧邯郸路至政民路之间的国定路上人流稀少。现在旦苑餐厅的位置曾有一个复旦大学标准游泳池,在其国定路侧的围墙上有过一个小铁门限时开放,专供游泳的人进出。游泳池斜对面现在的双子楼位置是曾经的“大灶”,是学生食堂,到了上世纪80年代这个小门对面有了复旦的学生宿舍,国定路上就正式有了大门,当时称之为3号门。双子楼、旦苑餐厅等建成后,这个大门成了复旦大学在国定路上的新大门,大小型机动车进出学校的主要通道─东门。</p><p class="ql-block">除了这些校门,上世纪90年代建成的北区学生宿舍“东方大学城”,在复旦北侧的武东路上有了“北门”;2018年,因为建设轨道交通18号线,复旦大学的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和航空航天与力学实验中心等部门搬迁至北区附近,学校西侧的武川路上又增加了一个校门─西门。</p><p class="ql-block">至此复旦大学邯郸校区的东南西北都有了校门。</p><p class="ql-block">2018/8/4 修改于2025年6月14日</p><p class="ql-block">原文刊载于《上海城市发展》杂志2019年第2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