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包村:是古意与生机酿成的酒

凡 子

<p class="ql-block">2018年的那个夏天,呼和浩特新城区的脑包村忽然成了首府人口中的热词,朋友圈里满是它的身影。某个周末,我循着人流踏入这片传说中的网红村落,原以为只是寻常的乡村景致,却不想在塞北的风里,撞见了一坛由古意与生机酿成的醇酒。</p> <p class="ql-block">村口巨大的岩石上,“恼包村”三个红字刻得醒目,下方一溜小花盆齐齐整整,像是用簇新的绿意铺开迎宾的酒盏。抬眼望去,背景里的建筑物顶饰华美,飞檐挑着湛蓝的天,白云游移时,檐角的铜铃仿佛要随云影轻晃——这是古意封存在砖瓦间的初酿。</p> <p class="ql-block">村域被划分为八个区块:休闲观光的温室、生机盎然的庄园生产区、排列齐整的大棚……每一处都像酒坛里不同的原料,各有各的肌理与故事,只待时光将其酿成韵味。</p> <p class="ql-block">穿过开阔的空地,一座传统中式牌坊赫然矗立,纹路被岁月磨得温润,却依然透着古朴的威仪,像是在无声诉说着村子的过往。此时天格外蓝,云絮轻得像棉絮,飘在牌坊的飞檐旁——这抹古意之上,正浮着塞北独有的清朗生机。</p> <p class="ql-block">最让人醉心的是秀水环岛。石桥弯弯跨在水面,木船悠悠划过碧波,垂柳的枝条垂到水面,搅碎了一湖光影。亭台楼榭依水而建,檐角挂着瀑布飞花,雕梁画柱上的彩绘虽历经风霜,却依旧透着古风。有人说这景致像极了江南,我却觉得江南的柔婉在此多了份塞北的爽朗——水是清冽的,风是干爽的,连垂柳都带着点北方植物的利落,恰似酒中蕴含的刚柔并济。</p> <p class="ql-block">公园内的游船区聚满了人。一艘红色小船载着一家三口缓缓漂行,孩子的笑声落进水里,惊起一圈圈涟漪。远处的亭台楼阁隐在绿意里,白墙灰瓦与苍松翠柏相映,分明是古意酿成的画,却被游人流淌的生机泼上了动态的墨彩。我踩着木质小桥往前走,桥面被游人的脚步磨得光滑,两旁的植被绿得发亮,远处的建筑在蓝天白云下勾勒出清晰的轮廓——这分明是岁月与当下共酿的醇厚。</p> <p class="ql-block">湖边的亭子被绿树环抱着,黄色的小船泊在水面,像是浮着的月亮。喷泉正向上喷射,水流在空中划出银亮的弧线;更远处,古色古香的建筑群错落有致,有人在岸边漫步,有人乘舟荡桨,阳光洒在水面上,碎成一湖金箔。当雾气升腾时,水面浮着薄薄的白纱,小船穿梭在拱桥下,游人坐在船里,看两岸绿树成荫——这朦胧与清朗交织的画面,恰似酒意渐浓时的微醺。</p> <p class="ql-block">湖边的传统建筑屋顶飞檐翘角,色彩明艳得很,像是故意要在绿树丛中亮眼。凉亭里总有人撑着伞纳凉,木制的架子上,牵牛花正开得热闹,紫色的花瓣托着晨光,藤蔓攀延着,把架子织成了花墙。葡萄藤也在架子上舒展,叶子在阳光下透亮——这蓬勃的生机,分明是酒坛里发酵的甜香。</p> <p class="ql-block">村里那座高耸的雕塑,顶部的白色球体在蓝天下格外醒目,底部两侧的金色翅膀像是正要展翅;雕塑旁的喷泉里,牛头造型的雕像正吐着水流,水珠落在池子里叮咚作响。不远处,金色的青蛙雕像和吉他模型随意摆放着,为村子添了几分艺术气——古意的庄重与现代的活力,在此酿成了独特的风味。</p> <p class="ql-block">往深处走,花楸树上挂满了橙色的果实,像小灯笼似的坠在枝头;溪边的木质水车被水流缓缓推动,激起细碎的涟漪,远处的假山石景层层叠叠。岩石上刻着“铭乾洞”,旁边瀑布倾泻而下,水声哗哗——这是自然的古意与生命的生机在共舞。</p> <p class="ql-block">最具烟火气的要数摔碗酒的场地。背景墙上挂满了写着祝福语的小旗子,前方摆着几个大酒坛,坛口飘着酒香。地上堆着碎碗片,阳光一照,像是铺了一地的水晶。旁边的牌匾讲述着两个部落通过摔碗化解恩怨的故事,有人端起酒碗,喊一声“酒喝干,再斟满”,然后将碗狠狠摔在地上——清脆的碎裂声里,古意的豁达与当下的豪情,酿成了一坛酣畅的酒。</p> <p class="ql-block">  从日头偏午逛到暮色初临,脑包村的景致从明亮转向温柔。离开时,回头望一眼村口的岩石,红字在夕阳里泛着暖光,耳边似乎还响着游船的水声、摔碗的脆响,还有风吹过葡萄藤的沙沙声。这片藏在塞北的村落,用古意做曲,以生机为粮,将岁月酿成了一坛醇厚的酒——饮下的是石桥流水的古韵,回味的是花木扶疏的生机,唇齿间流转的,正是北方土地上这方“江南”独有的绵长余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