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风诗韵采石矶

老宝马

采石矶当然不仅有李白,但李白却是照耀采石矶的一颗最亮的星。<br> 人生真的很奇妙,冥冥中常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在暗中导引我们,总有一人、一物或一地,让我们或一见钟情,或日久相知,或终将邂逅,从此情牵魂绕,命运相连,之死靡它。采石矶之于李白,也许就是如此<br> 公元725年,年方25,意气风发的李白,辞亲远游,仗剑出川,去远方寻求一片能大展宏图的新天地。当他乘舟东下,行至当涂,遥望两岸青山,浩浩长江,脱口吟出:“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br> 那时,他绝不会想到,他这片孤帆,终将停驻在采石矶下,一泊千年。<br> 采石矶,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的翠螺山麓。原名牛渚矶,相传古时有金牛出渚的故事而得名。三国东吴赤乌年间,因僧人掘井得到五彩宝石而更名为采石矶。采石矶山势险峻,风光绮丽,被誉为“长江第一矶”。<br> 李白一生曾七至当涂,数登采石矶,揽景怀古,纵酒放歌,在此写下50余首诗歌。这里,是他一生中赋诗最多的地方。最终,他的生命也定格在这里。 走进采石矶,这里处处都有李白的印记,也处处镌刻着对李白的怀念。<br> 万竹坞,竹影婆娑,绿意沁人。离采石矶不远有慈姥山,李白见山上翠竹而作《慈姥竹》一诗。“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不学蒲柳凋,贞心尝自保。”岁月悠悠,万竿绿竹,依然随风摇荡着诗人的豪放不羁和清白坚贞。<br> 谪仙园内, “铁杵磨针”、“桃花潭送别”等几组李白故事的雕塑,点缀在小桥亭台之间,时时唤起人们对李白的回忆。<br> 李白纪念馆,国内外各种版本的李白诗集,700多幅名人书画,数百件历史文物、研究资料,都在悄悄告诉你:李白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历史的,也是现代的。<br> 太白楼是对李白最豪华的纪念。楼高三层,背山临水,金碧辉煌,巍峨壮丽。楼内李白雕像昂首挺胸,神态飘逸,据说是由金丝楠木雕刻。 “自公一去无狂客,此地千秋有盛名。”生前坎坷蹭蹬,四处飘零的李白,绝想不到死后会有如此巨大的殊荣。令人嗟叹的是,死后堆积的万丈荣耀,又怎及得上生前的一寸欢喜。<br> 联璧台旁,双臂展开的李白雕像,凌空欲飞,飘飘似仙。传说李白曾在石上饮酒,醉意朦胧,跳江捉月,然后骑鲸上天,所以这里又名捉月台。据说这里也是全国著名十大赏月佳地之一。千年已过,那一轮曾经照耀过唐朝的月亮,一次又一次升起在天空,望月怀远中,我们依然能沐浴到李白诗歌明月般的光辉。<br> 横江馆内,茶香四溢。昔日的渡江驿站,从山下迁建于此,改成了茶舍。“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横江词•其二》)唐开元年间,李白欲渡江前往历阳,被风涛阻隔,心情抑郁,写下著名的《横江词》六首。重读此诗,我们依然能体会到他当年人生难渡的万里长愁。<br> 山上有李白衣冠冢。墓冢青石垒砌,松竹环绕,寂寞宁静。其实,《旧唐书》中,曾明确记载李白晚年依附于当涂县令、他的族叔李阳冰家中,后病死于当涂。在距离采石矶26公里的当涂大青山下,也有李白真实墓在。当地谷氏一族,为李白守墓49代,长达1200年,被传为美谈。可奇怪的是,时至今日,仍有人执着地相信李白是酒醉跳江捉月而死,死后骑鲸升天。其衣冠被渔人捞起葬于采石江边。这也就是李白衣冠冢的由来。<br> 李白的一生,原本就是一首潇洒飘逸的诗。也许只有这样的死,才更符合一种诗性的浪漫;才能让人们对李白的热爱,在想象中化作一种可见的神奇。一缕风过,翠竹轻摇,几声鸟鸣,抚慰着江上李白不死的精魂。<br> 一个诗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得到人们的喜爱;无论哪个朝代,都被人怀念。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人能有此殊荣。这不仅是诗人的伟大,也是这个民族的精神基因使然。他的豪迈和才华征服了每个时代,他的浪漫与悲情走进了无数人心,他的诗歌也因为承载了人们对个性、自由与美的追求而穿越了历史。<br> 三台阁是采石矶的最高处。登阁远眺,云水苍茫,江山胜景,扑面而来。远望群山连绵,田野辽阔,泻绿溢翠;脚下大江奔流,浩浩汤汤,从天而至;江上风帆来往,日夜不停。“浪花淘尽英雄”的震撼,“千古诗魂,系于一江”(余秋雨《三台阁题记》)慨叹,历史的厚重,山水的灵动,还有一路上那颗伟大诗魂带给你的感动与崇敬,挟着浩浩江风,拂过你的面颊,也拂过你的心灵。<br> 夕阳西下,暮色中的采石矶如一位老者,默默诉说着千年沧桑,而长江水依旧奔流,带走时光,留下永恒的诗意。江山如画,岁月如歌。 (图片来自网络) 三台阁远眺<div> 2025.06.13</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