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边地其实是胜地3:马胖鼓楼</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三江县的马胖鼓楼是一座极具侗族特色的侗寨鼓楼,2006年被评为第6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与程阳永济桥不同的是,马胖鼓楼旅游开发不厉害,整个寨子基本保留原生的状态。但在马胖寨子里看到一个不好的趋势,就是有些原住民盖房完全摒弃了传统,如汉族一样起砖房贴着瓷砖,与周边侗寨风格的建筑极不协调,很煞风景。</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马胖鼓楼,第6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通往鼓楼的台阶</p> <p class="ql-block">鼓楼内的梁架结构</p> <p class="ql-block">涂鸦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牌</p> <p class="ql-block">马胖鼓楼对面的重檐顶戏台,与马胖鼓楼相得益彰,但紧贴旁边的民房与戏台极不协调。</p> <p class="ql-block">马胖鼓楼建在一个坡上,鼓楼对面是个老戏台。侗族的鼓楼是公共活动场所。侗族人不串门,大家在鼓楼中交流和议事,解决村中的问题,因而每个寨子都有鼓楼。妇女们带着孩子、要摘的菜和针线活到鼓楼来,边聊天边做事情。冬天村民到鼓楼闲坐时自带柴火,边烤火边聊天,烧不完的柴火就留在鼓楼里,鼓楼里总有些柴火供来闲坐的人用。鼓楼也是公共信息的发布地,村里公共活动的开支、外村庆典活动的邀请等,都在鼓楼张榜公告。鼓楼的社会功能成就了侗族独特的民风、民俗、文化、规矩和伦理认知,形成了侗寨较为有效的社区自我管理模式。</p> <p class="ql-block">琴瑟村的文化庆典邀请信,贴在马胖鼓楼</p> <p class="ql-block">走到寨子里面,可以看到侗寨的老屋以及原生态的侗族生活。因为地方小,房屋盖的逼仄,因坡而就,全木结构。侗族寨子里并非每座房子前都有水塘,可能每几座房子共享一口水塘。除了鼓楼,水塘边也是方便村民交流的好地方。闲时,人们傍着侗屋的栏杆,端着饭碗,隔着水塘同对面及左右邻居聊家常,是侗寨的一道风景。此外水塘可以养鱼,一把青草扔进塘里,引来群鱼争啄。水塘更重要的功能是方便取水灭火,具有灭火功能。侗屋是栏杆式建筑,浪漫一点设想,凭栏处,天上一轮明月,塘里一轮明月,微澜或鱼跃时,塘里月儿细碎,慢慢又归完整,与天上的月对看。 </p> <p class="ql-block">屋前的水塘,有养鱼、储水、灭火等多项功能。</p> <p class="ql-block">寨子和寨子里的小鼓楼</p> <p class="ql-block">鼓楼边空地的晒稻,稻束如盛放的花般灿烂</p> <p class="ql-block">老婆婆在整稻穗、晒稻子</p> <p class="ql-block">稻穗如花束</p> <p class="ql-block">依山而建的侗寨</p> <p class="ql-block">马胖鼓楼内的柱子</p> <p class="ql-block">马胖的寨子依坡沿河而建,全木的侗屋古旧庄重安宁。鸭子和鹅在塘里游弋,鸡栖息在大树上。在寨子里闲走,一位穿红衣的女孩子刚洗完头,在二层的栏杆旁正梳着乌黑的长发;有一家人在门前正用竹制大蒸笼蒸米酿酒,米酒从细竹管里流到桶里,空气里散着淡淡的酒香,寨子里充满了侗家烟火气,很原生态的样子。感觉不好的,是马胖村里、河里生活垃圾满目皆是。</p> <p class="ql-block">传统烧锅酿酒,有利刃的工具放在鱼篓里,用着方便,又不伤人</p> <p class="ql-block">新鲜稻杆编的幼儿玩具</p> <p class="ql-block">栖在大树上的鸡。侗寨的鸡有很强的飞翔能力,扶摇直上树杈上时,不由得让人把它们看成飞鸡。</p> <p class="ql-block">过街亭</p> <p class="ql-block">挂在村庙顶上的装饰,全是手工做的。</p> <p class="ql-block">马胖鼓楼边的小河</p> <p class="ql-block">从三江县有时坐不到直达马胖的车,但不要紧,到河西先坐上到八江的车,再转去马胖的车就行,车挺多的。从马胖回三江有直达车,车也挺多的。因为时间和公共交通不便等关系,我们没有去独峒侗寨,留下了遗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百度百科对马胖鼓楼的介绍:</p><p class="ql-block">修建此楼的工匠雷文兴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侗族建筑师,他在既无图纸,又无计算仪器的条件下,用一把曲尺、一杆竹笔,在用半边竹杆做成的“丈杆”上绘图。经师徒12人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使从不同角度向主柱和边柱斜穿直套的卯眼和榫头分毫不差,充分体现了侗族建筑艺术的高超。</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