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交河城,位于吐鲁番城西约10公里的雅尔乃孜沟两河床之间的台地上,是西汉前姑车(车师)国的国都。这里四周环水,对面是悬崖绝壁,自身则是一块长1750米、宽300米、高约50米以上的粘泥土。古人因地制宜,“挖”出了一座雄伟的城池。城池四周高约30米,城内主要街道两道仍是城墙。这个6500人的国家,城内最多时住1000人,建成如此雄伟之城,废墟后因“无用”得以保存至今。交河故城是当今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得最完整的生土建筑城市。</p> <p class="ql-block">交河故城建于公元前2世纪,由姑师(后称车师)人开创和建造,因两河绕城相交而得名。它是丝绸之路东天山南麓吐鲁番盆地的重要中心城镇,在南北朝和唐朝达到鼎盛,14世纪元末察合台时期因连年战火而损毁废弃。城内建筑遗址面积约为22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城址功能分区大致包括居住区、衙署区、仓储区、寺院区和墓葬区几个部分。这里曾经繁华,如今却是一片荒凉的沙漠景象,古老的土塔和残垣断壁散布其中,晴朗的天空下,稀疏的沙土覆盖着地面,给人一种荒芜和古老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南门遗址位于故城南端崖壁上,门道为东西向。现存阙口宽约6.8米,门道长约11米。北侧生土门壁高14米,存有2处拱顶壁龛遗迹。南侧门壁高5.2米,有4处拱顶壁龛遗迹。门后有高6米用于防御的挡壁,内有院落、墙体和台基。南门向内直通中央大道,外与南界道路相联,是交河城最主要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生土建筑是指主要用未焙烧而仅作简单加工的原状土为材料营造主体结构的建筑。这种建筑方式让交河城的建筑与周围的沙漠环境融为一体,表面粗糙,呈现出自然风化的痕迹,给人一种荒凉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城内所有的街巷通道没有窗户,民居庭院均由土墙包围,若干户形成一个坊曲,穿街走巷,再拐入坊曲,才能找到民居住户的院门。这样的设计既保护了居民的隐私,也增强了城市的防御能力。</p> <p class="ql-block">在一片干燥的沙地上,一丛绿色的植物顽强地生长着,与周围的荒凉形成对比。这些植物在恶劣的环境中展现出生命的坚韧,即使是在这样的废墟之中,也依然有着生命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中央大街长340米、宽8至11米,两侧围墙高3.5至4米、厚1.5至2米。大街北端连接中央大塔,再往北为寺院、塔林等,最北端为墓葬区;大街南端连接高台寺庙,再往南为南部居民区。这条大街贯穿了整个城市的南北,是城市的重要交通干线。</p> <p class="ql-block">大型院落区位于城址台地南端,面积约4.9公顷,包括若干院落遗存,建筑物多以“压地起凸法”建造,地下挖深达5米左右。建筑一般分为屋顶、居室和地下窑洞三层,遗存包括院墙、隔墙、窑洞、壁龛等。这些院落曾经是居民生活的场所,如今只剩下残垣断壁,诉说着往昔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次干道位于中央大道以东,是南起南门大道北端、与中央大道平行至东北小寺的道路,向北依次穿过官署区、仓储区、居住区、寺院区,北段平直、南段曲折,为纵贯全城的第二条大道。路宽约2~2.5米。这条道路连接了城市的各个功能区,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交河故城的建筑大多采用“减地留墙”的方式营造,从生土层向下掏挖形成房间、巷道等空间。墙体上开凿出的拱形门洞等,都是交河故城建筑的典型特征。在故城中,类似这样由生土墙体围合、有门洞相通的建筑单元分布众多,它们共同构成了故城的整体布局。</p> <p class="ql-block">在一处古代遗址中,石块堆砌成的结构错落有致,中间有一个拱形开口,背景是广阔的沙漠和远处的山脉,天空阴沉。这样的遗址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p> <p class="ql-block">在一片荒凉的废墟中,建筑物残垣断壁,沙土覆盖,天空灰蒙蒙的,给人一种荒芜和历史沧桑的感觉。这样的场景让人不禁思考,曾经的繁华为何会变成如今的荒凉。</p> <p class="ql-block">衙署区处于整座城市较居中的位置,规模宏大、主次分明,为地上、地下双层建筑,地上建筑已大部损毁,地下庭院保存完好,宽敞明亮。独立窑洞区作为其附属建筑,兼具仓储、兵营等功能。这里曾经是城市的权力中心,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诉说着往昔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交河故城附近的杨树林是一道独特的自然景观。杨树高大挺拔,排列有序,在广袤的戈壁环境中显得生机勃勃。尤其是在秋季,金黄的树叶与周边的黄土、蓝天形成鲜明对比,色彩斑斓,极具视觉冲击力,为这片古老的土地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