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浩街小记

REIVIRK

石路街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被称作“百年石路”。旧时的石路地区原本是苏州的外码头,作为连接苏州和外来商业的集散地,自古商贾云集;又是清末民初阊门外商业区“三路一街”(大马路、横马路、石路和上塘街)的组成部分之一,由清末洋务派盛宣怀(即留园园主)所辟,以石子铺成路面,故名“石路”。<br>现在石路是汇聚了石路国际商城等30余家大中型商贸服务企业的现代化商贸中心。 阊胥路神仙街口有一组八仙群雕。系1999年南浩街、神仙街改造时所建。 <p class="ql-block">承建单位有文字说明:</p><p class="ql-block">民间传说中的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八位神仙修成正果,神渔广大。</p><p class="ql-block">八仙群雕作为南浩街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寓寄南浩街的各行各业各家各户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各显神通,大显身手,使事业兴旺发达,家庭和睦殷富,社会健康进步。</p> 南浩街与神仙街口的神仙庙。 神仙庙(又名福济观)已有近千年历史,因阊门内下塘原址已毁,移建于此。 从阊胥路到南浩街东西向,长130米,称为神仙街。1999年4月开通。 与神仙庙不远,隔南浩街我看见一幢小楼下有一块石碑:葫芦庙旧址。 现场只有这块石头。1998年改造南浩街时,仿照《红楼梦》第一回中甄士隐居住在阊门外葫芦庙这一情节,设置了“葫芦庙遗址”的景点,并将新辟之街定名为“葫芦街”。 山塘街上的普福禅寺,据红学专家秦兆基、朱子南考证,就是葫芦庙。 南浩街一线有比较重要的六个水码头,这是神仙庙前的万人码头。 万人码头,原为“犯人码头”。清代江苏臬司主管着一省的司法,官署设在“苏州府”。省内刑事案件中的大案、上诉案件中,已经判处了斩监候的罪犯,都要上解苏州“过堂”复审,故这一码头被叫做“犯人码头”。近百年来,该码头逐渐变成了商用码头。百姓为了避邪,用苏州话的同音,改“犯人码头”为“万人码头”。 1999年,南浩街重修万人码头,并且在码头增建了一座石牌坊。石牌坊上联:“三吴明清第一街,水陆两旺,驰誉五湖四海”;下联留白,给人留下无尽的遐想。 南浩街原名南濠街,因阊门以南护城河称为南濠而得名,后讹“濠”为“浩”。民国《吴县志》称南濠大街,《苏州城厢图》、《吴县图》《苏州图》均标南濠街。苏州明代文学家都穆、杨循吉曾家居于南濠街。 明清时期就是繁华商市,并建有多处会馆公所。阊门内外、南北濠、上下塘、山塘、枫桥,都是繁盛的商业区,清人纳兰常安《宦游笔记》中记载:“凡南北舟车,外洋商贩,莫不毕集于此,居民稠密,街弄通隘,客货一到,行人几不能掉臂,其各商大贾,自为居停。”南濠街毁于咸丰十年。同治、光绪年间商市略有恢复。 1998年南濠街全面改造,沿街两侧重建仿古商业门面房,并配置“南濠十八景”,此为“阊门诗画廊”。 官宣“诗画廊”的立意主旨、诗画内容与意义。 清代画家徐扬的《盛世滋生图》长卷。描绘出清乾隆年间阊门一带商市热闹景象:吊桥上人流如潮,桥下运河中帆樯林立;夹河两岸,店铺鳞列,万商云集,盛况可见。 (左)清 • 鲁超 减字木兰花 重泊吴阊<br>锦帆行处,系艇当年垂柳树。渔火江枫,霸业消沉向此中。似曾相识,烟寺晚钟霜浦笛。唤起离情,知隔云间第几程。<div><br></div><div>(右)金天翮 阊门<br>花草吴宫代已更,坊厢爱说旧时名。</div><div>剑埋宝气人埋玉,花照高楼日照城。<br>握算笑看郎卖绢,数钱厌听女弹筝。</div><div>痴儿那解人间事,日向仓桥跨马行。</div> (左)明 • 唐寅 阊门即事<br>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div>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br>五更市卖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div><div>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div><div><br></div><div>(右)清 • 杜绍 雨泊吴阊送春<br>吴宫花老泪胭脂,点点残红堕晚枝。</div><div>自是东风无著处,本来西子有归时。<br>锦帆冷落青帘舫,玉管阑珊《白苎词》。</div><div>双桨绿波留不住,半塘烟雨柳如丝。</div> (左)明 • 伊乘 雨经长荡夜归阊门<br>钓桥通郊俯清流,月照珠帘卷画楼。<div>醉里笙歌喧夜市,千家灯火似扬州。</div><div><br></div><div>(右)明 • 屈大均 阊门曲<br>姑苏台上柳花开,飞落西施碧玉杯。</div><div>一自吴业春宴罢,宫莺衔过若耶来。</div> (左)唐 • 白居易 登阊门闲望<br>阊门四望郁苍苍,始知州雄土俗强。<div>十万夫家供课税,五千子弟守封疆。<br>阊闾城碧铺秋草,乌鹊桥红带夕阳。</div><div>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br>云埋虎寺山藏色,月耀娃宫水放光。</div><div>曾赏钱唐嫌茂苑,今来未敢苦夸张。</div><div><br></div><div>(右)元 • 顾瑛 泊阊门<br>枫叶芦花暗画船,银筝断绝十三弦。</div><div>西风只在寒山寺,长送钟声搅客眠。</div> 在明代,外来官员乘船到苏,由北码头上岸,久而久之北码头成为官员专用码头,百姓只得另建一个码头,称“子码头”。曾有某皇太子曾在此登岸而称“太子码头”。 林则徐禁烟纪念地<div>林则徐曾于道光三至四年(1823-1824),在苏州任江苏按察使,道光十二年至十六年(1832-1836),任江苏巡抚,在苏州任职先后近七年。<br>清道光年间,苏城内外鸦片泛滥,林则徐上奏朝廷,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禁烟运动。同时,他经常私下访察,收缴鸦片,终于苏州的鸦片泛滥得以控制。</div> 林则徐 赴戍登程 口占示家人<br>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br>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br>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br>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br>1842年,林则徐被遣戍新疆伊犁,在西安与家人告别时,做了题为《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七律二首,诗人气概昂扬,明确表示:纵是被贬遣戍,只要对国家有利,不论生死,也要去干;岂能因为个人祸福而避后趋前。此时此境诗人深怀忧民之心,忠君之意,难忘报国。 “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人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br>这是林则徐在虎门销烟时义正言辞的话。他对残害清朝国民的外国鸦片商深恶痛绝,面对一箱箱的鸦片他恨不得把它们立刻化为灰烬。 这里的“姑苏名人馆”是南浩街十八景之一。苏州名人很多,这座名人馆里洋洋洒洒陈列了数十人。馆前还有一条“名人街”。 明代就有两位名士住于此街。一为杨循吉(1456-1544),字君谦,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授礼部主事,31岁因病致仕。<br>一为都穆(1459-1526),字玄敬,弘治九年(1496)进士,官至礼部郎中,加封太仆寺少卿致仕。 只是这个馆太小,又暗,难以看清文字内容。环境也非常局促,隔壁就是清洁站,清理卫生的工机具堵塞在门口,馆内杂物随地可见。 我只能转到南新桥上拍了一张名人馆的外景。 南浩街南新桥西堍的金阊亭,也是“南浩十八景”之一,1998年南浩街实施街坊改造时建造。 汉武帝时,朱买臣被任命为会稽太守后回苏州,当时他没穿着官服张扬,住在阊门附近的旅社中,一些当地方官吏有眼不识泰山,竟然“与买臣争席”,不得已“买臣出其印绶”表明了身份。事后,这些官吏为表示对刚上任的顶头上司谢罪之意,便凑钱在阊门事发地点造了一座亭子,名为“金伤”。由于地近阊门,后来便谐音为金阊了。古书中都写作金昌,这就是金阊亭的由来。 上世纪50年代后,商店陆续改为仓库,南浩街街市冷落。1998年南浩街实施全面改造,路面改铺花岗石,两侧沿街建有仿古商业门面房,街西建有11幢居民住宅楼的南浩花园。 我从南新街隔外城河看南浩街临河风光,舒心悦目。 万人码头 太子码头 诗画廊 神仙庙 过了南新桥,先沿着金门路游览了金门。 金门是苏州最年轻的城门,也是唯一一座中西合璧、带着罗马式风格的城门。 历经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霜陪伴,金门已然是个地道的苏州人了。 南新街是一条商业街。我走过的时候,商店都关闭着,路人游人都很少见到。 一路看看对岸南浩街的风景,回头看看南新街的沿岸, 来到南新街北端的运河文化公园。 与山塘街朝宗阁遥遥相望。 南浩街北首阊胥路口的蔡伯像。基座上有文字:<div>泰伯“让国”历来受到传颂、称道。泰伯与弟仲雍离国来到江南后,帮助改变刀耕火种,传授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数年之内,民人殷富,渐成部族,推泰伯为首领,建立了江南第一带有部落性质的国家,号“勾吴”。为祀吴国始祖泰伯,东汉初在门外建造了泰伯,五代吴越时迁阊门内下塘。</div> 从吊桥(虹桥,钓桥)上看到南浩街上的状元亭。 状元亭也属南浩十八景之一。 沿岸边转到“鲇鱼墩公园”。 占鱼墩公园。位于阊胥路上塘街口,因巷里有个土墩,形状很像鲇鱼,故巷名称“鲇鱼墩”,昔日老苏州不食青鲇鱼,最初鱼商不知,只得把卖不掉的青鲇鱼堆放在这个土墩上,渐渐地取名为“鲇鱼墩”了。史上曾是阊门外商业繁华之地,现在也是石路的繁华中心。 园中主要的景点:“一石、一像”。“一石”用景观石刻录《红楼梦》开篇之文字:“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展现了阊门地区的历史变迁。 “一像”是盛宣怀铜像。 铜像基座上的文字。

南浩街

码头

苏州

石路

南濠

神仙

鲇鱼

林则徐

泰伯

鸦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