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来到北京保利剧院,观看由荒友、学弟克明创作的音乐剧《金色的胡杨林》。当序曲响起,大幕徐徐拉开,熟悉的金色千年胡杨林背景跃入眼帘,我们很快就投入到剧情之中。全剧以时间为纵轴展开了三段历史故事,第一段,2000多年的张謇出使西域,大将卫青在此送别,将一箭头射入胡杨树干;第二段,250年前历经千辛万难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东归于此,为清廷安置;第三段,为发展中国航天将酒泉卫星发射基地设于此,土尔扈特部民众识大义搬离家园到更边远地区。金色的胡杨林一直是最忠实的见证,而胡杨林那坚韧不拔、宁枯不屈的顽强品格也激励鼓舞着世世代代的人民。我不禁回忆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多次来酒泉基地执行卫星发射任务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1983年秋季我首次来基地执行发射任务。条件很艰苦,连用水都有限制,每人发了一个“卫的罗”(一种上口大,下底稍小的桶),当水管有水的时候,去把桶接满,作为一天的洗漱所用;工作的试验厂房条件也达不到精密卫星相机调试的环境要求,无形增加了我们工作难度,让我们隐隐有些担忧。然而,傍晚我们在营区野外散步时,一眼望到远处的金色胡杨林,一下子震撼到我们。几千年来在这片蛮荒的土地上,胡杨林就这样倔强地守候着。特别是休息日去烈士陵园祭奠时,我望着那成片的墓碑,绝大多数都是二十几岁的年轻战士,为了锻造绝顶神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埋骨岂需桑梓地,人生处处有青山”是他们真实的写照。我们怎么能够不把航天神眼铸造得更锐利呢?</p><p class="ql-block"> 在试验厂房,对卫星相机进行全面调试、测试,以验证经过几千里运输后相机各项性能指标的稳定性。在进行动态照相时,经判读发现照片的动态分辨率与在北京测试结果相比有所降低,分辨率是相机最重要的技术指标之一,需要马上解决。现场展开专题研判会,经数据比对,分析研究,认为是: 镜头前的扫描棱镜转动与胶片发生了不同步而引起的。但为什么会不同步呢? 进一步分析判断是: 基地的干躁气候湿度只有不到30%,远低于北京的湿度,导致控制棱镜的阻尼器阻尼值变化,进而使分辨率降低。需要採取措施来改进。我们写好了操作细则,接下来全靠人工来操作了,工人技师陈师傅拿着他早已准备好的专用工具,戴好老花镜,沉稳地来到相机前,开始动手。我给他当助手(二岗),眼见陈师傅熟练地拆开相应零件,凭手感进行调整,到位后进行测量,正好是规定的最佳阻值。(同北京的一丝一毫不差)这技艺,这功夫,充分体现大国工匠精益求精之素质。操作完成,卫星总设计师王院士来到相机测试间,详细询问分辨率下降的前因后果,肯定了我们的作法。并且在现场一同参与最终的动态分辨率测试,结果良好,完全恢复到北京时的水平。王院士要求我们写好“分辨率降低故障技术、管理双归零报告”,并且继续关注以后的状态。</p><p class="ql-block"> 最终,卫星取得圆满成功,相机分辨率完全满足指标要求。一阵掌声将我的思绪拉回剧场,剧目已近尾声,舞台背景那金色的胡杨林前面高高耸立起火箭发射塔,三干年的守候,只为等待今日的相逢,胡杨精神与航天精神真可谓是一脉相通的。</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额齐纳旗所在地)执行任务</p> <h3>在卫星发射基地整星竖直转场</h3> <h3>火箭载着卫星点火发射</h3> <h3>在基地的戈壁滩上留个影</h3> <p class="ql-block">基地旁边的额齐旗蒙古包前留影</p> <h3>风华正茂</h3> <h3>新型测绘相机进行飞机航拍试验</h3> <p class="ql-block">技术讨研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