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美篇号码:12236587</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美篇名称:蔷薇</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 李叔同故居纪念馆坐落于天津河北区海河东路与滨海道交口,占地4000平方米,分为园林和故居两部分。园林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由太湖石假山、人工湖、纪念亭和凉亭等组成。故居占地1400平方米,由四组院落、48间房屋组成,传统砖木平房结构,呈“田”字型格局,凝重而庄严。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 虽说我多次来过李叔同故居纪念馆,那都是陪着朋友看看,因而许多具体的内容记不住,只知道名曲《送别》是他作词,所以这次和先生一起参观学习,一定要仔细观看!</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 李叔同,名文涛,字息霜,原籍浙江平湖,(光绪六年)1880年10月23日生于天津。8岁熟读四书五经,13岁就博览群书过目不忘。大师酷爱文学、艺术,擅长书法、绘画、音乐、篆刻,多才多艺,是中国近代史上颇有影响的人物,他是近代史上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一生在音乐、戏剧、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等诸多文化领域中都有较高的建树,先后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 据解说员讲解在1918年,李叔同从杭州虎跑寺剃度为僧,出家后精修佛教律宗,弘扬佛法,成为一代高僧,他生于乱世,亲眼目睹内忧外患,国事日非,无力回天,终于心灰意冷,皈依佛门,法号弘一,世称弘一大师。从此,中国艺术界少了一个艺术家李叔同,中国教育界少了一个教育大师李叔同,佛学界多了一位高僧弘一法师。也许,执着时是惊才绝艳的李叔同,放下后则是高僧弘一法师。 </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 “ 进士弟”是悬挂于李叔同故居门楼上的一块牌匾,记载了李氏家族曾经拥有过的显赫地位和富贵荣耀,李叔同的父亲李世珍(字筱楼)系同治四年(1865)进士,曾任吏部主事。李叔同3岁时,李世珍举家搬迁至此。</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 据讲解员介绍得知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李叔同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创先河。</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 1906年李叔同考入东京美术学校,系统的学习西方美术理论及绘画技法,随后又学习了水彩画技法,然后创作出《沼津风韵》、《山茶花》等优秀作品,是中国最早的水彩画作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 1911年(辛亥清宣统三年)春天毕业,毕业时创作的自画像,具有很强的印象主义风格,笔触细碎,用色大胆创新,注意光色的表现,极具个人风格。32岁偕日本妻子回国抵沪,在直隶高等工业学堂任图画教员,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春节演出的话剧《茶花女》,是中国人上演的第一部话剧,李叔同在剧中扮演女主角玛格丽特。后来,他还曾主演独幕剧《生相怜》、《画家与其妹》和改编自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话剧《黑奴吁天录》。李叔同的演出在社会上反响极大。李叔同的戏剧活动虽如星光一闪,但照亮了中国话剧发展的道路,开启了中国话剧的帷幕。</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 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同时也是在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老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 出家前的五六年间,他还有30余首歌词问世,这些作品,通过艺术的手法表达了人们在相同境遇中大都会发思想情绪,曾经风靡一时,他是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作词的《送别歌》,历经百年沧桑,唱响祖国的大江南北,成为经典名曲。</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 李叔同的诗词在近代中国文学史上同样占有一席之地。他年轻时,即以才华横溢引起文坛瞩目。客居上海时,他将以往所作诗词手录为《诗钟汇编初集》,在“城南文社”社友中传阅,后又结集《李庐诗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 出家前夕,他将清光绪二十六至三十三年(1900-1907年)间的20多首诗词自成书卷。其中就有《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哀国民之心死》等不少值得称道的佳作,表现作者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 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致,作为高僧书法家,弘一与历史上的一些僧人艺术家存有差异,如智永和怀素,尽管身披袈裟,但似乎他们的一生并未以坚定的佛教信仰和恳切实际的佛教修行为目的,他们不过是寄身于禅院的艺术家,“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知”,这完全是艺术家的气质与浪漫,是二十世纪中国十大书法家之一!</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 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度众生出苦海,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 1931年,弘一大师写成《清凉歌集》,《山色》《清凉》《天心月圆》,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感觉。《祖国歌》是李叔同根据民间乐曲《老六板》填词创作的一首爱国歌曲。</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 金石无今古,艺事随时新,如如实相印,法法显其真,这就是弘一大师李叔同的印艺观念。品读他的篆刻作品,风流潇洒而不失拙朴之气,不仅可以欣赏到大师摹古烁今、极于无相的艺术襟怀,还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的人生抱负、生活追求、读书情趣和治学精神。</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 李叔同是中国近代文化艺术领域的全才。在篆刻方面,他继承传统,兼容并蓄、形成独特的风格,为篆刻艺术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成功地吸取了古玺汉印的平正和雄健,刀法上成功地应用坚涩的切刀,来表现秦汉风貌,以其古朴雄健的风格有别于皖派诸家的柔美流畅,有阳刚之气,显现了他深厚的精神内涵,他是中国迄今为止独树一帜的篆刻家。他一生篆刻了大量印章作品,并辑为篆刻集《李叔同印存》,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资料。</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 李叔同(弘一大师)自幼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爱国、自省、自律、仁爱精神的熏陶,三十九岁出家后,仍心系国家,倡导“念佛不忘救国”、“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受到世人景仰,他重视言传身教,学律勤勉,持戒精严,被称为“出家的儒者”,以厚重的人格力量教育和影响世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 李叔同(弘一大师)有感于当时佛门戒律废弛,依托博学的才识和超人的智慧,研究、弘扬戒律学,研读许多书籍,修订律典,找回并延续了自南宋以来湮灭 700余年的南山律宗,被尊为“律宗第十一祖师”。《禅灯梦影》是大师佛学近三十篇的经典佳作,其中还包括大师提笔一生中的处世格言、演讲稿、诗词、散文、信件…1942年10月13日,62岁的弘一法师李叔同在泉州晚晴室圆寂。</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 李叔同酷爱养猫,把自己家的地址称为猫部。年幼时其它同龄的孩子玩耍,但他偏偏喜欢与猫进行深入的交流,而后出国留学,无法将猫带在身边,只能拜托家人照料。远在东京的他,频繁拍电报回家,只为问一句“猫安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 都说身在异乡的学子,最惦念的是家人,可在他这里,似乎猫更为重要。当然从十几岁开始养猫,多年感情积累,猫们早已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伙伴,或许是在国外留学的缘故,他将对猫的小爱,扩展为对所有动物的大爱。现如今纪念馆中养猫达十几只左右,每只猫都不怕人,喜欢让游客抚摸,在这里可以过足撸猫的瘾!</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 按说最早的表情包是1982年9月19日出现的。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法尔曼,造出两个表情符号:“-)”和“-(”表示玩笑或严肃。从此人类不可遏制地迸发出制造表情包的热情和力量。1986年,一种新的表情符号诞生:“(^_^)”,看起来貌似笑脸。1999年,雅虎公司设计新的表情包:各种各样的表情都在一张阳光黄的圆脸上,随后这一表情包作为动态表情被加入各种聊天功能,直到2003年,QQ自带的黄色小圆脸表情包上线。</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 弘一大师李叔同在1909年就自己创建发明了一种漫画,用同学曾孝谷的姓氏创作“曾”字表情漫画,后刊登于1912年4月7日的《太平洋报》上,这可以说是表情包的始祖吧。</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 天津是李叔同的故乡,见证了他青少年时期的美好时光和人生历程,他一生辉煌的成就得益于津沽大地深厚文化底蕴的滋养,作为他的同乡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 李叔同(弘一大师)是一位享誉国内外的中国近代具有传奇色彩的杰出人物。他在俗及出家后所表现出的知难而进的坚定信念和顽强精神,崇高的道德情操,完整的独立人格,深邃的哲学思想,强烈的美学追求,严谨的治学风范,卓越的言行统一观,深得人们的景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 走进李叔同故居,名曲《送别》便一直回响在耳畔:"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走进李叔同故居,浮躁的心会平静下来,使人感觉到清凉,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享受,故居纪念馆,只是百年天津的一个缩影,它的面积不大,但蕴涵的文化底蕴是无穷的,是子孙后代的一笔宝贵文化遗产,在故居纪念馆参观学习收获满满,物超所值!</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