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卷云舒的美篇

云卷云舒

<p class="ql-block">磕头</p> <p class="ql-block">网络昵称:云卷与舒</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05820750</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网络</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每到除夕至初五,对于我最烦劳的事情莫过于“磕头”,这是对长辈一种迎来送往的礼节。除夕之夜,供上家谱,为画上的那几位不甚了了的“画中人”下跪、磕头!午夜的鞭炮齐鸣,饺子与丰盛的菜品有序地罗列在饭桌上。望着那嗅觉已经感知了,飘来香味的一切,不隐世事的我,实在是忍耐不住那已经被爬到了嗓子眼的馋虫的怂恿着,上手拿一个饺子。母亲迅速用筷子,敲打了一下我的手,“还没磕头呢!”我悻悻地站到了地中央,跟经年一样,在大哥的带领下,站成一排。依次磕头。先是爷爷奶奶。平日不苟言笑的爷爷,此时此刻的脸上却浮现了可爱的笑容——深深的抬头纹展开了,而那张脸上的褶皱倒是象滑道上的折叶被紧紧地推靠在一起!接着,奶奶把装有一元钱的大大的红包,按着我们兄弟们磕头的顺序,送到我们每个人的手上</p> <p class="ql-block">我们如此这般地给爸爸妈妈磕头,完事了。爸爸一挥那只常年挥锹舞棒,满是老茧的大手:“都起来吧!”我们知道,没有红包!便都飞奔到自己的座位上,拿起筷子,开吃!初一的早上,大伯按例来给爷爷奶奶拜年。我们又给大伯与大娘如此这般的磕头。大伯象爷爷一样地笑着,大娘象奶奶一样地递给我们每人一个装着两元大钞的红包。接下来的日子,便是七大姑与八大姨们陆续的登门,我们开始小鸡啄米似的迎来送往!值得安慰的是,都有不菲的收入……当时幼小的心中,常常不平于:同样是磕头,爸爸妈妈为什么不给钱?这可能就像偶尔呵斥我们时的口头语:“我是你爸!”“我是你妈!”</p><p class="ql-block">无它!</p> <p class="ql-block">今天,老师在课堂上放了一段视频:“人民养育我,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是救人者被抢救过来后,第一次接受采访时的语言:救完前四个人的时候,这个时候我妈在岸上,她非常激动。她已经看出来我力竭了。其实我当时的那个状态,站都站不稳了,大口大口喘气!我妈就跟我说:“你上来,你再不上来的话,咱们自己的命都可能保不住了。你若是不上来,我就跳下去!”我感觉这个时候我妈妈需要我,那最后一名群众也需要我。怎么说呢?也是抱着一种态度吧!就是说我可能回不来了,然后我就哭,就给我妈跪下了(磕头——画面上),我说妈我是军人!(英雄哽咽)我说,我说,我说请你让我再救一个。其实我妈我妈,我妈当时的心情我也没考虑到,后来我看视频我妈一直在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为英雄事迹震撼,我更为磕的那个头而思绪萦绕……梳理中华历史,有多少相似的一幕……此情此景,最后留给这个世界的遗产——“是给母亲磕的那个头!”“磕头!”流淌中国人文脉里的,灵魂深处的,那份祭坛上的“牺牲!”我们中华儿女都理解——那份留给母亲的“磕头”的圣洁!</p>

磕头

我妈

我们

红包

大伯

迎来送往

爷爷奶奶

如此这般

爸爸妈妈

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