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钢记忆] 远去的背影

阳光雨露

<p class="ql-block">四钢,曾是重庆綦江三江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四周苍翠葱茏的群山中,在山峰叠翠,山峦起伏的大山下,有一条清澈碧波的綦河,它深情地绕着四钢厂区缓缓流淌,经三江老街,过三江火车站,沿炼铁高炉回望一圈,再奔流直下转关口去与长江汇合。四钢,随着时代的不同,社会发展变化,曾先后命名有重庆钢铁公司第四钢铁厂、重庆东源钢业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四钢钢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四钢占地800亩,有职工三千多人,年产锰铁上万吨,钢材十多万吨,年产值六、七亿。四钢在八十年代曾取得傲人的成绩,辉煌一时。重庆电视台还专门到四钢拍摄专题宣传片。四钢用电和天然气指标,由重庆市经委单列。四钢,八十年代消耗能源总量五万多吨标准煤,属重庆大型企业,产值曾进入重庆市五十强企业。四钢固定资产八十年代约两亿多,不到三个亿,还抵不上现在一架F16战机值钱。</p> <p class="ql-block">渝黔高铁雷神店綦河大桥上银龙飞奔,穿过雷神店松林坡驶往重庆。这松林坡现在松树参天,郁郁葱葱,远观密不透风。以往厂里每逢春游踏青时,各单位或三朋四友,买点卤肉,鹅翅、凉菜等,便选择厂区附近的松林坡或珠滩春游野炊,搞游戏、丟手绢、猜谜语等活动,彻底放飞一下自我。</p> <p class="ql-block">四钢轧钢生产片区,那里有热轧薄板车间、四台两辊不可逆热轧1200㎜轧机,主要生产硅钢片,单张1200×2000×0.5㎜。冷轧车间、冷轧带钢车间生产冷轧薄板,冷轧带卷薄板,其产量不稳定,年产量也不高。四钢主要依靠热轧硅钢片维持全厂生产经营活动和生活后勤保障,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比如有文艺宣传队、合唱团、篮球队等,它们四处巡演和比赛,提高了四钢的软实力,扩大了四钢的正能量幅射范围。</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四钢四周植被不太好,放眼远望就是光秃秃的山头,那底色就是乱石和贫瘠的一小块块可怜的瘦土。陡峭的山坡难见大块的水田,那坡土也只适宜种点麦子、包谷、红苕、土豆等杂粮。四钢和重庆冶炼厂那是綦江的纳税大户,全县纳税双雄。以往四钢鼎盛时期,也挺风光的,有好几次在重庆与陌生人谈起四钢,他们都知道四钢厂区在哪,生产什么,口吻之中很是羡慕和敬重。那羡慕是有道理的,1977年厂家属区生活便使用上了清洁能源--天然气,这比重庆主城居民早了十多年。还有彩电、冰箱紧俏的八十年代,四钢便通过协作和钢材交换,为职工分期分批解决彩电和冰箱,那是有钱也买不到紧俏物质的时代,你说令人羡慕不嘛。</p> <p class="ql-block">‌綦江三江并非指三条江,而是因历史得名,实际仅有两条河流(赶水河与石角河)在此汇合成綦江河‌。该地名源于唐代所置三溪县,后演变为三江镇。</p> <p class="ql-block">三江老街,石板铺路,木板瓦房,矮小桥洞数个,它横跨在老街上,渝黔老铁路便从上面经过。三江老街逢赶场天,热热闹闹,乡邻十里都背兜挑筐装满农产品到街上来卖。我们四钢厂的青工,也常来赶场买鸡蛋、买鸡鸭。平时男青工来三江老街喝盖碗茶,吹龙门阵,提劲打靶,海聊一通。三江老街有国营商店、照相馆、餐馆、公社基层政府等。七十年代,我们厂的年轻人在当地结婚,就是到三江老街公社办公室办理,那结婚证上没有俩人照片,只有俩人姓名,结婚证就像一张奖状一样,很有年代感。</p> <p class="ql-block">现老街上,人来人往不多,许多商业活动都在三江新开发区开展。</p> <p class="ql-block">石板老街,黄狗挡道,以前人们坐街沿,纳鞋底,现变成三人斗地主,四人打麻将,十分悠闲自得。</p> <p class="ql-block">三江老街上石角河的铁路桥,铁道上停着内燃机车和工程车。</p> <p class="ql-block">原四钢炼铁区,堆放焦炭和锰矿石处。现它已成为堆放煤炭集装箱转运处,每天几十辆载重大卡车拉着煤炭集装箱运往綦江另一处火力发电厂。原四钢内燃机车也几经转手,成了这里转运集装箱的机车。我见现场还有一辆内燃机车头,便诧异地问场地工作人员,怎么有两台机车。他回答道,一台忙不过来,增加了一台机车。一台专门从三江火车站拉转运货物,另一台在场地搞转运。他问我们在这里做啥,火车进进出出,你们要注意安全。我们对他说,我们原是四钢的人,现回到这里拍几张怀旧照片。</p> <p class="ql-block">原四钢红旗隧道全长500多米,是四钢炼铁区域连接轧钢区域的唯一铁路通道。机车编号0609曾是四钢运输部主管的,日常是厂里转运物资,从三江火车站拉钢坯原料,经四钢自备綦河铁路桥,过炼铁,穿隧道,将生产物资和钢材产品,到轧钢区拉进送出。七十年代,四钢火车机头是蒸汽机车。九十年代后,蒸汽机车才逐步淘汰,换成内燃机车。那内燃机车是由资阳内燃机工厂生产的,就是原来的431厂。单台售价两百多万,现在还不只这价了。</p> <p class="ql-block">红旗隧道,是四钢职工通往炼铁车间,厂自备发电厂之路,也是职工到三江火车站乘火车到重庆的必经之路。在蒸汽机车时代,过隧道回厂回重庆时,若遇蒸汽机车拉坯料和发送产品。洞子里浓烟滚滚,再加上闷热不通风天气,那呛人的煤烟顿感呼吸困难,双眼也睁不开,躲在耳洞里久久不敢挪步。</p> <p class="ql-block">一号门岗,职工不从这里进去上班,而是走2号门岗进生产厂区。一号门岗是厂大车队和外来车辆拉物资及钢板进出之处。</p> <p class="ql-block">一号门岗进来,一边是冷轧生产车间,一边是冷轧车间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左边是冷轧车间,正面是带钢车间,右边是热轧薄板车间。</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我们呆了三十多年的地方,仿佛每个角落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看着空空荡荡的车间,所有的生产设备都消失不见,没有人气的厂房,那玻窗自然损坏严重,破败凋零之景令人唏嘘伤感。怎么也想不到,昨日还热火朝天,今天就人走房空,杂草封路,树藤满墙,车间空旷,地上积水成洼……那轧机轰鸣,热气腾腾的场面,就像电影蒙太奇般瞬间就变成了空空如也,冷冷清清的画面,充满了无奈失望、凄凉伤痛之感。四钢就像一位孤单的老人远去的背影,什么也没有留下,只有模糊的身影留在那地上。没有生气的人员活动地方,就是一片荒漠。</p> <p class="ql-block">薄板车间大件轧辊存放处和成品库房,轧辊购买回来需存放半年消除内部应力后,才能使用。以往硅钢片紧俏时,天天汽车拉,隔三差五火车运,一番繁忙的景象。外来人员购买硅钢片,需长住厂招待所排队等待提货。</p> <p class="ql-block">机动车间空压机房,它生产压缩空气,主要供薄板热轧生产使用。</p> <p class="ql-block">开宇,1972年我们一批进厂。我与他当知青下乡同在一个县和区,只是不同公社。1972年3月㡳,我们一道从四川省资阳县乘火车回渝。当时资阳县火车站到中心百货公司,就只有一条街,开宇与其他俩人走在街上,他那一米八二的身高,瘦瘦的身影,让人过目不忘,真有鹤立鸡群之感。还没到四钢报到,便早早认识了他。也巧,1972年5月,我们新工分配都去了薄板车间,他分配到轧机班组,从折叠工干起,然后搞轧钢,又在七十年代中期上前台做起操作员来。薄板车间生产只有轧机操作难度大,含金量高。它涉及产品质量产量、成材率等重要指标。七十年代轧机硅钢轧制是两火轧制工艺,前台操作员需合理分配轧制压力,辊型维护,温度控制,与看火工随时信息反馈交流。在实际操作中,面对一排排挡爪、拍板、运输链前后运行按钮、压下分配调整等。在操纵台,光看就眼花缭乱,别说在实际操作中,怎样做到不手忙脚乱,井然有序,不产生废品,造成损失,的确压力挺大的,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大心脏。</p> <p class="ql-block">轧机前台操作员,工作时需精神高度集中,工作环境噪音大,沥青油烟乌烟瘴气,一般长期在板坯和轧机工作的人,听力都会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开宇是七二年进厂那批第一个上轧机操作的人,他聪明好学,多才多艺,绘画素描基础好,七十年代在薄板车间画宣传刊头,大型水粉画,那时多半以工农兵高大形象为主。当时是抓革命、促生产,定期要更换宣传栏内容。他摄影摸得早,在同时代人中懂摄影,也算凤毛麟角。1976年毛主席逝世时,在四钢电影院设悼念堂,当全场人员都默哀无声时,他端着相机在人群中走动拍照,为历史性重大时刻留下记录。他热爱音乐,七十年代进厂宣传队以搞美工为主,画舞台天幕,绘制场景等,也去乐队拉过大提琴,还时常背着手风琴拉着玩,弦乐、键盘乐都去尝试。只要他有兴趣,热爱总会搞出一些成绩来的。</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后期,开宇读职大时,他是老三届初一的,在班上学习那会,听好几人摆起他,说他学习成绩十分优秀,名列前茅。他可以说是同批进厂人中好学上进的青年,也许是有遗传基因的优势,他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父亲是冶金专家,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基础学科扎实,学工科的,文科知识照样杠杠的。他们有民族气节,还有那么一点“两弹精神”,一身正气,闪光照人,可亲可敬。</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中期,我与开宇一同被叫到车间工会张永福老师办公室,车间准备搞一次以阶级斗争为主题的教育题材,用几十张素描连环画宣传。连环画原型人物,就是薄板车间那苦大仇深的杨天博同志。我俩画素描,张永福老师写前言和有关内容,经过十多天的努力,那组连环画完成后,被送往电影院旁边老图书室展出。到那时,才知道机修车间贺晓国他们也搞了一组连环画同时展出,那几天厂里组织全厂职工都去参观受教育,搞得阵仗挺大的。可惜没有照片留存,那时不像现在摸出手机就能拍照。</p> <p class="ql-block">1976年打倒四人帮时,我和开宇出差到四川美院,想临摹一些打倒四人帮的漫画回来,做一期宣传栏。我们在三江火车站,乘晚上贵阳到重庆的慢车,经过4个小时慢悠悠的摇晃,到九龙坡车站已是快晚上11点钟了。我对开宇说,我家就在附近的滩子口住,今晚你就歇我家吧,第二天也好去黄桷坪四川美术学院。开宇到我家,我父亲对我说他好高呀!叫什么名字呢,我说叫开宇。我父亲说,这名字取得好有气势,开辟宇宙……</p> <p class="ql-block">今年6月10日,我和开宇一道回四厂,也是有缘。一次与他的电话中,他提到了无人机,问我重庆主城有哪些好地方放飞点。我根据外出拍照,别人放飞无人机的情况,说了几处,他很有兴趣。我提议回四钢放飞一下无人机,获得一些航拍资料,从不同的视觉感受一下不一样的四钢,他说好啊,只要有好想法都可以去试一下。</p> <p class="ql-block">在厂里凝翠园、办公大楼、五岔路口、子弟校、钟楼、一号门岗、薄板车间、三江老街、炼铁等处都放飞了无人机,拍了照,录了视频,收获不小,但遗憾也多,还望下次有机会再回四钢拍一拍,飞一飞。</p> <p class="ql-block">薄板车间房前铁路上,停放着一列长长的平板货运火车皮。现那铁路早已被数米高的杂草小树封路,人根本无法通行。</p> <p class="ql-block">放飞了几处后,开宇渐渐兴奋起来,主动要求在曾经的第一战场留影。</p> <p class="ql-block">薄扳车间办公楼前茂密的树林,绿意盎然。</p> <p class="ql-block">这里曾经有开宇任薄板车间设备主任时的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厂二号门岗,是厂职工上下班出入的地方,一长排的黑板报,由各大车间和机关负责定期更换,对黑板报宣传质量还要搞评比和奖励。</p> <p class="ql-block">在四钢⺁区完成了拍摄计划后,我们来到三江老街放飞无人机。</p> <p class="ql-block">从三江老街下到河边,这里视野开阔,两河交汇,景色如画。</p> <p class="ql-block">收回无人机准备回重庆。</p> <p class="ql-block">无人机航拍三江镇画面。</p> <p class="ql-block">四钢,总想仔细瞧瞧你那熟悉的背影,不想抹去你曾经留在心中的印象,希望有一天你能焕然一新,无论你是以工业遗址博物馆,还是老工业文创园,或者是其它面貌出现,愿你光辉永存。</p> <p class="ql-block">鸟瞰四钢,能从不同的角度增强认识和了解那里。为啥四钢停摆后,还有如此的魅力吸引全国多个剧组去那选址拍年代剧。依然有那么多四钢人会常回家看看: 喝一壶綦河的茶水,吃一碗红绿黄三色诱人的非遗老米粉,看一看那里的蓝天白云,清激河水。总之,一草一木总关情,释怀乡愁,期待明天。</p> <p class="ql-block">四钢掠影航拍: 马开宇</p> <p class="ql-block">谢谢浏览!</p><p class="ql-block">完稿于2025年6月14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