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有个词叫做“阆苑仙境”指的是中国的一座小城“阆中”,这是我一直想要去的一个地方。现在中国交通发达,乘飞机、高铁都可以直接到,2025年5月9日,我们乘飞机到达阆中机场,只花费3元公交车费就进了阆中古城。</p> <p class="ql-block">因为嘉陵江在阆中拐了一个S弯,形成了风水宝地的独特风貌。</p> <p class="ql-block">阆中古城四面有山,三面被嘉陵江环绕,在风水学看来是极佳的风水宝地,所以自古以来阆中就被称为“中国第一风水宝地”。唐代著名风水大师袁天罡袁运用“龙、砂、水、穴、向”理论,将古城定位为“天人合一”典范,利用嘉陵江三面环绕形成的“U”型半岛调节阴阳,街道布局九横九纵暗合《周易》九九归一理念,中天楼、华光楼等建筑暗藏风水玄机。袁天罡晚年均定居阆中天宫院村,与李淳风共同修订天文历法、合著《推背图》,其墓葬选址天宫院“风水眼”,形成“金盘献瑞”与“麒麟奔日”的双墓奇观,至今留存。(照片清道光元年“阆中治城图”拍摄于阆中风水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阆中”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夏代为梁州之域,商代为巴方,周代属巴子国。公元前314年,秦惠文王在巴国都城设立了巴郡阆中县,自此阆中一名正式载入史册,历经二千三百余年,至今依然沿用。阆中在历史上多次成为郡、州、府、道的治所,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阆中古城保留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包括近千座明清时期的古民居院落和多项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中国古建筑艺术的实物宝库”。</p> <p class="ql-block">1200多年前,唐代诗人杜甫曾经两到阆中,留下20多首诗,其中“阆山歌”、“阆水歌”充满了对阆中风景的情有独钟,宋代陆游也多次来到阆中,留下至少12首诗,其中作“阆中作”,一方面赞美风景,一方面抒发怀旧的情感。(引用网上一张航片照片)</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阆中古城是国家5A级景区,有8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核心景区2平方公里,保留着城市宋代历史风貌。我们在这里住了3天,仍然意犹未尽。上一篇主要介绍阆中全景和城市民居(见美篇《阆中古城之阆苑仙境》),阆中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地方,从三国时期张飞任太守,到清代近20年时间作为省会,在各个朝代留下大量历史遗迹。本篇介绍阆中几项国家重点文物和重要的历史遗迹。</p> 汉恒候祠 <p class="ql-block">张飞<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三国蜀汉"五虎上将"之一,</span>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三国时期人物。他的勇猛直率、嫉恶如仇、暴躁鲁莽,同时兼具粗中有细的智慧和对兄弟的忠诚义气受到国民喜爱。刘备攻取四川后,封张飞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并任巴西太守镇守阆中7年间,张飞保境安民,发展农桑。现存张桓侯祠是由明、清建筑和张飞墓组成的古建筑群,占地面积5000余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门、敌万楼及左右牌坊、大殿、后殿、左右厢房、墓亭,祠后为张飞墓和园林。山门和敌万楼是明代建筑,其余为清代所建。1996年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山门石狮可爱呆萌</p> <p class="ql-block">门口立有清代石碑。</p> <p class="ql-block">汉桓侯祠敌万楼,取《三国志》称张飞“万人敌”之意。楼下置唐、宋铸铜佛三尊。楼左右两侧木石牌坊间,嵌有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大汉西乡亭侯张庙记》、成化八年(1472年)《蜀汉西乡亭侯张公灵异碑》、弘治九年(1496年)《汉桓侯车骑将军张翼德之墓碑》等,文字蚀残,不可卒读。</p> <p class="ql-block">第二进是大殿始建于蜀汉,现存为清代道光二十二年重建。汉桓侯祠大殿在五级台阶上,阔五间,为歇山式大屋顶,砖雕拼合屋脊,是清同治(1862年-1875年)时重修的。外廊置巨鼎,右有张飞“立马铭”,左有《重修庙记》古碑。</p> <p class="ql-block">殿前香烟缭绕</p> <p class="ql-block">殿内正中塑有二米多高的张飞文像,头戴冕旒,身着黑蟒袍,手捧玉笏。左有张苞执蛇矛,右有马齐捧丹卷。</p> <p class="ql-block">牌匾是雍正时期的题字</p> <p class="ql-block">张爱萍大將题字,相隔1700年的将军惺惺相惜。</p> <p class="ql-block">后殿</p> <p class="ql-block">唐韩伯庸幽兰赋,黄庭坚书</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和嘉庆时代的墓碑</p> <p class="ql-block">张飞墓。公元221年,张飞被部将张远、范姜杀害长眠于此。1700年来,历代文武百官、文人墨客、中外游客到这里祭拜,香火不断。从张飞墓到各大殿,汉恒侯祠记录了1700年的历史,体现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p> 清真巴巴寺 <p class="ql-block">巴巴寺位于阆中市城区东郊蟠龙山南麓,占地1.3万平方米。1684年沙特麦加城穆罕默德第二十九代裔华哲·阿卜董拉希从甘陕来阆中传教,于1689年3月辞世。他的弟子按其生前卜择于此建造拱北,名“久照亭”,俗称巴巴寺。2013年,巴巴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巴巴寺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由牌坊门、墓林、山门、照壁、木牌坊、“久照亭”大殿、拱北、礼拜堂、潜花厅、井亭、朝神者住室以及阿訇生活区等部分组成。拱北内安葬的还有马慎一、马长清、官府太爷、祁瑞风、马得峰等对大拱北门宦的传播做出了卓越贡献的先贤们,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是中国境内首座嘎德忍耶派建筑。(照片,巴巴寺大门牌坊)</p> <p class="ql-block">砖洞门大牌坊</p> <p class="ql-block">主体建筑久照亭(拱北),<span style="font-size:18px;">约宽10米,高约6米,上为歇山式屋顶,檐下为砖仿木斗拱,壁身饰有浮雕、圆雕、镂空雕等技法,堪称一绝,虽历经近400年风风雨雨,仍保存完好无损。顶为四脊攒尖头架式圆顶建筑,如若苍穹。门窗、栋壁、顶楣雕琢精美,彩绘贴金。久照亭后为潜花厅,辟有画堂,古朴明洁,藏有许多碑匾字画,多为清代名人书画。拱北院内外绿树环绕,古木参天,竹、柏、松、桂将拱北院掩映在翠绿之中。每年都有全国各教派的穆斯林前来瞻仰。</span>巴巴寺内,有清代时期名人题词赠送的数十通匾额。</p> <p class="ql-block">建筑斗拱</p> <p class="ql-block">从侧面看拱北攒尖式圆顶</p> <p class="ql-block">巴巴寺之所以得到清朝皇帝重视是因为一段故事。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春初,康熙皇帝身患搭背恶疮,京都御医用尽了疗法,服百药而无效,病势日渐加重,于是在全国急下诏谕,挂皇榜悬赏求医。当时,圣裔华哲•阿布董拉希带领弟子太师祖祁静一前往山西传教,路经太原城时,见城门上张贴朝廷悬赏求医的“诏谕金榜”后,伸手揭下榜文被送至京城。圣裔华哲•阿布董拉希命令弟子太师祖取出一小瓶药水把疮口洗净,然后他用剖刀剃去恶疮,外贴一粒药,口服一粒药。康熙顿觉周身清爽,疼痛消失,精神爽快,七天后疮好病愈。圣裔华哲•阿布董拉希推掉各种皇帝赏赐的金银财宝,只要求赏赐一席安身之地,建一座清真寺,活着作为修身宣教、劝化教众、普度苍生之地,归真后将自己葬于寺中。过了数年后,圣裔华哲•阿布着拉希在四川阆中归真,康熙闻讯后,给这位老者敕赐金锦、玉匾、龙凤旗,并降旨扩建圣裔华哲•阿布董拉希的“拱北”(巴巴寺),书写了“清修”镌匾相赠。</p> <p class="ql-block">照壁</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巴巴寺数次扩建,规模宏伟,建筑精I巧。拱北内花木葱茏,松柏参天,青竹摇曳,充满幽静肃穆之气,为国内少有的伊斯兰教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陵园</p> 观音殿 <p class="ql-block">观音寺始建于唐朝,原址位于阆中城西,明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整体搬迁。明清时期,作为著名的佛教丛林,观音寺包括山门、照壁、藏经楼等建筑,伴随历史变迁,现今观音寺只保存了三大殿一一天王殿、罗汉殿、大雄宝殿,各殿坐北向南,使用抬梁式屋架、歇山式屋顶、简瓦屋面,施以精致斗拱,其建筑结构、布局、用材均符合法度,是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明代木结构建筑群。<span style="font-size:18px;">2013年,观音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说实在的,观音殿在阆中是最没有存在感的古迹,因为在阆中地图上找观音寺非常困难,地标只有“中国保宁醋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罗汉殿现在是醋发展史展览,殿前展示阆中对醋发展有重要贡献的名人。</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现在保宁醋发展馆。虽说保宁醋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由此淹没古建遗迹,是否也不可取。</p> <p class="ql-block">几棵树龄120岁的金丝楠木见证古建筑年代久远。</p> 滕王阁 <p class="ql-block">都知道南昌有座滕王阁,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到了阆中才知道这里也有滕王阁,也因唐代滕王李婴在阆中任刺史5年,曾经修过滕王阁。(照片:滕王阁外牌楼)</p> <p class="ql-block">滕王阁山门</p> <p class="ql-block">滕王阁又称滕王亭子,地处阆中古城北嘉陵江边玉台山半山腰,因滕王李元婴思念故地滕州而建。该景区占地面积100余亩,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滕王阁由玉台山庄和滕王阁主阁建筑构成。滕王阁主阁建筑<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一座歇山式双重檐屋顶的仿古建筑,</span>岿然屹立于叠级屋台之上,在高3.6米的石基上,24根朱红巨柱,托举层楼。</p> <p class="ql-block">调露元年(679年),滕王李元婴任隆州(今四川阆中)刺史,大修宫殿高楼,称为“阆苑”;又在城北嘉陵江畔的玉台山建玉台观和滕王亭。清朝时阆中滕王阁分滕王亭和玉台观两个部分,清以来合称滕王阁。1949年,滕王阁仅存部分台基及数间破屋,但岩有颐神、慈氏二洞及摩崖题刻保存完好。1986—1987年,重建了滕王阁和玉台山庄,并配以石坊、石桥、长廊、亭台,开辟为滕王阁公园。</p> <p class="ql-block">玉台山石塔。四方型塔基刻四瓣梅花形须弥座:长圆形塔身凿船型龛,内有佛像坐于莲台;再上为石雕八力士托举莲瓣石盘上的刹身,为六方柱,各方刻有佛像;刹顶刻有火焰纹状浮雕。</p> <p class="ql-block">石塔通高8.25米,至今保存完好,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2地震中塔巅坠地,2011年经专家修复,罩亭保护。</p> <p class="ql-block">颐神慈氏洞,玉台山者有古颐神洞、慈氏洞,内摩崖镌刻南宋建炎时题记,外壁刻明卲元善书杜甫《滕王亭子》诗、杨膽颐神洞谅等。</p> <p class="ql-block">丹青坊,唐《历代名画记》載陵王李还婴的善画”花鸟蝶,明陈文烛《重修滕王阁记》更言其所画之蝶,世人算不争之如宇,画坛留下一滕派人名今复设丹青坊:为勝王画厅,供文人学士挥毫泼墨》品茗吟诗。</p> <p class="ql-block">站在玉台山看嘉陵江风光旖旎</p> 川北道贡院 <p class="ql-block">在阆中学道街有一处贡院广场是阆中古城最有文化的地方。广场北边是道台衙门遗址和川北道贡院,广场南边是阆中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广场青铜雕塑,蛇形图腾和雕塑共同组成“阆”字。</p> <p class="ql-block">麒麟影壁对着贡院</p> <p class="ql-block">贡院是科举时代仕子应试的考场,又称川北道贡院。顺治九年(1652年),因四川还没被完全控制,四川省省会暂驻阆中,并在此举行了甲午、丁酉、庚子三科考试,贡院即是当时的考场。贡院原由山门、廊道、考房、大殿、二殿、后殿和考生宿房组成。前院是考场,后院是斋舍,四周都是号房,考试时按天、地、玄、黄编号,每间号房有进出小门一道。科举制度废除后贡院先后改成学校,驻军地,1956年为县招待所,86年以后开始文物保护。现在川北道贡院为三进庭院式建筑,占地面积8800平方米,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主要由外帘和内帘两部分组成。外帘是考区,内帘是阅卷录取区。外帘考区由龙门、十字廊道、至公堂、外帘官办公厅廨和考舍组成。2013年川北道贡院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照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目前,国内保存比较好的贡院只有两个,另一个在河北定州(照片:河北定州贡院)</p> <p class="ql-block">龙门有个特别高的台阶,迈起来有些困难。</p> <p class="ql-block">卷棚式廊道纵横共长50多米,廊道两旁的木栏上带有飞仙椅。左右有两排考室,各室相隔,饰以雕花。</p> <p class="ql-block">至公堂与大门相对,正厅是一楼一底的殿堂,这里是考官唱名、发卷、监考的地方,整个贡院至今保护较好。</p> <p class="ql-block">会经馆中有大量展览,阆中历史上出了5位状元,116位进士,404位举人,科举文化底蕴深厚。</p> <p class="ql-block">超过百年的石榴树是贡院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2006年重新修复的明远楼。</p> 川北道署 <p class="ql-block">川北道署位于贡院隔壁,是明清至民国初期川北地区最高行政机构驻地。明洪武四年(1371),阆中始设川北道台,辖31州县,作四川省会20年。清乾隆十八年,定制为“分巡川北兵备道”,辖25州县。民国初年,先后设川北宣慰使署、川北观察使署、川北道署,辖26县。川北道设置阆中历经542年,是阆中历史地位和政治文化最集中的体现,它反映道台制度的发展演变,展示其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作用,再现古代阆中作为川东北行政中心的重要地位。现存遗址为2010年参照明代衙署形制复建,完整呈现"三厅四院"布局与"公生明"戒石坊等廉政文化设施。作为全国现存两处道台衙门之一。其核心区域包含司法审案、政务处理及官员起居等功能分区,现存建筑占地约45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分巡川北兵备道”仪门</p> <p class="ql-block">取节轩,明川北道刘天民在道署竹园中建享,题名“取节轩”,勉励官员保持高尚的道德节操。</p> <p class="ql-block">第一进院落,公生明石牌楼</p> <p class="ql-block">走进川北道府才发现这是一个从来没有到过的古代封建中国完善的政府机构。中轴线上有大堂、二堂,</p> <p class="ql-block">大堂威武</p> <p class="ql-block">土地祠和崖神祠分列两侧</p> <p class="ql-block">还有三堂。原来三堂会审是在这里进行。</p> <p class="ql-block">政府各部门在院落中都有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官人的朝服</p> <p class="ql-block">里面有粮仓也有监狱</p> <p class="ql-block">狱神祠掌管监狱</p> <p class="ql-block">各种刑具只在电影、电视里见过。</p> <p class="ql-block">川北道府内设历史与文物展</p> <p class="ql-block">阆中秦朝置县,从未改名</p> <p class="ql-block">元代朝廷宣慰地方</p> <p class="ql-block">明代代表省布政司按察司治监地方</p> <p class="ql-block">清朝代表监服藩管理军政</p> <p class="ql-block">做了20年省会</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代表政府宣慰地方。</p> <p class="ql-block">走了一圈川北道署,看到一个完整的封建帝国省会办公的地方,不仅了解了阆中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历史和政治地位,也对统治中国两千年的治理结构有一些初步体验。一个省会级的政府机构集中在这样一个院子里办公,也够节俭了吧。</p> 文庙 <p class="ql-block">阆中文庙,位于阆中市火药局街,始建于唐代,现存建筑部分为清咸丰元年(1851年)重建遗存,占地面积近7000平方米。阆中文庙坐北朝南,由照壁、泮池、棂星门、杏坛、戟门、大成殿、圣迹殿、东西庑、亭廊、西花园、圣域贤关等景观组成,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阆中文庙是研究清代四川木结构古建筑的实物资料,阆中古城科举文化街区的组成部分。2019年1月10日,阆中文庙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照片:万仞宫墙影壁)</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p> <p class="ql-block">照壁与泮池石桥</p> <p class="ql-block">第一进建筑院内</p> <p class="ql-block">杏坛</p> <p class="ql-block">圣人像</p> <p class="ql-block">大成门</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p> <p class="ql-block">西庑</p> <p class="ql-block">西庑脊兽</p> <p class="ql-block">东庑</p> <p class="ql-block">山门</p> <p class="ql-block">孔子神位</p> <p class="ql-block">通向孔庙的过道</p> 大佛寺 <p class="ql-block">阆中大佛寺是四川省阆中市七里镇状元村的一处佛教圣地,以唐代凿刻的释迦牟尼坐像为核心景点,融合自然风光、历代摩崖石刻及宗教文化。 寺院占地6公顷,初名大像寺,历经宋、明更名重建,阆中大佛成像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前。至宋太宗雍熙二年(985),敕名永安院。宋徵宗崇宁二年(1103年),因与皇家陵名相犯,敕改福昌院,至元代。明嘉靖仍称大佛寺,清嘉庆十八年(1813)《重建大佛寺摩岩记》谓郡东江山腰,有寺名大佛,其名沿袭至今。</p> <p class="ql-block">现存建筑多为1991年修复。</p> <p class="ql-block">真正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是这尊释迦牟尼坐像,由唐代何居士耗时20余年凿刻,高9.88米,螺髻、鎏金仙衣、赤足踏莲,右手施无畏印,仪态庄严。佛身两侧龛内刻有4700余尊10.2厘米小佛,工艺精湛。</p> <p class="ql-block">相传药王孙思邈(公元581—682、唐代医学家、今陕西耀县人)。曾采药至此,在小溪边发现一只受伤的老虎,用药治癒后,老虎不肯离去,给他充当了坐骑。以后便有了药王骑虎采药、以及海龙王在空中护驾的石刻形象。</p> <p class="ql-block">北宋墓亭。历代寺僧圆寂后,骨灰存放于崖穴。因大佛寺曾经由宋太宗赐名、宋徽宗改名,故墓穴外崖雕有石牌坊与龙紋装饰,以显尊贵</p> <p class="ql-block">唐碑洞。1982年,文物专家在南龛石壁右侧内发现有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夏四月撰刻的《东山大像精舍何居士记》,碑文日:“何居士字东山,松寿年八十一岁⋯•…”,始知邑人何居士于唐德宗年间手凿岩峦,历二十年,遂成大佛。此唐碑为世间罕见,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北魏石狮。刻于约1600年前,技法简朴,典型的北魏造像风格,后传为大佛的守护神。</p> <p class="ql-block">摩崖题刻“虎溪”二字,为南宋年间阆中太守吴昭夫建,统制河中母恩所书,明代分巡川北道参政姚诚立重刻。每宇高五米、宽四米。相传“药王救虎”的故事发生在此,故大像山小溪取名为“虎溪”。</p> <p class="ql-block">阆中的历史遗迹像星星一样散落在城市的不同角落,“阆中”这个名字和大量历史遗迹记录了地区两千年的发展,<span style="font-size:18px;">虽然都不是什么名胜,但让</span>我们看到一个川北城市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脚印,这里有根有源,有文化有艺术,薪火相传至今。阆中古城不愧是具有自然与人文双遗产的地方,是整个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一颗闪亮耀眼的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