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居絮语(一)

效祖

自民国三年起的几十年间,我家曾辗转栖身于京师的六条胡同。老城旧日的烟火气,虽多已淡入时光深处,而留下的那些泛黄的老照片与残存文字,如同时光低语,静静勾勒出那个年代“北漂”家庭的生活剪影。 <p class="ql-block">祖父自1914年秋踏入京城后,始终将寓所选定在内城西隅(见下图),或许与受聘机构地点有关,或许是受了京师"东富西贵"市井说法的影响。旅居京城的三十八载间,他也一直坚持租房而居,显然是当时民国北京文人的特有写照,这样一则免去了房屋修缮的繁扰;二则表现了游子"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洒脱心境。然而命运弄人,这位始终以过客自居的教书匠,最终却将生命永远留在了这座他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松树胡同是我家在京的第一个住所。祖父初入京师,就像所有外乡人一样,先短暂栖留宣武门外家乡的会馆~武进会馆之后,便租住在松树胡同了。</p> <p class="ql-block">松树胡同位于今北京西城区和平门内,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代。据明代《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记载:"松树胡同,井一,桥一",历经数百年沧桑变迁,如今胡同尚存,而昔日的水井与石桥已去无踪影,唯留地名见证着这条胡同的岁月变迁。</p> <p class="ql-block">光绪十三年(1887年),有“晚清第一诗人”之称的爱新觉罗·宝廷,为记录全家从刑部街迁居此胡同时特作《古松诗》,其中“屹然凌虚作砥柱,直无枝干深有根”诗句不仅赞美了松树的坚韧不拔,也寄寓个人志节及晚年心境。松树胡同自此有了名气。早年那里是一条河,民国初年才填平修成了路,所以这棵枯松也随之消失了。桥的旧址在今北新华街,现在胡同里还是有一些古柏和古槐,其中胡同东头的一个院里有一棵植于明代的古槐。</p> 1918年,一条北起总统府(中南海),南达厂甸、虎坊桥的南北新华街建成之后,松树胡同便被分成东西两部分。1926年,为了连通南北新华街,西北军阀鹿钟麟下令在紧邻胡同的化石桥附近城墙处开辟了一个豁口,后冠以“和平门”之名。这样松树胡同住户往来南北城就容易很多了。 直到1965年,才以北新华街为界,将松树胡同分为东、西松树胡同并命名之。东松树胡同东起兵部洼胡同,西至北新华街,全长311米。 如今和平门早已拆除,北新华街拓宽,但两侧的老胡同和早年留下的建筑遗存,依然吸引着路人的目光。 <p class="ql-block">早年祖父任职机构的职员录是目前能找到记载我家在松树胡同住址的最早文献,那里标明祖父居住于“前门内松树胡同 16号”。当时和平门尚未开辟,故地址标为前门内松树胡同。彼时胡同门牌自东向西排序,16 号位于松树胡同东段,如今应属于东松树胡同区域。</p> <p class="ql-block">现在东松树胡同仍有门牌16号的宅子,院子大门不是通常四合院的规制,且始终关闭着。很明显这是一个经过修葺后的新式院落,可以肯定它不是民国时期的家宅16号旧址了。</p> 当地老住户说东松树胡同一共有31个门牌号,27个宅院,目前门牌号与民国时期不一致了。根据史料,民国时期的7号院现在为15号,若依此推断,早年家居的16号最有可能为今东松树胡同临近西口的24号(下图)或排列之后的院子。在那里刚刚修葺一新的院落由某机构拥有。虽未能亲睹老宅旧时风貌,然此番寻访仍添探幽索隐之趣。 <p class="ql-block">如今回望,祖父当年择居松树胡同实有原因。祖父是在朋友举荐下,受聘于尚志学会创办的私立北京化石桥法政专校,方从江苏常州抵达京城。这所学府恰在松树胡同后身,仅咫尺之遥。如此看来,祖父的选择既为便于往返讲学,又得享此处的清静生活。</p> 那时祖父每日往返松树胡同与法专(今和平门菜市场位置)也就几分钟的路程,很是便捷。之后祖父受聘的其他机构恰巧均离松树胡同不远。这一点与今日北漂者也是“异曲同工”了,即居住地的选择是随着就职单位而不断变化着。 <p class="ql-block">1920 年,祖母离开江苏武进老家,迁居至北京。她们抵达北京后的首个落脚点,同样是松树胡同。在这条胡同的光阴流转中,父亲和叔父相继出生。但父辈对松树胡同,难有太多亲历的记忆。</p> 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祖父离开教席,先后在松树胡同附近原清大理寺旧址(今人民大会堂所在地)的北洋政府两个司法机构供职,这一工作持续到北伐战争结束。可以说,我家在松树胡同的居住的十三年,也是祖父在这附近的学校和司法机构服务的十三年。 <p class="ql-block">这条看似寻常的胡同,在近代文化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上世纪二十年代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之际,这里曾聚集了一批文化先驱。1924年,松树胡同7号(今东松树胡同15号)作为"语丝社"的驻地,见证了文化名士在此激扬文字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据点之一。</p> 1925年,徐志摩与胡适、梁启超等人也是在松树胡同7号创办了新月社俱乐部。还有传说这里也是徐志摩与陆小曼相识相恋的地方。包括民国“研究系”代表人物林长民,蒋百里等及学者林语堂、陈西滢等都为胡同的常客。 <p class="ql-block">如今,经过修缮的新月社旧址焕然一新,门牌已变更为东松树胡同15号,成为这座城市珍贵的历史文化印记。</p> <p class="ql-block">1949年后,这条胡同里也曾居住过一些要人。庆幸的是,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记忆的整条胡同基本被留存了下来,并纳入了北京《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中的第一批名单内。</p> 可以看到,胡同中的四合院仍残留着旧日的遗风,那广亮大门,还在彰显着往昔的尊贵与荣耀;而如意门依旧透着岁月的宁静与淡泊。只是胡同里文人的旧时风情,淹没在历史长河中。 {部分照片来自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