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西安碑林邂逅国宝

赫达

<p class="ql-block">  上个月去了西安,回来整理两次西安之旅的照片,想写美篇《我眼中的西安》,但是西安碑林博物馆再一次让我震撼,那厚重的历史,独一无二的石刻,精美的书法真迹……促使我写一个专题,于是“赴西安碑林,邂逅国宝”一气呵成。</p> <p class="ql-block">  西安碑林博物馆,由孔庙、碑林、石刻艺术室和石刻艺术馆组成。位于西安市碑林区三学街15号,占地面积3.2平方米。西安碑林创建于公元1087年。1944年在“西安碑林”的基础上,利用西安孔庙古建筑群扩建而成一座以收藏研究陈列历代碑石墓志石刻造像为主的专题性博物馆。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目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不仅是中国古代典籍刻石的集中地,也是历代著名书法艺术珍品的荟萃地,有巨大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景区。陈列从汉到清的各种碑石共一千多块,碑石如林,故名碑林。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一级文物535件,石刻文物1.1万件,国宝级文物19组134件,是西安市国宝最多的博物馆。下面我们就掸去时光的尘土,瞻仰数世的荣珍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西安碑林博物馆,这个亭子上“碑林”的“碑”字少一撇,是错字吗?这两个字是林则徐书写的。虎门销烟后,林则徐被贬到新疆伊犁,途径西安时来到碑林,写下了“碑林”二字。中国汉字有“会意、转注、假借、形声、通假、象形”六种造字方法。“碑”是象形文字,碑石立于田地之间。古时篆隶楷行草这五种书体里面,“碑”都是没有出头的,就是说古代“碑”字是没有这一撇的,因此,林则徐书写的这两个字没有错。</p> <p class="ql-block">  古时篆隶楷行草这五种书体里面,“碑”都是没有出头的。</p> <p class="ql-block">  第一件国宝——景云钟。</p><p class="ql-block"> 唐代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为景龙观所铸的青铜钟,原名“景龙观钟”。开元年间改“景龙观”为“迎祥观”,又称“迎祥观钟”。曾悬挂于西安钟楼(现在西安钟楼的钟也称“景云钟”,但是是复制品),因铸于唐景云二年(711年),故称“景云钟”。国家一级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  景云钟,高247cm,口径165cm,腹围486cm,重6吨。口沿为六角弧形,顶端有兽钮。钟身分上中下三段,每段分六格,除下段中格为铭文外,其余饰动物、飞天形象。铭文292字,由唐睿宗李旦撰文书写。内容记述了道教的神秘玄妙和对景云钟的夸赞。</p><p class="ql-block"> 景云钟是“天下第一名钟”。是存世唯一由皇帝撰文书写监工铸造的青铜大钟。钟声被中央电视台用作辞旧迎新的新年钟声。</p> <p class="ql-block">  第二件国宝——大夏石马。陈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馆戟门西北侧的亭内,是唯一一件有大夏记年的文物。公元424年赫连氏大夏国的遗物。继承了中国汉代石刻艺术雄浑深沉、体魄巨大、生动传神的特点,代表了东晋十六国时期的艺术理念和艺术水平,是一件极为罕见的珍贵民族文物。</p> <p class="ql-block">  这座昂首正视的石马,头高约2米,全身长2.25米,呈站姿立于阴刻有云纹的底座上,前腿间下部刻有隶书铭文“大夏真兴六年岁在甲子夏五月辛丑……大将军……造”等,后腿间雕刻似山石状。大夏石马在中国雕塑艺术史上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 第三件国宝——《石台孝经》。是唐玄宗李隆基于天宝四年(745年)亲笔书写的儒家经典碑刻作品,该碑由四块青石组成,通高6.2米,碑文包含《孝经》正文及玄宗序文、注解,兼具书法艺术价值与政治教化意义,体现了盛唐"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唐玄宗推崇儒家孝道,先后两次为《孝经》作注。</p> <p class="ql-block">  第四件国宝《开成石经》。</p><p class="ql-block"> 《开成石经》是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书写的,唐开成二年(公元834年)刻成的。内容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论语》、《孝经》、《尔雅》等12部经书。一共114块,228面,650252个字。清代补刻的《孟子》也陈列于此,合称“十三经”。这些是必读的书,为避免文人们在传抄经书时出现错误,就把经书刻在石碑上,立于长安城国子监内,以供校队,永久保存。</p> <p class="ql-block">  《开成石经》是目前仅有的一套完整的年代最早的石刻经书,被誉为“古本之终,今本之祖”。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移入碑林,开启西安碑林的历史,素有“文献渊薮,石质书库”的美誉。是中国现存最大最重最完整的一部石头书。</p> <p class="ql-block">  第五件国宝——《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由景教传教士伊斯出资,景净撰文,吕秀岩书刻,于唐建中二年(781年)在长安大秦寺落成。大秦是中国古代对东罗马帝国的称呼。景教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碑文记载基督教在唐朝时候流传到中国将近150年的过程。此碑是明朝晚期出土的。碑文是汉字配叙利亚文,最上面还有十字架。《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世界考古发现史上最负盛名的“四大石碑”之一,列入中国禁止出国展览文物名录。</p> <p class="ql-block">  第六件国宝——《皇甫诞碑》。</p><p class="ql-block"> 唐代大书法家,文学家欧阳询在贞观年间(627-649年)以楷书书写,于志宁撰文的。碑高188cm,宽95cm,共28行,每行39个字。<span style="font-size:18px;">皇甫诞是隋朝忠臣,曾劝阻隋文帝的弟弟杨谅反叛未果,最终被杀,其子皇甫无逸立碑纪念。这是欧阳询书法作品代表作之一,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  第七件国宝——《多宝塔感应碑》。</p><p class="ql-block"> 全称为《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是唐天宝十一年(752年)由文人岑勛撰文、书法家徐浩题额、书法家颜真卿书丹、碑刻家史华刻石而成。此碑三十四行,满行六十六字。记载西京龙兴寺禅师楚金创建多宝塔的原委及修建经过。</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叫感应碑?相传楚金禅师打坐时感到有宝塔涌起,于是准备筹集资金建一宝塔。与此同时,唐玄宗李隆基夜晚失眠看妙法莲华经入梦,梦到一名字里有金字的和尚,于是第二天让人四处打探,找到梦金禅师,梦金禅师禅定的幻象与皇帝的梦境相感应,于是称《多宝塔感应碑》。</p><p class="ql-block"> (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多宝塔感应碑》,无论是撰文者、书写者,还是题额者、刻碑者,都是当时业界的名家,所以此碑名声大噪。</p><p class="ql-block"> 另外这是颜真卿早期书法的代表作,“习书先习楷,习楷先习颜,习颜先习多宝塔”,学习书法的人多临摹此碑开始,练习之后楷书进步飞快。</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八件国宝——《玄秘塔碑》。</p><p class="ql-block"> 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是唐会昌元年 (841年)由时任宰相的裴休撰文,书法家柳公权书丹而成,为楷书书法作品。</p><p class="ql-block"> 《玄秘塔碑》共28行,每行54字。叙大达法师在德宗、顺宗、宪宗三朝所受恩遇,以纪念大达法师之事迹而告示后人。其结体紧密,笔法锐利,筋骨外露,阳刚十足,字迹如刀刻一般,且笔画粗细变化多端,风格特点显著。</p><p class="ql-block"> 《玄秘塔碑》为柳公权书法创作生涯中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柳体”书法的完全成熟,历来被作为初学书法者的正宗范本,对后世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  第九件国宝——《圣教序碑》。是僧怀仁花费24年心血,从内府藏王羲之墨迹中集字刻成的。再现了书圣王羲之秀劲超逸的书风;碑文由唐太宗作序,唐高宗作记,颂扬了卓越的佛学家玄奘;又有玄奘写的谢表及心经,被誉为“三绝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十件国宝《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因曹全字景完,所以又名《曹景完碑》。《曹全碑》系东汉王敞等人为郃阳令曹全纪功颂德而立。此碑立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年)十月。碑阳20行,每行45字;碑阴题名33行,分5横列。书体为隶书,篆额久佚不存。全碑共1165字。碑高253厘米,横宽123厘米。此碑于明万历初在郃阳(今陕西合阳)莘里村出土。</p> <p class="ql-block">  《曹全碑》属东汉末隶书完全成熟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它记载了东汉末年曹全镇压黄巾起义的事件,是研究东汉末年农民起义重要的历史资料,也是现存中国汉代石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少数作品之一。其结字匀整,用笔方圆兼备,而以圆笔为主,风致翩翩,美妙多姿,是汉隶中秀美风格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  第十一件国宝——《颜勤礼碑》,全称《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护军颜君神道碑》,是颜真卿为其曾祖父颜勤礼撰文并书写的神道碑,为颜真卿晚年楷书的代表作。此碑于唐大历十四年(779年)立,民国十一年(1922年)10月在陕西西安出土。</p><p class="ql-block"> 《颜勤礼碑》四面刻字,现存三面,碑阳19行,碑阴20行,每行38字,碑侧有5行,每行37字,碑文追述颜氏祖辈功德,叙述后世子孙在唐王朝的业绩。其用笔横细竖粗,藏头护尾,方圆并用;结体端庄大方,宽绰舒展,拙中见巧;气息浑厚雄强,生机郁勃,代表盛唐审美风尚。是颜体的代表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  第十二件至第十五件国宝是昭陵六骏中的红色战神“什伐赤”、速度闻名的“青骓”、有极强爆发力的“特勒骠”和耐力著称的“白蹄乌”四骏。其它两骏“飒露紫”和“拳毛䯄”现藏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昭陵六骏是为纪念跟随李世民征战天下的六匹战马所制造的六块浮雕石刻。立在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前的。高约1.7米,宽约2米,线条简洁流畅,生动展现战马驰骋沙场的姿态,被誉为唐代雕塑艺术巅峰之作。鲁迅称为“前无古人”。被列入中国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名录。</p><p class="ql-block"> (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第十六件国宝——献陵石犀,原立于陕西唐高祖李渊的献陵南神门外,是镇墓神兽。质地为陕西富平一带产的青石,通长340厘米,身高209厘米,10吨重的石料雕琢而成。这样高大而写实的石质犀牛,自带生人勿近的王者霸气,在雕刻史上绝无仅有,无愧于“国之瑰宝”称誉。</p> <p class="ql-block">  第十七件国宝《老君像》。老君即老子。刻于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p><p class="ql-block">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唐朝建立后,因老子与李唐王朝君主同姓,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地位,亲信道教,加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尊老子为李姓始祖。</p><p class="ql-block"> 这尊老君像采用圆雕手法,用汉白玉雕刻而成。凝重的刀法凸显出汉白玉的细润和整体造型的细腻。像高193厘米,双手及发髻部分已残缺。老君身着开襟道袍,腰束帛带,丰须长髯,结跏趺坐于石台之上。他双目深邃,形象慈祥端庄,似凝神静思,又似吟诵道法,显得温厚肃穆、气宇轩昂。造像整体布局层次分明、疏密得当,堪称道教造像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  第十八件国宝——李寿墓三件套。李寿是唐高祖李渊的堂弟。墓位于陕西三原县,属献陵的陪葬墓。三件套是石墓门、龟形墓志和石椁。</p> <p class="ql-block">  石墓门,坐东朝西,上格朱雀,下格孔雀,门口狮形门墩。</p> <p class="ql-block">  龟形墓志,罕见的灵龟造型,是唐代墓志中的孤品。</p> <p class="ql-block">  石椁,由28块青石制成,仿三间歇山顶房屋建筑,内外线刻四神、文臣、武将及乐舞场景。椁顶为莲花纹瓦当,底部阴刻十二生肖。被誉为唐朝石雕艺术的巅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  第十九件国宝——《大唐回元观钟楼铭》,是一件柳公权所书的碑刻文物。横置石碑。长124cm,宽60cm,厚18cm。四十一行,行二十字,共761字。邵建和刻字。</p><p class="ql-block"> 是柳公权58岁时所书,是现存的柳碑中最完整的。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记述了唐回元观的历史沿革,简练而隐晦地提到了回元观是唐玄宗赏赐给安禄山的宅第。</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喜欢的一个石刻</p><p class="ql-block"> 关帝诗竹,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此图刻修竹两竿,竹叶组成“不谢东君帝,丹青独立名,不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五言绝句。并摹刻一枚明弘治三年(1490年)在扬州出土的环钮“汉寿亭候之印”,题为“关帝诗竹”。是当时文人附会关羽而拼组的文字游戏。</p> <p class="ql-block">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沉默的文物,会带我们接近最真实的过去。每一件都有它的故事,每件都承载着一段历史。这里陈列的不是文物,而是千百年的春秋。那里诗礼昌盛,艺术璀璨。对望之间,一眼万年。</p>

国宝

碑林

西安

文物

此碑

石刻

书写

撰文

宝塔

景云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