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此生必驾318,一路向西到拉萨!318朝圣之旅进入第七天。</p> <p class="ql-block">自驾318的第七日,车轮碾过的不仅是蜿蜒的道路,更是无数个日夜编织的朝圣之梦。当林芝的晨雾还在山间缠绵,我们便站在了抉择的路口——318国道与崭新的高速公路并肩延伸,仿佛两条通往圣城的命运丝线。</p> <p class="ql-block">踏上高速的瞬间,内心竟泛起一丝不舍与释然。不舍那国道上未知的惊喜,释然于能更快与拉萨相见。车窗外,雪山如忠诚的卫士,时而以苍劲的脊梁刺破云层,磅礴之势令人屏息;时而身披葱郁的绿衣,温柔地守护着大地。金黄的油菜花与碧绿的青稞在风中起伏,如同上帝打翻的调色盘,绘就一块块向天际延展的锦毯,这流动的画卷,似是高原对朝圣者的盛情款待</p> <p class="ql-block">四个多小时的车程,每一分钟都在拉近与拉萨的距离,心跳也随之愈发急促。当“拉萨”的路牌闯入视野,眼眶瞬间湿润。这座日光之城,曾在无数次梦境中浮现,此刻竟真实地出现在眼前。兴奋、激动、渴望、崇敬……千般情绪在胸腔翻涌,任何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唯有让泪水肆意流淌,诉说着对这片圣地的虔诚向往!</p> <p class="ql-block">入住乃仓大酒店,这个酒店装修相当有文化品位,充满了藏域风情,让人感觉来到了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稍作休整后,脚步便迫不及待地迈向大昭寺。</p><p class="ql-block">大昭寺始建于公元647年,由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纪念文成公主入藏而建,最初名为“惹萨”(意为“山羊驮土”),因传说建寺时曾用千只白山羊驮土填湖。寺内最初供奉的是尼泊尔尺尊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后因历史变迁,现供奉的是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这尊佛像在藏传佛教中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和印度的建筑风格,是西藏现存最古老的土木结构建筑,开创了藏式平川式寺庙布局的先河。其主殿坐东朝西,不同于汉地寺庙的坐北朝南,体现了独特的宗教宇宙观(曼陀罗坛城模式)。</p><p class="ql-block">藏族有“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的说法,八廓街、林廓转经道均以大昭寺为中心展开。</p> <p class="ql-block">大昭寺在藏传佛教中拥有核心地位,各教派共尊,历代达赖、班禅的受戒仪式和“金瓶掣签”等重要宗教活动均在此举行。</p> <p class="ql-block">寺前的“唐蕃会盟碑”和文成公主带来的佛像,成为汉藏民族团结的历史象征。</p> <p class="ql-block">信徒们磕长头、转经、供灯,寺前青石地板上的等身长头印痕见证了千百年来的虔诚信仰。</p> <p class="ql-block">亲眼目睹了藏民们在寺门口朝圣、磕长头的情景。</p><p class="ql-block">藏民朝圣,磕长头,一路匍匐至拉萨,在旁人看来或许是难以理解的执着,但在他们心中,却是一种再自然不过的生命仪式。</p><p class="ql-block">对他们而言,朝圣并非苦行,而是一场与神灵的对话。三步一叩首,身体紧贴大地,额头触碰尘土,每一次俯身,都是对佛的虔诚供养。他们相信,这样的修行能洗去业障,积累功德,让今生来世都更接近解脱。这不是迷信,而是一种生存哲学——在高原严酷的环境里,信仰是支撑生命的精神力量。</p> <p class="ql-block">额头磨出老茧,膝盖结满血痂,手掌皲裂粗糙——这些在外人看来是痛苦的印记,但在朝圣者眼中,却是修行的勋章。他们并不认为这是折磨,反而觉得,身体的苦痛能消解心灵的业障。每一次叩首,都是对自我的超越,对欲望的剥离。当朝圣者终于抵达大昭寺,在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前长跪不起时,泪水常常夺眶而出。但拉萨并非终点,而是修行的新起点。许多人会绕寺转经,继续磕头,甚至再次踏上朝圣之路。因为对他们来说,信仰不是一次性的抵达,而是一生的践行。</p><p class="ql-block">我们这些坐着汽车、飞机来拉萨的人,或许永远无法真正理解他们的虔诚。我们的旅行是消费,是体验,是打卡;而他们的朝圣是生命,是信仰,是灵魂的归宿。当我们惊叹于他们的执着时,或许也该反思: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我们是否丢失了某种缓慢而深沉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今天十分幸运,一是正赶上大昭寺的辩经。</p><p class="ql-block">辩经最早由印度佛教传入西藏,公元792年,吐蕃赞普赤松德赞组织汉传佛教(禅宗)与印度佛教(因明学)的“拉萨论争”,印度僧人凭借严密的逻辑辩论获胜,奠定了藏传佛教辩经的传统,大昭寺辩经通常在每周一至周六下午5点,僧人们在寺内树荫下或空旷处展开辩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辩经主要分为两种形式:</p><p class="ql-block">1. 对辩(作朗):两人一组,一方提问,另一方只能回答,不能反问,一段时间后角色互换,直至一方无法回应。 </p><p class="ql-block">2. 立宗辩(当贾狭):一人(立宗者)提出论点,其他僧人(问难者)轮番诘问,立宗者只能回答“是”“否”或“不定”,不能反问。问难者可高声喝问、拍掌、舞动佛珠,甚至做出夸张的肢体动作。</p> <p class="ql-block">提问者通常会后退几步→甩动念珠→跨步向前→高举右手→猛拍左手,发出清脆的响声。这象征“唤醒智慧”,寓意文殊菩萨的智慧加持。 </p><p class="ql-block">问难者常以咄咄逼人的气势发问,而立宗者则需沉稳应对,展现“以静制动”的佛学修养</p> <p class="ql-block">今天第二个幸运是,正赶上打阿嘎土。</p><p class="ql-block">打阿嘎土是西藏一种古老的建筑工艺,主要用于铺设寺庙、宫殿等建筑的屋顶和地面,使其坚固、防水且光滑如大理石。大昭寺作为西藏最重要的宗教圣地之一,其屋顶和地面的维护仍沿用这一传统技艺,并因其独特的劳动形式成为一道人文景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打阿嘎不仅是体力活,更是一场集体歌舞表演: 工人边夯打边唱藏语民歌,节奏与夯击声配合,形成独特的韵律。</p> <p class="ql-block">每平方米需7-20天,数十甚至数百人协作完成。</p><p class="ql-block">“打阿嘎”不仅是一种建筑技艺,更是藏族人民将劳动、艺术与信仰完美结合的体现。在大昭寺的金顶之下,千年的夯土声与歌声仍在回荡,诉说着西藏文化的坚韧与美丽。</p> <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香巴拉大酒店内,庆功宴的热烈气氛驱散了旅途的疲惫。当那张象征着完成朝圣之旅的“毕业证书”握在手中时,心中满是自豪与感动。这不仅是一张证书,更是对我们勇气与坚持的认可。大家举杯相庆,对酒当歌,分享着一路的欢笑与泪水。领队的讲话激情澎湃,字字句句都饱含着对这段旅程的深情与对未来的期许。</p> <p class="ql-block">带着微醺的醉意,我们来到布达拉宫广场。夜色中的布达拉宫,在灯光的勾勒下更显神圣庄严,宛如一座屹立于尘世的天宫。广场上,朝圣者们依然三步一叩首,用最虔诚的方式表达对信仰的追随;游客们纷纷驻足,用相机定格这震撼人心的画面。我静静地站在那里,望着布达拉宫,思绪万千。这一路的艰辛与坚持,在这一刻都化作了永恒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拉萨的第七日,是朝圣之旅的里程碑,更是心灵的一次蜕变。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缕阳光、每一声诵经,都将永远铭刻在我的生命中,成为我继续前行的力量源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