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文 保家卫国 7443121</p><p class="ql-block">配乐 英雄赞歌</p><p class="ql-block">2025年 6月14日</p> <p class="ql-block"> 丹东市,古称安东,这座中朝边疆的宝藏小城,融合了独特的历史底蕴、自然风光和民俗体验。鸭绿江断桥、抗美援朝纪念馆作为丹东市核心红色文化地标,它是抗美援朝战争历史见证;是中朝人民友谊的象征;是爱国主义教育、精神传承、国家荣誉的专题馆,两者共同构成了丹东“抗美援朝出征地”文物游径的核心节点,为出游丹东旅游提供了优秀游径。</p><p class="ql-block"> 2025年“五一”劳动节当天,我同爱人随孩儿来丹东市游玩,踏上<b style="color:rgb(1, 1, 1);">“鸭绿江断桥”;</b>走进<b>“抗美援朝纪念馆”,</b>好似穿越时空,去触摸百年的脉搏,解析战争密码;去沐浴自然风光,聆听江水的低语;去探访抗美援朝的出征地。<b>“断桥归郭路,细雨过溪人”。</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鸭绿江断桥 <p class="ql-block"> 下午,我同妻子漫步在鸭绿江畔 ,东风拂面,江水潺潺,乌云如墨染天际,层层叠叠,诉说着即将到来的风雨故事;不时滴滴细雨,如同天空在轻轻地哭泣,滋润着大地;在乌云与细雨之间,偶尔露出一片蓝天,仿佛是大自然在调节情绪,带来一丝清新与宁静。<b>“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b></p><p class="ql-block"> 站在鸭绿江畔,眺望鸭绿江断桥,一种充满历史厚重感和震撼的情感油然而生;那蜿蜒于中朝边境的鸭绿江河流,碧波荡漾,两岸青山如黛,高楼林立,村落点缀其间,展现出不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p> <p class="ql-block"> 移步换景,一座志愿军空军雕像浮现在我们面前。他右手抬臂瞭望天空,凝视着对岸,那威武雄壮的姿态,令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 来到两尊朝鲜族女子雕像面前,见一尊雕像女子,身姿挺拔,挥舞左手臂,另一支手敲击花鼓;另一尊雕像女子头顶瓷罐,身着民族长裙,体型丰腴,驻足前行……两尊雕像,完美再现了朝鲜女子热爱劳动、善歌善舞的民族风格。借助天空一道蓝光,与雕像女子同伫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中国国界</p> <p class="ql-block"> 这尊雕像组合是一位男士手持画盘画笔,女子在一旁观摩。男士轻轻地挥动画笔,在画板上勾勒出了一幅鸭绿江两岸美丽的风景画。更有<b>“一江碧水十分秀,两岸青山万古情”</b>的诗情画意。</p> <p class="ql-block"> 沿江边观景,不经意间来到<b>“鸭绿江游船售票处”。</b></p> <p class="ql-block"> 鸭绿江不仅仅是一条河流,更是一种文化的纽带。登上游船,从游船甲板上眺望远方,你会看到两岸截然不同的景象。一边是中国的繁华城镇,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和熙熙攘攘的人群;另一侧是朝鲜<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b>的村庄院落与青山相映成趣的风貌,还有那农田里劳作的农民以及沿线巡逻的士兵。</p> <p class="ql-block"> 乘游船观光回来,在<b>“鸭绿江断桥”</b>遗址前邂逅,来到了<b>“鸭绿江断桥景区售票处”。</b></p> <p class="ql-block"> 鸭绿江断桥景区售票处</p> <p class="ql-block"> 走进鸭绿江断桥游览区,首先看到的是这座炮楼,也被称为雕堡。这座炮楼形似圆筒,采用钢混建筑,直径6米,通高11米,包括地上四层和地下一层。</p> <p class="ql-block"> 炮楼前后两处各有一门高射炮。抗美援朝期间我志愿军使用的主要高射炮型号是苏制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该型号是当时防空作战的核心装备。</p> <p class="ql-block"> 沿着阶梯上来,左侧位置(鸭绿江断桥的桥头)是一组大型青铜群雕<b>“为了和平”,</b>右侧就是<b>“鸭绿江断桥”。</b></p> <p class="ql-block"> 整座雕塑高5米,宽12米,雕塑上的26个人物群雕,代表着26万第一批过江的志愿军。群雕动态展现战士扛枪行军,将领指挥若定的场景,斗篷随风飘扬,整体气势雄壮,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精神风貌,彰显了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转身移步向后,清晰的看到由原国家军委主席迟浩田题字的<b>“鸭绿江断桥”</b>五个大字悬挂在桥的顶端。鸭绿江断桥原是鸭绿江上第一座桥,桥长944.2米,宽11米,共12孔,由日本驻朝鲜总督府铁道局于1911年建成。1950年朝鲜战争期间桥体被美军飞机炸断,中方一 侧仅存四孔残桥。</p> <p class="ql-block"> 鸭绿江断桥</p> <p class="ql-block"> <b>“断桥史话”</b>详细介绍了断桥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 驻足鸭绿江断桥一端,双目凝视着“鸭绿江断桥”五个大字,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浮想联翩,赋诗一首: </p><p class="ql-block"> <b>《七律 游观断桥有感》</b></p><p class="ql-block"><b> 作者 保家卫国</b></p><p class="ql-block"><b> 长辈援朝过断桥,女儿寻址伴君迢。</b></p><p class="ql-block"><b> 绿江汨汨说英烈,云雾茫茫斥敌枭。</b></p><p class="ql-block"> <b>桥有残梁墩四孔,堡无枪弹迹千条。</b></p><p class="ql-block"><b> 遥观先辈津湖战,隔岸犹闻桔梗谣。</b></p> <p class="ql-block"> 走在断桥上,每一步都显得格外深重。脚下钢板的铆钉与密集弹痕仍清晰可见,仿佛能听见70年前那轰炸机的轰鸣声。这座桥见证了太多的悲欢离合,也承载了太多的民族记忆。</p> <p class="ql-block"> 断桥末端的文字记载</p> <p class="ql-block"> 断桥残痕</p> <p class="ql-block"> 鸭绿江断桥,位于丹东江岸路鸭绿江畔,两座并列的铁路大桥横跨中朝两岸,左侧为第二铁路桥(即中朝友谊桥),右侧第一座铁路桥为鸭绿江断桥。</p> <p class="ql-block"> 从断桥景区走出,经过<b>“鸭绿江断桥”</b>展厅,墙壁上悬挂着抗美援朝期间,美军飞机轰炸桥梁,军民协同抢修桥梁、防空备战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和平广场中的<b>“扬帆雕塑”。</b></p> <p class="ql-block"> 从<b>“和平广场”</b>视角看鸭绿江断桥</p> <p class="ql-block"> 游览鸭绿江断桥,购买<b>“鸭绿江断桥”</b>纪念章,留一份回忆;留一份感悟;留一份情怀,它是历史与现实交织的震撼体验,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历史的厚重和和平的珍贵。站在桥上,望着对岸的朝鲜,我仿佛能感受到当年岳父大人和数十万志愿军战士跨过这座桥时的决心和勇气。桥身上的弹孔和残破的痕迹,无声地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纪念章上的图案和文字,让我每次看到都能回想起那段历史 ,记住那些为了和平而牺牲的英雄们,提醒自己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b>“英灵数万垂千古,后辈扬帆破浪行”。</b></p>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p class="ql-block"> 我同爱人从<b>“鸭绿江断桥”</b>景区走出,兴致勃勃的来到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纪念馆山脚下,映入眼帘的是毛泽东主席题写的<b>“抗美援朝保家卫国”</b>的大幅石墙题字。</p> <p class="ql-block"> 顺沿台阶向上望去,是抗美援朝纪念塔。塔高53米,寓意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实现,正面镶嵌邓小平题写的<b>“抗美援朝纪念塔”</b>瑬金大字。</p> <p class="ql-block"> 抗美援朝纪念塔周边有四尊群雕,分别描绘了战争场景、群众支援、空军作战和运输线。</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的一侧摆放着抗美援朝时运用的各种型号的战炮。</p> <p class="ql-block"> 抗美援朝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走进纪念馆大厅,迎面是毛泽东主席与彭德怀老总直立握手的巨幅雕像,身后两旁是两组群雕,上方是<b>“抗美援朝保家卫国”</b>八个瑬金大字。</p> <p class="ql-block"> 1950年10月18日中国人民革命军委主席签署命令,任命彭德怀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命令十三兵团所辖4个野战军,3个炮兵师,立即准备完毕,待命出动。周恩来乘专机秘密飞往苏联,并请苏联給予军事援助和空军支援。于此同时 ,彭德怀飞抵丹东。他刚出机场,隔江相望,就看到了鸭绿江对岸朝鲜边城兴义洲已经被炸成一片废墟。</p> <p class="ql-block"> 1950年8月27日美军飞机入侵东北领空,疯狂轰炸边境城镇和乡村。图为安东市被炸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签署命令手稿。</p> <p class="ql-block"> 中共中央 决策出兵保卫和平</p> <p class="ql-block">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誓师大会</p> <p class="ql-block"> 抗美援朝前期,1950年中国与美国钢产量、工农业总产值对比:中国574亿人民币,美国2848亿美元,以现在7:1美元合计,两者是1:60,就是说,美国的经济产量是我国的60倍。</p> <p class="ql-block"> 提起抗美援朝,先要说说联合军总司令,美国五星级上将——麦克阿瑟。中国有句颜语<b>“成也萧何败也萧何”,</b>用来形容世界现代军事史上极富争议的美国五星级上将麦克阿瑟再贴切不过了。作为美远东军总司令,在朝鲜战争初期表现出极大的自信和冒险精神。他策划了仁川登陆,成功切断了朝鲜军队的补给线,极大地扭转了战局。他曾在抗美援朝初期祈祷中国军队早日参战,认为这将是增加战功的机会。然而 ,中国军队的介入彻底改变了战局。朝鲜战争的爆发成为他命运的分水岭。从军事巨擘到失势的最后一战,正是他骄傲自大和目空一切断送了他本该继续<b>“辉煌”</b>的军事生涯。</p> <p class="ql-block"> 美国五星级上将——麦克阿瑟,声称<b>“圣诞节前结束战争”。</b></p> <p class="ql-block"> 这是纪念馆“抗美援朝战争全景沙盘”。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立即进行武装干涉,支援南朝鲜军作战,并命令其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9月底,美军地面部队全线进抵三八线(就是沙盘中白线标示),准备越过并继续向北进攻,将战火烧到了中国大门口,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加之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抵御美国的侵略,中国政府考虑自身的安全,果断出兵援朝。</p> <p class="ql-block"> 三八线就是北纬38度线。北上是朝鲜,南下是韓国(北朝鲜)。</p> <p class="ql-block"> 抗美援朝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共进行了五次战略性战役阶段和若干著名战役,包括<b>第一次至第五次战役,以及长津湖战役、上甘岭战役、云山之战和金城战役</b>。中国人民志愿军1950年10月25日打响入朝后的第一次战役至1951年6月10日,连续进行了5次战役,歼敌23万余人,把侵略军队从鸭绿江打回到“三八线”,并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迫使侵略军转入战略防御,打出了朝鲜战争谈判的局面,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著名战役<b>“上甘岭”</b>战役时朝鲜战争后期僵持阶段的一次主要战役,在中美两国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经过40天的激烈的战斗,志愿军从防守转为反攻,最终成功击败了美军。上甘岭战役胜利的三大法宝:坑道、火炮和手榴弹。上甘岭战役是在两个连阵地上进行地,作战地域之狭窄、投入兵力之多、战役持续时间之长、火力之猛烈、伤亡之惨重、战斗之激烈,都是古今中外战争所罕见。随着这一胜利的传出,蒋介石在台湾感慨万千,发表了一句“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解放军的对手”,令人费夷所思。上甘岭战役正是这种“边打边谈”状态下扭转战局取地最终胜利的典型范列之一。</p> <p class="ql-block"> 时间跨度:1952年10月14日~11月25号,持续43天。</p><p class="ql-block"> 兵力对比:志愿军约4.3万人,“联合国军”约6万余人。</p><p class="ql-block"> 武器装备:“联合国军”投入大炮300余门、坦克170辆、飞机3000多架次。志愿军仅有坑道、火炮、手榴弹。</p><p class="ql-block"> 战场面积:约3.7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 伤亡情况:志愿军伤亡约1.15万人;美韩军伤亡约1.5万人。</p> <p class="ql-block"> 坑道生活</p> <p class="ql-block"> 救死扶伤</p> <p class="ql-block"> 储备弹药</p> <p class="ql-block"> 志愿军指战员在狭窄的坑道中</p> <p class="ql-block">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发生在长津湖地区的一场关键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在极端严寒和装备劣势的条件下,与美军精锐部队展开激战,最终迫使美军经历<b>“路程最长的退却”,</b>成为朝鲜战争的战略转折点。</p> <p class="ql-block"> 1950年11月27日~12月24日,朝鲜东北部长津湖地区,当时遭遇50年一遇的严寒(夜间最低温度达—40℃)。志愿军第九兵团125名志愿军战士成建制寒冻牺牲仍保持战斗姿态(“冰雕连”)。见此情景,令人感慨万千,热泪盈眶。电影《长津湖》真实的再现了我志愿军在生死关头以民族大义为重,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p> <p class="ql-block"> 趴冰卧雪坚守阵地</p> <p class="ql-block"> 面对视死如归的“冰雕连”战士,以血肉之躯,手握钢枪,保持着战斗姿态,抵挡着敌人的钢铁洪流,用生命捍卫祖国的尊严和人民的幸福。震撼之余,执笔洒墨,赋诗一首:</p><p class="ql-block"> <b>《七绝 戍国忠贞》</b></p><p class="ql-block"><b> 作者 保家卫国</b></p><p class="ql-block"><b> 蛰雪长津十万丁,寒风冻骨志如钉。</b></p><p class="ql-block"><b> 捐躯冰塑强人汉,戍国忠贞赛卫青。</b></p> <p class="ql-block"> 奇袭白虎团发生在抗美援朝战争的<b>“金城战役”</b>中<b>。</b>在金城战役中,志愿军第68军第203师奉命执行打击南朝鲜军首都师第一团(即白虎团)的作战任务。志愿军成功歼灭了<b>“白虎团”</b>团部,打乱了南朝鲜军的防御体系,对西集团顺利完成战役第一步任务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电影<b>《奇袭》、</b>样板戏<b>《奇袭白虎团》,</b>真实再现了战役的全过程。</p> <p class="ql-block"> 激战云山城发生在1950年志愿军入朝初期,是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战役中的关键战斗,由志愿军第39军与美军骑兵第一师展开,被国际军事界评为<b>“世界战争史上少有的遭遇战”。</b></p> <p class="ql-block"> 1964年拍摄并上映的影片《英雄儿女》,以抗美援朝为背景,通过王成、王芳兄妹的故事完美地展现了志愿军的英雄主义精神。正如影片《英雄赞歌》所唱的那样:</p><p class="ql-block"> <b>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b></p><p class="ql-block"><b> 晴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座和声。</b></p><p class="ql-block"><b> 人民战士驱虎豹,舍身忘死保和平……</b></p> <p class="ql-block"> 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 ,历经两个阶段,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6月10日,志愿军连续进行了5次战役,把联合国军从鸭绿江和图门江边赶回到“三八线”附近,奠定了这场反侵略战争胜利的基础。 此后,又构筑起铜墙铁壁般的纵深防御阵地,多次粉碎了联合国军的重点进攻和细菌战,还进行了多次进攻战役,边打边谈,迫使侵略者停战谈判,使他们不得不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议上签字。</p><p class="ql-block">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保卫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独立,也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打出了军威,打出了国威,用毛泽东主席的一句话:<b>“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b></p> <p class="ql-block"> 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b>“并肩作战”,</b>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谱写了一首首<b>《中朝友谊之歌》。</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移步转厅,来到了</span><b style="color:rgb(1, 1, 1);">“向最可爱的人致敬”</b><span style="color:rgb(1, 1, 1);">展览厅,看到文字下两组数字:</span><b style="color:rgb(1, 1, 1);">“290000”、“197653”。</b><span style="color:rgb(1, 1, 1);">一组数字指地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参战的总人数共计290万余人次;另一组数字显示约19.7万人牺牲并长眠朝鲜。</span><b style="color:rgb(1, 1, 1);">“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b></p> <p class="ql-block"> <b>“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b>抗美援朝,是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趴冰卧雪,为保家卫国吃冰土豆、炒面粉,涌现出像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战斗英雄……</p> <p class="ql-block"> 特級英雄杨根思、黄继光等战斗英雄……</p> <p class="ql-block"> 抗美援朝中,志愿军使用过的冲锋枪、棉帽、军大衣在纪念馆中展出,与联合国军的飞机、坦克、舰艇、鸭绒睡袋和M—1943型貌线帽相比,每一位抗美援朝战士的背后,都有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战争的残酷,让我们深深感到和平的珍贵,和平来自不易,和平万岁!</p> <p class="ql-block"> 总结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将士在卫国戍边的行动中,展现了极高的忠诚和献身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刻,诠释了自己的观点<b >:“志愿军将士冒着枪林弹雨勇敢冲锋,顶着狂轰滥炸坚守阵地,用胸膛堵枪眼,以身躯作人梯,抱起炸药包、手握爆破筒冲入敌群,忍饥受冻绝不退缩,烈火烧身岿然不动,敢于[空中拼刺刀]。</b></p> <p class="ql-block"> 走出<b>“抗美援朝纪念馆”,</b>已近傍晚,天空深沉暗红,一半乌云渗红,一半蓝天云白。站在抗美援朝纪念馆广场,凝视着纪念塔和四周的雕像,目光随鲜艳红旗飘动,注视不定,我的心情复杂而沉重。傍晚的天空如同战争留下的血色印记,让人不仅想起那些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英雄们。纪念馆内的展品和历史照片,每一件展品、每一张照片,都有它鲜活的故事,承载着沉重的历史记忆。回头再看看<b>“抗美援朝纪念馆”,</b>心中充满了对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们的敬仰和感激之情,他们的牺牲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安宁,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值得我们倍加珍惜。<b>“山川不改仗英雄,军史钩沉泛中华”。</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