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非遗日 回望我的非遗之路 <p class="ql-block"> 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我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为2025年6月14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主题为“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p><p class="ql-block"> 非遗即是生活,回望我的非遗之路,这是我感受最为深刻、最为真切的一句话。</p> <p class="ql-block"> 1954年7月,我出生于汉口六渡桥与铜人像之间的古三皇。1970年2月,年仅十五岁半的我便下放农村,在蕲春当过将近两年时间的知青,1971年12月,被330招工去了宜昌,然后就一直生活、工作在那里。离开故土武汉,迄今已然半个世纪有余。</p><p class="ql-block"> 乡愁是需要载体的,或是一枚邮票,一方浅塘,或是一缕炊烟,一声呼唤。我的乡愁是那些儿时唱过的童谣、做过的游戏……</p> <p class="ql-block"> 2009年,我撰写的反映老武汉百姓生活、民俗风情的散文集《大城小巷》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大城小巷》后来在一些读书网站上可以看到,网络评分为8.7分,“喜马拉雅”上还有听读版,由简夫人朗读,头条等媒体对该书也有过多次专门推荐。</p> <p class="ql-block"> 《大城小巷》共有散文48篇,其中有篇“装订我的小巷童谣”,讲述了我儿时的童谣故事。在准备素材时,我曾将记忆中的童谣进行了梳理,并用文字把它敲打出来。一遍遍的回忆,带来的是一次次的震撼,没有想到,武汉竟然有如此众多、如此生动的童谣存在,这应该是一笔文化资本。</p> <p class="ql-block"> 从那时起,一个愿望在我心中萌生:我要把这些几乎被人遗忘的绝响收拢起来,集聚起来,将这些貌似简单幼稚而实则博大精深的东西加以学习研究,编撰一本《武汉民间童谣辑注》,呈献世人。我不奢求挖金掘银,只想捡起几个煤块,为武汉本土文化的熊熊烈火添点燃料。</p><p class="ql-block"> 十余年来,我搜集校订的武汉民间童谣近千首,其主要有两个来源: 有一半选自晚清、民国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各种书籍、报刊等,如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歌谣研究会《歌谣》周刊第1~3卷等。</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歌谣研究会会刊《歌谣周刊》创刊号(1922年12月17日出刊)</b></p><p class="ql-block"> 另一半来自笔者和其他百余位武汉人的回忆传唱以及少量的网络搜集,其中,仅徐明庭老先生一人就提供了30余首,且内容珍贵,题材广泛,不少具有唯一性。我从先祖母谢秀英老人那里,也承继了近百首来自我们汉阳老家的童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武汉老杂志《西北风》(1936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武汉,民间童谣的流传,不仅数量众多,地方特色浓郁,而且有着历历可数、清晰可见的文化脉络。它是真正的武汉制造,是展示城市文化品质和历史荣耀的一个蓝本,是提升城市文明的内涵和品质的一种教材,极具保护意义和传承、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 精妙的密码,深邃的蕴藏,武汉民间童谣虽然嫩小幼稚,却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和记录。我力图将大俗大雅的武汉童谣同武汉地方风情,历史文化,社会风俗,特色方言等放在一起述说研究,另辟蹊径,寻求突破。</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2012年7月14日在武汉青少年宫举办彭翔华《武汉民间童谣辑注(初稿)》研讨会(摄影:王炎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童谣的采录工作是繁琐的,艰难的,研究工作是枯燥的,寂寞的。当然,其间也蕴含着快乐和享受,每次收获,给我带来的不仅是惬意愉悦,还有些许的成就感。我感受最多的还是激动与兴奋,我激动的是我的新发现,新收获,我兴奋的是这些毫不起眼的小儿科里竟然隐藏着这么多的文化秘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span><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人民网等转载报道我的相关研究信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衷心感谢何祚欢和徐明庭两位先生为本书作序,这将会是我的终生荣幸。</p><p class="ql-block"> 何祚欢先生是武汉文学艺术界的杰出代表,地方民俗研究专家,是大名人,也是大忙人。当我忐忑地表达了想请他作序的意图之后,他爽朗地答应了,还给我抄录了几首儿时唱过的童谣,字字句句,充满温馨。</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我与何祚欢先生合影,2009年7月于汉口百步亭花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何祚欢先生在序言中说“童谣实际上是一种诗教,是民间不自觉的而又非常可贵的学前教育。”这话太深刻了,若无深厚的功底,广博的学识,潜心的研究,是绝对说不出这经典话语的。这是把金钥匙,对我深刻认识武汉童谣的文化价值有高屋建瓴的指导意义。</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何先生手写的序言和提供的武汉童谣文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徐老是武汉著名文史专家,有“武汉通、武汉活字典”之称,是我十分敬仰的人。他年近九旬,能在炎炎夏日之时用钢笔为我写序,着实让我感动。徐老将我的原稿通读了两遍,序言整整写了十大张纸,三千余字,一笔一划,一丝不苟。他还为我提供了30多首老武汉童谣,并嘱咐我,不要急于出版,出本书不容易,一定要争取多收一点,写好一点,研究透一点,尽量完善,少留遗憾。</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我与徐明庭先生合影,2009年7月于武汉图书馆徐明庭工作室</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徐明庭先生在序言中写道:“童谣是和方言、民俗、社会、教育、儿童文学、民间文学等等有关的学科,是囊括古今‘文史中外一体收’的博大精深的学问。”我想,这应该是对童谣概念的最全面、最完整概括,其意义自不必说。</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徐明庭先生发言讲话</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两位先生手写的序言和提供的童谣文稿,都将是我最珍贵的收藏,最有价值的物品。</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徐明庭先生“关于《武汉民间童谣辑注》序言”原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研究武汉童谣,离不开武汉方言的学习探讨,在这方面,有“武汉方言研究第一人”的朱建颂先生对我的帮助最大。我细心研读了他的《武汉方言词典》等大部分书籍、文章,还多次登门求教,朱先生的耳提面命,让我受益匪浅。他为人谦和,有大家风范,对我的一些武汉方言解说以及文字认定等,也给与了积极的鼓励。</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朱建颂先生在观看我的《武汉民间童谣辑注》,2015年8月7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遵徐老之嘱,我又开始了艰苦的搜集研究和整理撰写工作。2012年11月,《武汉民间童谣辑注》第二稿完成,入编的武汉民间童谣数量由最初的449首增至529首,2013年9月完成定稿,选录数增加至705首。</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武汉民间童谣辑注》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5年7月第一版</b></p> <p class="ql-block"> 这本书原价45元,现在网上最高卖到三百多了。令我愤懑的是居然出现了大量的盗版在公开售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左边为正版,右边是盗版</span></p> <p class="ql-block"> 我曾将此事告知出版社,编辑开玩笑说,应该祝贺你,别人的书打折都卖不出去,你的书却出现了盗版。弄得我哭笑不得。</p><p class="ql-block"> 毕竟是自己的心血,我问将如何处理?编辑摇头道:“没办法,算了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蒜鸟,蒜鸟,蒜鸟是个什么鸟?转念一想,不蒜鸟又将如何?</p> <p class="ql-block"> 2015年9月,我的《武汉歌谣故事》由武汉长江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试图从故事的角度,来讲述、解读武汉童谣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湖北经视台《悦读》抢先看:彭翔华著作《武汉歌谣故事》大家谈</b></p> <p class="ql-block"> 我早就有将“武汉童谣”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想法,2012年7月9日,“中国国学网”就在相关报道中就谈及了这点。</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2012年7月9日,“中国国学网”报道:“网友考证449首武汉民间童谣 盼能申报非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幸的是,我这一愿望得到了非遗有关部门的大力指导和帮助。2017年1月,我先后接到了武汉文旅局非遗处王建军处长和武昌区文旅局非遗中心王伟主任的电话,他们都表示对我的研究很感兴趣,希望能把它纳入到非遗文化传承的范畴之列,并愿意提供支持。</p><p class="ql-block"> 我非常兴奋和激动,一下子颇有点“找到了组织,找到了娘家”的感觉。就这样,“武汉童谣”开始走向了作为非遗代表性项目的提升之路,我自己也随之从认识到实践上的更上层楼。</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2017年1月23日,在华中师大拜会刘守华先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伟主任亲自带我到华中师大拜会了省民间文学研究大师、省非遗专家组成员刘守华先生。刘先生平易近人,慈祥和蔼,年逾八旬却精神矍铄,我的些许成果得到了他的充分肯定,他说“童谣属于民间文学,你搞的这个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作出成果了,十分难得。”并鼓励我继续将研究推向深入,在“本土文化”和“口头遗产”上再下大工夫。话虽简短,却提纲挈领,为我辟开了新的研学路径。</p><p class="ql-block"> 在“武汉童谣”的申报过程中,从项目的意义价值、存续状况、传承计划等方面,武昌区文旅局非遗中心都进行了具体详尽的指导,并积极争取资金拍摄专题片,帮助完善各类材料等。</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2017年11月,“武汉童谣”被列为武汉市第六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2018年6月9日:武汉市级非遗项目“武汉童谣”授牌</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2018年,我被认定为 “武汉童谣”武汉市级代表性传承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武昌区非遗中心的支持和指导下,2019年3月,我的第三部武汉童谣研究专著《武汉童谣纵横谈》出版发行,王伟主任为本书撰写了热情洋溢的序言。</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2020年,“武汉童谣”被列为第六批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2022年5月,我被认定为湖北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武汉童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2019年11月,在武汉市委宣传部、武昌区非遗中心的推荐下,《武汉民间童谣辑注》荣获湖北省第十届 “屈原文艺奖”艺术奖。</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多年来,省、市、武昌区等各级非遗保护部门给予我的指导和鼓励是多方面的,从非遗项目的拟定,申报材料的撰写,到计划的制定和落实,到各项工作、活动的有序开展等,无不细致详尽,同时也给予我不少发展提高的机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武昌区非遗中心的推荐下,我参加了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工作。王峰主任和工作人员郑永恒、芦荟等不厌其烦地帮我修改申报书文稿和申报录像片脚本,指导非常具体,很具针对性。</p> <p class="ql-block"> 《大城小巷》一书中,其“小玩意有大快乐”篇,回顾了儿时自作玩具的情景,“游戏撑起的天地”篇,陈列了我曾经玩过的各种游戏。</p><p class="ql-block"> 我发现在童谣家族中,儿童游戏歌谣占有相当份额,二者具有“相辅相成、相依相融,互为渗透,互为升华”的因果关系,继而,我萌生了将武汉民间童谣和武汉民间儿童游戏放在一起研究整理的想法,事实证明,这是一项意义重大、具有开创性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2013年5月,我的《武汉民间儿童游戏与童谣》初稿完成,消息披露后,引起了一些媒体的关注和朋友的兴趣。</p><p class="ql-block"> 徐老对本书的编撰提出一些具体指导意见,并告诫我,要有耐心尽量多搜集,多研究,将一些没有歌谣的儿童游戏也编写进去,争取编成“武汉民间儿童游戏大全”“儿童游戏歌谣大全”,努力做到齐全与精当结合,趣味和资料兼顾,提高阅读性和文化价值,让最后成果贴近完善。</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中国台湾网》报道</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这本《武汉民间儿童游戏与童谣》终于画上句号。该书分为五编,即“亲子游戏与童谣、空体游戏与童谣、借物游戏与童谣、情景游戏与童谣、益智游戏与童谣”等,共计30余万字,手绘插图近200幅,共选有武汉民间传统儿童游戏203种(类),儿童游戏童谣380余首。</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刘守华先生与我(2021年10月28日于华师桂子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德高望重的刘老为本书作序,序言是在纸上一笔一划地写成的,字迹较大,满满七小张,殷切之心,炽盛之情,跃然纸上。他说“童谣虽是中华民间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小花,翔华却以超常功力投入搜求研究之中,使其具有完整、丰富的特质而生发出雅俗共赏的魅力,相信它会成为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一项精致成果而焕发光彩。”这是对我的殷切期待,也是鞭策激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感谢老朋友司锋先生,他为本书的绘制的近两百幅游戏画图,为本书增色不少,也是极好的解读。</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司锋与他的“第八届武汉美术年展”参展作品《汉水人家》 (摄影:袁漪 2012年10月)</b></p> <p class="ql-block"> 该书的写作、出版得到了武昌区非遗中心的鼓励和帮助,细致详尽的指导,热情真诚的支持,令人感动和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汉童谣”非遗项目的传承、创新工作也在有条不紊第进行。在省、市、武昌区非遗保护中心的领导下,制定了该项目的“五年保护、发展计划”,并逐年按计划落实各项任务,多方面、多层次地开展工作。</p> <p class="ql-block"> “武汉童谣”的学术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除了已经出版的四部研究专著外,我先后发表了《武汉老字号的歌谣和俗语俗谚》、《武昌九门歌谣解析》、《漫话武汉民间童谣》、《三首疑似传唱了千年的武汉童谣》等相关研究文章四十余篇。2020年1月,论文《武汉童谣中的武汉文化》参加了“首届武汉学高峰论坛”。</p> <p class="ql-block"> 我多次在武汉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宜昌市图书馆、江汉关博物馆等处举办相关学术讲座,开展宣讲宣传工作。2018年11月19日,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举办的“民间文学类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班”上,作专题讲座“武汉童谣的采集、研究与创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2013年8月17日,我在武汉图书馆社科论坛作《儿时的记忆——武汉老童谣》讲座。</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2018年5月5日:湖北省图书馆“武汉老童谣、老游戏”讲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2018年11月19日,我作专题学术讲座“武汉童谣的采集、研究与创作”。</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2018年3月2日,元宵节首义广场“武汉童谣”出展</span></p> <p class="ql-block"> 创新工作机制,采用新的传播手段,利用各种文化平台,如“头条、抖音、快手”等,还开辟了“彭翔华讲汉味童谣”微信公众号,讲述、宣传、教授“武汉童谣”目前已发文章、视频一百余篇。</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2017年5月,在武昌晒湖小学活动讲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2018年5月11日:武汉小学讲武汉童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我指导的晒湖小学方言新童谣《说唱新武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在武汉工商学院作学术讲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2018年6月11日在武昌区东亭社区讲童谣</b></p> <p class="ql-block"> 2023年2月,本人参与主导的“武汉童谣进校园”定点学校武汉关小学在中国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中青网举办的“非遗进校园”实践案例征集展示活动中,荣获湖北省唯一一个“创新实践成果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23年6月1日,我在武汉市革命博物馆,参加了由武汉市少年儿童图书馆联合长江沿线省市图书馆共同开展的“我是长江的孩子 英雄武汉文化研学”之旅活动。</p> <p class="ql-block"> 现场教授武汉手指游戏与童谣,让孩子们在玩与学中感悟武汉非遗文化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接受报刊、广播、电视采访等,扩大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武汉童谣”传承活动情况多次在相关媒体上报道,如央视网、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湖北广播台、湖北卫视综合台、经视台等。</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2018年5月27日“武汉一台播送武汉童谣专题片</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2013年8月5日,我接受“中新网”采访</span></p> <p class="ql-block"> 有计划地落实授徒工作,指导传授,有序展开。项目传承人葛亮,系湖北广播电视总台节目编辑和主持人,基础好,起点高,对“武汉童谣”项目喜爱有加,参与和组织了不少传承活动,对整个工作给予了全力支持和配合。</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2023年6月,“武汉童谣工作室”在武昌红巷博物馆群挂牌。</b></p> <p class="ql-block"> 作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我还对宜昌等地的民间童谣进行过搜集、整理和研究,并展开了一些传承、宣传活动。</p><p class="ql-block"> 2023年11月22日,在宜昌市基建幼儿园举行以“童谣润童心 非遗传乡韵”非遗进校园活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宜昌市基建幼儿园、三峡日报、湖北日报客户端、三峡电视台等媒体作了专题报道。</p><p class="ql-block">湖北日报客户端</p><p class="ql-block">https://news.hubeidaily.net/hbrbsharenew/news_detail/5/1993614/0/0</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月6日下午,我应邀在宜昌市胜利二路社区举办“宜昌民间手指游戏谣”讲座活动。</p><p class="ql-block"> 该活动是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主办,炎黄文化研究会和宜昌市图书馆承办的“阅读领跑公益行走进社区”之一,也是“湖北省非遗项目进社区活动”之一。</p> <p class="ql-block"> 2024年3月23日上午,宜昌市炎黄文化研究会与宜昌市图书馆再度牵手,开展了三峡文化讲坛“老宜昌系列”讲座2024年第一讲,我在宜昌市图书馆三峡文化讲坛,为广大市民带来一场《漫话宜昌民间童谣》讲座。</p> <p class="ql-block"> 有关报道称:这是一场充满魅力与深度的文化盛宴,彭翔华老师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视角,将宜昌童谣的韵味与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到会者十分踊跃,座无虚席,讲演获得巨大成功。</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月29日:由本人主持、筹划的“武汉童谣分享会”在武汉江城印象民俗博物馆举行,湖北经视“欢乐颂”栏目进行了现场采访录制工作。</p> <p class="ql-block"> 2024年2月1日上午,由武汉江城印象民俗博物馆组织召开的“非遗与博物馆融合发展研讨会”在红巷博物馆群召开。</p> <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有我参与的三峡大学邹莹老师主持的《百年中国童谣文本经典化研究》课题,获批为“2024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中国文学)”。</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长江流域13个省(区、市)联合举行的“锦绣长江”非遗展示活动在武汉隆重举行。27日上午,我有幸成为“非遗研学课堂”的主讲嘉宾,组织开展了“老武汉手指游戏及童谣”的讲座活动,受到了与会人员、孩子们的热烈欢迎和好评,有关报道称“讲出了浓浓的老武汉味。”</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讲座瞬间, 胡全志摄影,2024年10月。</span></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28日:湖北经视录节目讲述“武汉民间儿童手指游戏”</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2024年11月5日:湖北经视播放我的专题片《武汉手指游戏》</b></p> <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23日,“武汉2025年马拉松(汉马)比赛”成功举行,武昌文旅局和非遗中心在比赛赛道现场,即武昌中华路码头对面围墙上专门介绍了武昌区特色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有我的“武汉童谣”大幅宣传画。</p> <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18日:接受“大湾区之声”记者余玉婷有关“武汉童谣”专题采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的有关“武汉童谣”专访节目“从收集童谣到文化传承”于2025年4月4日中午13:30分在《大湾区之声》“根脉中华”节目中播出。</p><p class="ql-block"> 广播收听频率:大湾区之声,广州FM98.0 ; 深圳FM101.2; 澳门、珠海FM105.2 ;佛山FM93.2;香港之声FM87.8 /AM675。</p><p class="ql-block"> 同时可在学习强国、云听客户端、央广网收听。</p><p class="ql-block">节目播出后发云听链接。</p><p class="ql-block">https://ytweb.radio.cn/share/albumPlay?correlateId=2681391&columnId=17029594141260</p> <p class="ql-block"> 非遗传承有项重要任务,那就是对项目本身的研究和挖掘,这骨头很难啃,但很有意义。从2015年我的第一本武汉童谣专著《武汉民间童谣辑注》出版到现在,已然过去十年了。这时间转瞬而过,然而,我的兴趣未消减,搜集和挖掘的步子从未停歇。</p><p class="ql-block"> 十年来,我又搜集到了不少老武汉民间童谣,我计划重新编撰一本集大成的、升级版的“武汉童谣”。我几乎放弃了一切杂事甚至杂念,一门心思扑在这项别人不愿做、不屑做的工作上。皇天不负苦心人,这本《武汉童谣(暂名)》初稿终于完成了,目前正在紧张的校改、修订之中。</p> <p class="ql-block"> 全书分为五个板块,即“游戏谣、生活谣、社会谣、教诲谣、谐趣谣”等,每一板块为一编,下分18个小专题,即“亲子游戏谣、空体游戏谣、借物游戏谣、情景游戏谣、益智游戏谣、抚儿娱儿谣、交流交往谣、娱乐玩耍谣、历史时政谣、山川建筑谣、 节令风俗谣、市声百业谣、世态人情谣、德行引导谣、认知求识谣、母传寄托谣、调侃滑稽谣、讽喻嘲弄谣。”</p><p class="ql-block"> 全书辑录武汉童谣合计1149篇,比原作705篇增加了将近百分之八十,而且研究更深入,范围更广泛,分类更合理,考证更严谨,本土文化意蕴更浓厚。</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的乡愁,更是我的事业,我将不懈地走下去,走下去!</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非遗正青春,我也正青春!</b></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