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半月前女儿说她在网上看到,6月9日狄更斯在伦敦的故居•博物馆要举办庆祝建馆100周年的纪念活动。真是一个令人高兴的好消息,几天来我们一直期待着6月9日的到来。</p><p class="ql-block"> 狄更斯是从我们的少年时代开始,陪着我们长大的作家之一。还是在上小学的时候,就看过他的小说《雾都孤儿》。其笔下扣人心弦的故事和惟妙惟肖的人物深深地感染并影响了我们。</p><p class="ql-block"> 今年冬季寒冷。每天晚上给躺在被窝里的外孙女读的睡前故事,正是《雾都孤儿》。孩子说我看过这本书啦,但还是很愿意听。看来我们祖孙三代都是查尔斯•狄更斯的粉丝呀。</p> <p class="ql-block"> 终于盼来了6月9日。吃过早饭送孩子去上学,然后赶到地铁站。先乘蓝线地铁,再换乘黑线地铁,又换乘了红线地铁,一个多小时后来到了狄更斯位于伦敦道蒂街48号的故居•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道蒂街是位于伦敦市中心区的一条古老街道,两旁都是乔治亚建筑风格的房屋。48号是狄更斯曾经的家,也是伦敦唯一仍保存完好的狄更斯故居。1932年面临拆除时,被国际狄更斯书友会买下并改造成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道蒂街不仅有狄更斯的故居,还有着许多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英国作家霍尔特比的住房就在相隔几户的房子里;小说家本杰明·迪斯累利曾于1868年和1874年两度出任英国的首相,这条街最头的房子就是他的出生地…整条街的建筑风格和历史背景使道蒂街成为伦敦的一个重要文化地标。</p> <p class="ql-block"> 我们来的早,人还不是很多。进入<b>门厅走廊</b>后看到工作人员很多,有些奇怪,但没过一会就明白了,参观的人实在是太多了。</p> <p class="ql-block"> 工作人员多是志愿者,其中还有中国的留学生。她们笑容可掬,主动向参观者递上导览手册,知道我们是中国人后,专门又拿了一份中文的访者导览。</p> <p class="ql-block"> 一楼临街的大房间是<b>餐厅</b>,也是狄更斯宴请宾客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中间一张长餐桌。棚顶悬挂着富丽堂皇的古老吊灯,精致的材质,显得高贵庄重大气。古朴又雅典,奢华且富有艺术感。</p><p class="ql-block"> 窗帘配有横向帷幔带有雕花的装饰,卷边的厚窗帘有着精细感的半圆形褶皱,边缘装饰着流苏,柔美的色调,给人以温馨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狄更斯夫妇专用的盘子和餐具</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传统壁炉的上方悬挂着高品质的油画。精巧实用的角柜盛放着酒具。</p> <p class="ql-block"> 餐厅里的餐具柜和餐具</p> <p class="ql-block"> 一楼的<b>早晨起居室</b>。狄更斯的妻子凯瑟琳,每日早晨在这个起居室里操办家事和照顾孩子,有时也在这儿迎接访客。</p><p class="ql-block"> 狄更斯常年在外奔波,凯瑟琳与狄更斯的沟通大多通过书写信件完成。这个房间也是凯瑟琳常常写信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摆放餐具、茶具的台桌</p> <p class="ql-block"> 小餐桌,壁炉,水池子,还有个小号的,与我国农村常见的、相似的压水井。</p><p class="ql-block"> 看起来,当年伦敦还没有自来水,楼房里也要靠压水井来供水。</p> <p class="ql-block"> 通向二楼的楼梯</p> <p class="ql-block"> 二楼的<b>会客厅</b>,被参观的人挤得满满当当。</p><p class="ql-block"> 会客厅虽然不是很大,但在180多年前能有这样的条件,说明狄更斯还是很富有的。</p> <p class="ql-block"> 房间内铺着地毯,墙边有几把木椅和单人沙发,四周的墙上挂着许多油画、素描和肖像画。</p> <p class="ql-block"> 客厅里还有一架钢琴。不知狄更斯是否喜爱弹钢琴,但是众所周知他喜爱戏剧表演,小时就常给家人和朋友即兴表演。1832年科文特加登剧院发现了他的戏剧天才,有意录用他,并通知他去试演,但生病阻止了他当演员的前途。</p><p class="ql-block"> 长大后他把家里变成了一个业余剧场,他在后来的住所里,甚至把一个房间做成世界上最小的剧场。</p><p class="ql-block"> 1850年开始,他通过在舞台上朗诵的方式,把自己的作品带给观众、读者,把他对演员的热爱和天赋发挥到了极致,也受到了大众的欢迎和喜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二楼狄更斯的书房</p> <p class="ql-block"> 1837年,狄更斯带着他的妻子和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搬进了这栋住宅。这一年,维多利亚女王登基继位,狄更斯也已经是个小有名气的年轻作家。</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的三年时间中,狄更斯完成了《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和《尼古拉斯•尼科贝》三部小说。当他搬离这栋楼房的时候,已然是一个文学界的国际巨星。</p> <p class="ql-block"> 书房内有三个大书柜</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幅维由以细腻的风景画和自然主题作品闻名的艺术家罗伯特·W·巴斯创作,但尚未完成的画作,后来被称为“狄更斯的梦”。</p><p class="ql-block"> 这幅画是狄更斯去世后创作的,画中的书桌、椅子、红木桌子和几件书桌装饰品现在都在博物馆中收藏。</p><p class="ql-block"> 1931年9月,巴斯的孙子F·弗利特伍德·巴斯牧师将此画捐赠给了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这张狄更斯与房主人签署的租房协议书,居然完好地保存了188年。</p> <p class="ql-block"> 狄更斯住在48号的时候,住49号的是亨利律师。现在49号成为了狄更斯博物馆的展厅部分。</p><p class="ql-block"> 二楼的展厅 -- 查尔斯·狄更斯博物馆百年历史</p><p class="ql-block"> 狄更斯博物馆由狄更斯协会(全世界对狄更斯感兴趣的人组成的协会)建立。1925年6月9日,道蒂街48号作为博物馆开放,专门展出狄更斯的作品。100年后的今天,查尔斯·狄更斯博物馆收藏了关于狄更斯及其全球影响的不可思议且无与伦比的藏品。</p><p class="ql-block"> 此次展览汇集了该收藏的亮点,从最早进入博物馆的一些物品到最新收购品,并展示了狄更斯的生活和作品以及博物馆在保存其遗产方面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将遇到作为人的狄更斯和作为作家的狄更斯,以及他的个人风格、兴趣和激情;从他的发刷、手杖和仅存的西装,到他生前制作的肖像和照片。</p><p class="ql-block"> 走进查尔斯·狄更斯的世界,发现更多关于世界上第一个国际名人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20多岁时的狄更斯。</p><p class="ql-block"> 这是1837年的画像,25岁的狄更斯英俊潇洒,刚刚住进多蒂街。那是狄更斯在个人和事业上最忙碌的岁月。他刚做了父亲,出版了《匹克威克先生外传》,正在写《雾都孤儿》。</p> <p class="ql-block"> 30多岁时的狄更斯。</p><p class="ql-block"> 狄更斯30岁时,他成为了著名的作家,首次踏上美国之旅。他的受欢迎程度如此之高,以至于他拒绝剪发,以防剪下的头发被当作纪念品出售。</p><p class="ql-block"> 当他36岁坐在电传打字机前时,他的头发已经变短,但他还没有长出著名的“解忧”胡子,这是众所周知的特征。与我们现在所知的狄更斯形象截然不同,它传达了狄更斯的朋友约翰·费斯特所描述的“热切、不安、充满活力的态度”。</p> <p class="ql-block"> 40多岁时的狄更斯。</p><p class="ql-block"> 他变成了我们今天熟悉的面孔。开始留胡子,他的朋友约翰·福斯特称之为“丑陋的毁容”。</p> <p class="ql-block"> 50多岁时的狄更斯。</p><p class="ql-block"> 查尔斯·狄更斯的柜式照片,由本杰明·古尼拍摄于1868年。</p><p class="ql-block"> 狄更斯谨慎地控制着自己的形象。选择谁可以再现他的样子。狄更斯晚年的生活也恰逢肖像摄影的发展。正是这个原因,让我们看到了180多年前的狄更斯真容。</p> <p class="ql-block"> 狄更斯穿过的西服</p> <p class="ql-block"> 这是狄更斯自己设计建造的<b>阅读台</b>。</p><p class="ql-block"> 狄更斯是第一个公开朗读自己作品的著名作家。他经常专注于叙述的幽默感,缩短了原文,并在空白处给自己写了舞台指导,这可以在桌子上的阅读稿中看到。狄更斯的朋友、作家托马斯·卡莱尔曾指出,狄更斯“把整个剧团都装在一个帽子里”。</p> <p class="ql-block"> 2楼与3楼之间的楼梯铺着纯毛地毯,墙壁上挂着精美的画作。</p> <p class="ql-block"> 3楼的展厅 -- 狄更斯的遗产,过去、现在和未来</p><p class="ql-block"> 狄更斯在1837年发表《匹克威克外传》后,人们认识了他笔下的许多经典人物,如《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和《圣诞颂歌》,这些人物已经融入到了我们的文化中。</p><p class="ql-block"> 在过去的100年里,查特斯·狄更斯博物馆收集了大量与狄更斯生活和时代相关的物品;在保护和推广狄更斯在伦敦的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今天,邀请所有喜爱狄更斯的人来这里,探索查尔斯·狄更斯遗产的美丽、独特和未来。</p> <p class="ql-block"> 狄更斯的小说对社会影响巨大。1843 年狄更斯发表了小说《圣诞颂歌》。西方圣诞节的活动虽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但现代圣诞节的许多传统,则是在《圣诞颂歌》发表后逐渐形成的。是小说中的许多情节成了圣诞节的约定风俗,诸如家庭团聚、互换礼物、圣诞餐饮,甚至“圣诞快乐”的说法也是由此而得以流行的。小说把<span style="font-size:18px;">狄更斯</span>和圣诞节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span style="font-size:18px;">因此,狄更斯被称作“圣诞之父”。</span></p><p class="ql-block"> 甚至有这样一段传说:1870年狄更斯去世,伦敦一个小贩的女儿听说后伤心地问父亲,狄更斯去世了,那圣诞老人是不是也会去世?由此可见《圣诞颂歌》在英国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了。</p> <p class="ql-block"> 狄更斯的手稿</p> <p class="ql-block"> 《双城记》的阿拉伯语版本,由穆罕默德·阿尔-西巴尔创作。</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1992年到2003年,狄更斯的肖像被印在10英镑的钞票上。</span></p> <p class="ql-block"> 3楼狄更斯的卧室</p> <p class="ql-block"> 这里曾是狄更斯和凯瑟琳的卧室。凯瑟琳在这里生下了玛丽和凯蒂两个女儿。直至1852年,她一共生育了10个孩子。</p> <p class="ql-block"> 1834年,狄更斯担任《记事晨报》记者时,结识了《记事晚报》编辑乔治·霍加斯的女儿凯瑟琳·霍加斯。</p><p class="ql-block"> 1836年4月2日,24岁的狄更斯与21岁的凯瑟琳在契尔西的圣路克教堂结婚,</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一位会说中国话的工作人员。她的妈妈是美国人,爸爸是匈牙利人,她是在伦敦大学学的中文,也很希望有机会去中国。</p><p class="ql-block"> 她用手比划着高矮,告诉我们,狄更斯个子很矮,所以这间卧室里的并不宽大的床,足够狄更斯夫妇使用。</p> <p class="ql-block"> 紧挨卧室的是狄更斯的<b>梳洗更衣室</b></p><p class="ql-block"> 狄更斯在此房间洗脸剃须更衣。历史学家托马斯曾在1840年提到,狄更斯不仅仅是穿的得体,而是穿的时髦。托马斯带有一些傲慢写道:“这个名叫Boz(狄更斯的笔名)的好小伙,他有一双睿智清澈的蓝眼睛,松松盘起的头发,和一张表情极度丰富的脸。”</p><p class="ql-block"> 更衣室表明狄更斯的财富和地位不断增长。后来在更大的家中,狄更斯的更衣室也被用作朋友们的客卧。</p> <p class="ql-block"> 展示柜中摆放着狄更斯用过的一套剃须刀;两个香水瓶,其中一个上面刻有他肯特郡家的标志 -- 加德山;一个吊坠,上面有狄更斯的画像和一缕他的头发。</p> <p class="ql-block"> 这幅创作于1870年,由莱斯利·沃德绘制的查尔斯·狄更斯的漫画肖像画,描绘的是狄更斯晚年时的样子。他打扮得整整齐齐,头戴一顶帽子,身穿一件大衣,手里拿着一把雨伞,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天气。</p><p class="ql-block"> 莱斯利·沃德是一位维多利亚时代的肖像画家和漫画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费恩蒂·费尔》中的“间课”。</p> <p class="ql-block"> 3楼狄更斯妻妹<b>玛丽的卧室</b>。</p> <p class="ql-block"> 年仅17岁的玛丽在此过世,令狄更斯和妻子伤心欲绝。玛丽在狄更斯心里是一个纯洁又美好的象征。以至于在日后的众多写作中都寄托着他对玛丽的浓浓思念。在许多关于死亡场景的描述里,都透露着他对玛丽之死的绵绵感伤。</p> <p class="ql-block"> 狄更斯半身石膏像</p> <p class="ql-block"> 4楼临街的房间是<b>儿童房</b>。1837年狄更斯夫妇带着不满一岁的长子入住道蒂街48号,在这里度过了三年的时光,生下了两个女儿。</p> <p class="ql-block"> 在4楼这个展室里,专门介绍了狄更斯童年里一段特殊的时光。</p><p class="ql-block"> 狄更斯1812年2月7日生于朴次茅斯市郊,在八个孩子中排行第二,父亲是个小职员,家境贫寒。</p><p class="ql-block"> 12岁那年,父亲因无法偿还40英镑的债务被判入狱,母亲带着年幼的弟妹搬入监狱与父亲同住。狄更斯即辍学而进入鞋油厂当童工,并借住在朋友家,休息时狄更斯会到监狱与父母弟妹一起吃牢饭。</p><p class="ql-block"> 穷困潦倒,囚犯的儿子,成了狄更斯重要的童年底色。在后来的文学创作中,在狄更斯的15部长篇小说中,几乎无一例外都涉及到了监狱。</p> <p class="ql-block"> 狄更斯的童年不幸遭遇,少年开始从事的各种工作,及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了他真正的大学。</p><p class="ql-block"> 狄更斯9岁入威廉·贾尔斯办的学校读书。12岁辍学当童工。15岁到律师事务所学徒、录事。17岁学会速记,入伦敦民事律师法院,担任审案速记员。19岁进入<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舅父J.M.巴罗编辑的《议会镜报》</span>当报馆采访员。1832年,20岁的狄更斯担任了《真阳报》派驻议会的记者。</p><p class="ql-block"> 接受正规教育只有两年多的狄更斯,硬是凭借孜孜不倦地自学,走上了写作的人生之路。</p> <p class="ql-block"> 4楼的仆人卧室</p> <p class="ql-block"> 位于地下室的<b>厨房</b>。是仆人们给狄更斯一家准备食物的地方。在凯瑟琳的管理下,本地的商户每日来来往往给厨房提供新鲜食材。</p><p class="ql-block"> 维多利亚时代的厨房总是灯光昏暗,更常常是虫害的温床,每当柴火在炉灶里烧起来时,就会充满热气和浓烟。</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专门用来烤肉的机器</p> <p class="ql-block"> 厨房里的压水井</p> <p class="ql-block"> <b>地下室的走廊</b>。斑驳的墙壁上,安装着一排铁制的衣服挂,也许是仆人们挂工作服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位于地下室的<b>洗衣房</b>。女仆们在这里洗衣服和洗餐具,还在这里紧张忙碌的准备一整栋楼的清洁工作。</p> <p class="ql-block"> 狄更斯在他的小说中常常流露出对清洁工仆人等深切的同情。也正因为如此,他赢得了家政工人们的爱戴和拥护</p> <p class="ql-block"> 位于地下室的<b>酒窖</b>,不是很大,能够储藏几百瓶葡萄酒的酒窖,也不是一般人家所能拥有的。</p><p class="ql-block"> 狄更斯笔下对酒的描述,是一种既充满享受愉悦,也是祸害无比的东西。在这个家里,狄更斯常常慷慨的用好酒宴请客人。</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的一楼有个纪念品商店</p> <p class="ql-block"> 纪念品商店的里间,专门为参观者提供了做手工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我们自己动手做了几张书签,成为参观狄更斯故居最有意义的纪念品。</p> <p class="ql-block"> 参观结束已是中午时分。狄更斯故居•博物馆的一楼有个很精致的咖啡馆,我们在这里喝上一杯咖啡,吃点甜点,稍事休息,也再回味一下这珍贵的狄更斯故居•博物馆之行。</p> <p class="ql-block"> 今天来参观的人很多,其中国人不少。在这里遇到了一个中国女孩,她为我们拍了这张合影。</p> <p class="ql-block"> 向外走的时候看到,参观的人们在门口排起了长队。</p>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狄更斯逝世155周年暨博物馆成立100周年纪念日。狄更斯的后人也来参加纪念活动。</p> <p class="ql-block"> 没能与狄更斯后人互动,算是小小的遗憾。但也庆幸,来的早免去了排队的等待。</p> <p class="ql-block"> 1870年6月9日,58岁的狄更斯因脑溢血,在位于肯特郡他居住了十年的盖茨山庄逝世。安葬在英国文豪的长眠之所 -- 西敏寺的诗人角,与英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20位艺术精英的亡灵相伴。他的墓碑上写着:“他是贫穷、受苦与被压迫人民的同情者;他的去世令世界失去了一位伟大的英国作家。”</p><p class="ql-block"> 狄更斯被公认为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用15部长篇小说和多部中短篇小说、诗歌、戏剧,以写实的笔法,揭露了社会上层和资本的虚伪、贪婪、卑琐、凶残,展示了底层民众的悲惨处境,讴歌了人性中的真、善、美,憧憬了更合理的社会和更美好的人生, 道出了世人的心声和梦想。 </p><p class="ql-block"> 和许多人一样,我们被他笔下的动人故事所打动,所感染;对他塑造的栩栩如生的人物,或大声赞美,或击掌欢庆,或催泪怜悯,或扼腕叹惜,或深深的同情,或无比的憎恨;更为他倡导的美好人性,美好生活所吸引,所憧憬,以致那些美好,潜移默化的与我们一起走在了人生的路上。</p><p class="ql-block"> 100多年过去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翻开狄更斯的小说,依然能在字里行间中,看到现代社会的人,现代社会的事;依然会在未抚平的书页里,摸到当今社会尚未结痂的伤痕。狄更斯笔下的人物依然鲜活如初,狄更斯的作品在当下,仍然有着强烈的吸引力。这从今日参观者之众,得到了印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致敬动人的小说,致敬不朽的狄更斯!</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