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的剪影</b></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是1956年9月15日参加工作的一名工人,一生都保持着工人本色,勤恳敬业,乐于助人,公私分明,吃苦耐劳,仗义执言,是非分明,不趋炎附势。</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文化程度不高,小学没有上完,年轻的时候喜欢打篮球,还是单位篮球队的队员,经常在原来的新华舞台篮球场参加篮球比赛。</p> <p class="ql-block"> 参加工作之后,父亲对技术认真钻研,精益求精,所以,在他所从事的工种上技术可以说出类拔萃,即使在企业同行中也是名列前茅。</p><p class="ql-block"> 有两件事常常听人提起,可以作为父亲焊接技术水平的旁证。一件事是五六十年代莘县建设火力发电厂,从所属各单位抽调优秀电焊工去焊接锅炉管路,那个时候工业基础差,整个锅炉的管路要一节一节的焊接起来,不像现在模块化组装那样简单,不仅接口多,而且所有的接口都要人工焊接。由于结构和场地的原因,有的焊接部位甚至连眼睛都看不到,根本无法直接焊接,为了能够完成焊接,就采取一种土方法,在看不见的焊接部位对面放一个小镜子,然后,看着焊接部位在镜子里的投影,进行反向焊接。</p><p class="ql-block"> 发电锅炉对焊接质量要求非常高,焊口不能有砂眼之类的缺陷,不能漏气,还要在一定压力下能够长期正常工作。为了落实责任制,每一位电焊工焊完一个焊口之后,就要在自己焊好的焊口旁边打上自己的钢印,以便日后出现质量问题时能够分清责任。锅炉焊接完工后,要进行打压试验,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打压试验的结果,父亲焊接的所有焊口无一处漏气漏水。</p><p class="ql-block"> 另外一件事就是配电变压器外壳出现渗漏油问题,需要用电焊修复。过去老式的变压器体积很大,金属外壳里面除了变压线圈之外,灌满了油,起冷却的作用。可能是砂眼原因,出现了比针尖还细小的孔,虽然不是像流水一样明显地漏油,但却一直不断往外渗油,渗油给变压器正常工作带来了严重的隐患,单位决定对变压器实施维修。开始都认为是一个简单问题,把小孔焊上不就不渗油了嘛。没成想找来一个焊工焊一次,堵不住渗油,再换一个电焊工来,焊完之后,还是渗油,接连换了好几个电焊工,一个比针尖还小的小孔上面,虽然堆起一个大大的焊疙瘩,就是挡不住变压器油往外渗。最后,把父亲请去修复这个变压器,父亲看了之后,先让他们把那个堆在小孔上的大焊疙瘩剔掉,然后,再用气焊围着小孔预热,等到差不多的时候,再换上电焊枪,对着小孔轻轻一点,就焊好了,再也不渗油了,而且外观还很平滑漂亮。</p> <p class="ql-block"> 父亲焊接技术好,却是公私分明,从未利用工作之便为自己家做点私活,家里没有一件金属焊接的东西,他不仅自己这样做,也同样要求我们不要沾公家的便宜。76年我刚参加工作不久,有一位朋友找我要两瓶汽油,因为我工作中使用汽油比较频繁,灌点汽油比较容易,当然也有自我炫耀的成分在里面。在跟我的师傅请示之后,就灌了两瓶汽油带回家,准备送给朋友。父亲发现后,问清缘由,便狠狠把我责骂了一顿,说我刚参加工作,就开始拿公家的东西,别人会怎么看你这个人,说重一点,这是一个人品问题,开了这个头,以后还不知道能把什么东西拿回来呢,那时可就成了犯罪啦。还说他参加工作二三十年,过手的东西不计其数,从没往家拿过一个钉子头,所以不管在什么时候说话自己都硬气。坚持让我把汽油还回去,还要向师傅检讨错误,当时尽管心里十分不乐意夹杂着十分不服气,还是照着要求去做了。因为师傅事先知道这件事,并没有过多地责怪我,反而对父亲的家教非常认同,经常在别人面前提起。冷静之后,我也完全接受了父亲的教诲,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己的经历,更能体会到父亲的良苦用心和要求的正确,公私分明和不沾公家的一丝便宜,成为我坚守的信条之一,直到退休,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没有在这方面有过丝毫差池,可以说父亲的教诲令我受益终身。</p><p class="ql-block"> 说起家教,还有一件事也是与父亲的要求有关,那就是我不抽烟。高中时期,男孩子出于好奇,有些同学就在一起偷偷抽烟,是常有的事情,学着大人的模样体验所谓男子汉的感觉,这个时候,我还是能够控制自己,一起玩的时候,不管别人怎么劝,坚决不抽烟,感觉学生抽烟不合适,也不雅观。</p><p class="ql-block"> 等到高中毕业当了工人,有了工资,与社会各种人都有接触时,诱惑就来了,别人见面给你递烟,抽还是不抽,不抽吧,觉得自己跟人家在一起没有大人的范,抽吧,自已以后也应该买烟带在身上,可以随时回敬别人。开始别人给烟的时候,还能够婉言谢绝,后来,有时候就半推半就地装模作样地抽一支。有一次,一个朋友来家里找我,递上一支烟,推辞不过,半推半就地接过来抽上了,这是第一次在家里当着父母的面抽烟。当然,当着客人的面,父母都没有说什么。客人走后,弟弟先跳出来调笑我:“哥哥还抽烟哩!一看就不会抽烟!”闹得我有点不好意思。这时,父亲过来说:你上班才几天,就学抽烟,真要上了瘾,你那点学徒工的工资恐怕都不够你抽烟的。抽烟不仅对身体不好,而且不是好习惯,你看有些小孩子叼着烟卷成什么样子,刚参加工作,应该把精力用在学习技术上。另外你再想想,刚参加工作的学徒工,工作时间嘴里叼着烟卷,你的那些师傅会怎么看你,表面不说什么,心里也不会有好印象。抽烟不要攀比,抽烟再怎么抽得好,都不如把工作做好。母亲也在旁边说抽烟如何不好。在我懵懵懂懂走向社会的时候,父亲的话如同一瓢凉水浇到头上,醍醐灌顶,好像明白了什么,听进去了,从此之后,不再抽烟。即使多年以后,工作上与一些烟厂合作,人家拿自己的名烟招待我们的时候,也仅是礼貌性地抽上一支,绝不会真正抽烟。</p> <p class="ql-block"> 父亲自己上学不多,但是,对我们的教育却是非常重视,一点都不马虎。小学把我们送进聊城实验小学,这是一所有历史积淀、文化底蕴深厚、教育特色鲜明的重点小学,从实验小学的幼稚园开始,一直到小学毕业,当时正值文革如火如荼的时期,但在班主任老师的保护下,学习基本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到了升初中的时候,那时候教育系统正时兴“戴帽中学”,就是小学办中学,普及中学教育,按说我们直接在实验小学的戴帽中学读初中应该顺理成章,可是,父亲不同意,他认为上初中就要上正规的中学,聊城一中虽然离家比较远,但它不仅是正规的中学,而且是最好的中学。父亲自己就去找他熟悉的学校老师,把我从戴帽中学转到了聊城一中,我的弟弟妹妹也是在父亲的努力下,都在聊城一中读完初中和高中。今天回头看,父亲的决策是非常重要的,戴帽中学后来基本都不在了,而且,正是聊城一中的教育底蕴,为我后来考上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我们兄妹三人的工作,父亲也同样操尽了心。70年代都是按计划招工,而且招工名额很少。那时还没有私营企业,所有的企业分成两大类: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国营企业其实也是分成两类:地方国营和省企央企国营。不同企业的工作条件、福利待遇、工资包括退休待遇是有很大差距的,都愿意去国营上班,不愿意去集体企业;对于国营企业,能去省企国营就不去地方国营,对于集体企业,能去大集体就不去小集体。今天这种情况已经有了很大改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经营、私营企业、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多不胜数,就业的自主选择余地非常大,政府完全放开了,对招工仅是宏观管理,与我参加工作时的情况不可同日而语。那时,政府把招工的指标分配到街道和各个单位,各单位和街道再根据待业子弟的人数,按条件进行排队,分配工作单位。当时父亲单位也分配了几个招工名额,当然有国营单位,也有集体单位。老父亲既没权没势,也不会请客送礼,但是,他相信组织的公平,也相信单位的公正,如实向单位反映我的实际情况,据理力争,功夫不负有心人,非常幸运的是父亲所在的部门分到了一个国营名额,看到我的工作有了着落,父亲才如释重负。多年之后谈起此事,父亲还感叹当年领导的清正廉明。</p><p class="ql-block"> 弟弟的工作也是一波三折,专业学校毕业之后,非常希望进到一个专业对口、能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单位,可是真正对口的单位就只有那么一两个,为了实现弟弟的愿望,老父亲托人疏通关系,最后终于给弟弟安排一个比较理想的对口单位。可是很多计划经济时代不错的企业,随着改革开放,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经营陷入困境,对于这种变化,父亲觉得不可理解,常常望洋兴叹。</p><p class="ql-block"> 妹妹参加工作已经到了80年代,正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当时招工面临停顿状态,新型用工机制尚未建立,那时各个单位纷纷成立劳动服务公司,解决单位子弟的工作问题,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可是劳动服务公司不算正式工作,老父亲又开始为妹妹的就业操心。正在束手无策迷茫无助的时候,国家为了解决社会青年的就业问题,出台了子女可以接班的临时政策,在父母符合退休条件的前提下,本着自愿选择、单位同意的原则,父母可以提前办理退休,让一个子女接班就业,既解决了子女的工作问题,又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受到了社会的欢迎。父亲了解了新的国家政策后,为了解决妹妹就业,在符合职业病提前退休的条件下,于1986年12月办理了退休接班手续。</p> <p class="ql-block"> 每每想起老父亲为了我们能够有一个理想的工作操劳费心、无私无悔、费尽心血的时候,我们兄妹都是万分感激,力争尽自己所能孝顺父母,总是感到父母之恩难以报答,与父亲给予我们的关爱相比,我们给予父亲的回报简直是微不足道。父亲作为一名普通工人,要付出多大的心血负重前行,就是为了我们子女能够成家立业、自食其力和生活安稳,感觉到现在都不能完全体会父亲的心情和所面临的难处,不能完全理解他为了子女的幸福而义无反顾做出的牺牲。每当我想起这些的时候,都会泪流满面,心痛不已,后悔没有在他活着的时候,就这些事情从情感上跟他进行更多的交流,一直到现在也不敢说完全明白他,一直到现在都可能没有完全真懂他。好像天下父亲都是这样子,天大的压力都是自己扛着,天大的困难也要自己去克服,即使遍体鳞伤,在子女面前永远都是一种无所不能的强者形象,把全部的爱都给予了子女,却把真正柔软的感情深深埋在心底,尽管温柔无比,也绝不表现出来。父亲不仅对我们如此尽心,对长辈更是一个大孝子,爷爷早年去世,我的奶奶和太奶奶都是父亲养老送终,而且我的奶奶患半身不遂九年,父母亲极其孝顺,不仅照料奶奶,而且一直都在想办法给奶奶治疗,直到奶奶病逝。父亲乐于助人,不管是亲朋好友,还是街坊四邻,只要别人开口,都会竭力相助,从不自私,所以,父亲的人缘口碑极好。</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生活方面,父亲也是尽其所能提供帮助,我在外地,不管是我回家,还是他和母亲来北京,都是大包小包地提很多东西,真是能提多少就提多少,特别是我开车回老家的时候,肯定是要把车装得满满的,直到塞不下为止。他特别喜欢孩子,我的儿子出生时,一接到电报就和母亲赶到了北京,直到出了月子才回去。弟弟和妹妹的孩子也同样尽力照看,我回老家的时候,记得那时还是住在城里老院子里,弟弟和妹妹的两个孩子都跟着他们在那里住,带着两个孩子玩兴趣很高。在弟弟的孩子3岁多的时候,需要与母亲隔离几个月,父亲就带着这个孙子,照顾他生活;等到这个小孙子6岁上学前班的时候,接送上幼儿园自然就成了父亲的任务,除了骑着自行车一天接送四趟,还要一天三顿饭,除了取奶、做饭之外,还要带着玩,带着他睡觉,照顾他,直到孩子上小学,风雨无阻,悉心照看,乐此不疲。所以,他身边的孙子和外孙女都跟他很亲。</p> <p class="ql-block"> 等到我当上爷爷,对于父亲而言,是四世同堂啦,所以,他高兴极了,每次来北京最高兴的事情就是和两个重孙子玩,虽然耳朵聋,行动不便,但是,与重孙子玩得却非常融洽,看到太爷爷和太奶奶在,小孙子把我也凉在一边,去和太爷爷和太奶奶玩,而且重孙子怎么折腾他都不烦。在小孙子八宝两岁八个月的时候,父亲住了一段时间要回去了,看到太爷爷和太奶奶要回老家,八宝极其舍不得,坚持送到停车位,看到太爷爷和太奶奶坐上车真走的时候,小孙子终于忍不住大哭起来,哭喊着要和太爷爷太奶奶一起走,把太爷爷都闹得掉了眼泪。直到奶奶把八宝抱起来,哄着他说太爷爷还要再来,才依依不舍地与太爷爷太奶奶拉手告别。</p> <p class="ql-block"> 2011年3月,父亲说没做过飞机,我和弟弟商量陪着父母坐飞机去海南玩几天,既圆了父亲坐飞机的梦想,还能重温在大海游泳的体验。当带着父亲去海边,想让他下海游泳的时候,没想到他百般推辞不想下海游泳,这时我才突然发现父亲确实老了。</p><p class="ql-block"> 因为父亲是喜欢游泳的,我们小时候都是父亲带着我们去游泳,那时候没有游泳馆,夏天都是到护城河里去游泳,固定地点就是护城河的西南角,为了安全,白天绝对不允许我们自己去护城河游泳,除非星期天白天会带着我们去,一般都是下班吃完晚饭,父亲带着我们去游泳,护城河中间有一片苇子地,会游泳的人都会游到苇子地,在那里歇一歇,聊一会儿,再游回来,父亲基本每次都要游一个来回,游之前肯定嘱咐我们不要往里游,看着父亲还有其他人都能游到苇子地,很是羡慕。</p><p class="ql-block"> 现在面对大海却不想下去,令人不可思议,在我和弟弟生拉硬拽下,父亲才勉强答应跟我们下水,但是要求我们扶着他。当我们一人一个胳膊架着他下到海里,才发现他已经不是我们记忆中那个处处护着我们的强壮的男人了,而是需要我们去护持的一位老人了,那个无所不能的父亲确实老了,就像我们当年在水里不敢放开他的手一样,今天他却死死抓住我们的手不肯放开,因为一旦我们撒开手,他在水里都站不稳,海水轻轻的涌动就要把他冲倒,更谈不上游泳了。自此以后,理解了父亲面对喜欢的大海为什么不下水了,知道我们心目中的父亲变老了,我们必须要把他当成老人了。</p> <p class="ql-block"> 还有,小的时候基本都是去父亲单位洗澡,偶尔会带着我们去东风池洗澡。单位的洗澡堂就是大池子,里外间,外间换衣服,里间就是水池子。我们先去车间找父亲,然后在车间里玩一会,等到快下班的时候,父亲就带着我们去洗澡,拖鞋都是木头的,我们称作“呱嗒板”。每次都是父亲让我们自己泡一会儿,然后,帮我们从头到脚搓一遍,最后,给我们擦干身子,帮我们穿好衣服,就和我们一起回家了。</p><p class="ql-block"> 父亲到老都是自己洗澡,只是偶尔让我们帮着搓搓背,直到最后的一年多的时间里,自己实在洗不动了,我们才帮他洗澡,曾经领着我们给我们洗澡的人,现在反过来要我们给他洗澡了,这时候现实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父亲不仅是真的老了,而且进入了晚年岁月。不禁感叹岁月的无情,在不知不觉中盗走了他浑身的气力,把他推进了老年人不能自理的境地。</p><p class="ql-block"> 在父亲最后的几个月里,不仅身体日渐虚弱,精神也在衰退,甚至出现了老年痴呆的前兆,我们兄妹的名字叫不出来了,但是,他说知道我们是家里人,见到我们也很高兴,愿意跟我们说话,与见到新来的保姆就往外赶形成了鲜明对照。给他看看两个重孙子的视频,好像也明白,看得很高兴。只是不像以前那样有依赖性,我离开家走就走了,人不在也不会问去哪里了,什么时候回来也不问,过去可不是这样。唯独对弟弟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如果是弟弟出去,回来后他会问问干什么去了,如果晚上弟弟有事出去回来晚了,弟弟不回来,父亲就不睡觉,别人怎么劝也没用,非要等他回来才睡觉。除了父亲喜欢弟弟外,主要还是弟弟一直陪伴着父亲,和父亲生活在一起,照顾他生活起居,养成了他对弟弟的依赖。</p><p class="ql-block"> 常言道:“老孩,小孩”,是说人老了以后,不仅像小孩子那样离不开人,而且其言行举止、说话办事也如同小孩一样任性不听话,想起一出是一出,还常常喜怒无常,说发脾气就发脾气,甚至有时还真像小孩那样会打滚撒泼,然后再偷眼瞧一瞧你的反映。所以,弟弟照顾父亲这个“老小孩”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父亲不愿意老待在家里,愿意自己骑着电动三轮车出去兜风。往年我回家,父亲老想开着三轮车拉着我出去转一圈玩玩,自己又不明着跟我说,让母亲说,基于安全考虑,有时我就拒绝了,可有时瞥见父亲期盼的眼神,就坐上三轮车让父亲开着转一圈。父亲沿着他们每天遛弯的路线走,开三轮车很小心,精心选择的路线一路上基本都是右转弯,在运河边、小码头几个地方停一会儿,让我下来逛逛看看,然后再接着开。一路开回来,父亲显得很有成就感。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开三轮车的危险性也在增长,八十多的老人,耳朵又背,走路也不利索,反应灵敏度也不如年轻人,路上现在车又多,都担心他的安全,可是任凭谁说,这个任性的老小孩确实不听话,根本管不住。后来弟弟聘请了一个住家保姆,让保姆拉着他出去遛弯,父亲高兴了,我们也放了心。可是,好天的时候出去没问题,天气冷、气候不好的时候,不愿意让他出去,怕他感冒生病,父亲不愿意,说他不会感冒,坚持要出去,不然就会生气。有时不满意的时候,真会像小孩那样哭闹,以满足自己的需求。我有时看不下去,就跟弟弟说,你躲开一会儿,别理他,待一会儿他就好了。可是,弟弟心软,不忍心看着老父亲受委屈,也担心出意外,最后,总是想方设法把他哄高兴为止。平时还要陪着父亲玩,打牌或者打麻将,还不能老让他输,不然玩得没兴趣了。父亲想去哪里,就开车带着他出去兜兜风或者串个门。做饭也要照顾老父亲的口味和营养搭配,不舒服了要赶紧去医院检查,父亲便秘解手困难,要记着每次大便的时间,及时吃药,注意观察,实在没办法了,就带上手套抠出来。大便解决后舒服了,父亲会给弟弟竖个大拇指。带小孩容易,带老小孩难,因为不能像对待小孩那样对待老人,小孩不听话有办法,老小孩不听话确实有些束手无策,另外,小孩会一天天长大,会越来越省事,而老人却是一天不如一天,事情会越来越多。但是,父亲有一点做得特别好,就是爱干净,即使到了后期,人都认不清了,可是大小便却是分得很清楚,一有感觉肯定要喊人,等到拿来容器或者扶他到厕所,才会开始方便,绝不会随处大小便。要吐痰的时候,嘴里含口痰,也会“嗯嗯……”地叫人,看到来人,就用手指指自己的嘴,示意嘴里有痰,等到拿来东西接着,才把痰吐出来。再加上弟弟给父亲衣服被褥等用品换洗地很勤,直到最后,父亲身上也没有常说的那种老人味。</p><p class="ql-block"> 回家处理父亲的后事,我就睡在父亲的床上,想最后再体会一下父亲在时的感觉,再感受一下父亲留下的余温。有人会说你不害怕吗?自己的父母睡过的房间和床,为什么会害怕?父母生前毫无条件地关心我们,爱护我们,幼时给我们换屎尿布,童年时代灯下给我们悉心教导,青年时代日夜牵挂,一生都在细心呵护着我们,为我们遮风挡雨,为我们嘘寒问暖,包容我们的无知,为我们的幸福辛苦操劳一生,给我们庇护,给我们温暖,给我们力量。如果人真有灵魂的话,父亲的灵魂也同样会护佑我。躺在父亲的床上,本来想再感觉一下父亲的温暖,可是,望着空荡荡的房间,再也寻找不到一点父亲在的那种感觉。父亲在的时候,不管睡在哪个房间,心里都感觉到很踏实,父母在,家就在,亲人就在,回家就像小鸟回到了父母的巢穴一样,有安全感,现在,即使睡在父亲的房间,父亲不在,心也是迷茫的,因为明白自己从此之后失去了做孩子的资格,再也没人拿你作为孩子宠爱了,再也没有地方可以撒娇任性了,再也得不到父母那种你生病时所给予的疼爱和关心了,失去了在父母身边的那种安全感,而不知道自己的归宿在哪里。“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此时,才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p><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15日,是我第一个没有父亲的父亲节,而且以后的父亲节也将永远看不到父亲的身影,只能把“父亲节快乐!”含在嘴里,拌着泪水一同咀嚼,吞咽到心里,慢慢品味。时光留不住,留住的只有记忆,留下的只是父亲永别的背影。</p><p class="ql-block"> 沈剑波写于2025年6月8日</p>